第一百一十五章 冲突初现
大郎一参加完二郎的婚礼,就返回自己的任地了,毕竟如今燕山县的事情还没有理顺,顶多算是维持原样,这种情况下,他并不适合在外久留。回来后,他第一时间了解了一下情况,还好,在这期间没有任何意外状况发生。
见没什么事后,王睿就施施然地去休息了,这几天赶路,他也累坏了。他休息的时候,心下还想着,这趟回家,收获还是不错的,搭上了几条大商人的人脉,到时,只要他种出合适的经济作物来,销路那都是不用愁的。
王睿回来后,又是半月,此时,他正想着什么时候去动一动,一来,免得人家根本就不知道县衙里还有县令这号人物,二来,离春耕不远了,在春耕前要收揽权力,到时才能贯彻他的意志。结果可好,他还没动手呢,这会就有人犯到他头上来了。
事情是这样的,一日有个书生,到了县衙指名说要来找县令告状的,结果可好,人家主簿却直接把人带走了,带去了他自己的班房。若只是主簿提前问询一下,倒也不算大事,他派了王通去主簿那看情况,结果却听到了一幕精彩的对话。
人家主簿大放厥词,表示这事他说了算,就是县令对此有意见也没用,最后那书生愤愤而走。王通被那话惊呆了,以致一时没反应过来,结果反倒是被那书生给走掉了。
王睿听了这番话后,当下就冷冷地笑了,他倒是看看这个主簿说话能有多算数。看来是他的数月不作为,膨胀了他们的野心,也让他们成功地把他,当成了胆小怕事的软柿子了,这就张牙舞爪上了。
事情到了这份上,自然不能再忍了,他直接找来幕僚商议了一番,紧接着就发出了两条指令。
其一,他贴出公告,表示但凡有任何不平事,都可以告官,他会安排专门的人,负责登记此事,并且到时会公开审理案件。事实上,他安排的主事人,正好是那位幕僚,毕竟人家的经验比较丰富,可以过滤一部分不必要的案子。
其二,他要求清查县衙内的所有账目,盘算每年的开支,要将县里的总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随后,王睿才安排人,去悄悄地寻找那位书生,虽说如今完不知道对方是谁,可也总要打听的。至少,他得先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才能让主簿,说出如此不知死活的话来。
这边找人暂且不提,倒是那两条指令一出,各方云动,一时间县衙很是热闹,显然大家都号不准脉了,这可跟当初说好的橡皮泥章不一样啊。
只是他们再是打听,也没打听出什么内幕来,大伙对新任县令这号人物,都没多大了解。如今只知道对方出身邻府,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称之为本地人,同时人还很年轻,上届的进士,现在第一回任地方父母官,至于执政风格手段之类的东西,大家都还在观望,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参考。最后见实在没有更多的东西可以谈论,他们也就只好互相表示,要各自小心谨慎为上,然后又纷纷散去了。
第一条指令公布后,民众是闹哄哄的,然而大伙却都处于谨慎观望状态,并没有人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王睿见了,也不着急,这项举措怎么着也是个长效机制,也不指望一时就能出效果来。
而第二条,更是让整个县衙的人都震动了。查账这种事,一般人都是避讳的,这涉及到信任问题,这么赤裸裸地要查账,大家都觉得新县令要发难。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来王睿这报道的人就多了,就连主簿也因为无知无觉,跑他这讨好卖乖来了,他见了也不戳穿,只不冷不热地应着。
查账的活,也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事实上,账上一般并不会有明显的问题,他们这些人还没那么蠢。不过查了账之后,就几乎能清楚,他们的合法收入大概几何了,如果非要跟人较真,那其他人就有麻烦了。他们这些人过来,主要就是想知道,他这位新任的县令大人想干什么,若不是大事,那可以配合的,大家也很乐意配合一下。结果,县令查完账之后,又没了动作,搞得大家心里都是突上突下的,只能随时待命,看他什么时候出招了。
在大伙摸不着头脑的时候,那个书生,倒是终于被找到了。王睿并没有直接在县衙见他,而是打发王通去询问情况。
那位书生姓葛,他是到一家银楼给自己的未婚妻买首饰的。结果,行走间也不知怎么地,就与旁人碰撞了,那位客人似乎正在买玉,擦身而过时,就有块玉被摔碎了。店家嚷嚷着要他们两个赔偿,他被摊了五十两银子,签了欠条,要求半月还钱。他本身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虽然懊恼,可认还是认的。
可五十两对他,对他们家来说,绝对不是小数目,他们家不过是稍有余钱,自从他读书后,家中就基本没有结余了,如今要赔五十两的话,家里指不定就要卖房卖地了。那几天,他只觉得没脸回家,随后他颓废地想去买醉,可又更担心喝酒误事,最后去了一间茶楼,把茶当酒喝了。
n你现在所看的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进去后再搜重生农家子
--
见没什么事后,王睿就施施然地去休息了,这几天赶路,他也累坏了。他休息的时候,心下还想着,这趟回家,收获还是不错的,搭上了几条大商人的人脉,到时,只要他种出合适的经济作物来,销路那都是不用愁的。
王睿回来后,又是半月,此时,他正想着什么时候去动一动,一来,免得人家根本就不知道县衙里还有县令这号人物,二来,离春耕不远了,在春耕前要收揽权力,到时才能贯彻他的意志。结果可好,他还没动手呢,这会就有人犯到他头上来了。
事情是这样的,一日有个书生,到了县衙指名说要来找县令告状的,结果可好,人家主簿却直接把人带走了,带去了他自己的班房。若只是主簿提前问询一下,倒也不算大事,他派了王通去主簿那看情况,结果却听到了一幕精彩的对话。
人家主簿大放厥词,表示这事他说了算,就是县令对此有意见也没用,最后那书生愤愤而走。王通被那话惊呆了,以致一时没反应过来,结果反倒是被那书生给走掉了。
王睿听了这番话后,当下就冷冷地笑了,他倒是看看这个主簿说话能有多算数。看来是他的数月不作为,膨胀了他们的野心,也让他们成功地把他,当成了胆小怕事的软柿子了,这就张牙舞爪上了。
事情到了这份上,自然不能再忍了,他直接找来幕僚商议了一番,紧接着就发出了两条指令。
其一,他贴出公告,表示但凡有任何不平事,都可以告官,他会安排专门的人,负责登记此事,并且到时会公开审理案件。事实上,他安排的主事人,正好是那位幕僚,毕竟人家的经验比较丰富,可以过滤一部分不必要的案子。
其二,他要求清查县衙内的所有账目,盘算每年的开支,要将县里的总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随后,王睿才安排人,去悄悄地寻找那位书生,虽说如今完不知道对方是谁,可也总要打听的。至少,他得先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才能让主簿,说出如此不知死活的话来。
这边找人暂且不提,倒是那两条指令一出,各方云动,一时间县衙很是热闹,显然大家都号不准脉了,这可跟当初说好的橡皮泥章不一样啊。
只是他们再是打听,也没打听出什么内幕来,大伙对新任县令这号人物,都没多大了解。如今只知道对方出身邻府,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称之为本地人,同时人还很年轻,上届的进士,现在第一回任地方父母官,至于执政风格手段之类的东西,大家都还在观望,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参考。最后见实在没有更多的东西可以谈论,他们也就只好互相表示,要各自小心谨慎为上,然后又纷纷散去了。
第一条指令公布后,民众是闹哄哄的,然而大伙却都处于谨慎观望状态,并没有人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王睿见了,也不着急,这项举措怎么着也是个长效机制,也不指望一时就能出效果来。
而第二条,更是让整个县衙的人都震动了。查账这种事,一般人都是避讳的,这涉及到信任问题,这么赤裸裸地要查账,大家都觉得新县令要发难。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来王睿这报道的人就多了,就连主簿也因为无知无觉,跑他这讨好卖乖来了,他见了也不戳穿,只不冷不热地应着。
查账的活,也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事实上,账上一般并不会有明显的问题,他们这些人还没那么蠢。不过查了账之后,就几乎能清楚,他们的合法收入大概几何了,如果非要跟人较真,那其他人就有麻烦了。他们这些人过来,主要就是想知道,他这位新任的县令大人想干什么,若不是大事,那可以配合的,大家也很乐意配合一下。结果,县令查完账之后,又没了动作,搞得大家心里都是突上突下的,只能随时待命,看他什么时候出招了。
在大伙摸不着头脑的时候,那个书生,倒是终于被找到了。王睿并没有直接在县衙见他,而是打发王通去询问情况。
那位书生姓葛,他是到一家银楼给自己的未婚妻买首饰的。结果,行走间也不知怎么地,就与旁人碰撞了,那位客人似乎正在买玉,擦身而过时,就有块玉被摔碎了。店家嚷嚷着要他们两个赔偿,他被摊了五十两银子,签了欠条,要求半月还钱。他本身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虽然懊恼,可认还是认的。
可五十两对他,对他们家来说,绝对不是小数目,他们家不过是稍有余钱,自从他读书后,家中就基本没有结余了,如今要赔五十两的话,家里指不定就要卖房卖地了。那几天,他只觉得没脸回家,随后他颓废地想去买醉,可又更担心喝酒误事,最后去了一间茶楼,把茶当酒喝了。
n你现在所看的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进去后再搜重生农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