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页
宣和默默想,可这世上能当主角的毕竟只有谢淳。
谢汲闻言只能苦笑,他有自知之明,也没有这样大的野心,他只是不甘心。
若是就这么回去,不知道大哥会做什么,他未必有命在,但若是直接退一步叫朝廷插手,几代镇南王的努力仿佛成了笑话。
将来说不得他还要送自己的孩子进京做质子,说到底是他无能。
宣和说:“当个闲散王爷,不好么?”
对于常人而言,当然好,但谢汲本可以拥有更多,他摇摇头,不欲多言。
“你姓谢。”
谢汲愣了愣,他确实姓谢,众所周知,第一代镇南王是被赐的国姓,他们家原本姓李。他有点摸不清宣和的意思,谨慎地点点头。
其实他们都知道谢汲会怎么选,不论选择哪条路结局都不会变,对于谢淳而言,达成目的只是时间的区别,但对谢汲来说,这可能就是有没有命在的区别。
隔日,谢汲再次进宫请辞,这一次他选择了依靠朝廷。
听闻皇上派人护送镇南王世子出京,还派了秦王送行,一路围观的百姓不少。出了城门谢汲回过头,看了一眼巍峨的城墙,对宣和露出个笑:“多谢。”
虽说是送人,但以谢汲的身份还不至于叫他送到十里亭,到这里道一声一路顺风也就可以停下了。
宣和骑着马立于城门之下目送远行的队伍,但愿谢汲能活得久一些。
宣和送了人便回宫,谢淳不知召了谁议事,迟迟没有传膳,最后竟是留人了一起用膳。这下宣和倒有些好奇了,差了人去问,原来是户部尚书。
今年到处发大水,粮食收成不好,有些地方甚至是颗粒无收,朝廷减免赋税,开仓赈灾,进账少了,支出却多了,户部又要哭穷了。
正宣和所料,户部尚书确实是哭穷来了,但除此之外他也是来告老的。二品大员告老,这不是小事,一般来说总要做做面子功夫,反复上书,皇帝几次挽留,表现一下君臣相得,戏做足了才会放人走。
张大人是来探底的,若是谢淳允了,就可以开始走流程做戏了。
“张老属意何人接任?”
人选自然是有,但都说不上多合适,至少都比不上秦王,只是秦王身份敏感,即便陛下宠信,也未必会允,张大人思索片刻提了三个人,分别说了他们的优势,谢淳不置可否。
不过照他这个态度看,应该是允了他告老了。
张大人说不上来什么感受,他固然是上了年纪有些力不从心,但真要干下去也不是不行,皇上若是真心挽留,他还是能再干几年的。
虽说是他主动请辞,谢淳真松了口,他心中反倒是有些失落。
来哭穷还被赐了午膳,这得多穷?
宣和难得替张大人担忧,这才只是开始啊。
入秋之后雨便停了,日日都是万里晴空,只是泡了几个月的雨,地里头没有多少收成,农忙也同农闲没什么区别。
庙里的香火好了许多,百姓都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但宣和知道天灾还没结束。
今年这降水是往年的两倍还要多,谁又能想到接下来就是两年大旱呢,像是提前预支了降雨量,接下来两年基本都不会下雨了。
说起来谢淳比老二还惨,老二登基之后好歹安稳了大半年,冬天才有雪灾,谢淳是从雪灾接过手的。
三年的天灾令大雍元气大伤,赤地千里哀鸿遍野,流民四起,先是拦路劫道而后占山为王,最后揭竿而起……
宣和支着脑袋,手指轻点桌面,他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隔日大朝会,白修远上了一道折子,说要凭借地利修筑堤坝拦水成湖,涝时蓄水旱时放水。另,许多地方灾情严重,颗粒无收,百姓闲赋在家,此时征发徭役正好。
都知道白大人是秦王的人,这折子看着是白大人写的,实际上是秦王的意思,而秦王……
秦王正在发呆,洪水泛滥过后土地肥力好,到了春季,北边有融化的雪水,南边有河湖,若是能好好规划,今年的收成还是能保住的,至于明年,挖深水井,修暗渠……总归是有法子过去的。
宣和回神,见他们都有意无意地看着自己,莫名其妙:“看本王作甚,这是户部的事。”
这自然不止是户部的事,但显然最为难的就是户部,今年年情不好,支出很多,偏偏税收收不上来,如今竟还要征派徭役,又是一大笔开支。
张大人抖着胡子:“回禀圣上,如今国库空虚,实在是拿不出银子了啊。”
张大人言辞恳切,众人也都知道如今的情况,一时间都无言相顾,宣和却还要火上浇油:“户部还欠着本王三百万两银子。”
张大人苦笑,正要说话,宣和就大手一挥,十分豪迈:“这三百万两便拿来征发徭役修筑堤坝吧。”
张大人愣住,满朝文武都愣住了,这是怎样的阔气。
这确实是好事,唯一的坏处就费银子,如今银子都有人出了,似乎就没有理由反对了。
谢淳趁着他们都还没反应过来拍板定下了这事,王公公拖着细长的调子适时宣布:“退朝——”
这一声退朝喊醒了众人,张大人忽然意识到有些不对,欠秦王的银子,原本就是欠着的,归还的日子遥遥无期,不管宣和免不免这债务,户部都是拿不出现银的。
--
谢汲闻言只能苦笑,他有自知之明,也没有这样大的野心,他只是不甘心。
若是就这么回去,不知道大哥会做什么,他未必有命在,但若是直接退一步叫朝廷插手,几代镇南王的努力仿佛成了笑话。
将来说不得他还要送自己的孩子进京做质子,说到底是他无能。
宣和说:“当个闲散王爷,不好么?”
对于常人而言,当然好,但谢汲本可以拥有更多,他摇摇头,不欲多言。
“你姓谢。”
谢汲愣了愣,他确实姓谢,众所周知,第一代镇南王是被赐的国姓,他们家原本姓李。他有点摸不清宣和的意思,谨慎地点点头。
其实他们都知道谢汲会怎么选,不论选择哪条路结局都不会变,对于谢淳而言,达成目的只是时间的区别,但对谢汲来说,这可能就是有没有命在的区别。
隔日,谢汲再次进宫请辞,这一次他选择了依靠朝廷。
听闻皇上派人护送镇南王世子出京,还派了秦王送行,一路围观的百姓不少。出了城门谢汲回过头,看了一眼巍峨的城墙,对宣和露出个笑:“多谢。”
虽说是送人,但以谢汲的身份还不至于叫他送到十里亭,到这里道一声一路顺风也就可以停下了。
宣和骑着马立于城门之下目送远行的队伍,但愿谢汲能活得久一些。
宣和送了人便回宫,谢淳不知召了谁议事,迟迟没有传膳,最后竟是留人了一起用膳。这下宣和倒有些好奇了,差了人去问,原来是户部尚书。
今年到处发大水,粮食收成不好,有些地方甚至是颗粒无收,朝廷减免赋税,开仓赈灾,进账少了,支出却多了,户部又要哭穷了。
正宣和所料,户部尚书确实是哭穷来了,但除此之外他也是来告老的。二品大员告老,这不是小事,一般来说总要做做面子功夫,反复上书,皇帝几次挽留,表现一下君臣相得,戏做足了才会放人走。
张大人是来探底的,若是谢淳允了,就可以开始走流程做戏了。
“张老属意何人接任?”
人选自然是有,但都说不上多合适,至少都比不上秦王,只是秦王身份敏感,即便陛下宠信,也未必会允,张大人思索片刻提了三个人,分别说了他们的优势,谢淳不置可否。
不过照他这个态度看,应该是允了他告老了。
张大人说不上来什么感受,他固然是上了年纪有些力不从心,但真要干下去也不是不行,皇上若是真心挽留,他还是能再干几年的。
虽说是他主动请辞,谢淳真松了口,他心中反倒是有些失落。
来哭穷还被赐了午膳,这得多穷?
宣和难得替张大人担忧,这才只是开始啊。
入秋之后雨便停了,日日都是万里晴空,只是泡了几个月的雨,地里头没有多少收成,农忙也同农闲没什么区别。
庙里的香火好了许多,百姓都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但宣和知道天灾还没结束。
今年这降水是往年的两倍还要多,谁又能想到接下来就是两年大旱呢,像是提前预支了降雨量,接下来两年基本都不会下雨了。
说起来谢淳比老二还惨,老二登基之后好歹安稳了大半年,冬天才有雪灾,谢淳是从雪灾接过手的。
三年的天灾令大雍元气大伤,赤地千里哀鸿遍野,流民四起,先是拦路劫道而后占山为王,最后揭竿而起……
宣和支着脑袋,手指轻点桌面,他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隔日大朝会,白修远上了一道折子,说要凭借地利修筑堤坝拦水成湖,涝时蓄水旱时放水。另,许多地方灾情严重,颗粒无收,百姓闲赋在家,此时征发徭役正好。
都知道白大人是秦王的人,这折子看着是白大人写的,实际上是秦王的意思,而秦王……
秦王正在发呆,洪水泛滥过后土地肥力好,到了春季,北边有融化的雪水,南边有河湖,若是能好好规划,今年的收成还是能保住的,至于明年,挖深水井,修暗渠……总归是有法子过去的。
宣和回神,见他们都有意无意地看着自己,莫名其妙:“看本王作甚,这是户部的事。”
这自然不止是户部的事,但显然最为难的就是户部,今年年情不好,支出很多,偏偏税收收不上来,如今竟还要征派徭役,又是一大笔开支。
张大人抖着胡子:“回禀圣上,如今国库空虚,实在是拿不出银子了啊。”
张大人言辞恳切,众人也都知道如今的情况,一时间都无言相顾,宣和却还要火上浇油:“户部还欠着本王三百万两银子。”
张大人苦笑,正要说话,宣和就大手一挥,十分豪迈:“这三百万两便拿来征发徭役修筑堤坝吧。”
张大人愣住,满朝文武都愣住了,这是怎样的阔气。
这确实是好事,唯一的坏处就费银子,如今银子都有人出了,似乎就没有理由反对了。
谢淳趁着他们都还没反应过来拍板定下了这事,王公公拖着细长的调子适时宣布:“退朝——”
这一声退朝喊醒了众人,张大人忽然意识到有些不对,欠秦王的银子,原本就是欠着的,归还的日子遥遥无期,不管宣和免不免这债务,户部都是拿不出现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