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基建高手在红楼——安静的九乔(1
这本册子原本由荣府的管事把持着,便能约束桃源村上下千余口。贾放将其翻开,看见上面盖着荣国公贾代善的私印和官府的大印,每年一次。他请教了老村长,才晓得荣国府的管事每年来一次,会统计村中人口变动,一一登记,然后交当地官府备案。这一样的册子在官府里还另有一份。
这本册子的存在,就相当于承认了这些村民的合法身份,并承诺庇护他们。
所以这些村民才会对荣国府来人那么恭敬,甚至百般委曲求全。
在贾放看来,桃源村这些村民的身份,介于奴仆与佃农之间,一方面他们没有独立的人身权利,在这座村庄里生活的人,世世代代都属于荣国府,没有荣国公点头,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由民。
但是荣国府对他们也没有特殊的人身约束,任由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只是每年奉命前来的荣府管事多多少少都会刮点地皮,由个人思想觉悟高低决定刮地皮的多少。一说起这个,老村长就向贾放哭起了穷。
三爷,您能不能替我们向国公爷说说情,村里实在是不宽裕,不少农具要修,娃儿长大了不能光着腚,总要扯布做衣裳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您若是统共只给这么一点子铜钱,村里这一年,就太艰难了。
原来,每年荣府管事到桃源村中来,除了登记备案人口变动之外,还会为桃源村送来一些铜钱。以往每年村里都会收到三十吊钱左右,但这次赖大一来,却只给了二十吊,相当于二十两银子。
二十吊钱/二十两白银的购买力大概是什么概念?
贾放记得刘姥姥说过:二十两银子,够他们庄户人家吃用一年的了那是在京郊。这里距离京城路途遥遥,就算打个一折,庄户人家一年也得要个两吊钱大致能过活。
而在这桃源村,按照老村长所说的:他们二百多户将近一千口人,只靠每年荣国府送来的几十吊钱过活?
贾放登时咳嗽两声,叫过一个村民,让他去问赖大:就说我说的,当初明明看他从账上支了五十两银子走的,怎么只带过来二十吊钱?
那村民应声去审问,过了一会儿过来回话,说赖大说的,国公爷应承了给村中拨四十吊钱,剩下十两是他赖大的路费和赏钱。
这还差不多!贾放又一次随口诈出了赖大心里的真相,又好气又好笑,这赖大也够狠,沾手就要分一半。
但他还是不明白:老丈,我看村中田亩甚多,生计却如此艰难吗?全村人都指着荣国府送来的几吊钱过活,甚至还为此忍受屈辱。
老村长咳了一声,跺着脚说:三爷您是有所不知!我们这村什么都没的穷得就只剩粮食了。
两人重新回到吊脚楼里,贾放一边喝茶,一边慢慢向老村长了解情况。
占城稻?您是说,这村子里都种的都是占城稻?贾放又惊又喜。
占城稻是北宋时从占城(今属越南)引进的优质稻种,是一种耐旱的早熟稻,适应性强,对田地的要求不高,是一种适合南方种植的优质稻种。
谁知这村子里种的还不止占城稻,在占城稻收获之后,村里还会再种一茬晚稻这一年两季稻的收获,令这桃源村成了个名副其实的稻香村。
可为何村中还总指着每年这点铜钱过活呢?贾放问出了心头的疑问。
三爷,您有所不知。老村长拉着贾放大倒苦水。
原来,这座桃源村每年确实出产大量稻米,除去村人的吃用之外,还有不少节余。可是问题是,桃源村地处山坳之中,与外界陆路交通十分艰难,出山的尽是些羊肠小道。桃源村出产的稻米很难运送出去,也没有人前来桃源村采购大米。
但是桃源村却必须向外界购买必须品。像那老村长曾经提过的,农具坏了要购置铁器,大姑娘要嫁到邻村去也得裁两身新衣。距离桃源村最近的镇子上每旬都有集市,桃源村的采买都是从那里来的。
此外,还有最紧要的,就是食盐。人不吃盐可不止是嘴里淡,饮食里没有盐,身体没有力气,重体力活干不了,对于农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今年就是这样,荣府管事赖大来到桃源村,一开口就说只给二十吊钱;再加上今年盐价略涨,全村人顿时都急了。
难道村里就再没有别的出产,可以拿到集上换钱的吗?贾放依旧好奇不减,他又顺嘴问了一句,我看村中好似不缺银两啊?
他口中说的不缺银两自然是指村中女性大多佩戴着亮闪闪的银饰。
三爷,您有所不知。老村长还是那句话,我们这里确实不缺白银,可是这白银,它不好使啊!
贾放恍然大悟:敢情刚才赖大与村民交涉的时候,人人口口声声说几吊钱几吊钱,并不是什么习惯使然,而是在这远离京城的穷乡僻壤,铜钱比白银更适合流通。
贾放的推测并没有错,在桃源村附近,当地居民与往来商贾,交易时首选用铜钱。一来多是小额交易,银子根本就用不上。白银还一定程度上存在不便分割、成色有差别、可能会造价等诸多问题。在桃源村一带,铜钱与白银的兑换比例也与京中天差地远,一两白银能够兑得的铜钱比在京里要少得多。
这样一来,桃源村既不产铜,又不拿别的出产与外界交换,那可不得指望着每年荣国府支援他们铜钱吗?
这也难怪桃源村的村民就为了区区二十吊钱而受制于赖大这样的刁奴毕竟那是他们最急需的东西。
出于这个原因,荣国府每年都有一名管事来桃源村,并且给村里人带来一些他们急需的铜钱。以往都是三十吊,这次被赖大又昧去十吊钱。如果这次不是贾放派人问了出来,谁会知道荣国公那头竟然给的是四十两白银?
贾放与老村长进行了一番长谈,深知桃源村目前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单一型经济,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村里与外界缺少经贸交流穷得只剩粮食。
敢情这才是人间真实啊!
陶渊明笔下田园牧歌式的桃花源只是一个想象中的乌托邦,真实世界里的桃源村却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但是,贾放还是没能完全想明白,你们手上有粮,如果真的缺铜钱,难道就不能把这些粮食都背到集上去卖,甚至不用铜钱,直接换盐、换农具、换你们需要的东西吗?
在一切货币手段出现之前,老祖宗们不是还有以物易物这一招的吗?
谁知老村长坚定地摇了摇头,格外庄严地说:不,这里的田地都是归属于荣国公他老人家的田地,收下来的粮食也都是他老人家的粮食
说到一半,老村长才想起来这些田地现在都已经改在贾放名下了,赶紧放缓了语气,说:当然,现在都是您老人家的了!
被迫成为老人家的贾放,哭笑不得地听老村长继续义正辞严地说:我们替您打理田地,您除了给我们口粮,还每年命人送钱给我们我们哪里还能动用您的粮食?
贾放想了想,又问:这么说来,应当是还有好些余粮尚且存在村中了?
老村长肃穆点头,然后邀贾放一同前往吊脚楼的三层。
原本贾放一直以为这里吊脚楼的三楼是各家各户的卧室,谁知不是的。通风最好,干燥条件最好的三楼,竟然被桃源村的村民当做了粮仓,存放的全都是稻米。
三爷,除了各家各户家里,村口还有好几座粮仓,也是吊脚楼,里面也都储满了稻米。老村长满怀自豪地说,国公爷没让动,我们就全都好好存着。
这些桃源村的村民,除了天性淳朴以外,竟然还有一份信守承诺的义气。否则他们完全可以将大部分出产都作为自己的口粮,只给荣国府留下一小部分。但现在贾放望着吊脚楼三楼满满堆放的稻米,心中充满了敬佩。
贾放:那么,村中种了这么久的双季稻,应该存下不少稻米了吧?
老村长骄傲地点头:那是少说也有十万石了吧!
贾放听见十万石这个数目字,脚下一个趔趄,差点一跤跌倒,直接坐在吊脚楼的楼板上。
他想到了这个桃源村有粮,可是万万没想到桃源村竟然会有这么多粮。
他确实期待着一个惊喜砸到自己头上,可是这惊喜太大了,几乎成了惊吓。
竟然有十万石粮食放在这么个小村里?
贾放连忙问那老村长:难道我爹荣国公从来没有提过说想把这些粮食运进京吗?
老村长挠挠头,说:早年间有位大管事好像提过一嘴不过好像因为什么路税的,就作罢了。
路税?贾放听说过这个税种,大致知道是一种过路税,可能会根据货物的价值在过路时进行抽成。
我知道了多谢老丈!贾放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事,转身就沿着吊脚楼的木制阶梯向楼下冲去。
村长,我暂住在贤良祠附近。晚上我需要休息,请不要让人来打扰我,饭食什么的不用大伙儿费心贾放一边走一边吩咐。
老村长急急忙忙地追下来,贾放已经跑得没影儿了。老村长只得跺跺脚,懊丧地连声嘟哝:三爷,这粮
关于桃源村的存粮,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还没来得及向贾放交代呢!
第32章
晚饭后,贾放出现在了荣国府里贾代善的外书房跟前。
贾代善一出门,贾政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家老爹的外书房拿来用了。外书房晚间昏暗,唯有贾代善的外书房这里一点就是十几枚明晃晃的蜡烛也只有刻苦攻读的贾政在府里有这个待遇。
贾政读完了书,自己做了一首七言绝句,念给身边红袖添香的丫鬟听,丫鬟却只有笑着夸好的份儿。这令贾政多多少少还有些心有不甘。
可巧这时来了贾放,贾政这叫一个高兴:三弟,你终于来请教哥哥啦!这是读了哪本圣贤之书?
贾放打个哈哈,心里在想他可能来错地方了这种问题请教贾赦可能更好。
但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还是开口向贾政请教:二哥,我想请教一下,路税这个税种来源于哪朝哪代,如今又如何了。
贾政:?
这可不是他的强项唉。
但是贾政多少还是有些博闻强记的本事,见到贾放好不容易求到自己这里,便点头道:前日里我在爹的书房里好像见过一本书,里面提到过这个。说着贾政便埋头在架上找了起来。
贾放在一旁垂手等着,贾政翻了好一阵没有结果,他等得多少有些无聊,便随意参观贾代善外书房内的陈设。
突然,他的眼光被墙上挂着的一幅舆图吸引了。
是了,自从贾放到了这个世界,都还未亲眼看到过这里的舆图。舆图正中看起来是一个大城市,这应当就是京城。而舆图上,南方还有一个小小的红点,是被标注上去的
难道这就是桃源村?
贾政在架上翻了半日,从架上翻出一本笔记,找到他以前看过的内容,又顺着查了几页,才回答贾放的问题。
路税又叫运转税,前朝便有,本朝沿袭前朝旧制。货物进入各州府,由各州府税卡按照货物价值征收,税率在三分至一成不等,由各州自行厘定。
贾放却还盯着那幅舆图,指着小红点问兄长:二哥,从这里到京城,需要经过几个州啊?
贾放面前的这幅舆图,与后世的地图大致接近,黄河、长江、淮水、三山五岳等俱在,海岸线也与他印象中的差不多。舆图上标注出的京师,看位置在中原以东,距离东海岸不算太远。
贾政嘀咕着挪过来:小小年纪,不读些圣人的文字,问这些做什么?
但是他还是勉为其难地帮贾政数了数:太平州、南宁州、永庆州数了半日,贾政自己也数晕了,随意报个数:少说也有十个州吧!
贾放惊讶地睁圆了眼睛:每过一个州,就要缴一成的运转税?
贾政点点头:是呀!最高要缴一成的税,这是怎么了?
贾放摇摇头:没什么。可他心里还在惊讶:这个时空的货物运输,竟然有这么高的成本?按十个州,每个州缴一成的路税计算,一路走下来这货物的本钱就翻倍了。所以长途运输根本不占优势。
难怪北方大旱,也没什么人想着要把南方的米粮运过来。还没运到半路可能就赔本了。
贾放在感慨,贾政那边却又板着脸,说:三弟,你也别尽将这些俗务记在心上,有空也多读些圣贤书
没等贾政说完,贾放就一口答应:那是自然的。不过,二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弟这几日忙着差事,也多有些领悟。
贾政一听:咦?这一联真是不错。近来二弟果然有些进益,哥哥要把这一联写下来,贴在书房里,以为勉励。
贾放没想到自己无心之中又抄了曹公的作业,当下啥都不敢再说了,赶紧退出来,返回自己的小院。
如果北方旱灾之后真的发生了粮食短缺,桃源村的那么多存粮用正常的方法运往北方显然是行不通了。他可能需要考虑使用非常手段。
*
第二天上午,贾放照例在大观园内主持修缮工程。目前稻香村本身的修复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工匠们正在按照贾放的要求,整理大观园内的水系。
大观园内的水系,原本是从宁国府北拐角墙下引来的一股活水,如今无须重新再引。但按照贾放的设计,大观园内还需要相对阔达的水面,作为景观。如今工匠们正在按照贾放的要求,疏浚河道,修砌河岸。
就这些,也都还只是准备工作,贾放心里有数:按照中国传统园林的建园思路,园子里要修一个小湖,湖上要能走游船的。
除此之外,大观园内还需要建成隐蔽的排水体系,将园中的生活污水全都排出去。因此工匠们已经按照贾放的规划开始挖排水沟。
至于各处卫生间的排污终点,贾放已经不耐烦再修一座旱厕了他打算直接修沼气池。但沼气池修建起来有一系列技术难题需要攻克,这一项目标实现起来还需要一些时间。
恋耽美
这本册子的存在,就相当于承认了这些村民的合法身份,并承诺庇护他们。
所以这些村民才会对荣国府来人那么恭敬,甚至百般委曲求全。
在贾放看来,桃源村这些村民的身份,介于奴仆与佃农之间,一方面他们没有独立的人身权利,在这座村庄里生活的人,世世代代都属于荣国府,没有荣国公点头,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由民。
但是荣国府对他们也没有特殊的人身约束,任由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只是每年奉命前来的荣府管事多多少少都会刮点地皮,由个人思想觉悟高低决定刮地皮的多少。一说起这个,老村长就向贾放哭起了穷。
三爷,您能不能替我们向国公爷说说情,村里实在是不宽裕,不少农具要修,娃儿长大了不能光着腚,总要扯布做衣裳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您若是统共只给这么一点子铜钱,村里这一年,就太艰难了。
原来,每年荣府管事到桃源村中来,除了登记备案人口变动之外,还会为桃源村送来一些铜钱。以往每年村里都会收到三十吊钱左右,但这次赖大一来,却只给了二十吊,相当于二十两银子。
二十吊钱/二十两白银的购买力大概是什么概念?
贾放记得刘姥姥说过:二十两银子,够他们庄户人家吃用一年的了那是在京郊。这里距离京城路途遥遥,就算打个一折,庄户人家一年也得要个两吊钱大致能过活。
而在这桃源村,按照老村长所说的:他们二百多户将近一千口人,只靠每年荣国府送来的几十吊钱过活?
贾放登时咳嗽两声,叫过一个村民,让他去问赖大:就说我说的,当初明明看他从账上支了五十两银子走的,怎么只带过来二十吊钱?
那村民应声去审问,过了一会儿过来回话,说赖大说的,国公爷应承了给村中拨四十吊钱,剩下十两是他赖大的路费和赏钱。
这还差不多!贾放又一次随口诈出了赖大心里的真相,又好气又好笑,这赖大也够狠,沾手就要分一半。
但他还是不明白:老丈,我看村中田亩甚多,生计却如此艰难吗?全村人都指着荣国府送来的几吊钱过活,甚至还为此忍受屈辱。
老村长咳了一声,跺着脚说:三爷您是有所不知!我们这村什么都没的穷得就只剩粮食了。
两人重新回到吊脚楼里,贾放一边喝茶,一边慢慢向老村长了解情况。
占城稻?您是说,这村子里都种的都是占城稻?贾放又惊又喜。
占城稻是北宋时从占城(今属越南)引进的优质稻种,是一种耐旱的早熟稻,适应性强,对田地的要求不高,是一种适合南方种植的优质稻种。
谁知这村子里种的还不止占城稻,在占城稻收获之后,村里还会再种一茬晚稻这一年两季稻的收获,令这桃源村成了个名副其实的稻香村。
可为何村中还总指着每年这点铜钱过活呢?贾放问出了心头的疑问。
三爷,您有所不知。老村长拉着贾放大倒苦水。
原来,这座桃源村每年确实出产大量稻米,除去村人的吃用之外,还有不少节余。可是问题是,桃源村地处山坳之中,与外界陆路交通十分艰难,出山的尽是些羊肠小道。桃源村出产的稻米很难运送出去,也没有人前来桃源村采购大米。
但是桃源村却必须向外界购买必须品。像那老村长曾经提过的,农具坏了要购置铁器,大姑娘要嫁到邻村去也得裁两身新衣。距离桃源村最近的镇子上每旬都有集市,桃源村的采买都是从那里来的。
此外,还有最紧要的,就是食盐。人不吃盐可不止是嘴里淡,饮食里没有盐,身体没有力气,重体力活干不了,对于农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今年就是这样,荣府管事赖大来到桃源村,一开口就说只给二十吊钱;再加上今年盐价略涨,全村人顿时都急了。
难道村里就再没有别的出产,可以拿到集上换钱的吗?贾放依旧好奇不减,他又顺嘴问了一句,我看村中好似不缺银两啊?
他口中说的不缺银两自然是指村中女性大多佩戴着亮闪闪的银饰。
三爷,您有所不知。老村长还是那句话,我们这里确实不缺白银,可是这白银,它不好使啊!
贾放恍然大悟:敢情刚才赖大与村民交涉的时候,人人口口声声说几吊钱几吊钱,并不是什么习惯使然,而是在这远离京城的穷乡僻壤,铜钱比白银更适合流通。
贾放的推测并没有错,在桃源村附近,当地居民与往来商贾,交易时首选用铜钱。一来多是小额交易,银子根本就用不上。白银还一定程度上存在不便分割、成色有差别、可能会造价等诸多问题。在桃源村一带,铜钱与白银的兑换比例也与京中天差地远,一两白银能够兑得的铜钱比在京里要少得多。
这样一来,桃源村既不产铜,又不拿别的出产与外界交换,那可不得指望着每年荣国府支援他们铜钱吗?
这也难怪桃源村的村民就为了区区二十吊钱而受制于赖大这样的刁奴毕竟那是他们最急需的东西。
出于这个原因,荣国府每年都有一名管事来桃源村,并且给村里人带来一些他们急需的铜钱。以往都是三十吊,这次被赖大又昧去十吊钱。如果这次不是贾放派人问了出来,谁会知道荣国公那头竟然给的是四十两白银?
贾放与老村长进行了一番长谈,深知桃源村目前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单一型经济,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村里与外界缺少经贸交流穷得只剩粮食。
敢情这才是人间真实啊!
陶渊明笔下田园牧歌式的桃花源只是一个想象中的乌托邦,真实世界里的桃源村却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但是,贾放还是没能完全想明白,你们手上有粮,如果真的缺铜钱,难道就不能把这些粮食都背到集上去卖,甚至不用铜钱,直接换盐、换农具、换你们需要的东西吗?
在一切货币手段出现之前,老祖宗们不是还有以物易物这一招的吗?
谁知老村长坚定地摇了摇头,格外庄严地说:不,这里的田地都是归属于荣国公他老人家的田地,收下来的粮食也都是他老人家的粮食
说到一半,老村长才想起来这些田地现在都已经改在贾放名下了,赶紧放缓了语气,说:当然,现在都是您老人家的了!
被迫成为老人家的贾放,哭笑不得地听老村长继续义正辞严地说:我们替您打理田地,您除了给我们口粮,还每年命人送钱给我们我们哪里还能动用您的粮食?
贾放想了想,又问:这么说来,应当是还有好些余粮尚且存在村中了?
老村长肃穆点头,然后邀贾放一同前往吊脚楼的三层。
原本贾放一直以为这里吊脚楼的三楼是各家各户的卧室,谁知不是的。通风最好,干燥条件最好的三楼,竟然被桃源村的村民当做了粮仓,存放的全都是稻米。
三爷,除了各家各户家里,村口还有好几座粮仓,也是吊脚楼,里面也都储满了稻米。老村长满怀自豪地说,国公爷没让动,我们就全都好好存着。
这些桃源村的村民,除了天性淳朴以外,竟然还有一份信守承诺的义气。否则他们完全可以将大部分出产都作为自己的口粮,只给荣国府留下一小部分。但现在贾放望着吊脚楼三楼满满堆放的稻米,心中充满了敬佩。
贾放:那么,村中种了这么久的双季稻,应该存下不少稻米了吧?
老村长骄傲地点头:那是少说也有十万石了吧!
贾放听见十万石这个数目字,脚下一个趔趄,差点一跤跌倒,直接坐在吊脚楼的楼板上。
他想到了这个桃源村有粮,可是万万没想到桃源村竟然会有这么多粮。
他确实期待着一个惊喜砸到自己头上,可是这惊喜太大了,几乎成了惊吓。
竟然有十万石粮食放在这么个小村里?
贾放连忙问那老村长:难道我爹荣国公从来没有提过说想把这些粮食运进京吗?
老村长挠挠头,说:早年间有位大管事好像提过一嘴不过好像因为什么路税的,就作罢了。
路税?贾放听说过这个税种,大致知道是一种过路税,可能会根据货物的价值在过路时进行抽成。
我知道了多谢老丈!贾放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事,转身就沿着吊脚楼的木制阶梯向楼下冲去。
村长,我暂住在贤良祠附近。晚上我需要休息,请不要让人来打扰我,饭食什么的不用大伙儿费心贾放一边走一边吩咐。
老村长急急忙忙地追下来,贾放已经跑得没影儿了。老村长只得跺跺脚,懊丧地连声嘟哝:三爷,这粮
关于桃源村的存粮,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还没来得及向贾放交代呢!
第32章
晚饭后,贾放出现在了荣国府里贾代善的外书房跟前。
贾代善一出门,贾政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家老爹的外书房拿来用了。外书房晚间昏暗,唯有贾代善的外书房这里一点就是十几枚明晃晃的蜡烛也只有刻苦攻读的贾政在府里有这个待遇。
贾政读完了书,自己做了一首七言绝句,念给身边红袖添香的丫鬟听,丫鬟却只有笑着夸好的份儿。这令贾政多多少少还有些心有不甘。
可巧这时来了贾放,贾政这叫一个高兴:三弟,你终于来请教哥哥啦!这是读了哪本圣贤之书?
贾放打个哈哈,心里在想他可能来错地方了这种问题请教贾赦可能更好。
但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还是开口向贾政请教:二哥,我想请教一下,路税这个税种来源于哪朝哪代,如今又如何了。
贾政:?
这可不是他的强项唉。
但是贾政多少还是有些博闻强记的本事,见到贾放好不容易求到自己这里,便点头道:前日里我在爹的书房里好像见过一本书,里面提到过这个。说着贾政便埋头在架上找了起来。
贾放在一旁垂手等着,贾政翻了好一阵没有结果,他等得多少有些无聊,便随意参观贾代善外书房内的陈设。
突然,他的眼光被墙上挂着的一幅舆图吸引了。
是了,自从贾放到了这个世界,都还未亲眼看到过这里的舆图。舆图正中看起来是一个大城市,这应当就是京城。而舆图上,南方还有一个小小的红点,是被标注上去的
难道这就是桃源村?
贾政在架上翻了半日,从架上翻出一本笔记,找到他以前看过的内容,又顺着查了几页,才回答贾放的问题。
路税又叫运转税,前朝便有,本朝沿袭前朝旧制。货物进入各州府,由各州府税卡按照货物价值征收,税率在三分至一成不等,由各州自行厘定。
贾放却还盯着那幅舆图,指着小红点问兄长:二哥,从这里到京城,需要经过几个州啊?
贾放面前的这幅舆图,与后世的地图大致接近,黄河、长江、淮水、三山五岳等俱在,海岸线也与他印象中的差不多。舆图上标注出的京师,看位置在中原以东,距离东海岸不算太远。
贾政嘀咕着挪过来:小小年纪,不读些圣人的文字,问这些做什么?
但是他还是勉为其难地帮贾政数了数:太平州、南宁州、永庆州数了半日,贾政自己也数晕了,随意报个数:少说也有十个州吧!
贾放惊讶地睁圆了眼睛:每过一个州,就要缴一成的运转税?
贾政点点头:是呀!最高要缴一成的税,这是怎么了?
贾放摇摇头:没什么。可他心里还在惊讶:这个时空的货物运输,竟然有这么高的成本?按十个州,每个州缴一成的路税计算,一路走下来这货物的本钱就翻倍了。所以长途运输根本不占优势。
难怪北方大旱,也没什么人想着要把南方的米粮运过来。还没运到半路可能就赔本了。
贾放在感慨,贾政那边却又板着脸,说:三弟,你也别尽将这些俗务记在心上,有空也多读些圣贤书
没等贾政说完,贾放就一口答应:那是自然的。不过,二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弟这几日忙着差事,也多有些领悟。
贾政一听:咦?这一联真是不错。近来二弟果然有些进益,哥哥要把这一联写下来,贴在书房里,以为勉励。
贾放没想到自己无心之中又抄了曹公的作业,当下啥都不敢再说了,赶紧退出来,返回自己的小院。
如果北方旱灾之后真的发生了粮食短缺,桃源村的那么多存粮用正常的方法运往北方显然是行不通了。他可能需要考虑使用非常手段。
*
第二天上午,贾放照例在大观园内主持修缮工程。目前稻香村本身的修复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工匠们正在按照贾放的要求,整理大观园内的水系。
大观园内的水系,原本是从宁国府北拐角墙下引来的一股活水,如今无须重新再引。但按照贾放的设计,大观园内还需要相对阔达的水面,作为景观。如今工匠们正在按照贾放的要求,疏浚河道,修砌河岸。
就这些,也都还只是准备工作,贾放心里有数:按照中国传统园林的建园思路,园子里要修一个小湖,湖上要能走游船的。
除此之外,大观园内还需要建成隐蔽的排水体系,将园中的生活污水全都排出去。因此工匠们已经按照贾放的规划开始挖排水沟。
至于各处卫生间的排污终点,贾放已经不耐烦再修一座旱厕了他打算直接修沼气池。但沼气池修建起来有一系列技术难题需要攻克,这一项目标实现起来还需要一些时间。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