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基建高手在红楼——安静的九乔(4
赵成:姐姐您真的和账房里的大管事一模一样啊!
双文:收条拿来。
赵成见她说话简断, 一脸公事公办的样子, 登时不敢怠慢, 服服帖帖地将东西拿出来,交到双文手里。
双文拿着一只小狼毫,将收条上的内容都抄在了账簿上,字迹娟秀,写得工整。
赵成这才睁圆了眼:失敬失敬,这位姐姐竟然这么能干。
双文却闲闲地问:店家给了你几成的回扣?
赵成看着双文写字的模样, 看得发了呆:一成半
双文一行娟秀的小楷就抄在旁边:一成半回扣!
赵成:姐姐您这是
三爷想必知道有回扣的事,想必也和你商量过这回扣到底如何处置。我不便置喙, 只是在旁边注上一笔,备着三爷日后查账问起。双文公事公办完了,突然转脸看向赵成, 嘴角扬起,竟是笑了。
赵成登时看傻了,连之前心里的那一点小懊恼都不见了。那一成半的回扣,他只在头一回报账的时候向贾放提过,后来贾放也没问,他就不再每次都说。
谁想到竟然让这个新来的大丫鬟直接记在了账簿上。
不过赵成很快就忘了这事儿,反正他从来不向贾放讨要跑腿时的各种用度,平时他雇个车,叫个人什么的,小钱都从自己攒的回扣里走,贾放也是允许的。小姐姐记了一笔那就记一笔吧。
双文帮着孙氏记了一回账,然后就教福丫学了一会儿打算盘与算账,心里觉得舒畅了很多。昨晚与贾放谈过一次,不知怎么的,她觉得心里不再总堵着了,做起事也很有兴致。
工作使人快乐工作就是干活,反正贾放是这么解释的,现在双文也有些体会到了。
转眼便是中晌饭的时节,福丫带着双文拎了大厨房烧出来的饼子和小菜,送到隔壁宁府的大观园里去。双文这才晓得贾放这是在隔壁府里修园子。
三爷一向都在稻香村里,福丫指着远处,我们在这里等他一会儿。
双文有些疑惑了,既然知道三爷在那里,为什么不直接把食盒拿过去?
三爷最不喜欢人打扰。福丫嘻嘻笑着说,所以姐姐你可以放心啦!三爷绝不会来招惹你的。
双文一听,忍不住伸出一根手指头轻轻戳了戳福丫的额角,说:你这孩子,满脑子的,都是在想些什么?
*
贾放的上午时光却是在桃源村度过的。他正在烦恼为桃源村建学塾的事。
这事一提出来,桃源村的老村长第一个举双手赞成,并且提出,村口处有一座以前留下的吊脚楼,没能完全盖成,因此也无人居住。那座吊脚楼的地基和第一层都建好了,往上还没有建起来。如果桃源村想要建一所学校,完全可以利用这现成的半座楼。
老村长还说:如果要快些建,就干脆用毛竹,在现成的吊脚楼上修起一个棚子,让娃儿们可以先有个地方听夫子讲课。等过了这段农忙,再修一座完整的吊脚楼不迟。
贾放深以为然,场地问题就算是解决了。但是两人再谈起夫子的人选,就又都没了招。
原本贾放属意老邵,可是老邵近日带了一个村民,到附近的山里找稻种去了,整日整日地不着家。而且老邵原来也谦虚过,说他只会给孩子们讲故事,其实并不太会教人念书。
陶村长于是开口: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老邵说他原本也不是夫子,要他来给娃娃们开蒙,可能也是难为他了。
贾放摇摇头说:不,老邵肯定是能做夫子的,只是他做不了全科的夫子。将来等他回来,我可以跟他商量,由他开一两门课,教教孩子们植物学。但是要教孩子们读书认字,咱们还得想办法请专业人士。
尽管陶村长听不懂贾放的一部分术语,大致意思还是能了解的,当下与贾放商量了,等下一个集,就让人去隔壁镇上,问问有没有能教开蒙的夫子,愿意到村里来坐馆的。
两人正说着,却有些村民来找贾放,却是给贾放泼了一瓢冷水。
他们先谢过了贾放为村里的娃儿着想,但话头一转,就说起家里头农活挺重娃们七八岁就能帮家里干活,如果贾放把这些娃成日都圈在学塾里,家里的活就没人干了。反正他们这些人,也不指着娃儿将来能考状元当大官儿的,能种庄稼就成了,读啥书呀?
老村长想了想,觉得村民的顾虑也有些道理,说是村里七八岁的娃儿,就开始帮着家里放牛、养鸡、打猪草。如果真把这些孩子在白天里都圈在一起,确实村里好多人家就支应不开了。
贾放一时气结:是都忙着放牛、养鸡、打猪草吗?
发展副业,是他提出来,用以改善村民生活的。自从那时起,村民们才开始慢慢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私产,并且能用这些私产对外进行交换。
可现在村民们竟然用这样的理由来反对贾放为他们的子女着想,反对让他们的孩子上学念书。
在此之前,贾放还真没有想到他会遇到这样的读书无用论。但是面对这些振振有词的村民,贾放竟一时不知该用什么来辩驳。
他当然会说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改变命运,可这些都只是些大口号,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拿给村民们看,他们就不会有动力大家又不傻。
一番掰扯,说到最后,贾放自己都有些生气了,索性手一挥说:往后开夜校,无论是大人小孩,全都给我上学,一起读书认字。
老村长登时与村民们面面相觑:啥?
贾放自己则抽身离开了桃源村。他在回来的路上也一直在自己反思:开学塾让小孩子们上学这回事,他也确实没有准备好,夫子也没有找到,教材也没有选好,倒先来和这些村民们讨论那些办学细节他这一步是不是确实迈得太远了一点。
可就算是他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村民们怕还是不愿意,牛不喝水强按头,他还真能把这些大人孩子们全关起来,真的填鸭式教学吗?
想到这里,贾放真的有点儿怀念起他刚到桃源村的那些日子,村民真是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一样,贾放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简直指哪儿打哪儿跟一个人似的。
可现在这队伍还真是不好带啊。
不过贾放可以确认,他刚到桃源村的时候似乎不是这样的。怎么随着时间推移,桃源村这个小社会就渐渐变化了呢?
究竟哪里不对?
他回到大观园里,出了稻香村,把稻香村的院门顺手锁上,便见到福丫和双文。
一行人在大观园里找了一组石桌石凳坐下,双文把食盒里的面饼裹上小菜,先给贾放,在贾放的示意下又裹了些给福丫,然后自己也裹了些来吃。
贾放吃得很快,三口两口就吃完了,盯着远处正在修建的潇湘馆想自己的心事。
岂料旁边双文开了口:三爷,您画架上的那些画
贾放点点头,指着前面的院子,说:对,就是潇湘馆。
现在潇湘馆是在建工程,除了院子跟前的一大片竹林以外,没有半点和图上相像的。双文能说中,要么是因为她悟性高,要么是因为运气好猜中的。
这一番对答之后,四下又一片安静。双文与福丫悄无声息地把午饭吃完,悄无声息地收拾了食盒,起身正准备走,忽听贾放问了一句:是从什么时候起,人开始生出私心的?
双文听他这么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皱起眉头,想了想说:有私产便有私心,这任谁也拦不住的。
贾放听了,只管坐在原地冥思苦想。福丫将双文一拉,说:三爷总这样,这会儿咱们最好别理他。两个丫鬟便拎着食盒走了。
贾放坐在原地,也不知道想了多久,突然一撑面前的石桌,站起身,说:我怎么没想到?
双文随口说的一句话,竟然启发了他。
他赶紧去找当初将桃源村整个儿作为封地封给他的时候,官府送来的那一本黄册还是鱼鳞册的副本,找到了就把册子整个儿在面前摊开,按照时间,一页一页地回溯,一直找到从前,也就是荣国公刚刚接手这桃源村的时候。
此前他最经常使用的,就是这册子上最近的一页,因为这一页如实反映了桃源村的现状。但是他还一直没想过,在这之前,桃源村是什么样子。
顺着图册回溯,贾放可以清晰地看出桃源村的村落与田地在一点点缩小。待他翻回十四年前,贾放发现当时桃源村的田亩格局,已经相当规整,四四方方的,不像后来,村民们在缓坡上又开了田,桃源村的田地变得东一块西一块,犬牙交错。
贾放再将册子向前翻,册子上的印已经不是荣国公贾代善的私印了,是一个叫作向奉壹的人的名章。贾放不知道这个向奉壹是谁,只管往前看。
他翻了数页,终于找到了自己想找的答案井田!
册页上的田地,很明显地呈现一个九宫格,田间有两横两竖两条道路分割,形成一个井字。
井田制是中国春秋以前的土地所有制度,是一种土地公有制。也就是说,这一整片土地属于封建贵族所有,但是交与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庶民耕种田地,将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口粮维持生计,余下的作为公田出产,都归属于封建贵族。
贾放仔细回想:在这之前,桃源村的土地耕作制度确实与三代时的井田制如出一辙,耕者有其田,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连同上面附着的产出,都归属于封建贵族。
但历史上的井田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力的提高,渐渐土崩瓦解。
反观桃源村的田地,似乎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在最早的井田基础上,村民们渐渐地开垦出了周边的土地,这些土地形态并不规则,与方方正正的井田存在很大区别。这些应当就是村民们自己垦出的私田,后来登记在了鱼鳞册上,并且标注了开垦村民的姓名,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官府承认了这些私田的存在。
而贾放大力推荐桃源村的村民发展第三产业,养殖鸡鸭牛猪,腌制稻花鱼,与外界进行交换,从某种程度上愈发推动了村民们私产意识的形成。
所以桃源村的井田制也就要瓦解了。
贾放啪的一声合上册子,心里觉得好笑。
他竟然无意之中成了桃源村的历史推动者?而且就因为这个原因,桃源村的村民告别了过去一心为公的淳朴美德,导致他自己的队伍也不好带了?
这好歹也象征着生产力的进步嘛!贾放自我安慰了一下。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数个朝代都出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呼声,希望能恢复三代时的井田制。井田制在士大夫们的眼中,象征着纯洁的思想道德,毫无私心,与世无争的心态。
与这种恢复井田制相呼应的,是陶渊明笔下那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桃花源。
但桃花源终究只是个乌托邦,桃源村则必须得到发展。
贾放一旦把这些都想明白,他立即不沮丧了,反而有了动力。既然时代变了,村民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也就不想着以前指哪儿打哪儿的好事了。
村民们不是觉得上学没好处吗?那就拿出实实在在的好处给他们看,就比如说,去上学的娃儿管饭,送娃上学的家长发奖状总之让他们知道这是能光宗耀祖的事。
至于那些实际的困难么,他也不是不能折中让步。比如说,可以安排农忙时学塾只上半天学,放半天假,农闲时再上全天之类
不过这样一来,桃源村的科教发展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发展战略,无法一蹴而就。
饭要一口一口吃嘛!贾放心想,不过万一老天抽风,哪天给他空降一大批科教人才呢?
他暂且将这些事都放在一边,就去检查潇湘馆的修复情况。
大观园里的工人们早先已经将潇湘馆倒塌的房屋部分清理干净,现在正搭了脚手架,将没有倒塌的上房东屋小心拆除。
贾放嘱咐过他们要小心些,因为考虑到倒塌的屋内可能还保存着一些重要物品。
贾放心里想的是书籍,小工们却总以为他们能在这里找到金银珠宝,无论从砖缝里找到什么,都恨不得看一看,吹一吹,啃两口因此工程进度略慢。
三爷,三爷,您快来看!
突然有个小工叫来了贾放:那里,那里好像有些东西。
小工伸手一拉贾放,贾放便敏捷地爬上了脚手架,顺着小工的指点看去。小工指着潇湘馆屋顶下面,东面山墙跟前。
屋内没有照明,光线昏暗,贾放眼前一片影影绰绰地,看不清楚。
那是什么?贾放问。
看起来像是架子博古架!小工依稀辨认出了眼前的东西,顿时兴奋起来,其他人闻声也涌过来。贾放此刻仿佛置身考古发掘现场,有什么了不得的宝贝即将出土。
谁知有人瞅了半天叹息一声:完了,都是书
贾放也看清了,差点儿直接从脚手架上一跃而下。书籍对他而言,才是无价之宝。
谁知这时,天边隐隐滚过两声闷雷,贾放猛地抬头,向空中看去,眼看着夏日午后的天空,一朵朵浓云迅速地卷了过来,原本明朗的天立刻阴了。
贾放纵身跳下脚手架,高声道:快,去找雨布,油毡实在不行草席也成!
小工们都有点儿犯傻:这来得及吗?雨眼看就要下下来了。
三爷,若是下雨会泡着里面的书,这屋子已经塌了这么久,要是泡早都泡烂了吧。
那不一定,咱们最近拆屋子,许是刚巧把能挡雨的那部分给拆去了呢?贾放不是个轻易会放弃的人,这会儿直接赶着小工们去找了东西来,又亲自爬上东屋的脚手架,把雨布和油毡都铺上。
他刚刚带人铺完,那夏天午后的急雨就落下来了。
第55章
贾放和他身边的小工们, 就因为忙着给潇湘馆遮雨,几个人全淋得落汤鸡似的。
那雨却是夏天午后的急雨,倏忽来, 倏忽又去。一转脸的功夫,那雨又停了。水珠从竹叶上、青瓦上、人的发梢上, 滴滴答答地掉落在地面, 渐渐又汇入潇湘馆附近的排水沟, 一涡半转流了出去。
恋耽美
双文:收条拿来。
赵成见她说话简断, 一脸公事公办的样子, 登时不敢怠慢, 服服帖帖地将东西拿出来,交到双文手里。
双文拿着一只小狼毫,将收条上的内容都抄在了账簿上,字迹娟秀,写得工整。
赵成这才睁圆了眼:失敬失敬,这位姐姐竟然这么能干。
双文却闲闲地问:店家给了你几成的回扣?
赵成看着双文写字的模样, 看得发了呆:一成半
双文一行娟秀的小楷就抄在旁边:一成半回扣!
赵成:姐姐您这是
三爷想必知道有回扣的事,想必也和你商量过这回扣到底如何处置。我不便置喙, 只是在旁边注上一笔,备着三爷日后查账问起。双文公事公办完了,突然转脸看向赵成, 嘴角扬起,竟是笑了。
赵成登时看傻了,连之前心里的那一点小懊恼都不见了。那一成半的回扣,他只在头一回报账的时候向贾放提过,后来贾放也没问,他就不再每次都说。
谁想到竟然让这个新来的大丫鬟直接记在了账簿上。
不过赵成很快就忘了这事儿,反正他从来不向贾放讨要跑腿时的各种用度,平时他雇个车,叫个人什么的,小钱都从自己攒的回扣里走,贾放也是允许的。小姐姐记了一笔那就记一笔吧。
双文帮着孙氏记了一回账,然后就教福丫学了一会儿打算盘与算账,心里觉得舒畅了很多。昨晚与贾放谈过一次,不知怎么的,她觉得心里不再总堵着了,做起事也很有兴致。
工作使人快乐工作就是干活,反正贾放是这么解释的,现在双文也有些体会到了。
转眼便是中晌饭的时节,福丫带着双文拎了大厨房烧出来的饼子和小菜,送到隔壁宁府的大观园里去。双文这才晓得贾放这是在隔壁府里修园子。
三爷一向都在稻香村里,福丫指着远处,我们在这里等他一会儿。
双文有些疑惑了,既然知道三爷在那里,为什么不直接把食盒拿过去?
三爷最不喜欢人打扰。福丫嘻嘻笑着说,所以姐姐你可以放心啦!三爷绝不会来招惹你的。
双文一听,忍不住伸出一根手指头轻轻戳了戳福丫的额角,说:你这孩子,满脑子的,都是在想些什么?
*
贾放的上午时光却是在桃源村度过的。他正在烦恼为桃源村建学塾的事。
这事一提出来,桃源村的老村长第一个举双手赞成,并且提出,村口处有一座以前留下的吊脚楼,没能完全盖成,因此也无人居住。那座吊脚楼的地基和第一层都建好了,往上还没有建起来。如果桃源村想要建一所学校,完全可以利用这现成的半座楼。
老村长还说:如果要快些建,就干脆用毛竹,在现成的吊脚楼上修起一个棚子,让娃儿们可以先有个地方听夫子讲课。等过了这段农忙,再修一座完整的吊脚楼不迟。
贾放深以为然,场地问题就算是解决了。但是两人再谈起夫子的人选,就又都没了招。
原本贾放属意老邵,可是老邵近日带了一个村民,到附近的山里找稻种去了,整日整日地不着家。而且老邵原来也谦虚过,说他只会给孩子们讲故事,其实并不太会教人念书。
陶村长于是开口: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老邵说他原本也不是夫子,要他来给娃娃们开蒙,可能也是难为他了。
贾放摇摇头说:不,老邵肯定是能做夫子的,只是他做不了全科的夫子。将来等他回来,我可以跟他商量,由他开一两门课,教教孩子们植物学。但是要教孩子们读书认字,咱们还得想办法请专业人士。
尽管陶村长听不懂贾放的一部分术语,大致意思还是能了解的,当下与贾放商量了,等下一个集,就让人去隔壁镇上,问问有没有能教开蒙的夫子,愿意到村里来坐馆的。
两人正说着,却有些村民来找贾放,却是给贾放泼了一瓢冷水。
他们先谢过了贾放为村里的娃儿着想,但话头一转,就说起家里头农活挺重娃们七八岁就能帮家里干活,如果贾放把这些娃成日都圈在学塾里,家里的活就没人干了。反正他们这些人,也不指着娃儿将来能考状元当大官儿的,能种庄稼就成了,读啥书呀?
老村长想了想,觉得村民的顾虑也有些道理,说是村里七八岁的娃儿,就开始帮着家里放牛、养鸡、打猪草。如果真把这些孩子在白天里都圈在一起,确实村里好多人家就支应不开了。
贾放一时气结:是都忙着放牛、养鸡、打猪草吗?
发展副业,是他提出来,用以改善村民生活的。自从那时起,村民们才开始慢慢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私产,并且能用这些私产对外进行交换。
可现在村民们竟然用这样的理由来反对贾放为他们的子女着想,反对让他们的孩子上学念书。
在此之前,贾放还真没有想到他会遇到这样的读书无用论。但是面对这些振振有词的村民,贾放竟一时不知该用什么来辩驳。
他当然会说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改变命运,可这些都只是些大口号,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拿给村民们看,他们就不会有动力大家又不傻。
一番掰扯,说到最后,贾放自己都有些生气了,索性手一挥说:往后开夜校,无论是大人小孩,全都给我上学,一起读书认字。
老村长登时与村民们面面相觑:啥?
贾放自己则抽身离开了桃源村。他在回来的路上也一直在自己反思:开学塾让小孩子们上学这回事,他也确实没有准备好,夫子也没有找到,教材也没有选好,倒先来和这些村民们讨论那些办学细节他这一步是不是确实迈得太远了一点。
可就算是他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村民们怕还是不愿意,牛不喝水强按头,他还真能把这些大人孩子们全关起来,真的填鸭式教学吗?
想到这里,贾放真的有点儿怀念起他刚到桃源村的那些日子,村民真是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一样,贾放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简直指哪儿打哪儿跟一个人似的。
可现在这队伍还真是不好带啊。
不过贾放可以确认,他刚到桃源村的时候似乎不是这样的。怎么随着时间推移,桃源村这个小社会就渐渐变化了呢?
究竟哪里不对?
他回到大观园里,出了稻香村,把稻香村的院门顺手锁上,便见到福丫和双文。
一行人在大观园里找了一组石桌石凳坐下,双文把食盒里的面饼裹上小菜,先给贾放,在贾放的示意下又裹了些给福丫,然后自己也裹了些来吃。
贾放吃得很快,三口两口就吃完了,盯着远处正在修建的潇湘馆想自己的心事。
岂料旁边双文开了口:三爷,您画架上的那些画
贾放点点头,指着前面的院子,说:对,就是潇湘馆。
现在潇湘馆是在建工程,除了院子跟前的一大片竹林以外,没有半点和图上相像的。双文能说中,要么是因为她悟性高,要么是因为运气好猜中的。
这一番对答之后,四下又一片安静。双文与福丫悄无声息地把午饭吃完,悄无声息地收拾了食盒,起身正准备走,忽听贾放问了一句:是从什么时候起,人开始生出私心的?
双文听他这么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皱起眉头,想了想说:有私产便有私心,这任谁也拦不住的。
贾放听了,只管坐在原地冥思苦想。福丫将双文一拉,说:三爷总这样,这会儿咱们最好别理他。两个丫鬟便拎着食盒走了。
贾放坐在原地,也不知道想了多久,突然一撑面前的石桌,站起身,说:我怎么没想到?
双文随口说的一句话,竟然启发了他。
他赶紧去找当初将桃源村整个儿作为封地封给他的时候,官府送来的那一本黄册还是鱼鳞册的副本,找到了就把册子整个儿在面前摊开,按照时间,一页一页地回溯,一直找到从前,也就是荣国公刚刚接手这桃源村的时候。
此前他最经常使用的,就是这册子上最近的一页,因为这一页如实反映了桃源村的现状。但是他还一直没想过,在这之前,桃源村是什么样子。
顺着图册回溯,贾放可以清晰地看出桃源村的村落与田地在一点点缩小。待他翻回十四年前,贾放发现当时桃源村的田亩格局,已经相当规整,四四方方的,不像后来,村民们在缓坡上又开了田,桃源村的田地变得东一块西一块,犬牙交错。
贾放再将册子向前翻,册子上的印已经不是荣国公贾代善的私印了,是一个叫作向奉壹的人的名章。贾放不知道这个向奉壹是谁,只管往前看。
他翻了数页,终于找到了自己想找的答案井田!
册页上的田地,很明显地呈现一个九宫格,田间有两横两竖两条道路分割,形成一个井字。
井田制是中国春秋以前的土地所有制度,是一种土地公有制。也就是说,这一整片土地属于封建贵族所有,但是交与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庶民耕种田地,将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口粮维持生计,余下的作为公田出产,都归属于封建贵族。
贾放仔细回想:在这之前,桃源村的土地耕作制度确实与三代时的井田制如出一辙,耕者有其田,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连同上面附着的产出,都归属于封建贵族。
但历史上的井田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力的提高,渐渐土崩瓦解。
反观桃源村的田地,似乎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在最早的井田基础上,村民们渐渐地开垦出了周边的土地,这些土地形态并不规则,与方方正正的井田存在很大区别。这些应当就是村民们自己垦出的私田,后来登记在了鱼鳞册上,并且标注了开垦村民的姓名,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官府承认了这些私田的存在。
而贾放大力推荐桃源村的村民发展第三产业,养殖鸡鸭牛猪,腌制稻花鱼,与外界进行交换,从某种程度上愈发推动了村民们私产意识的形成。
所以桃源村的井田制也就要瓦解了。
贾放啪的一声合上册子,心里觉得好笑。
他竟然无意之中成了桃源村的历史推动者?而且就因为这个原因,桃源村的村民告别了过去一心为公的淳朴美德,导致他自己的队伍也不好带了?
这好歹也象征着生产力的进步嘛!贾放自我安慰了一下。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数个朝代都出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呼声,希望能恢复三代时的井田制。井田制在士大夫们的眼中,象征着纯洁的思想道德,毫无私心,与世无争的心态。
与这种恢复井田制相呼应的,是陶渊明笔下那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桃花源。
但桃花源终究只是个乌托邦,桃源村则必须得到发展。
贾放一旦把这些都想明白,他立即不沮丧了,反而有了动力。既然时代变了,村民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也就不想着以前指哪儿打哪儿的好事了。
村民们不是觉得上学没好处吗?那就拿出实实在在的好处给他们看,就比如说,去上学的娃儿管饭,送娃上学的家长发奖状总之让他们知道这是能光宗耀祖的事。
至于那些实际的困难么,他也不是不能折中让步。比如说,可以安排农忙时学塾只上半天学,放半天假,农闲时再上全天之类
不过这样一来,桃源村的科教发展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发展战略,无法一蹴而就。
饭要一口一口吃嘛!贾放心想,不过万一老天抽风,哪天给他空降一大批科教人才呢?
他暂且将这些事都放在一边,就去检查潇湘馆的修复情况。
大观园里的工人们早先已经将潇湘馆倒塌的房屋部分清理干净,现在正搭了脚手架,将没有倒塌的上房东屋小心拆除。
贾放嘱咐过他们要小心些,因为考虑到倒塌的屋内可能还保存着一些重要物品。
贾放心里想的是书籍,小工们却总以为他们能在这里找到金银珠宝,无论从砖缝里找到什么,都恨不得看一看,吹一吹,啃两口因此工程进度略慢。
三爷,三爷,您快来看!
突然有个小工叫来了贾放:那里,那里好像有些东西。
小工伸手一拉贾放,贾放便敏捷地爬上了脚手架,顺着小工的指点看去。小工指着潇湘馆屋顶下面,东面山墙跟前。
屋内没有照明,光线昏暗,贾放眼前一片影影绰绰地,看不清楚。
那是什么?贾放问。
看起来像是架子博古架!小工依稀辨认出了眼前的东西,顿时兴奋起来,其他人闻声也涌过来。贾放此刻仿佛置身考古发掘现场,有什么了不得的宝贝即将出土。
谁知有人瞅了半天叹息一声:完了,都是书
贾放也看清了,差点儿直接从脚手架上一跃而下。书籍对他而言,才是无价之宝。
谁知这时,天边隐隐滚过两声闷雷,贾放猛地抬头,向空中看去,眼看着夏日午后的天空,一朵朵浓云迅速地卷了过来,原本明朗的天立刻阴了。
贾放纵身跳下脚手架,高声道:快,去找雨布,油毡实在不行草席也成!
小工们都有点儿犯傻:这来得及吗?雨眼看就要下下来了。
三爷,若是下雨会泡着里面的书,这屋子已经塌了这么久,要是泡早都泡烂了吧。
那不一定,咱们最近拆屋子,许是刚巧把能挡雨的那部分给拆去了呢?贾放不是个轻易会放弃的人,这会儿直接赶着小工们去找了东西来,又亲自爬上东屋的脚手架,把雨布和油毡都铺上。
他刚刚带人铺完,那夏天午后的急雨就落下来了。
第55章
贾放和他身边的小工们, 就因为忙着给潇湘馆遮雨,几个人全淋得落汤鸡似的。
那雨却是夏天午后的急雨,倏忽来, 倏忽又去。一转脸的功夫,那雨又停了。水珠从竹叶上、青瓦上、人的发梢上, 滴滴答答地掉落在地面, 渐渐又汇入潇湘馆附近的排水沟, 一涡半转流了出去。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