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红楼同人]基建高手在红楼 > [红楼同人]基建高手在红楼
错误举报

[红楼同人]基建高手在红楼——安静的九乔(9

    潇湘书院现在就靠姜夫子和老邵撑着,其他如老金、老涂甚至小余等人,也会偶尔来帮个忙,客串一回教师反正他们有《教参》。
    贾放长叹一口气,只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张友士要走,这也是拦不住的事,留得住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不如就这样,放他自去,有朝一日在外头碰了壁,可能还能记得要回来。
    张友士的事,在他预料之中,贾放并未觉得有多吃惊,只是有点遗憾是真的。
    但很快他就发现了令他吃惊的事也许,芦雪广的建成,还真的镜像到了桃源寨里。
    第100章
    青坊桥建成之后, 邻县的县尊老爷来给青坊桥题了个字,叫做济民桥。
    但很可惜这题字题完之后就被桃源寨的村民收了起来,最终刻在石碑上的, 还是贾放题写的青坊桥三个大字。
    贾放自认为虚荣心多少还是得到了小小的满足桃源寨的乡民们还是向着他的。
    但是隔壁县尊驾到,却给桃源寨带来了一项意想不到的好处:青坊河上游的两个镇子, 听说这青坊河上通了桥, 便着人来看, 发现这是一条不错的通路, 比原先他们去县里的道路要近了好些。
    原本这条路也有人知道, 可是青坊河上没有桥, 不适合车驾通过。再者桃源村又穷又没有出产, 村里头连个茶棚都没有,别处的人自然也不乐意特为从这儿借道。
    这次县尊一来,虽然那师爷嚷了几嗓子闹得双方都有点儿尴尬, 但至少邻县都知道桃源寨这里通了一座桥, 而且结实好走。渐渐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这儿借道。
    而桃源寨的乡民们也大多听贾放说过那句要想富,先修路的六字真言,竟然在贾放不在的时候,就自觉主动地拍板,把青坊河大桥两侧的两条道路,修整了一遍。
    说修整也很简单, 不过就是先将路面中央略堆高些,然后再用碾子把路面碾平整, 最后在路面两边挖出排水沟,让积水能够排进青坊河或是村中的水田里。
    桃源寨这一带多雨,下雨的时候道路泥泞难行。乡民们这么一整修, 别提还真有些效果。
    多了一条好走的道路的消息,立即在周围的县镇里传开。接到桃源寨的人越来越多,桃源寨有些精明的人家,就在青坊河左岸河滩上一片空地上,摆起了茶摊。
    这茶摊生意那叫一个好。每天至少得来上七八十号歇脚的路人。
    后来乡民们发现,从邻镇去县里,如果是走路,刚好要走上一天,中间正好是饭点的时候,在桃源寨歇脚。
    乡里人家,没几个钱的时候就随身带着自家婆娘烘的饼,在外头最多讨口茶;但若是从县里回来,兜里有了几个钱的时候,就乐意在茶摊上整一点吃食。
    于是,越来越多的小吃摊在青坊河左岸自发地开设,如雨后春笋,一家接着一家。
    几个村长曾经都头疼过,毕竟河滩边上这块地也是贾放的,乡民们无权使用。但是贾放不来,乡民们借着地方做生意,村长也无权阻拦。只能在贾放再次郊游归来的时候向他提起。
    贾放也没想到,桃源寨的乡民这么有市场经济意识,道路一通,立即发现了商机这倒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
    他无意阻止,但是觉得必须有序管理。
    管理起来也很简单,河滩边上这块地,按照经营场所划分,每一块地方按照与青坊桥的距离,由高到低征收一点点管理费。
    这些管理费主要用于河滩这一块地的清理,以及河堤的整修及加固,免得以后进了丰水季,河水冲垮了这块地方,大家都没得生意做。其次,也会支付给赵五光和王二郎他们带着的稽查队一部分。好让外乡人在自家晃悠的时候,本寨的乡民们能感觉安全一些。
    贾放提出的这个法子公平公正,收到的管理费也一并由公共事务部负责管理和做账。再加上贾放本人的权威,方案提出,无人反对,反而更多的人踊跃报名。规划出茶摊与食铺,相对着一字排开,登时形成了一条小街。
    陶村长请贾放给这条街起名字。贾放大手一挥:叫左岸。
    以后你们也可以自豪地说,我不是在左岸,就是在去左岸的路上。贾放补充了一句。
    村长和乡民们相互看看,都感觉这个名字怪怪的。
    贾放:好吧,他决定去先去那里实地考察一下,再确定这条街的名字。
    在前往青坊河左岸之前,贾放先站在贤良祠附近的高地,自远眺望一下青坊河和它的左岸。谁知这一眺望令他发现了玄机。
    青坊河的这一片河滩,背靠一座石山,面对青坊河上最宽阔的一段水面,这正是标准的依山傍水这位置,和芦雪广在大观园的位置一模一样。
    而他这才刚刚在芦雪广办过烤肉席没多久。
    巧合?没有的事!桃源寨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巧合,只有不被人发现的实际联系。
    从贤良祠附近下来,贾放信步走进这条小街,各摊的摊主都招呼他:
    哟,三爷来啦!
    三爷您在我这儿坐坐,我婆娘一定要您尝尝这个。
    贾放谢过乡亲们的盛情,先让自己集中精神,评估这条街的实际情况。
    这条街坐落在青坊河岸边地势较高的地方,背后就是山,发生水患的机会比较小。贾放不得不佩服第一个在这里摆茶摊的人,的确是精明地选择了一个最适合的地点。
    这条街也坐落于青坊桥的交通要道旁边,第一家茶摊几乎就在桥头的路边上。从桥上下来的人刚好歇脚。从另一头过来的人则歇过脚正好上桥。
    贾放继续查看这条街的情况,只见桥头第一家是茶摊。这家茶摊只提供茶水和一些非常基本的食物,到这里的人也基本上只是喝口水,歇一下脚。
    但因为这家茶摊的人流量非常大,仅仅是茶水钱就足以让摊主谋得足够的利润。
    越往里走,各色各样的小食摊开始多了起来。前头几间,大多数是用以果腹的食物,比如说米粉、米饼之类。陶村长家也在这里开了一个小小的铺子,做抽屉肠粉的生意,热腾腾的肠粉一整熟,往青色的毛竹筒里一盛,就可以带着走的,能保温保很长时间,这种能打包带走的美味非常受路人的欢迎。
    甚至三村食堂也在这里开了一家分店,学了陶村长家的模式,做竹筒饭生意。
    越往里走,便是越精巧的吃食,食物的利润率相对较高,人流量相对较小,但食客们在这里花的时间也多。
    走着走着,贾放就闻到了炸小鱼的香气,这种美食总是让他无法抵御,忍不住便消费了一把,手上多了一捧盛在青箬叶上的炸小鱼。
    随后他发现了一家卖酸汤的:这种酸汤贾放在京里已经吃到过很多次了,毕竟他大哥开的小楼火锅就经营酸汤鱼火锅。
    但是在这里却还是第一次见感情这里的村民也渐渐掌握了腌制西红柿,并做成红色酸汤的技术了?
    紧接着,贾放就发现这家的酸汤,竟然也是盛在竹筒里,让人打包带走的。而且从县城经过桃源寨,回自家镇子的路人买这酸汤的最多。
    贾放终于没忍住,问:怎么,外乡人也这么喜欢这酸汤吗?
    摊主是个老实巴交的桃源村土著,见到贾放问起,非常不好意思地红着脸回答:是呀,三爷!外头人都说,吃这个,省盐,不放或者少放盐巴,就都能吃得挺好的。
    这一句让贾放恍然大悟,他突然想起以前一个来自南方云贵地区的同事,说起他们爱吃酸汤的传统。说是他们的饮食习惯里有以酸代咸的传统
    也就是说,早年间一部分地区吃盐非常不便利,盐很贵而且难得,但是先民们很快发现了具有酸味的食物和咸味的食物一样,能让人下饭,恰当地运用酸味,可以节省盐巴。
    因此南方一部分地区很流行酸汤,酸汤鱼、酸汤肥牛什么的,都是那里流传出来的名菜。
    这下就完全解释得通了,桃源寨也是一样,原本一直为缺盐而烦恼,直到番茄的出现,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酸汤在这里的发明、制作与传播,完全是自发的,贾放在期间并没有任何干预他唯一贡献的就是把番茄种苗带到了这个世界,而且从蘅芜苑的加速培育圃中长出的番茄种苗,结果的速度可能会比正常的种苗要快上那么一丁点儿。
    在某种程度上,他也可以算是见证历史了。
    非常有前途,好好干!贾放连忙勉励那土著几句。土著向他羞涩地点头微笑,然后去招呼下一位主顾。
    除了可以打包带走的酸汤之外,贾放很快看见了贩卖辣椒种子的小摊贩。摊主正在向一个看起来像外地客商的买家解释这种作物的种法:将种子晒两天,泡一天,埋进土里,可以先育苗,育苗之后分开间距种到田垄里,浇水、捉虫,结果之后支个架子防止倒伏,果实是青色的时候就能摘,但红色是最好的,收的价钱也高。
    外乡人有点迟疑地问:种出来一定会有人收吗?
    摊主拍着胸脯打包票,大声道:不是我吹,咱们三爷
    正在这一刻,吹牛的人突然看见了贾放,登时涨红了脸,硬生生改口:在这儿!
    贾放却很平静地点点头,说:我是这桃源寨的贾三爷,这辣椒拿回去请你们精心侍弄,结出来的红色果实,一斤二十文,有多少我收多少。
    买家登时大喜,付了钱转身要走,突然狐疑地停下脚步,问那摊主和贾放:这种子这么好,你们为啥不藏私,反而要把它卖到外头?
    贾放登时笑道:我只愁没有足够的地、足够的人手来帮我种这个,你们乐意种,我正求之不得,干嘛要藏私?
    说实在的,辣椒刚刚在这桃源寨开始普及,京中那些需要用到辣椒的产业就已经铺开了,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他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这些作物能够尽快地推广出去,在这附近村寨的田间地头,能种的地方都种上一点儿,将来他才有供应京中产业的货源。
    待那客商走了,贾放面对刚才借自己吹牛的摊主,笑着问他:怎么只卖辣椒种子,那番茄种子呢?
    摊主嗨了一声,说:那番茄种子还能等到现在?上一茬儿结出来的早就抢完啦。您瞅着前面那家做酸汤的了吗?现在家家户户知道吃这个酸汤能省盐巴,所以都抢着种。外头的村寨不知咋的也听说了,一起过来买,天天有人问俺都说只能等下一茬儿了。
    贾放登时觉得有这样一条美食街也挺好,甚至比办集还方便,集子每逢初一十五才办一次,应当被定位为大规模的商贸交流;而现在这种日常买卖和食品供应,尤其是桃源寨向外输出,有这样一条街就足够了。
    再走了两步,贾放听见了烧烤食物的吱吱声,随即看见了往一只铁炉上扔豆腐块儿的情景,他差点以为自己见到了炸臭干,谁知到了近前,才发现不是的。
    他眼前出现的小吃其实是烤豆干。
    这店主是新余二村的,原本在余江时的营生就是磨豆腐制豆腐。到了这里来之后却抓狂,发现这里根本就不产大豆。自家千里迢迢背来了磨豆子的石磨竟然也毫无用武之地。
    正当这店主准备改行另寻出路的时候,桃源寨办了集,集上他买到了豆子,打听到了哪里有这种作物的出产。
    没过多久,桃源寨的道路又修好了,这意味着他去别的村寨买豆子运回来做豆腐更容易了。于是这一位就正式开始做豆腐。现在他放在铁炉上烤的,是一种特制的豆干,冷着吃特别精道耐嚼,但是烤热了吃却软而弹牙,同时还有一种能与肉香媲美的豆香味。
    这种烤豆干很受欢迎,但贾放还是有点儿遗憾,不晓得是否应该暗示暗示,让对方想办法把臭豆腐也做出来
    至于臭豆腐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么
    算了!贾放悲催地想,他其实也不知道臭豆腐的做法,兴许可以回潇湘馆去抽一本《街头小吃制作大全》来,但那样是不是他往后就成天泡在这条美食街上,不用回去了?
    想到这里,贾放突然有所悟:对,美食街!这么接地气的地方,叫什么左岸,明摆这就是条美食街么。
    他马上拍板:决定就给这条街冠名叫做美食街。
    话说,这不就是后世的美食街吗?各种各样的美食和小吃在此汇聚。不仅外乡人来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美食,桃源寨自己的乡民也可以在这里交换不同的食物与食材。
    贾放关于美食街冠名的动议马上得到了通过。乡亲们都觉得这个名字简单好记至少比左岸好记。
    甚至还有人提出,是不是可以在这附近再修几间简易的房屋,以备恶劣天气到来时,这里可以给旅人提供个栖身之所。
    贾放登时笑:简易房屋,这不就是现成的吗?当初拆掉的很多简易活动房,材料都还在他的贤良祠后头堆着。这时再搭几间出来,作为一个简易的旅社,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
    当下美食街开发项目完全议定,贾放自觉应该回去。他在从贤良祠离开之前,回头张望了一下来路。只见美食街的位置与芦雪广一模一样,但现在却人气旺盛,不似芦雪广,只是个安静赏景的所在。
    但他还是觉得眼前这座美食街更加接地气,不仅给他自己这片土地上的乡民,也给外乡带去了不少好处。
    他想起太子有次对他承诺:以后给你弄个官职当当。
    贾放不稀罕什么官职,但是真的能给辖内的百姓做点好事,却很容易让他感到满足。
    很好,这芦雪广,我单方面宣布,对应的就是美食街了!贾放自己对自己给出了答案。
    但是他新接手的两件工程:红香圃和缀锦楼,又对应什么呢?
    贾放大致看了一下方位,发觉这两座好像都在右岸,也就是青坊河的对岸。
    看来,发展的步子迈得很大嘛一下就过河了。
    贾放暂时先将桃源寨这里的镜像放下,回去把大观园那两项新工程做完。
    *
    大观园里,双文带着工匠和小工们检查了红香圃和缀锦楼的现存状况,很快得出结论:红香圃那一座面阔三间的小敞厅,保存状况相对良好,应当很快能够修缮完成;而缀锦楼则相对麻烦些,小楼的支撑结构出了些问题,修起来有些麻烦,可能需要拆掉从头再建。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