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基建高手在红楼——安静的九乔(1
刘家看着高门大户,实际在乡里之间名声极坏,旁人耻于与刘家为伍。
刘立兴又想起早先贾放在县衙的新吏员宣誓之后,曾经单独对他们这些新入衙门当差的年轻人讲话。
当时贾放曾说:我知道你们多因族中的安排,来到这武元县衙里当差。但在武元县里当县吏,已经与以往大有不同了。你们是通过自己的本事,拿到文凭,又是由朝廷正式任命的基层公职人员,朝廷给你们发放俸禄,足够让你们全家都过上好日子,你们理应为自己感到骄傲但如果你们只顾着维护你们族中之利,那么对不住,这些以后就都没有了。
想一想,为了你们各自族中的那些人,值得牺牲这份前程吗?
刘立兴登时陷入沉思,良久才听见刘名化在唤自己:立兴,立兴在想什么?
刘立兴猛地醒悟,赶紧垂手道:叔祖,要侄孙做什么,请您吩咐。
刘名化刚刚一脸兴奋地交代过,就遇上了这个无动于衷的侄孙,兴兴头上被浇了一腔的冷水,终于又恢复了冷漠脸,轻轻一摆下巴,道:罢了,你先去准备准备吧!等具体开始丈田了,我再叫你。
刘立兴一去,刘士林从刘家祠堂后头转了出来。
见到刘士林,刘名化也赶紧行一礼:士林叔,您老怎么来了。
刘士林眯着眼望着刘立兴离去的背影,缓缓地道:你将这小子拉进此事,有些太草率了。
刘名化连忙道:但此事必须要把他拉进来,否则侄儿在县衙里独木难支。
刘士林闻言咳嗽了两声,终于说了声:罢了听说他又个寡母,还有个小妹?
刘名化应是,刘士林便道:你那口子是不是挺能说会道的,去,去把立兴的老娘和妹妹,都接到你家里住。一天十二个时辰盯紧了,不要让她们有离开的机会。
刘名化知道厉害,躬身道:侄儿这就去办。
还有,赵家现在如何了?刘士林问。
刘名化向来对那粗俗无礼、只晓得带着一帮衙役横行乡里的赵家没有好感,这时更带了几分幸灾乐祸,道:赵家这次大伤元气,赵老爷子正闷在家里生闷气。
刘士林却道:这次丈田,对赵家客气一些,能给好处尽量给,而且要让赵家知道。
刘名化惊讶了,张大嘴没说出话来。
刘士林继续说:必要时给赵老爷子捎句话,就说刘家和赵家是站在一起的。
刘名化知道这个叔叔是族里最有远见的人物,这时恐怕是想到了什么可能的状况,现在正在埋先手呢。他连忙点头应是,然后再与刘士林商量了几句,看该如何安排此次丈田的事。
*
贾放却已经不在武元县了,他回到桃源寨,除了主持办公楼的兴建之外,另有一件事要问桃源村的陶村长。
我听说三十年前此地曾经有过匪患?
陶村长一听见这个,就鸡啄米似地点头:三爷真是神机妙算,什么都知道。
贾放:
话说,近来陶村长成日和新移民的四个村长混在一处,也难免被传染了一些言语奉承的习惯,贾放心想,这个风气可不咋好。
谁知陶村长却振振有词:三十年前,贾三爷还没出生,连这都知道,可不是神机妙算吗?
贾放更加无语,只能引导陶村长回忆:当时是怎么回事?匪徒有多少人?有官军来缴吗?
陶村长便掰着手指头道:三爷,其实那时不是匪,是七洞十三寨的叛乱。这七洞十三寨的十三寨,咱们桃源寨也被凑数算进去了,算是其中一寨。但那时咱们真没多少人,只有九百多人口,当时又没有这许多往山外去的路,咱们只管缩在自己的地盘上
七洞十三寨?贾放身为平南节度使,多少被科普了一点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概念。在这里汉人居住的地区,都以州县作为行政管理的组织单位;但是非汉人聚居的区域,则多数以洞、寨冠名,这就是桃源寨为什么叫了桃源寨。
洞有洞主,寨有寨主,多为百姓自行推举的自治领袖。这些洞主与寨主,理论上受各州县官员节制,算是这些州县的属民。
他还记得刚到武元县城的时候,好像还听说七洞十三寨的叛军还曾经围过武元县城,围困长达半年之久。
贾放又问:你可知当时那七洞十三寨为啥反叛?
陶村长一苦脸:因为盐呗!当时那盐税收的,咱们一村子,辛辛苦苦地种一年的地,都换不来一罐子盐而且当时不像现在有酸汤子,当时没有盐,就是再好的饭菜也吃不下去。就有人打了七洞十三寨的旗号反叛了。
那为啥我却听说是匪患?
陶村长继续说:那是因为反叛了大半年之后,朝廷的平南大营招安了为首的一洞一寨,承诺给他们足够的盐,然后掉转头就去打其他的寨子。他们自然不肯再提七洞十三寨反叛的事,只说其他几个洞几个寨都是山匪。
贾放心想:也确实如此,叛军与匪徒,其实没有多大区别。尤其在这样的资源匮乏地区,叛军与匪徒,都是以劫掠资源为目的。
当时平南大营竟然耗费了大半年的时间,采取了内部分化瓦解叛军的手段,才把这七洞十三寨的反叛给平息了,也不晓得是不是平南营的兵力不行。
贾放想起了他这个节度使,其实还能节制平南大营,大营里几个将官前一阵子也已经来拜见过贾放了。但是平南大营的实力到底如何,贾放还是没概念。
那么这三十年间,这南方地界上都风平浪静吗?贾放问。
这怎么可能?陶村长抱怨道,每过个几年,这山里便会闹一次山匪。山匪来时,便是见粮就抢,见东西就抢,见女人就抢。
只不过以前咱们桃源村太穷,实在没什么可抢的。这山匪都不乐意来。陶村长一时不知该自卑好,还是得意好,后来向大人来了,更加指点了咱们该如何保命防身。
贾放一挑眉,没想到竟然听到了这个名字这是他的外公。
向大人指点咱,与周边几个寨子多打点交好,如果听到有山匪出没的消息,就给咱们递个信儿。咱们后山上有个洞,事先把粮食和水全都储在那里,一旦见势不妙,立即藏到那山洞里。留在村子里的就统统不要了,但村里也实在是没啥值钱的东西。
是吗?贾放听了觉得很有兴趣,桃源村竟然采取这样坚壁清野的策略,山匪劫掠,也是一个讲求投入与产出的过程,费那般力气却抢不到,久而久之,桃源村自然就不在山匪的清单上了。
走!贾放连忙拉上陶村长,带我去看看那山洞去。
陶村长也没想到贾放会说走就走,赶紧又叫上了村里的两个青壮,带上了火把,一起抄了小道往桃源村后走去。
陶村长一路走一路说,说老实话,近十年来,山匪都不怎么到咱们桃源村来了。尤其近四五年,根本没到咱这附近来。因此这山洞,也已经好多年没用过了。
贾放一边听陶村长说话,一边在杂草长到半人高的小径之中穿行。他默默地想,桃源寨这两年已经今非昔比,如果真有山匪这么一股势力,肯定不会坐视这么一块肥肉,在嘴边变得越来越肥的。
陶村长还没忘了补充一句:不过,上回山崩,这边的山洞有没有影响还没人来看过。不知有没有受损。
一行人大约走了一盏茶的功夫,老村长拨开一大片杂草,路的尽头便露出一个洞口。老村长先举着火把伸进洞口,在里面照了一照,等了片刻,才回头对贾放说:三爷请随我来。
老村长打头,贾放走在中间,他身后还有两个桃源村的青壮殿后,顿时再无后顾之忧,只管观察洞中的景象。
开头一段,四个人在一道极其狭窄的山腹隧洞中行走。贾放见到前面陶村长的火把燃烧得旺旺的,自己也没有任何呼吸不畅的感觉,知道这个山洞里面的空间应当很大,而且与外界相通,不至于出现氧气不足的情况。
这一段小径,几乎让他想起稻香村里的缩地鞭。同样是走了数十步,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巨大而幽深的空间果然如老村长所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山中洞穴。凭借一行人手中所持火把的光线,根本看不见洞穴的全貌。
贾放但见身边的石壁上垂下一枚又一枚倒挂的钟乳石柱,心知这又是一个在喀斯特地貌下十分常见的巨型溶洞。
这个洞,当初容下全村是绰绰有余,还能屯上将近一年左右的粮食,如果现在咱们整个寨子五千来人
陶村长一边说一边向前走,突然,他脚下响起了水声。他整个人也惊愕地立定了,举起手中的火把照向地面,这才发现,这洞中不知何时竟形成了一洼积水。平静的水面此时漾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而映在水面上陶村长的倒影也随着这波纹一圈一圈地晃动着。
原来,多日未至,这山洞里竟然积起了一汪水。看起来像是王屋与太行这两座山崩塌时,堵住了青坊河,堆起了青坊湖,导致附近一带的地下水水位跟着上升,于是这山洞里也积了水。
陶村长登时一哑,心想原本这山洞要容纳四五千人也是绰绰有余的,但现在看来怕是不成了。
谁知贾放突然伸出手,用力击掌,便拍出空空的击掌声,比寻常掌声更要响亮几分,在这巨大空间里登时引起嗡嗡嗡的回响。
贾放静静地听了一会儿,道:地方够大!
他参加过一次音乐厅的设计和建筑,专门听过声学和建筑学的双料专家讲解过建筑与声音传播的关系,此刻他听见回声便大致能估算整个空间的大小。
他问陶村长:原本这洞里都是平地吗?
陶村长惶惑地说:是的,都是干干的平地,还能堆粮食。老村长也没想到,多日不来,这里的地面竟然就积水了。
贾放便对身旁一名青年说:你把手中的火把朝那个方向掷出去。
他指向整个空间最深远最空旷的方向。那名年轻人依言奋力将手中的火把掷出。
只见那枚火把在黑暗中划过一道优美而明亮的火线,随即落在干燥的地面上,继续熊熊地燃烧着。
只见这座大溶洞里,中间高,四周低洼,积了一圈积水,但是中间还是一大片干燥的平地,暂时容纳两三千妇孺是完全足够的。但若说桃源寨五千人要在此生活一阵,难度会比较大。
贾放对此表示满意:可以了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安全屋是完全够用了。现在咱们有五千人了,我又能节制平南大营,再也不至于教大家再像从前一样,躲避匪患得躲一年之久。
贾放的话显然给了陶村长不小的安慰,但是他老人家依旧稍露出担忧与迟疑之色,怯怯地道:贾三爷,老夫听说,这山里的匪患,其实一直在,而且是是有些人养着的私兵。
第144章
私兵这种事, 贾放其实也有想过。
南方地形多变,路途不通,一村一寨往往都有自己的戍卫力量, 而且对外来的人相当警惕。小股流寇很难在各村各寨中占到什么便宜,除非是像当初那七洞十三寨一样, 纠结力量, 奋起反抗, 才能在这一带形成足以震撼官兵的势力。
但是听陶村长说的, 这些匪患武器精良, 人员都是青壮, 来去很有章法, 而且考虑去哪个寨子劫掠,竟然还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这在贾放看来已经不是简单的匪患了,更像是以后的雇佣兵, 拿人钱财, 与人消灾。
但要对付这些匪患, 也是有办法的。此前向奉壹已经给了贾放一点提示:各村寨乡里之间,加强联络,互通有无,联防联控。
贾放心想:他需要一个便捷的通讯机制,各乡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互通有无,所以是时候把邮政局建起来了;同时他也需要一个高效的情报机构, 负责收集与分析各乡之间的情报。
就这么决定了贾放立即拍板,他要建一个邮政局, 再建一个情报分析局。
他目前任着平南节度使,并且把节度使府署放在了武元县,而他自己的封地距离武元县只有一个时辰不到的距离。因此贾放决定, 以武元县为中心,建立一个属于南方州县的邮政系统所依托的,是各州县之间的邮驿,同时借他的身份,将邮驿道路重新规划,形成一条与现代邮政体系接近的邮政制度出来。
于是他与郑伯宜一道,在位于武元的节度使府署里,摊开一幅属于南方十个州县的邮驿图。
在这个时空里,邮驿承袭旧制,隶属于兵部,专门用于传递官府的紧急文书,因此叫做急驿。贾放所在的武元县,地理位置适中,从南方十个州的首府传递到此的急件,最多不会花费一天只要从各州首府到武元之间,再建十条专门的急驿线路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各州以下,各县、各乡,均有邮驿站点。一旦各县、各乡,发现了匪患,理论上便会依次上报,此类急件报到武元来,最多不会超过两天。
但贾放马上看出一个问题:如果有匪人避开这些拥有邮驿的县乡,到各村各寨抢掠,那高坐在州县一级的地方官员,将对此完全无知。甚至连匪患悄悄欺近了他们也不会知情。
在贾放看来,这个邮驿体系的主要问题:这套体系的设计,单纯是为了紧急军情的单向传递。军情可以很快地从地方上送到节度使府署,贾放的任何决策(如果他能做得出的话)也可以很快就送到地方上。
但是这些邮驿,却是完全非民用的。老百姓要送信依旧需要托人带信,有时一封信往往会等上个十天半月才能寄出去。
公共消息的传递也是,就拿桃源寨来说,早先寨子里自己办集,是靠乡亲们走上十几里山路,到附近的镇子去传消息,传过几次,终于渐渐来人了,后来口碑建立起来,初一十五终于人多了。
后来桃源寨的集从初一十五,改到了每五天一集。刚开始时,到了初五初十那两天,寨子里却依旧是空空荡荡的,之前托人带的话,对方若是一个记性不好,回自家就把这事儿给忘记了。总要经过这么三五次,对方才能记住,说是今日桃源寨有集。
可以说这邮驿系统在军事方面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民用方面还完全没有基础。
恋耽美
刘立兴又想起早先贾放在县衙的新吏员宣誓之后,曾经单独对他们这些新入衙门当差的年轻人讲话。
当时贾放曾说:我知道你们多因族中的安排,来到这武元县衙里当差。但在武元县里当县吏,已经与以往大有不同了。你们是通过自己的本事,拿到文凭,又是由朝廷正式任命的基层公职人员,朝廷给你们发放俸禄,足够让你们全家都过上好日子,你们理应为自己感到骄傲但如果你们只顾着维护你们族中之利,那么对不住,这些以后就都没有了。
想一想,为了你们各自族中的那些人,值得牺牲这份前程吗?
刘立兴登时陷入沉思,良久才听见刘名化在唤自己:立兴,立兴在想什么?
刘立兴猛地醒悟,赶紧垂手道:叔祖,要侄孙做什么,请您吩咐。
刘名化刚刚一脸兴奋地交代过,就遇上了这个无动于衷的侄孙,兴兴头上被浇了一腔的冷水,终于又恢复了冷漠脸,轻轻一摆下巴,道:罢了,你先去准备准备吧!等具体开始丈田了,我再叫你。
刘立兴一去,刘士林从刘家祠堂后头转了出来。
见到刘士林,刘名化也赶紧行一礼:士林叔,您老怎么来了。
刘士林眯着眼望着刘立兴离去的背影,缓缓地道:你将这小子拉进此事,有些太草率了。
刘名化连忙道:但此事必须要把他拉进来,否则侄儿在县衙里独木难支。
刘士林闻言咳嗽了两声,终于说了声:罢了听说他又个寡母,还有个小妹?
刘名化应是,刘士林便道:你那口子是不是挺能说会道的,去,去把立兴的老娘和妹妹,都接到你家里住。一天十二个时辰盯紧了,不要让她们有离开的机会。
刘名化知道厉害,躬身道:侄儿这就去办。
还有,赵家现在如何了?刘士林问。
刘名化向来对那粗俗无礼、只晓得带着一帮衙役横行乡里的赵家没有好感,这时更带了几分幸灾乐祸,道:赵家这次大伤元气,赵老爷子正闷在家里生闷气。
刘士林却道:这次丈田,对赵家客气一些,能给好处尽量给,而且要让赵家知道。
刘名化惊讶了,张大嘴没说出话来。
刘士林继续说:必要时给赵老爷子捎句话,就说刘家和赵家是站在一起的。
刘名化知道这个叔叔是族里最有远见的人物,这时恐怕是想到了什么可能的状况,现在正在埋先手呢。他连忙点头应是,然后再与刘士林商量了几句,看该如何安排此次丈田的事。
*
贾放却已经不在武元县了,他回到桃源寨,除了主持办公楼的兴建之外,另有一件事要问桃源村的陶村长。
我听说三十年前此地曾经有过匪患?
陶村长一听见这个,就鸡啄米似地点头:三爷真是神机妙算,什么都知道。
贾放:
话说,近来陶村长成日和新移民的四个村长混在一处,也难免被传染了一些言语奉承的习惯,贾放心想,这个风气可不咋好。
谁知陶村长却振振有词:三十年前,贾三爷还没出生,连这都知道,可不是神机妙算吗?
贾放更加无语,只能引导陶村长回忆:当时是怎么回事?匪徒有多少人?有官军来缴吗?
陶村长便掰着手指头道:三爷,其实那时不是匪,是七洞十三寨的叛乱。这七洞十三寨的十三寨,咱们桃源寨也被凑数算进去了,算是其中一寨。但那时咱们真没多少人,只有九百多人口,当时又没有这许多往山外去的路,咱们只管缩在自己的地盘上
七洞十三寨?贾放身为平南节度使,多少被科普了一点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概念。在这里汉人居住的地区,都以州县作为行政管理的组织单位;但是非汉人聚居的区域,则多数以洞、寨冠名,这就是桃源寨为什么叫了桃源寨。
洞有洞主,寨有寨主,多为百姓自行推举的自治领袖。这些洞主与寨主,理论上受各州县官员节制,算是这些州县的属民。
他还记得刚到武元县城的时候,好像还听说七洞十三寨的叛军还曾经围过武元县城,围困长达半年之久。
贾放又问:你可知当时那七洞十三寨为啥反叛?
陶村长一苦脸:因为盐呗!当时那盐税收的,咱们一村子,辛辛苦苦地种一年的地,都换不来一罐子盐而且当时不像现在有酸汤子,当时没有盐,就是再好的饭菜也吃不下去。就有人打了七洞十三寨的旗号反叛了。
那为啥我却听说是匪患?
陶村长继续说:那是因为反叛了大半年之后,朝廷的平南大营招安了为首的一洞一寨,承诺给他们足够的盐,然后掉转头就去打其他的寨子。他们自然不肯再提七洞十三寨反叛的事,只说其他几个洞几个寨都是山匪。
贾放心想:也确实如此,叛军与匪徒,其实没有多大区别。尤其在这样的资源匮乏地区,叛军与匪徒,都是以劫掠资源为目的。
当时平南大营竟然耗费了大半年的时间,采取了内部分化瓦解叛军的手段,才把这七洞十三寨的反叛给平息了,也不晓得是不是平南营的兵力不行。
贾放想起了他这个节度使,其实还能节制平南大营,大营里几个将官前一阵子也已经来拜见过贾放了。但是平南大营的实力到底如何,贾放还是没概念。
那么这三十年间,这南方地界上都风平浪静吗?贾放问。
这怎么可能?陶村长抱怨道,每过个几年,这山里便会闹一次山匪。山匪来时,便是见粮就抢,见东西就抢,见女人就抢。
只不过以前咱们桃源村太穷,实在没什么可抢的。这山匪都不乐意来。陶村长一时不知该自卑好,还是得意好,后来向大人来了,更加指点了咱们该如何保命防身。
贾放一挑眉,没想到竟然听到了这个名字这是他的外公。
向大人指点咱,与周边几个寨子多打点交好,如果听到有山匪出没的消息,就给咱们递个信儿。咱们后山上有个洞,事先把粮食和水全都储在那里,一旦见势不妙,立即藏到那山洞里。留在村子里的就统统不要了,但村里也实在是没啥值钱的东西。
是吗?贾放听了觉得很有兴趣,桃源村竟然采取这样坚壁清野的策略,山匪劫掠,也是一个讲求投入与产出的过程,费那般力气却抢不到,久而久之,桃源村自然就不在山匪的清单上了。
走!贾放连忙拉上陶村长,带我去看看那山洞去。
陶村长也没想到贾放会说走就走,赶紧又叫上了村里的两个青壮,带上了火把,一起抄了小道往桃源村后走去。
陶村长一路走一路说,说老实话,近十年来,山匪都不怎么到咱们桃源村来了。尤其近四五年,根本没到咱这附近来。因此这山洞,也已经好多年没用过了。
贾放一边听陶村长说话,一边在杂草长到半人高的小径之中穿行。他默默地想,桃源寨这两年已经今非昔比,如果真有山匪这么一股势力,肯定不会坐视这么一块肥肉,在嘴边变得越来越肥的。
陶村长还没忘了补充一句:不过,上回山崩,这边的山洞有没有影响还没人来看过。不知有没有受损。
一行人大约走了一盏茶的功夫,老村长拨开一大片杂草,路的尽头便露出一个洞口。老村长先举着火把伸进洞口,在里面照了一照,等了片刻,才回头对贾放说:三爷请随我来。
老村长打头,贾放走在中间,他身后还有两个桃源村的青壮殿后,顿时再无后顾之忧,只管观察洞中的景象。
开头一段,四个人在一道极其狭窄的山腹隧洞中行走。贾放见到前面陶村长的火把燃烧得旺旺的,自己也没有任何呼吸不畅的感觉,知道这个山洞里面的空间应当很大,而且与外界相通,不至于出现氧气不足的情况。
这一段小径,几乎让他想起稻香村里的缩地鞭。同样是走了数十步,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巨大而幽深的空间果然如老村长所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山中洞穴。凭借一行人手中所持火把的光线,根本看不见洞穴的全貌。
贾放但见身边的石壁上垂下一枚又一枚倒挂的钟乳石柱,心知这又是一个在喀斯特地貌下十分常见的巨型溶洞。
这个洞,当初容下全村是绰绰有余,还能屯上将近一年左右的粮食,如果现在咱们整个寨子五千来人
陶村长一边说一边向前走,突然,他脚下响起了水声。他整个人也惊愕地立定了,举起手中的火把照向地面,这才发现,这洞中不知何时竟形成了一洼积水。平静的水面此时漾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而映在水面上陶村长的倒影也随着这波纹一圈一圈地晃动着。
原来,多日未至,这山洞里竟然积起了一汪水。看起来像是王屋与太行这两座山崩塌时,堵住了青坊河,堆起了青坊湖,导致附近一带的地下水水位跟着上升,于是这山洞里也积了水。
陶村长登时一哑,心想原本这山洞要容纳四五千人也是绰绰有余的,但现在看来怕是不成了。
谁知贾放突然伸出手,用力击掌,便拍出空空的击掌声,比寻常掌声更要响亮几分,在这巨大空间里登时引起嗡嗡嗡的回响。
贾放静静地听了一会儿,道:地方够大!
他参加过一次音乐厅的设计和建筑,专门听过声学和建筑学的双料专家讲解过建筑与声音传播的关系,此刻他听见回声便大致能估算整个空间的大小。
他问陶村长:原本这洞里都是平地吗?
陶村长惶惑地说:是的,都是干干的平地,还能堆粮食。老村长也没想到,多日不来,这里的地面竟然就积水了。
贾放便对身旁一名青年说:你把手中的火把朝那个方向掷出去。
他指向整个空间最深远最空旷的方向。那名年轻人依言奋力将手中的火把掷出。
只见那枚火把在黑暗中划过一道优美而明亮的火线,随即落在干燥的地面上,继续熊熊地燃烧着。
只见这座大溶洞里,中间高,四周低洼,积了一圈积水,但是中间还是一大片干燥的平地,暂时容纳两三千妇孺是完全足够的。但若说桃源寨五千人要在此生活一阵,难度会比较大。
贾放对此表示满意:可以了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安全屋是完全够用了。现在咱们有五千人了,我又能节制平南大营,再也不至于教大家再像从前一样,躲避匪患得躲一年之久。
贾放的话显然给了陶村长不小的安慰,但是他老人家依旧稍露出担忧与迟疑之色,怯怯地道:贾三爷,老夫听说,这山里的匪患,其实一直在,而且是是有些人养着的私兵。
第144章
私兵这种事, 贾放其实也有想过。
南方地形多变,路途不通,一村一寨往往都有自己的戍卫力量, 而且对外来的人相当警惕。小股流寇很难在各村各寨中占到什么便宜,除非是像当初那七洞十三寨一样, 纠结力量, 奋起反抗, 才能在这一带形成足以震撼官兵的势力。
但是听陶村长说的, 这些匪患武器精良, 人员都是青壮, 来去很有章法, 而且考虑去哪个寨子劫掠,竟然还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这在贾放看来已经不是简单的匪患了,更像是以后的雇佣兵, 拿人钱财, 与人消灾。
但要对付这些匪患, 也是有办法的。此前向奉壹已经给了贾放一点提示:各村寨乡里之间,加强联络,互通有无,联防联控。
贾放心想:他需要一个便捷的通讯机制,各乡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互通有无,所以是时候把邮政局建起来了;同时他也需要一个高效的情报机构, 负责收集与分析各乡之间的情报。
就这么决定了贾放立即拍板,他要建一个邮政局, 再建一个情报分析局。
他目前任着平南节度使,并且把节度使府署放在了武元县,而他自己的封地距离武元县只有一个时辰不到的距离。因此贾放决定, 以武元县为中心,建立一个属于南方州县的邮政系统所依托的,是各州县之间的邮驿,同时借他的身份,将邮驿道路重新规划,形成一条与现代邮政体系接近的邮政制度出来。
于是他与郑伯宜一道,在位于武元的节度使府署里,摊开一幅属于南方十个州县的邮驿图。
在这个时空里,邮驿承袭旧制,隶属于兵部,专门用于传递官府的紧急文书,因此叫做急驿。贾放所在的武元县,地理位置适中,从南方十个州的首府传递到此的急件,最多不会花费一天只要从各州首府到武元之间,再建十条专门的急驿线路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各州以下,各县、各乡,均有邮驿站点。一旦各县、各乡,发现了匪患,理论上便会依次上报,此类急件报到武元来,最多不会超过两天。
但贾放马上看出一个问题:如果有匪人避开这些拥有邮驿的县乡,到各村各寨抢掠,那高坐在州县一级的地方官员,将对此完全无知。甚至连匪患悄悄欺近了他们也不会知情。
在贾放看来,这个邮驿体系的主要问题:这套体系的设计,单纯是为了紧急军情的单向传递。军情可以很快地从地方上送到节度使府署,贾放的任何决策(如果他能做得出的话)也可以很快就送到地方上。
但是这些邮驿,却是完全非民用的。老百姓要送信依旧需要托人带信,有时一封信往往会等上个十天半月才能寄出去。
公共消息的传递也是,就拿桃源寨来说,早先寨子里自己办集,是靠乡亲们走上十几里山路,到附近的镇子去传消息,传过几次,终于渐渐来人了,后来口碑建立起来,初一十五终于人多了。
后来桃源寨的集从初一十五,改到了每五天一集。刚开始时,到了初五初十那两天,寨子里却依旧是空空荡荡的,之前托人带的话,对方若是一个记性不好,回自家就把这事儿给忘记了。总要经过这么三五次,对方才能记住,说是今日桃源寨有集。
可以说这邮驿系统在军事方面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民用方面还完全没有基础。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