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侯有疾(GL)——夜尽初辰(13)
蜀王五子都在赵地,赵地怕是不稳啊。皇帝看着地图,喃喃道:上谷、代郡、燕地将赵国侯二子封在赵地?牵制蜀王五子?若有变动以燕地兵马为援军?
然也。
不仅是蜀王五子,沈王、江王等亲王诸子皆封于赵地,地寡而人多,退可以宗室为屏障,进可攻匈奴,吞其土地,之后移内地百姓于边境,屯田练兵,匈奴之患可解。皇帝说到最后,高兴地拍着桌子,毫无身为皇帝的自觉,他笑道:不愧是皇姐。人心便心杂,蜀王五子虽然有兵马,但左有蓟侯赵侯,右有亲缘近的宗室,无论如何也反不起来。
长公主点点头,道:当初燕地封得模糊,蓟侯若是大胜,便要分割燕地,以八郡为侯爵封地不合规矩,到时候将广阳和渔阳封给蓟侯,赵国侯和其二子裂恒山,代郡雁门不封。调蓟侯回京,他再在北地待下去,恐怕要病死在那里。
那以谁为镇北将军?
长公主微微一笑,蜀王长子为蜀国公,却是庶长子,蜀王次子才是嫡长子,碍于祖训却只得了封君,封其县王,以其为镇北将军。
狗咬狗啊这是。皇帝只要一想到这些个心怀不轨的宗室们到时候面临的场面,就忍不住抚掌大笑。
长公主摸着北地的地图,从蓟城一路下滑到底,在长安的方向点了点,指尖又上移,最后点在了燕地首府蓟城上。她禁不住幽幽叹息,心上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燕赵歌,我压住了广南侯,派了赵国侯二子,连越骑营和胡骑营也调过去了,倘若还是救不下燕岚,便是天意了,你莫要怪我。
若是重蹈覆辙,你莫要再自寻死路。
是我晋室对你不起,是我司传绍对不住你,连燕宁康都没能保住,可我那时已经,自身难保了。
燕岚在北地遇刺伤逝,燕宁盛于长安动荡中不知所踪,燕宁越被拐了当成两脚羊,燕赵歌为了夺回长安城以身犯险单骑冲阵,燕宁康在她被囚禁之时于北地竖起反旗,兵败被杀。
可她心里再愧疚,想要补偿的燕家已经满门绝嗣了,那为了大晋献出一切的燕王也死在了长安城下,尸骨无存。
无论如何,她终究还是错过了。
那个真心待她,为了她付出了一切的人。
作者有话要说: 我第一次有这么多收藏,喜极而泣。
我写了几万字终于决定好长公主的名字,更喜极而泣。
第20章 面圣
殿试之后,燕赵歌舒舒服服地在家闲了一天,一天三顿吃青菜豆腐,虽然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赐了个御厨给她,但是青菜豆腐是真的好吃,府里原来的厨子已经心甘情愿给新厨子打下手了。
第二天她刚用完早食,还没来得及撤桌子,前院就一阵鸡飞狗跳,季夏的脚步声匆匆而来。
世子,有圣旨到了。
燕赵歌反射性地觉得皇帝又出幺蛾子了。先赐了个举人,又赐了个厨子,这次要赐什么?
等到了前厅,发现压根儿不算什么圣旨,就是一个内侍来传皇帝的口谕,召她进宫面圣。
燕赵歌恍然大悟,忘了这茬儿了。朝臣阅卷之后会把最好的十篇呈送御览,然后内侍会一一对应取出封存的原本,拆掉糊名,将士子的姓名籍贯等露出来,由皇帝选定状元和榜眼,依次定下二甲前七。在放榜之前,皇帝会单独召见这是个士子。最终的殿试名次,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的前七都要在皇帝召见之后才会决定下来。没有应对好的话,从状元掉到二甲第七甚至更低也不是没有可能。
皇帝要召见燕赵歌,也就是说,她的名次在这次殿试前十。
为什么不直接给个三甲啊,长公主为什么不劝劝今上啊。燕赵歌感觉头都大了,但还是得进宫。
燕赵歌跟着内侍出门,坐着府里的马车直奔皇宫,路上她不着痕迹地和内侍套了几句话,又塞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红包,小内侍眉开眼笑地和燕赵歌透露了许多面圣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今上极其尊重长公主,所以牝鸡司晨这种话就不能说了,不然不仅名次掉下去,最后肯定会被发配到苦寒之地喝风。
两世为人,燕赵歌还真是第一次面圣,长安动荡之前她没进过宫,长安动荡之后她作为燕地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连后来的小皇帝都要老老实实叫她一声姑丈,哪个朝臣不尊称一声燕王殿下,谁敢抓她的逾越之处?
进了皇宫,燕赵歌被小内侍领着在一处偏殿等候,过了大约半个时辰,又有一个内侍进来,对着燕赵歌开口道。
蓟侯世子,今上宣你觐见。
有劳令公。燕赵歌拱手道谢,微笑道。
蓟侯世子客气了。内侍一脸笑意,微微弓着身子在前面领路,一边领路一边小声地说着一些忌讳的东西,比先前那个小内侍说得更为详细。
皇宫里的内侍不全都是阉人,也有健全之人,但因为靠着侍奉皇帝为生,外面的人又分不清哪些是阉人哪些是健全人,干脆就一概而论,经常会有读书人在背后啐他们一口,骂一声腌臜东西,当着面骂的也不少见。像燕赵歌这样对着所有内饰都礼待有加的凤毛麟角,也很容易得到他们的好感。
燕赵歌原本也看不上这些阉人,直到后来长安动荡,今上驾崩,蜀国公兵变,一群内侍顶着箭矢拼死从宫里将太子抱了出来,交到她手里的下一刻就咽了气,一身的箭羽,燕赵歌却连这些人姓甚名谁都不知道。京营八校护着长公主、太子和燕赵歌去了燕地,一路上因为风餐露宿和粮草不足,加之有叛军拦截,到燕地时兵马死了一大半,而那些自诩忠义的朝臣,却在蜀国公夺得皇宫后不久就脱帽下跪,恭迎新帝,其丑恶嘴脸可见一斑。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她忍不住在心里感叹一声。
她被引领到了未央宫的一处宫殿宫门外,领路的内侍道:请蓟侯世子稍等,奴婢去通禀一声。
有劳令公。燕赵歌再次感谢。
进去通禀的内侍没过多久就出来了,让燕赵歌再稍等片刻,里面有一人正和皇帝奏对,得对方结束之后才能进去。
又过了一会儿,一个内侍引领着一个昂首挺胸的士子出来了,其一脸傲气、状元乃囊中之物的模样不是今科会员曲岁寒又是何人。
燕赵歌和曲岁寒对上视线,被对方狠狠地瞪了一眼。
这人是不是有毛病?做什么瞪她?她一脸不明所以,旁边的内侍给她解释道:刚才那位乃是今科会元。
原来如此。看对方这模样,似乎奏对的结果很好啊。燕赵歌对着对方微微颔首,她一个侯爵世子,父亲又是重兵边将,对一个还未走马上任的准官员微微颔首就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就冲着对方瞪她这一眼,要不是这里是皇宫,她上去给对方一脚都不会有人说什么。
曲岁寒似乎被燕赵歌的动作气到了,咬牙切齿地问了一声好,接着又昂首挺胸地走了。
燕赵歌:
燕赵歌毫不在意地道:这位读书人似乎对我有些意见。
领路的内侍微微一笑,道:进宫之后的一切举动和交谈,都会被记录下来禀给当今。
哦豁,这下曲岁寒怕是要去岁寒之地种松柏了,名副其实,妙哉。
燕赵歌跟着内侍走进殿内,殿里飘着淡淡的檀香味道,殿上摆着一张屏风,屏风前是一张案桌,案桌后坐着一个穿着明黄色龙袍的年轻人,年岁和燕赵歌相仿,殿下也摆着一张案桌。
一进内殿,内侍就直接跪下了,他是皇帝家仆,面圣必须要跪。燕赵歌却可以先整理一下衣襟,再跪坐在地上,拜倒在地,道:臣蓟侯世子赵歌恭问陛下圣安。
朕躬安。年轻人自然是当今皇帝,他微微咳了一声,才道:蓟侯世子起身罢。
臣敬谢陛下。燕赵歌再拜,谢过后才起身立在一旁。
给蓟侯世子赐坐。
有内侍拿来一块灰色的蒲团摆在殿下的案桌后,燕赵歌低声谢过内侍,再拜皇帝,端正地跪坐在蒲团上。
皇帝暗暗点了点头,礼节上没有欠缺,也不是纨绔子弟的模样,走路姿势端正,外貌是极好的,就是身子似乎单薄了一些,若是再健壮一些可以直接任为殿上的大汉将军了咳咳咳,不行不行,怕是要被皇姐责罚的。他低咳了一声,道:蓟侯世子可曾取字啊?
燕赵歌不明所以,回答道:臣父和恩师已经为臣取好了字,为咏月,歌以咏志的咏,明月的月。因为臣还未加冠,所以并未叫开.
好字,蓟侯世子比朕年长些许,又得皇姐欢心,朕便以表字称你。皇帝在心里十分诧异,燕赵歌的表字是咏月,那燕永谣又是哪个?
燕赵歌一头雾水,我什么时候得了长公主欢心?她自醒来到现在除了殿试的时候用余光瞄了长公主几眼外,还不曾和长公主见面过,长公主怎么可能赏识她?
皇帝是不会给她解释的,他满脑子都是燕永谣到底是哪一个,于是便问道:朕听闻咏月有兄弟三人,可曾取表字?
不曾,臣之兄弟最大者不过十五,最小者方才五岁,臣父虽以咏字定臣之兄弟之表字,更详细的还未取。
皇帝点了点头,和锦衣卫暗中调查的结果一致,燕赵歌很诚实,这很好。他想了想,又问道:咏月可还有远亲啊?
这个问题越来越离谱了。燕赵歌一边在心里感叹皇帝比她想象得还能出幺蛾子,一边回答道:臣离开燕地时年幼,不知堂兄弟有几人,臣之嫡亲叔伯父一共四人,皆战死于北地。
皇帝问完也意识到他问的越来越偏,完全偏离了策论的范围,掩饰性地咳了一声,道:蓟侯子嗣单薄,朕心怜惜,故此一问。
臣惶恐,谢过陛下,得陛下垂怜,不胜感激。燕赵歌拜谢道。
这次策论,咏月写得甚得朕心,长公主也夸赞咏月乃是大才。能列为前十,足以证明你之才能。皇帝夸了几句,话题一转,道:但你出身勋贵,举人身份又是御赐,虽有才华,但若是直接得了一甲,恐惹士林朝臣非议,朕将你列为第三甲,你可有意见?
燕赵歌大喜道:谢陛下赏识,谢长公主夸赞,臣学识不深、愧不敢当。况且,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若无陛下赏识,不说此次殿试,臣连举人身份都不可得,能得三甲身份,臣感激涕零。
皇帝暗暗点头,燕赵歌说话时眼睛里的喜悦不是假的,是真的觉得得了三甲的名名次就非常好,这样的士子太难得了。怪不得皇姐这么喜欢这个燕赵歌,早知道这个人如此懂规矩识大体,他也很喜欢啊!
燕赵歌是真的高兴,随便给她一个三甲,她就老老实实回家,反正皇帝也不可能把她发配出去当县令,这样也不会引人注目,这简直太好了。
皇帝又忍不住咳了几声,燕赵歌连忙收敛笑意,一脸关切地问道:陛下是否身体不适?
燕赵歌的关切倒不是假的,一起的动荡都是从兴平四年今上意外驾崩开始的,那时太子不过两岁,蜀国公立刻就有了异心,串连着不够忠诚的朝臣们,掀翻了长安的天。
若是今上没有驾崩,说不定一切都不会发生。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长公主的名字,因为正文里不会写出处,你们问了,我就在这里解释一下。
第.六章里说了,先帝在过继之前死了三个儿子,唯一的嫡子和长公主是一母同胞,《说文解字》里说绍,继也,一定程度上绍和继是同义的,所以我将其定为长公主和这个嫡子的名字。同时绍又有牵引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是长公主带来了先帝唯一的嫡子。
虽然《说文解字》里也有说继,续也,但是我觉得继续这两个字作为女生的名字都不好听,绍会更好听一些,所以没有选这个字。
韶华的词义虽然很美好,但是古人取名是要讲究子辈排行和字义的,不论子辈则已,论了就不能乱取。现在也有讲究子辈的,我老家那边还在按照族谱取名。
其他的问题还是不能回答。
我觉得绍真的很好听,真的。
第21章 白喜
实际上燕赵歌不应该开口问这句话,因为皇帝乃是一个王朝的中心,其身体状况被诸多人所关注着,任何的病症都会引发连锁反应,除非已经年老体衰病重到无法掩饰的地步,否则皇帝不会透露自己健康与否,是否患病。若是疑心重的皇帝反而会觉得是臣子有异心,所以在打探自己的身体状况。
但燕赵歌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着皇帝的身体状况,她脸上担忧的神色是真是假皇帝能判断出来,也就没有在意这小小的冒犯,笑道:不碍事,近日睡得有些晚了,又贪吃了一些蜜饯。
燕赵歌松了口气。不是患病就好。
不是她过分担忧,实在是前世皇帝死得蹊跷,她虽然没有亲身经历皇帝从患病到驾崩这一段时间的事,但是长公主后来给她细细讲过。
兴平四年新年夜的宫宴上,因为只是家宴,皇帝后妃不多,三个皇子都很健康,又有几位身份不低的宗室在场,皇帝便小酌了几杯,当时蜀国公也在,两个人还在宫殿外谈了一些事情,也许是因为当晚皇帝吹了一会儿风,第二天便染了风寒,再过了一周,皇帝就一病不起了。先是持续发热、少眠盗汗,接着咳痰咯血,身体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来。
据长公主所说,皇帝驾崩之前吐的已经不只是血了,还有一些五脏六腑的碎片,残骸腥臭发黑,太医据此推断皇帝得的兴许是传尸一类的病,却无计可施。得了传尸的大多都只能等死,侥幸痊愈的却也病愈得莫名其妙,太医最多也只能让皇帝再多活一阵子。可急症来势汹汹,对于传尸等病症又没有切实有效的医治办法,等太医确认到底是哪一种病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勉强熬到四月,皇帝便驾崩了。
皇帝驾崩之后蜀国公立刻发动了兵变,先控制朝臣,再接管京营残部,等到蜀国公控制长安之后,便以皇帝患病之事有蹊跷为由,处死了太医府所有的太医,甚至于连医治过皇帝的太医的家人们都被下狱处死。
燕赵歌和长公主谈论此事的时候,觉得皇帝的病十有九八是蜀国公害的,但谁也不知道蜀国公到底是怎么对皇帝下手的,皇宫里从来没有人得过传尸,无论宫女内侍,当日来赴宴的宗室里包括蜀国公本人也都是未曾患病的,蜀国公甚至还活到了北地朝廷攻回长安那一天。皇帝得病之后,宫里才陆续有人或发热、或咳嗽,这些人后来也都被蜀国公处死了,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皇帝患病之后就没再探望过三个皇子,被内侍们拼死从宫里抢出来的太子也没有患病,健健康康地长大了。
恋耽美
然也。
不仅是蜀王五子,沈王、江王等亲王诸子皆封于赵地,地寡而人多,退可以宗室为屏障,进可攻匈奴,吞其土地,之后移内地百姓于边境,屯田练兵,匈奴之患可解。皇帝说到最后,高兴地拍着桌子,毫无身为皇帝的自觉,他笑道:不愧是皇姐。人心便心杂,蜀王五子虽然有兵马,但左有蓟侯赵侯,右有亲缘近的宗室,无论如何也反不起来。
长公主点点头,道:当初燕地封得模糊,蓟侯若是大胜,便要分割燕地,以八郡为侯爵封地不合规矩,到时候将广阳和渔阳封给蓟侯,赵国侯和其二子裂恒山,代郡雁门不封。调蓟侯回京,他再在北地待下去,恐怕要病死在那里。
那以谁为镇北将军?
长公主微微一笑,蜀王长子为蜀国公,却是庶长子,蜀王次子才是嫡长子,碍于祖训却只得了封君,封其县王,以其为镇北将军。
狗咬狗啊这是。皇帝只要一想到这些个心怀不轨的宗室们到时候面临的场面,就忍不住抚掌大笑。
长公主摸着北地的地图,从蓟城一路下滑到底,在长安的方向点了点,指尖又上移,最后点在了燕地首府蓟城上。她禁不住幽幽叹息,心上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燕赵歌,我压住了广南侯,派了赵国侯二子,连越骑营和胡骑营也调过去了,倘若还是救不下燕岚,便是天意了,你莫要怪我。
若是重蹈覆辙,你莫要再自寻死路。
是我晋室对你不起,是我司传绍对不住你,连燕宁康都没能保住,可我那时已经,自身难保了。
燕岚在北地遇刺伤逝,燕宁盛于长安动荡中不知所踪,燕宁越被拐了当成两脚羊,燕赵歌为了夺回长安城以身犯险单骑冲阵,燕宁康在她被囚禁之时于北地竖起反旗,兵败被杀。
可她心里再愧疚,想要补偿的燕家已经满门绝嗣了,那为了大晋献出一切的燕王也死在了长安城下,尸骨无存。
无论如何,她终究还是错过了。
那个真心待她,为了她付出了一切的人。
作者有话要说: 我第一次有这么多收藏,喜极而泣。
我写了几万字终于决定好长公主的名字,更喜极而泣。
第20章 面圣
殿试之后,燕赵歌舒舒服服地在家闲了一天,一天三顿吃青菜豆腐,虽然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赐了个御厨给她,但是青菜豆腐是真的好吃,府里原来的厨子已经心甘情愿给新厨子打下手了。
第二天她刚用完早食,还没来得及撤桌子,前院就一阵鸡飞狗跳,季夏的脚步声匆匆而来。
世子,有圣旨到了。
燕赵歌反射性地觉得皇帝又出幺蛾子了。先赐了个举人,又赐了个厨子,这次要赐什么?
等到了前厅,发现压根儿不算什么圣旨,就是一个内侍来传皇帝的口谕,召她进宫面圣。
燕赵歌恍然大悟,忘了这茬儿了。朝臣阅卷之后会把最好的十篇呈送御览,然后内侍会一一对应取出封存的原本,拆掉糊名,将士子的姓名籍贯等露出来,由皇帝选定状元和榜眼,依次定下二甲前七。在放榜之前,皇帝会单独召见这是个士子。最终的殿试名次,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的前七都要在皇帝召见之后才会决定下来。没有应对好的话,从状元掉到二甲第七甚至更低也不是没有可能。
皇帝要召见燕赵歌,也就是说,她的名次在这次殿试前十。
为什么不直接给个三甲啊,长公主为什么不劝劝今上啊。燕赵歌感觉头都大了,但还是得进宫。
燕赵歌跟着内侍出门,坐着府里的马车直奔皇宫,路上她不着痕迹地和内侍套了几句话,又塞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红包,小内侍眉开眼笑地和燕赵歌透露了许多面圣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今上极其尊重长公主,所以牝鸡司晨这种话就不能说了,不然不仅名次掉下去,最后肯定会被发配到苦寒之地喝风。
两世为人,燕赵歌还真是第一次面圣,长安动荡之前她没进过宫,长安动荡之后她作为燕地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连后来的小皇帝都要老老实实叫她一声姑丈,哪个朝臣不尊称一声燕王殿下,谁敢抓她的逾越之处?
进了皇宫,燕赵歌被小内侍领着在一处偏殿等候,过了大约半个时辰,又有一个内侍进来,对着燕赵歌开口道。
蓟侯世子,今上宣你觐见。
有劳令公。燕赵歌拱手道谢,微笑道。
蓟侯世子客气了。内侍一脸笑意,微微弓着身子在前面领路,一边领路一边小声地说着一些忌讳的东西,比先前那个小内侍说得更为详细。
皇宫里的内侍不全都是阉人,也有健全之人,但因为靠着侍奉皇帝为生,外面的人又分不清哪些是阉人哪些是健全人,干脆就一概而论,经常会有读书人在背后啐他们一口,骂一声腌臜东西,当着面骂的也不少见。像燕赵歌这样对着所有内饰都礼待有加的凤毛麟角,也很容易得到他们的好感。
燕赵歌原本也看不上这些阉人,直到后来长安动荡,今上驾崩,蜀国公兵变,一群内侍顶着箭矢拼死从宫里将太子抱了出来,交到她手里的下一刻就咽了气,一身的箭羽,燕赵歌却连这些人姓甚名谁都不知道。京营八校护着长公主、太子和燕赵歌去了燕地,一路上因为风餐露宿和粮草不足,加之有叛军拦截,到燕地时兵马死了一大半,而那些自诩忠义的朝臣,却在蜀国公夺得皇宫后不久就脱帽下跪,恭迎新帝,其丑恶嘴脸可见一斑。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她忍不住在心里感叹一声。
她被引领到了未央宫的一处宫殿宫门外,领路的内侍道:请蓟侯世子稍等,奴婢去通禀一声。
有劳令公。燕赵歌再次感谢。
进去通禀的内侍没过多久就出来了,让燕赵歌再稍等片刻,里面有一人正和皇帝奏对,得对方结束之后才能进去。
又过了一会儿,一个内侍引领着一个昂首挺胸的士子出来了,其一脸傲气、状元乃囊中之物的模样不是今科会员曲岁寒又是何人。
燕赵歌和曲岁寒对上视线,被对方狠狠地瞪了一眼。
这人是不是有毛病?做什么瞪她?她一脸不明所以,旁边的内侍给她解释道:刚才那位乃是今科会元。
原来如此。看对方这模样,似乎奏对的结果很好啊。燕赵歌对着对方微微颔首,她一个侯爵世子,父亲又是重兵边将,对一个还未走马上任的准官员微微颔首就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就冲着对方瞪她这一眼,要不是这里是皇宫,她上去给对方一脚都不会有人说什么。
曲岁寒似乎被燕赵歌的动作气到了,咬牙切齿地问了一声好,接着又昂首挺胸地走了。
燕赵歌:
燕赵歌毫不在意地道:这位读书人似乎对我有些意见。
领路的内侍微微一笑,道:进宫之后的一切举动和交谈,都会被记录下来禀给当今。
哦豁,这下曲岁寒怕是要去岁寒之地种松柏了,名副其实,妙哉。
燕赵歌跟着内侍走进殿内,殿里飘着淡淡的檀香味道,殿上摆着一张屏风,屏风前是一张案桌,案桌后坐着一个穿着明黄色龙袍的年轻人,年岁和燕赵歌相仿,殿下也摆着一张案桌。
一进内殿,内侍就直接跪下了,他是皇帝家仆,面圣必须要跪。燕赵歌却可以先整理一下衣襟,再跪坐在地上,拜倒在地,道:臣蓟侯世子赵歌恭问陛下圣安。
朕躬安。年轻人自然是当今皇帝,他微微咳了一声,才道:蓟侯世子起身罢。
臣敬谢陛下。燕赵歌再拜,谢过后才起身立在一旁。
给蓟侯世子赐坐。
有内侍拿来一块灰色的蒲团摆在殿下的案桌后,燕赵歌低声谢过内侍,再拜皇帝,端正地跪坐在蒲团上。
皇帝暗暗点了点头,礼节上没有欠缺,也不是纨绔子弟的模样,走路姿势端正,外貌是极好的,就是身子似乎单薄了一些,若是再健壮一些可以直接任为殿上的大汉将军了咳咳咳,不行不行,怕是要被皇姐责罚的。他低咳了一声,道:蓟侯世子可曾取字啊?
燕赵歌不明所以,回答道:臣父和恩师已经为臣取好了字,为咏月,歌以咏志的咏,明月的月。因为臣还未加冠,所以并未叫开.
好字,蓟侯世子比朕年长些许,又得皇姐欢心,朕便以表字称你。皇帝在心里十分诧异,燕赵歌的表字是咏月,那燕永谣又是哪个?
燕赵歌一头雾水,我什么时候得了长公主欢心?她自醒来到现在除了殿试的时候用余光瞄了长公主几眼外,还不曾和长公主见面过,长公主怎么可能赏识她?
皇帝是不会给她解释的,他满脑子都是燕永谣到底是哪一个,于是便问道:朕听闻咏月有兄弟三人,可曾取表字?
不曾,臣之兄弟最大者不过十五,最小者方才五岁,臣父虽以咏字定臣之兄弟之表字,更详细的还未取。
皇帝点了点头,和锦衣卫暗中调查的结果一致,燕赵歌很诚实,这很好。他想了想,又问道:咏月可还有远亲啊?
这个问题越来越离谱了。燕赵歌一边在心里感叹皇帝比她想象得还能出幺蛾子,一边回答道:臣离开燕地时年幼,不知堂兄弟有几人,臣之嫡亲叔伯父一共四人,皆战死于北地。
皇帝问完也意识到他问的越来越偏,完全偏离了策论的范围,掩饰性地咳了一声,道:蓟侯子嗣单薄,朕心怜惜,故此一问。
臣惶恐,谢过陛下,得陛下垂怜,不胜感激。燕赵歌拜谢道。
这次策论,咏月写得甚得朕心,长公主也夸赞咏月乃是大才。能列为前十,足以证明你之才能。皇帝夸了几句,话题一转,道:但你出身勋贵,举人身份又是御赐,虽有才华,但若是直接得了一甲,恐惹士林朝臣非议,朕将你列为第三甲,你可有意见?
燕赵歌大喜道:谢陛下赏识,谢长公主夸赞,臣学识不深、愧不敢当。况且,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若无陛下赏识,不说此次殿试,臣连举人身份都不可得,能得三甲身份,臣感激涕零。
皇帝暗暗点头,燕赵歌说话时眼睛里的喜悦不是假的,是真的觉得得了三甲的名名次就非常好,这样的士子太难得了。怪不得皇姐这么喜欢这个燕赵歌,早知道这个人如此懂规矩识大体,他也很喜欢啊!
燕赵歌是真的高兴,随便给她一个三甲,她就老老实实回家,反正皇帝也不可能把她发配出去当县令,这样也不会引人注目,这简直太好了。
皇帝又忍不住咳了几声,燕赵歌连忙收敛笑意,一脸关切地问道:陛下是否身体不适?
燕赵歌的关切倒不是假的,一起的动荡都是从兴平四年今上意外驾崩开始的,那时太子不过两岁,蜀国公立刻就有了异心,串连着不够忠诚的朝臣们,掀翻了长安的天。
若是今上没有驾崩,说不定一切都不会发生。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长公主的名字,因为正文里不会写出处,你们问了,我就在这里解释一下。
第.六章里说了,先帝在过继之前死了三个儿子,唯一的嫡子和长公主是一母同胞,《说文解字》里说绍,继也,一定程度上绍和继是同义的,所以我将其定为长公主和这个嫡子的名字。同时绍又有牵引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是长公主带来了先帝唯一的嫡子。
虽然《说文解字》里也有说继,续也,但是我觉得继续这两个字作为女生的名字都不好听,绍会更好听一些,所以没有选这个字。
韶华的词义虽然很美好,但是古人取名是要讲究子辈排行和字义的,不论子辈则已,论了就不能乱取。现在也有讲究子辈的,我老家那边还在按照族谱取名。
其他的问题还是不能回答。
我觉得绍真的很好听,真的。
第21章 白喜
实际上燕赵歌不应该开口问这句话,因为皇帝乃是一个王朝的中心,其身体状况被诸多人所关注着,任何的病症都会引发连锁反应,除非已经年老体衰病重到无法掩饰的地步,否则皇帝不会透露自己健康与否,是否患病。若是疑心重的皇帝反而会觉得是臣子有异心,所以在打探自己的身体状况。
但燕赵歌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着皇帝的身体状况,她脸上担忧的神色是真是假皇帝能判断出来,也就没有在意这小小的冒犯,笑道:不碍事,近日睡得有些晚了,又贪吃了一些蜜饯。
燕赵歌松了口气。不是患病就好。
不是她过分担忧,实在是前世皇帝死得蹊跷,她虽然没有亲身经历皇帝从患病到驾崩这一段时间的事,但是长公主后来给她细细讲过。
兴平四年新年夜的宫宴上,因为只是家宴,皇帝后妃不多,三个皇子都很健康,又有几位身份不低的宗室在场,皇帝便小酌了几杯,当时蜀国公也在,两个人还在宫殿外谈了一些事情,也许是因为当晚皇帝吹了一会儿风,第二天便染了风寒,再过了一周,皇帝就一病不起了。先是持续发热、少眠盗汗,接着咳痰咯血,身体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来。
据长公主所说,皇帝驾崩之前吐的已经不只是血了,还有一些五脏六腑的碎片,残骸腥臭发黑,太医据此推断皇帝得的兴许是传尸一类的病,却无计可施。得了传尸的大多都只能等死,侥幸痊愈的却也病愈得莫名其妙,太医最多也只能让皇帝再多活一阵子。可急症来势汹汹,对于传尸等病症又没有切实有效的医治办法,等太医确认到底是哪一种病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勉强熬到四月,皇帝便驾崩了。
皇帝驾崩之后蜀国公立刻发动了兵变,先控制朝臣,再接管京营残部,等到蜀国公控制长安之后,便以皇帝患病之事有蹊跷为由,处死了太医府所有的太医,甚至于连医治过皇帝的太医的家人们都被下狱处死。
燕赵歌和长公主谈论此事的时候,觉得皇帝的病十有九八是蜀国公害的,但谁也不知道蜀国公到底是怎么对皇帝下手的,皇宫里从来没有人得过传尸,无论宫女内侍,当日来赴宴的宗室里包括蜀国公本人也都是未曾患病的,蜀国公甚至还活到了北地朝廷攻回长安那一天。皇帝得病之后,宫里才陆续有人或发热、或咳嗽,这些人后来也都被蜀国公处死了,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皇帝患病之后就没再探望过三个皇子,被内侍们拼死从宫里抢出来的太子也没有患病,健健康康地长大了。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