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侯有疾(GL)——夜尽初辰(50)
咏月。
门外是赵国侯世子的声音。
燕赵歌一愣,对着季峥点点头,季峥动作飞快地卷起铺盖摆到一边,然后打开了门。
表哥。
赵国侯世子表情有些沉重,道:河东的状况怕是不好。
季钧关上门退了出去,房里只留下燕赵歌和赵国侯世子。
我刚刚出门去转了一圈,田里都被水淹了,河东水患可能比长安想象得更严重。
燕赵歌心里一凛,她虽然打算尽可能都宰了河东勋贵豪强,但并不希望在水患的情况下真的有人做什么。
季峥。
君侯。季峥进来单膝下跪。
明日一早派人去外头打听一下粮价多少,田地多少一亩,河东有多少富户在施粥,太守又有没有开仓放粮。
是。季铮应声后退了出去。
赵国侯世子看着燕赵歌有条不紊的模样,感觉十分欣慰。燕赵两家守望相助一百余年,他若是能有如此子嗣,死了也甘愿,燕镇北真是让人羡慕。他这一次就是来给燕赵歌当幌子的,燕赵歌若是做了什么锦衣卫不能做的事儿,都由他来担着,这也是长公主授意的。
先前父亲说燕赵两家未来怕是要靠着燕赵歌撑起门楣,他那时候还觉得父亲夸大其词,如今见了才知道什么叫少年不凡,二弟的爵位官职都是从燕世叔手里来的,燕世叔那等人物,虎父焉能有犬子?本来是想着提点她一些,见她如此这般,反而觉得提点多余了些。
咏月心里有数便好。赵国侯世子笑着道:既然咏月心里早有打算,我就不多做打扰了。不过有一点,莫要坠了我燕赵两家的门楣。
燕赵歌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应道:这是自然,必不损祖辈之名。
赵国侯世子欣然回去睡了,留下燕赵歌一个人摸不着头脑。
已至河东长修,田地皆没于水,表兄言水患或许更甚于料想燕赵歌就着驿站提供的纸笔,给长公主写信,兴平四年,八月初四夜,燕咏月于河东长修。
天刚刚放亮,季峥换了一身衣服出去打探消息。
燕赵歌咬着硬邦邦的馒头,喝着没什么味道的汤,上面漂着零星的猪油,感觉十分怀念宫里的厨子。
季峥没用多长时间就回来了,燕赵歌对着他推了推桌上的馒头,让他边吃边说。
季峥也没客气,先咬了一口馒头,用力咀嚼了几下咽下去,才道:只长修的粮价就翻了六番,百姓说一天一个价,上田是下田的价,下田没有人买,前几日有富户在隔壁的县施粥,但只放了半日就有人来砸了摊子,之后再没有人施粥了。官府没有放粮,无论根仓还是湿仓都没开过。百姓无钱买米,只能靠吃树叶充饥,但很多地方的水还没有下去,别说树叶了,连土都吃不到。
燕赵歌神情凝重了起来,局势比她想象得更坏。
河东太守为什么没有开仓放粮?河东自前朝开始就是膏腴之地,论富庶仅在江南之下,按理来说应当收归长安才是,可开国功臣数位都出自河东,不得不封在此地,世祖皇帝就是因此才在河东封了二十三位世爵,希望他们互相争斗,不至于让百姓活得太苦。
可如今看来,世祖皇帝的想法大错特错。
长修是一个县城,是有石头城墙的县城,不是那些夯土围绕的村落,是有库房有粮仓的,一个县城都没有粮食可以吃,那再底下的百姓怎么办?那些连赈济都捞不着机会的百姓怎么活下去?
河东的太守到底在做什么?
作者有话要说: 汉代的确有河东郡长修县这个地名,是不是在黄河边上我就不清楚了。
我和你们讲,两汉的读书人和别的朝代真的不一样,不说君子六艺不偏科,还自诩有天命在身,各个都想要匡扶皇室,成就一番伟业。而且在想要实现自己理想抱负这一点上特别纯粹,王莽就是因为给这帮读书人画了个大饼,他们信了,才支持王莽篡位,等王莽登基各种改革才发现不是这么个事儿,于是又不满王莽,纷纷开始造反了。
汉代民风特别彪悍,家里有弓有剑,纨绔子弟想调戏良家妇女都得想想会不会突然跳出来一个大汉把他戳个窟窿,但凡敢出门嘚瑟的多多少少都会点武艺,至少耍个剑骑个马没问题,惹事儿了能跑。哪像后来的纨绔子弟丢人至极,遇到惹不起跑都跑不了,就知道说我爹是谁谁谁。
两汉的君子是有真本事的,他们叫士人,不叫读书人也不叫书生,遇事不平拔刀相助。两晋的只知道吸食那个啥啥粉,深山老林里一躲,眼不见为净。之后是五胡乱华,南北朝十六国。再之后有一个盛唐,傻了吧唧地资助了吐蕃。再再之后,就是文贵武贱的宋了。
这几天闲着没事翻了翻史书,挺感慨的,一笑而过罢了,不要深究,毕竟我也不是学历史的。
最近的剧情可能比较紧凑,你们要是觉得节奏不对了记得提醒我一下。
感谢在20200208 14:31:04~20200208 17:31:5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Aaron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长安太南了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76章 硕鼠
羽林卫洗漱用饭整顿继续上路。
如此一支气势昂扬的骑士经过, 战马神俊, 骑士甲胄在身,利器在手,很是吸引目光。
燕赵歌领头, 挑着一些不那么泥泞的地方走,饶是如此也减缓了前行速度。
长修县中, 百姓们对于忽然到来的骑兵队伍十分好奇。于百姓而言,地方兵和强盗无异, 越是装备齐全透露着身份不凡的气息的兵马, 反而越是能让他们信任。甚至有胆子大一些的百姓踩着泥泞不堪的土地围观,小声窃窃私语着, 猜这一行人是哪个地方来的兵马。
燕赵歌一路看过来,发现这些百姓的身体都十分瘦弱,露在外面的手几乎是皮包骨头的,面色发黄,连勉强包裹住身体的衣服也都打满了补丁, 但就是这样还是有破损的地方。
赵国侯世子面色差极了,他紧紧攥着缰绳, 几乎要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
表哥,稍安勿躁。燕赵歌低声道。
赵国侯世子只得板着脸,可怒火也从他眼睛里喷出来了。
都说天下乌鸦一般人, 又有人说千里为官只为钱。燕赵歌对于官吏的德行清楚得很,长安对于地方的管控是有限度的,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郡国, 河间、广陵等郡,赋税一年收三次,甚至能收到二十年后去也不稀奇,底层百姓到底过着什么日子,前世燕赵歌一路向北逃亡的路上已经一清二楚了。
如果说关中的农民仗着时不时的天子巡视和上次还能饱腹,甚至于吃上一口肉的话,关中之外的很多地方就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如果摊上一个疯狂敛财的官吏,甚至只能在夏季捡野菜充饥。
可这长修是哪里?
长修是河东的县!
从长安策马急行最多两日的路程!
这帮子硕鼠就敢于如此苛待百姓,换做其他地方又如何?
燕赵歌抿紧了嘴唇,她要紧牙齿,不发一言地从饥饿的百姓身边走过了。
没办法,这次出行羽林卫只带了三日的干粮,这么点东西就算分出去,也不够这些人吃,如果他们得陇望蜀的话,就有大麻烦了。
咏月。
燕赵歌看向赵国侯世子。
无论如何,河东太守必须死。赵国侯世子沉声道:他不死不足以平民愤。
燕赵歌点点头。她本来也没打算放过这个连开仓放粮都不肯的人,根仓和湿仓里面储存的粮食本身就是以防万一的,河东发了大水,河东太守有权利开仓放粮,这是他的分内事,可他没有做好分内事,不外乎有三条路,戴罪立功,以金赎罪,以死谢罪。如果河东还没有人饿死,燕赵歌倒是可以让他以金赎罪回老家种田去,如果有百姓饿死了,这家伙就等着将脑袋挂在城墙上点天灯罢!
燕赵歌想到这里又有些奇怪,各个郡县惯来是二元制度,太守、县令管民生,郡尉、县尉管军事,互相制衡。河东太守如此做派,河东郡尉为什么没有上报?再不济他制衡不了河东太守的话,完全可以用军粮救济百姓,事后再上报,这种行为也是被允许的,过去有过此种先例。
要么,河东郡尉被架空,要么他要利用如今状况看着河东太守死。
公侯之子致人死亡尚且要罚金偿命,太守又岂能例外?世祖皇帝不吝啬封赏,却也不珍惜自己的屠刀,后面的皇帝自然有学有样,遇到违法乱律的勋贵子弟,先杀了再说,哪管你背后到底是哪一家勋贵。
河东太守必死,河东郡尉也得与他一起去地府作伴。
咏月,我猜,应当是大水之后,河东太守没有开仓放粮,下头官吏与地主豪强勾结,囤积粮食,才导致粮价飞涨。他们在吞噬人命。赵国侯世子低声道。
燕赵歌嗤笑一声,道:表哥,你看的还是浅显了一些,勾结地主豪强的不是下头的官吏,是这河东的太守与郡尉!
赵国侯世子吓了一跳,问道:为了区区一点粮食的钱,封疆大吏何至于此?
他想不通,一郡之太守的地位,上赶着给太守钱财的商贾到处都是,不说家财万贯却也足以享乐了,何至于拼着性命赚这么一点小钱。
燕赵歌摇摇头,道:我也想不明白,但能到达如此地步,肯定是河东太守和郡尉一起勾结的,不然不至于连底下的县城也不放粮,连富户都不敢施粥就足以说明了。我有预感,不仅仅是长修,整个河东怕是都成了这个模样。
赵国侯世子想了想,又摇了摇头。赵国侯府不缺钱,虽然一开始的日子的确是有些紧张,等赵家女儿嫁进宫里去之后就富足了不少,仁宗皇帝登基赐了不少田产,先帝登基又赐了不少,虽然没有封国,却比万户侯都富裕,自然犯不着用这种手段捞钱。
诸位听令,全军急行!燕赵歌高举虎符喝道。
管他到底藏着什么猫腻,把住河东郡兵就万事大吉,量这些硕鼠也没有冲击军营的胆量。
诺!羽林骑们举着兵器喝道。
河东安邑,太守府中。
河东太守发觉自己突然间心慌意乱,眼皮子跳个不平,心悸得厉害。
他喝了几口安神的茶,又在院子里慢慢转了几圈,却觉得心还是慌得厉害,像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一般。
作为河东太守,他当然知道河东目前状况,甚至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这完全就是他一手造成的。
他是蜀地人,科举的名次并不高,后来得了蜀国公世子的举荐,才得以出任地方官,转任了几次之后到河东任太守。得了蜀国公世子的扶持,自然要投桃报李,他经常传一些不知有用没用的消息给蜀国公世子,蜀国公世子一概而受。他和原来河东郡尉并不对头,以前的河东郡尉脾气又臭又硬,他连见到对方都觉得倒胃口。三年前这个郡尉病死在了任上,长安又派了一个郡尉,倒是好说话很多。
有一次两人喝酒,他苦于俸禄不多,又不敢大肆收受钱财,每旬应酬之后剩余的仅够家中妻儿吃白菜豆腐。河东郡尉便提议倒卖根仓和湿仓的粮食。
他明明是胆小怕事的性子,却鬼使神差地应下了。
过去几年河东都是丰收,各个粮仓里都存了大量的粮食,往往去年的粮食还没吃完,今年的就又存进去了。每年都有几十万的粮食发霉,最后只能被拉去喂猪。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卖点钱呢?
于是,他与河东郡尉联手,开始倒卖粮仓的粮食。一开始只敢几千石几千石地倒卖,卖出去了先探探风声,稍有风吹草动便坐立不安昼夜难眠,等风平浪静了却抑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又对着粮仓伸手。
买粮的商人是河东郡尉联系的,河东太守并不清楚是谁,只要铜板赚到自己的口袋里就万事大吉,至于到底是谁买的有什么关系?就算是匈奴人买的,也得能突破北地防线才行,更何况河东郡尉拍着胸脯和他讲绝对不是卖到了异族去,别说匈奴,连西边已经半归化的羌人都吃不到一粒米。
他也因为河东郡尉的保证而放心下来,如果真的出了事,河东郡尉也捞不到好处。
凭借着卖粮,河东上下的官员都吃得满嘴流油,眼看着那腰上的系带都宽松了不少。
朝廷来巡视粮仓的官吏一次也没有发现,他的胆子也慢慢大了起来,从几千石到几万石,甚至一口气买十万二十万石。
若不是军粮真的动不得,他甚至想连军粮一起买了。至于粮饷不足的问题,一帮泥腿子而已,就算当了兵也还是泥腿子,有什么可畏惧的。
结果前些时日突逢大雨,河东水患严重,他正准备开仓放粮的时候,才发现根仓和湿仓空荡荡了,连平素的三成都没有。那一瞬间他后背的衣衫都湿透了。
一旦开仓放粮,朝廷就会知道河东粮仓出了一只堪称吞天食地的硕鼠,一张嘴就吞掉了河东近两百万石的粮食,那时他全家都要死。
不得已,他强行抄了几个背后没有什么势力的地主的家,将粮仓里的粮食勉强凑了一百万石,又用麻袋装了一堆不能吃的稻壳进去压在粮仓底下充数,只要撑到秋天,新粮一进库就万事大吉。
可那个河东郡尉竟然告诉他,这几年的粮食都是蜀国公买去的,而蜀国公前不久因为意图谋反已经伏诛。
河东太守当时就宛如被雷劈了一般,耳朵里轰隆隆一片响声。
蜀国公可还没起兵呢,这粮食十有九八都在蜀地存着,一旦被朝廷找到,朝廷怀疑粮食来源,就会大肆彻查各地粮仓,到时候河东一定会暴露。
他走投无路之下,派人去掘了一半的壶口堤坝。
正巧最近大雨,大水淹了整个河东的话,那粮仓损失一些也是很正常的,他再伪造一些账目,谎称赈灾了一部分,只要没人彻查粮仓,就不会有人发现他倒卖粮食的事。
只要没人彻查粮仓的话。
作者有话要说: 觉得锦衣卫违和的怕是不知道汉武帝的时候有一支叫绣衣使者的秘密部队,这可是锦衣卫的老祖宗,其权柄要远超后世的锦衣卫。
本书里壶口决堤是我捏合汉代历史上两次的自然灾害而成的,包括汉景帝后元二年的河东郡蝗灾、汉武帝元封二年黄河于东郡瓠子口决堤,但是有虚构的成分,勿要当真。如果有熟知两汉历史的朋友觉得这段情节有些眼熟,不要意外。
感谢在20200208 17:31:52~20200209 17:37:1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25118691 1个;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随随、玄墨兰斯洛特 1个;
恋耽美
门外是赵国侯世子的声音。
燕赵歌一愣,对着季峥点点头,季峥动作飞快地卷起铺盖摆到一边,然后打开了门。
表哥。
赵国侯世子表情有些沉重,道:河东的状况怕是不好。
季钧关上门退了出去,房里只留下燕赵歌和赵国侯世子。
我刚刚出门去转了一圈,田里都被水淹了,河东水患可能比长安想象得更严重。
燕赵歌心里一凛,她虽然打算尽可能都宰了河东勋贵豪强,但并不希望在水患的情况下真的有人做什么。
季峥。
君侯。季峥进来单膝下跪。
明日一早派人去外头打听一下粮价多少,田地多少一亩,河东有多少富户在施粥,太守又有没有开仓放粮。
是。季铮应声后退了出去。
赵国侯世子看着燕赵歌有条不紊的模样,感觉十分欣慰。燕赵两家守望相助一百余年,他若是能有如此子嗣,死了也甘愿,燕镇北真是让人羡慕。他这一次就是来给燕赵歌当幌子的,燕赵歌若是做了什么锦衣卫不能做的事儿,都由他来担着,这也是长公主授意的。
先前父亲说燕赵两家未来怕是要靠着燕赵歌撑起门楣,他那时候还觉得父亲夸大其词,如今见了才知道什么叫少年不凡,二弟的爵位官职都是从燕世叔手里来的,燕世叔那等人物,虎父焉能有犬子?本来是想着提点她一些,见她如此这般,反而觉得提点多余了些。
咏月心里有数便好。赵国侯世子笑着道:既然咏月心里早有打算,我就不多做打扰了。不过有一点,莫要坠了我燕赵两家的门楣。
燕赵歌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应道:这是自然,必不损祖辈之名。
赵国侯世子欣然回去睡了,留下燕赵歌一个人摸不着头脑。
已至河东长修,田地皆没于水,表兄言水患或许更甚于料想燕赵歌就着驿站提供的纸笔,给长公主写信,兴平四年,八月初四夜,燕咏月于河东长修。
天刚刚放亮,季峥换了一身衣服出去打探消息。
燕赵歌咬着硬邦邦的馒头,喝着没什么味道的汤,上面漂着零星的猪油,感觉十分怀念宫里的厨子。
季峥没用多长时间就回来了,燕赵歌对着他推了推桌上的馒头,让他边吃边说。
季峥也没客气,先咬了一口馒头,用力咀嚼了几下咽下去,才道:只长修的粮价就翻了六番,百姓说一天一个价,上田是下田的价,下田没有人买,前几日有富户在隔壁的县施粥,但只放了半日就有人来砸了摊子,之后再没有人施粥了。官府没有放粮,无论根仓还是湿仓都没开过。百姓无钱买米,只能靠吃树叶充饥,但很多地方的水还没有下去,别说树叶了,连土都吃不到。
燕赵歌神情凝重了起来,局势比她想象得更坏。
河东太守为什么没有开仓放粮?河东自前朝开始就是膏腴之地,论富庶仅在江南之下,按理来说应当收归长安才是,可开国功臣数位都出自河东,不得不封在此地,世祖皇帝就是因此才在河东封了二十三位世爵,希望他们互相争斗,不至于让百姓活得太苦。
可如今看来,世祖皇帝的想法大错特错。
长修是一个县城,是有石头城墙的县城,不是那些夯土围绕的村落,是有库房有粮仓的,一个县城都没有粮食可以吃,那再底下的百姓怎么办?那些连赈济都捞不着机会的百姓怎么活下去?
河东的太守到底在做什么?
作者有话要说: 汉代的确有河东郡长修县这个地名,是不是在黄河边上我就不清楚了。
我和你们讲,两汉的读书人和别的朝代真的不一样,不说君子六艺不偏科,还自诩有天命在身,各个都想要匡扶皇室,成就一番伟业。而且在想要实现自己理想抱负这一点上特别纯粹,王莽就是因为给这帮读书人画了个大饼,他们信了,才支持王莽篡位,等王莽登基各种改革才发现不是这么个事儿,于是又不满王莽,纷纷开始造反了。
汉代民风特别彪悍,家里有弓有剑,纨绔子弟想调戏良家妇女都得想想会不会突然跳出来一个大汉把他戳个窟窿,但凡敢出门嘚瑟的多多少少都会点武艺,至少耍个剑骑个马没问题,惹事儿了能跑。哪像后来的纨绔子弟丢人至极,遇到惹不起跑都跑不了,就知道说我爹是谁谁谁。
两汉的君子是有真本事的,他们叫士人,不叫读书人也不叫书生,遇事不平拔刀相助。两晋的只知道吸食那个啥啥粉,深山老林里一躲,眼不见为净。之后是五胡乱华,南北朝十六国。再之后有一个盛唐,傻了吧唧地资助了吐蕃。再再之后,就是文贵武贱的宋了。
这几天闲着没事翻了翻史书,挺感慨的,一笑而过罢了,不要深究,毕竟我也不是学历史的。
最近的剧情可能比较紧凑,你们要是觉得节奏不对了记得提醒我一下。
感谢在20200208 14:31:04~20200208 17:31:5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Aaron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长安太南了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76章 硕鼠
羽林卫洗漱用饭整顿继续上路。
如此一支气势昂扬的骑士经过, 战马神俊, 骑士甲胄在身,利器在手,很是吸引目光。
燕赵歌领头, 挑着一些不那么泥泞的地方走,饶是如此也减缓了前行速度。
长修县中, 百姓们对于忽然到来的骑兵队伍十分好奇。于百姓而言,地方兵和强盗无异, 越是装备齐全透露着身份不凡的气息的兵马, 反而越是能让他们信任。甚至有胆子大一些的百姓踩着泥泞不堪的土地围观,小声窃窃私语着, 猜这一行人是哪个地方来的兵马。
燕赵歌一路看过来,发现这些百姓的身体都十分瘦弱,露在外面的手几乎是皮包骨头的,面色发黄,连勉强包裹住身体的衣服也都打满了补丁, 但就是这样还是有破损的地方。
赵国侯世子面色差极了,他紧紧攥着缰绳, 几乎要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
表哥,稍安勿躁。燕赵歌低声道。
赵国侯世子只得板着脸,可怒火也从他眼睛里喷出来了。
都说天下乌鸦一般人, 又有人说千里为官只为钱。燕赵歌对于官吏的德行清楚得很,长安对于地方的管控是有限度的,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郡国, 河间、广陵等郡,赋税一年收三次,甚至能收到二十年后去也不稀奇,底层百姓到底过着什么日子,前世燕赵歌一路向北逃亡的路上已经一清二楚了。
如果说关中的农民仗着时不时的天子巡视和上次还能饱腹,甚至于吃上一口肉的话,关中之外的很多地方就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如果摊上一个疯狂敛财的官吏,甚至只能在夏季捡野菜充饥。
可这长修是哪里?
长修是河东的县!
从长安策马急行最多两日的路程!
这帮子硕鼠就敢于如此苛待百姓,换做其他地方又如何?
燕赵歌抿紧了嘴唇,她要紧牙齿,不发一言地从饥饿的百姓身边走过了。
没办法,这次出行羽林卫只带了三日的干粮,这么点东西就算分出去,也不够这些人吃,如果他们得陇望蜀的话,就有大麻烦了。
咏月。
燕赵歌看向赵国侯世子。
无论如何,河东太守必须死。赵国侯世子沉声道:他不死不足以平民愤。
燕赵歌点点头。她本来也没打算放过这个连开仓放粮都不肯的人,根仓和湿仓里面储存的粮食本身就是以防万一的,河东发了大水,河东太守有权利开仓放粮,这是他的分内事,可他没有做好分内事,不外乎有三条路,戴罪立功,以金赎罪,以死谢罪。如果河东还没有人饿死,燕赵歌倒是可以让他以金赎罪回老家种田去,如果有百姓饿死了,这家伙就等着将脑袋挂在城墙上点天灯罢!
燕赵歌想到这里又有些奇怪,各个郡县惯来是二元制度,太守、县令管民生,郡尉、县尉管军事,互相制衡。河东太守如此做派,河东郡尉为什么没有上报?再不济他制衡不了河东太守的话,完全可以用军粮救济百姓,事后再上报,这种行为也是被允许的,过去有过此种先例。
要么,河东郡尉被架空,要么他要利用如今状况看着河东太守死。
公侯之子致人死亡尚且要罚金偿命,太守又岂能例外?世祖皇帝不吝啬封赏,却也不珍惜自己的屠刀,后面的皇帝自然有学有样,遇到违法乱律的勋贵子弟,先杀了再说,哪管你背后到底是哪一家勋贵。
河东太守必死,河东郡尉也得与他一起去地府作伴。
咏月,我猜,应当是大水之后,河东太守没有开仓放粮,下头官吏与地主豪强勾结,囤积粮食,才导致粮价飞涨。他们在吞噬人命。赵国侯世子低声道。
燕赵歌嗤笑一声,道:表哥,你看的还是浅显了一些,勾结地主豪强的不是下头的官吏,是这河东的太守与郡尉!
赵国侯世子吓了一跳,问道:为了区区一点粮食的钱,封疆大吏何至于此?
他想不通,一郡之太守的地位,上赶着给太守钱财的商贾到处都是,不说家财万贯却也足以享乐了,何至于拼着性命赚这么一点小钱。
燕赵歌摇摇头,道:我也想不明白,但能到达如此地步,肯定是河东太守和郡尉一起勾结的,不然不至于连底下的县城也不放粮,连富户都不敢施粥就足以说明了。我有预感,不仅仅是长修,整个河东怕是都成了这个模样。
赵国侯世子想了想,又摇了摇头。赵国侯府不缺钱,虽然一开始的日子的确是有些紧张,等赵家女儿嫁进宫里去之后就富足了不少,仁宗皇帝登基赐了不少田产,先帝登基又赐了不少,虽然没有封国,却比万户侯都富裕,自然犯不着用这种手段捞钱。
诸位听令,全军急行!燕赵歌高举虎符喝道。
管他到底藏着什么猫腻,把住河东郡兵就万事大吉,量这些硕鼠也没有冲击军营的胆量。
诺!羽林骑们举着兵器喝道。
河东安邑,太守府中。
河东太守发觉自己突然间心慌意乱,眼皮子跳个不平,心悸得厉害。
他喝了几口安神的茶,又在院子里慢慢转了几圈,却觉得心还是慌得厉害,像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一般。
作为河东太守,他当然知道河东目前状况,甚至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这完全就是他一手造成的。
他是蜀地人,科举的名次并不高,后来得了蜀国公世子的举荐,才得以出任地方官,转任了几次之后到河东任太守。得了蜀国公世子的扶持,自然要投桃报李,他经常传一些不知有用没用的消息给蜀国公世子,蜀国公世子一概而受。他和原来河东郡尉并不对头,以前的河东郡尉脾气又臭又硬,他连见到对方都觉得倒胃口。三年前这个郡尉病死在了任上,长安又派了一个郡尉,倒是好说话很多。
有一次两人喝酒,他苦于俸禄不多,又不敢大肆收受钱财,每旬应酬之后剩余的仅够家中妻儿吃白菜豆腐。河东郡尉便提议倒卖根仓和湿仓的粮食。
他明明是胆小怕事的性子,却鬼使神差地应下了。
过去几年河东都是丰收,各个粮仓里都存了大量的粮食,往往去年的粮食还没吃完,今年的就又存进去了。每年都有几十万的粮食发霉,最后只能被拉去喂猪。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卖点钱呢?
于是,他与河东郡尉联手,开始倒卖粮仓的粮食。一开始只敢几千石几千石地倒卖,卖出去了先探探风声,稍有风吹草动便坐立不安昼夜难眠,等风平浪静了却抑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又对着粮仓伸手。
买粮的商人是河东郡尉联系的,河东太守并不清楚是谁,只要铜板赚到自己的口袋里就万事大吉,至于到底是谁买的有什么关系?就算是匈奴人买的,也得能突破北地防线才行,更何况河东郡尉拍着胸脯和他讲绝对不是卖到了异族去,别说匈奴,连西边已经半归化的羌人都吃不到一粒米。
他也因为河东郡尉的保证而放心下来,如果真的出了事,河东郡尉也捞不到好处。
凭借着卖粮,河东上下的官员都吃得满嘴流油,眼看着那腰上的系带都宽松了不少。
朝廷来巡视粮仓的官吏一次也没有发现,他的胆子也慢慢大了起来,从几千石到几万石,甚至一口气买十万二十万石。
若不是军粮真的动不得,他甚至想连军粮一起买了。至于粮饷不足的问题,一帮泥腿子而已,就算当了兵也还是泥腿子,有什么可畏惧的。
结果前些时日突逢大雨,河东水患严重,他正准备开仓放粮的时候,才发现根仓和湿仓空荡荡了,连平素的三成都没有。那一瞬间他后背的衣衫都湿透了。
一旦开仓放粮,朝廷就会知道河东粮仓出了一只堪称吞天食地的硕鼠,一张嘴就吞掉了河东近两百万石的粮食,那时他全家都要死。
不得已,他强行抄了几个背后没有什么势力的地主的家,将粮仓里的粮食勉强凑了一百万石,又用麻袋装了一堆不能吃的稻壳进去压在粮仓底下充数,只要撑到秋天,新粮一进库就万事大吉。
可那个河东郡尉竟然告诉他,这几年的粮食都是蜀国公买去的,而蜀国公前不久因为意图谋反已经伏诛。
河东太守当时就宛如被雷劈了一般,耳朵里轰隆隆一片响声。
蜀国公可还没起兵呢,这粮食十有九八都在蜀地存着,一旦被朝廷找到,朝廷怀疑粮食来源,就会大肆彻查各地粮仓,到时候河东一定会暴露。
他走投无路之下,派人去掘了一半的壶口堤坝。
正巧最近大雨,大水淹了整个河东的话,那粮仓损失一些也是很正常的,他再伪造一些账目,谎称赈灾了一部分,只要没人彻查粮仓,就不会有人发现他倒卖粮食的事。
只要没人彻查粮仓的话。
作者有话要说: 觉得锦衣卫违和的怕是不知道汉武帝的时候有一支叫绣衣使者的秘密部队,这可是锦衣卫的老祖宗,其权柄要远超后世的锦衣卫。
本书里壶口决堤是我捏合汉代历史上两次的自然灾害而成的,包括汉景帝后元二年的河东郡蝗灾、汉武帝元封二年黄河于东郡瓠子口决堤,但是有虚构的成分,勿要当真。如果有熟知两汉历史的朋友觉得这段情节有些眼熟,不要意外。
感谢在20200208 17:31:52~20200209 17:37:1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25118691 1个;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随随、玄墨兰斯洛特 1个;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