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本侯有疾(GL) > 本侯有疾(GL)
错误举报

本侯有疾(GL)——夜尽初辰(91)

    只是没等你们长大,燕国就乱了。
    提到燕赵歌的母亲,赵太后的神情显得既叹息又怀念,她似乎是沉浸在回忆里,过了半晌才问道:你母亲有跟你提起过我吗?
    燕赵歌也在仔细回想,她离开燕国的时候太小了,只有两岁,又是两世为人,近三十年的记忆混杂在一起,陈年记忆早就模糊了,这些年又没人和她提起她生母,甚至连画像都没有一张。她连不确切的模糊记忆都回想不起来。
    赵太后又叹息了一声,道:是了,你年岁太小了,怕是连你母亲是什么模样都不记得了,又怎么会记得旁的。早知如此,当年我就该和仁宗皇帝争一争,将你和绍儿的婚事定下,也好过折腾这么多年。
    燕赵歌的呼吸漏了一拍。
    长公主面色也很诧异,道:母后,您从前没说过这一遭事情。
    人都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赵太后道:元湘第二回 来信给我提过,想将绍儿嫁给她儿子,先合八字,若是八字合适,就将亲事定下。但那时大晋里外都不太平,仁宗皇帝不是很赞许,想等你到了长安,和绍儿相处一段时间,若是合得来再考虑婚事,结果没等到那个时候,你到了长安之后身子又不好,婚事自然就作罢了。
    元湘。
    这是燕赵歌第一次从别人口中听到她生母的名字,而不是在冷冰冰的牌位上看到那三个字,心里有一种十分复杂的感觉。好像和她的生母更亲近了一些。
    燕赵歌垂着眸子,仔细琢磨了一下,试探着道:您在赵家的时候,是不是行五的?
    这却是她猜的,赵国侯曾经说过她母亲在家里行六,小名六娘,既然赵太后和她母亲年纪相仿,又要大一些,就应该是行五的。即便是猜不中也没关系,两岁的孩子记不住事情太正常了。
    赵太后的神情显得有些惊喜,道:你娘和你说过我?
    有一点印象,只记得有位五姨母,更具体的半点都不记得了。
    赵太后感觉有些失望,又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燕赵歌要是还能说出十七八年前的事情,她反而要吓一大跳了。
    原先赵家元字辈六个女儿,如今却只剩我一个了。你母亲不能习武,但琴棋书画学得都是极好的,早些年她还不好这个,后来不知怎么地就认真学了,甚至能自己谱曲子。我原先以为她想凭着这些东西找个良人嫁了,一生安顺。等她嫁了你父亲,我得了她的信才知道,你母亲一早就看上了你父亲。
    赵太后叨叨絮絮说了许多,谁也没打断她,一是不敢,二是没必要,三是燕赵歌想更多地听一听自己生母的事情,这些东西没有人会讲给她,父亲燕岚更不会谈及自己的伤心事,也不会伤了临原郡主的面子。长公主知道她心思,自然不会阻挠她。
    都是过去的事了赵太后喝了口茶润润嗓子,重新看向燕赵歌。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妹的儿子显然要比旁人都显得亲近许多,加之有样貌有才华有人品,怎么也不能说出一个不字来。赵太后回忆了一下过去的往事,再看燕赵歌就觉得十分顺眼了,至少比来之前要顺眼得多。
    你元泽舅舅是个极有才华的,样貌也好。他惯来是个有个主意的,那一支去燕国继续打匈奴也是他提的主意,他原先在赵国就给我祖父当幕僚,到了直面匈奴的燕国更是如鱼得水一般,我在长安都听到过他的许多事迹。你也是个好的,都说外甥肖舅,我看着你,就好像看到了他一般。河东一事上,处置的再恰当不过了,只是信国公府上,还是有些过激了。
    赵太后亲自过来显然不可能只是为了叙家常,燕赵歌天天往宫里跑也没见赵太后寻她过去说说话,摆明了就是有要事要说,眼下这一茬才是重点。只是河东一事都过去两月有余了,信国公府满门都下了葬,赵太后后知后觉提起这件事来想来为的不是信国公府。
    信国公府就剩一个痴傻的信国公世子了,谁还愿意顾着他?
    燕赵歌斟酌了一下,道:信国公府那件事外甥做得的确有失妥当,河东决堤,连日大雨,粮仓亏空,又有暗藏兵械之事,外甥担心迟则生变,事急从权,不得不如此。原本只是想重拿轻放,世祖皇帝的规矩外甥也是省得的,只是信国公府拼死反抗,还杀了两个锦衣卫的军士,若不杀鸡儆猴,天家颜面尽失,怕是又会有人蠢蠢欲动了。让姨母您担心了,是外甥的过错,外甥以后做事一定更小心谨慎一些。
    燕赵歌说得诚恳,又全都是站在天家角度说的,半点私心都没有,赵太后原先准备训斥人的话也不知不觉就收了回去。她在心里仔细琢磨了一下,发现燕赵歌说的话句句有理,若是燕赵歌和河东勋贵有过节倒也罢了,一点过节没有却还手段雷霆,之后又没额外捞到什么好处,一千户食邑是她自己凭本事挣来的,这么看的话她在河东行事显然只是为了天家办差,总不能是好这一口罢。燕家的家风可养不出嗜杀之人。
    你省得就好,我也不是在责怪你。只是那酷吏的名声不好听,还是不要担在身上。燕赵歌一口一个外甥,一口一个姨母,直接说到赵太后心坎里去了。
    瞧瞧,多么好的孩子。河东一事的骂名都揽在自己身上了,好处却是别人的,河东太守给了她娘家侄子,河东二十四县的县令有八县用来为天家拉拢宗室了,粮仓的亏空也填满了,水灾之后的重建和流民赈抚没叫朝廷出一分钱,全靠他自己解决了,还顺带清理了兵部的败类。
    这么好的孩子怎么能挨骂呢?
    赵太后越想越觉得不应该。
    姨母您放心,外甥定然不会污了外戚的名声。
    赵太后愣了一下,然后禁不住大笑。
    这一句外戚,到底是从哪边论的呢?
    长公主的神情有一瞬间变得复杂。
    赵太后又说了些话,无外乎安抚燕赵歌的话,外头的流言蜚语先前也给了赵太后很大的惊吓。她也是因为这个才亲自过来看看燕赵歌,不要再弄出信国公府的事情来。
    满门抄斩不算什么,历朝历代哪个皇帝要是不心狠手辣一些就要被朝臣世家踩在脸上,只是烧死满门还是有些过了,那些只有一张嘴的儒士们又烦人得很,到处骂来骂去,还不能因言治罪。
    燕赵歌和长公主一齐将赵太后送出晋阳殿,恭恭敬敬地在殿外候着,一直到看不见随着赵太后出来的内侍们了,才回了晋阳殿。
    我还以为是来敲打我的呢,怎么最后又变成安抚了,骇了我一大跳。
    长公主道:应当是有哪家勋贵夫人入宫了,和母后说了些什么。大约是你杀鸡儆猴,猴子们吓破了胆,担心再出一只鸡。
    燕赵歌嗤笑了一声,道:我又不傻。河东和长安是远远不同的,就算长安有国公府犯了谋逆大罪,烧死满门也是不行的。我姓燕,可又不是真的阎王,做什么这么怕的。
    你可是凶得很。长公主掐了掐她脸颊,道:我早朝时可是看见了,你竟然敢恐吓内府令,嗯?也就是他是宦官出身,家里又没权没势的,不敢得罪于你。
    燕赵歌的脸颊被她捏出去一块,难免说话漏风,口齿不清地道:谁叫他天天要讲些八卦,他还要管我为什么昨天上了朝前天没有上,内府令又不是中尉,手上有兵又有权,万一被谁算计了拖到小巷子里套上麻袋打一顿,你是处理还是不处理,要如何处理?
    长公主哭笑不得。
    正说着,内侍进来禀报道:长公主,燕侯,下朝后中尉和奉车都尉在未央宫宫门处起了冲突。
    他详细地禀报了一遍冲突是因何而起的,发展又如何,最后谁打了谁。
    长公主:
    燕赵歌道:你看我就说,连中尉都被打了,还能有内府令好果子痛痛痛痛!
    作者有话要说:  西汉和先秦时期的宦官并不都是阉人,东汉之后才全部用为阉人。本文设定的是一部分是阉人一部分不是。
    感谢在20200331 17:50:55~20200401 17:27:1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吹弹可破岳云鹏 1个;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27968822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吹弹可破岳云鹏 80瓶;见鹿 40瓶;27968822 31瓶;17748052、Echo、Uranus 10瓶;爱看书的小孩儿 6瓶;21325459 3瓶;41892224 2瓶;42121098、影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31章 陈仓
    溪南君用了三天时间才将合适的人选一一调查清楚, 呈到赵太后案前。事实上根本用不上三天的时间, 每一支宗室成员的数量都记在宗正府里,每一个孩子降生都要报备到宗正府,被宗正府记录在册才算是宗室成员。溪南君只要翻一翻鉴字辈的子孙的档案, 再看看其品性,是否作奸犯科, 是否体有顽疾,是否样貌不正, 就可以定好粗略的人选了。
    拖三天只不过是做样子给朝臣看的。
    礼王、福王、沈王、湘王、江王并济南王六家, 鉴字辈男丁共四十七人,又排除不合适的人选, 例如王世子、王世孙、王长子、王长孙等,分十二本册子,其中记录了生辰年月八字,母族家系,品性学识, 一一列在赵太后面前。
    赵太后先翻了翻记录不合适的人选的那几本,大多是嫡出, 将来要承爵的,也有几个是身子不好常年修养的,显然不能过继出去。唯独有一个庶出, 身子又好且还有功绩在身的,出自沈王府。
    这个怎地不合适了?
    溪南君抬眼看了一下那个名字,道:是沈王世子不肯过继, 这个司鉴杨和沈王的老来子玩得来,大约是舍不得。
    赵太后叹了口气,换做她,她恐怕也舍不得。便不再去看不合适的人选了,越看越觉得出色,却又不是自家的,心里难受得慌。
    宫里已经有三个还没养大的孩子了,能不能养大也不好说,天家子孙遭了一场病就没了的也不是没有,赵太后不想再经历一回白发人送黑发人,便直接将十岁以下的孩子略了过去,只看十岁以上的。十岁以上的品性到底如何就已经显露出来了,这个性格懦弱,那个秉性恶毒,赵太后看了一遍下来,竟然没有合她心意的。
    这也难怪,真的品性忠良又肯下苦工夫的,哪怕是庶出也当宝贝看,谁肯过继出去给别人家当儿子。
    可连合她心意都不成,又怎么能过继给曹康王做嗣子?
    永昌十年,她刚至长安,便被代宗皇帝嫁给了还是浙王的仁宗皇帝,成了曹王的继母。曹王虽然不是她亲生的,却是她亲自养大的。曹王生母是浙王侧妃,没几年就病故了,代宗皇帝将曹王养在自己宫里,后来因为几个皇子开始争太子之位,而被养在未央宫的曹王这份砝码实在太有分量,很容易就让朝臣以为他意属皇长子,代宗皇帝便将已经十岁的曹王交到她膝下养着。
    代宗皇帝雄才大略,几个儿子却都才疏学浅,全然没有其父其祖父的风范。长子浙王却生了一个类己的长孙,又是在登基之日生的,如果不是朝臣和宗正都在劝阻,代宗皇帝怕是还没立太子,就要先立太孙,但饶是这样,先封长孙为邓王,又改封曹王,其心思也足够明显,毕竟别的孙子别说亲王之位,有些连国公都没封。
    大晋惯来是以长子继承家业的,世祖皇帝乃是哲宗皇帝的长子,代宗皇帝虽然不是长子,但世祖皇帝长子战死,次子早夭,代宗皇帝占了年长的优势,又有军功在手,才压过了礼王福王。再往前数几代,除了太宗皇帝是以次子为太子之外,皆是皇长子继位。
    赵太后嫁来之前就知道浙王已经有了被代宗皇帝看重的长子,她的儿子最多只能得个封君。她也没有想着将曹王设计害死,再让自己的儿子上位,她连儿子都没有,又哪里想得到那么多,她是浙王正妃,无论哪个儿子承爵,是不是她生得,都得恭恭敬敬地称她一声母亲。因此她尽心尽力地抚养曹王。娘家年纪相仿的侄儿都来给曹王做伴读,她的娘家兄弟能成为赵家子孙到了长安之后的领头人,得封赵国侯,自然不会是什么混吃等死之辈,她的侄儿们也都没有给赵家丢人,为曹王尽心尽力。
    曹王也没有愧对代宗皇帝的看重,代宗皇帝征蜀地时他为代宗皇帝出谋划策,妙计频出,代宗皇帝杀戎人时他隐姓埋名亲自提刀上马,挣了一份起码得封一等侯的军功。无论是朝臣还是军中,曹王都深得人心,最要紧的是,代宗皇帝并不因此而感觉忌惮,曹王的文采武艺,乃至帝王心术,都是代宗皇帝一手教出来的。
    所有人都以为曹王一定是将来的皇帝,所有文臣武将都觉得浙王登基之后,定然会立曹王为太子。
    可偏偏浙王没立。
    由此退位为太上皇的代宗皇帝和自己刚登基的长子产生了冲突,原打算对朝政慢慢放手的代宗皇帝不肯放权了,仁宗皇帝对此记恨不已,更是防备上了羽翼渐渐丰满的曹王。
    曹王虽然生在天家,却没经历过天家争权,他的父亲和叔父争权夺利的时候,无论哪一个敢牵扯到他身上,都会被代宗皇帝狠狠的训斥。他对朝臣会用帝王心术,却不懂得防备来自亲人的明枪暗箭,尤其是他的父亲。他的祖父将毕生所学皆传授给了他,却反而成了他父亲忌惮他的理由。
    曹王失魂落魄,浑浑噩噩了许久,坠马而亡。
    若是他不死,燕国覆灭的不会那样难看,蜀国公不敢有二心,西凉侯仍然老老实实地给大晋镇守西凉,以秦王系为首的宗室更不会作壁上观,连如今的秦国公嫡长子,都曾经以曹王唯首是瞻。更不会有后来过继故鲁王子嗣的事情了。
    可偏偏他死了。
    想到这里,赵太后又长长叹了口气。
    溪南君见状,问道:太皇太后,可是这些人不和您心意?
    若是过继给二哥儿,哪怕是献太子,人选都是恰恰好的。可过继给曹王
    溪南君看她眉眼间尽是不满意之色,便从怀里又掏出一份薄薄的册子来,放到赵太后眼前,道:臣来之前,长公主曾又吩咐,您若是对这些人选都不满,便让臣拿出这一份来。
    赵太后道:是了。绍儿若是没个主意,也不会让你当朝提出了。
    溪南君退到一边去,等着赵太后的意见。
    比起别的来,这一本大约是只有几张纸,上头写了个平山君,大约是爵位。
    这平山君,是不是仁宗皇帝在时封下的那一个?
    正是这位。
    原来是他。赵太后对这个人是有些印象的,仁宗皇帝过继了子嗣之后,封下了鲁王府,综儿原先的长兄就成了鲁王世子。鲁王子嗣不多,一个县的食邑绰绰有余了,综儿却总是显得忧心忡忡的,又不敢尽实说,问了几次,才说原先在鲁地的时候有个姓洪的豪强子弟接济过他,但是没拿食物给过他的兄长们,担心鲁王府一朝得势,会报复回去。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