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狂士
这不但说明幕后之人的谨慎与果断,还说明他的势力不可小觑。
能有这份能耐的,唯有世家与皇族。如今皇族式微,曹操便将怀疑的目光投在世家身上。
世家之患确实非同小可。
刺杀之事一过,只怕曹操会对一部分反对他的世家名士出手,敲山震虎。
郑平正因为孔融等人而生出几分忧虑,忽然间,他留意到一条信息的巧合点,不由又从头看了一次,心中生出一个大胆而略显荒谬的猜测。
曹操留意到他往回看的动作,开口询问:
可曾发现了什么?
郑平只是道:线索不明朗,重头来过,看看有何疏漏。
又翻了一遭,郑平没有说出自己的猜测,只将结果定义为与曹操等人如出一辙的线索中断。
郑平向曹操要了块白帛,在淬毒的刀上抹了一记,把白帛装进竹匣,离开曹操的所在,去后院看望曹丕。
曹丕没有受伤,仅是落了水,此刻正在屋中饮用驱寒的汤水。
让郑平意外的是,郭暄竟然也在,坐在曹丕榻前,面上是清晰可见的关切。
见郑平被仆从引进院子,郭暄连忙出来迎接。
郑平来不及询问郭暄事由,与她先后进屋,问曹丕道: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曹丕与郭暄对视了一刹,将前因后果如数说来。
原来郭暄用以狩猎的短弓损坏,准备找工匠打造一件新的,曹丕知道后,主动请缨帮忙挑选材质。两人一起去找工匠,被工匠用查看样式的名义请入地窖,结果遭到埋伏。
曹丕的侍卫有半数被困在地底,另外一部分被杀手牵制,曹丕与郭暄一边应敌一边撤退,那些人大概也没想到不但曹丕剑术高超,连郭暄这个弱女子也精通武艺,不慎失手,让二人逃走。
最后付出的代价是曹丕落水,损失了几个侍卫,正主平安归来。
郑平又问了几个细节,问曹丕幕后之人是否有眉目,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宽慰了曹丕几句,准备带着郭暄离开。
郭暄似有再留之意,但见郑平已说出辞别的话,她没有开口拒绝,温声让曹丕好好休息,自己跟着郑平离开。
等郑平与郭暄回到家中,郭暄略一迟疑,便对郑平袒露她对曹丕的心迹:我与子桓相交多年彼此心慕,愿为新妇,相携白头。
郑平不免讶然。郭暄多年来顶着外头的舆论,一直坚持自我,未改变不婚假的初衷。后来即便是她对曹丕有了点好感,也只是与曹丕保持一定距离的友谊,从未提起嫁给曹丕的想法。只半天未见就改变了多年来的坚持,不得不让郑平生出少许惊讶。
然而转念一想,他就明白郭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
是因为这次的暗算?
郭暄点头: 丞相位高权重。子桓为丞相如今的嫡长子,似今日这般的危机只会更多。而今侥幸无事,若有一天
她咬了咬染了海棠色的唇,凝重道,
若能相伴左右,与他同进同退,总好过远水近火,有心无力。
郑平道:你若只是为了他的安危,可在家中寻几个可靠而优秀的剑客与幕僚,不必牺牲自己。
素来聪慧豁达的郭暄不由红了脸:倒不全是安危之故
听到郭暄的真正心声,郑平不好再逗她,收了玩笑之意,想起在后院休憩的郭氏:只怕阿母不会同意。
郭暄也知道郭氏对曹家人的态度,面上薄红尽退,郑重道:丞相势重,姑母有所顾虑也是应当此事我亲自去与姑母说,阿兄勿要担心。
郑平应了一声,与郭暄就此分开。他先去找李进帮他查一些事,又找上谢诸,把从曹操那带回来的,擦过毒刀的白帛交给谢诸,问他能不能分辨出上面的是什么药。
谢诸小心地嗅了白帛上的气味,又提起白帛去后院找了只鸟雀研究,不久后面色异样地回来:
这毒不一般,若非曹操当机立断,只怕要受一番苦头。
受苦头?郑平重复着,迅速捉到重点,莫非不致命?
确实不致命,但若是毒入肺腑,只怕会头脑晕眩,四肢渐僵,不良于行。
会让人晕眩,影响思考并有导致瘫痪的可能?
郑平心中的猜测变得更加凝实,他向谢诸问道:此药非寻常所得,谢兄是否听过此药之名?
其实他更想问的是这药的来源。但他没有直说,谢诸也给了否定的答案。
只是说起这晕眩与四肢渐僵之症听闻某位辅国将军亦曾有类似的症状,在床上躺了数月,染疾而亡。
谢诸喜医,对各种传闻中的疑难杂症都有关注。他口中的这个辅国将军,郑平恰巧也知道。毕竟同处一城,又曾经共事过,自然对对方得病的传言有所关注。
这个辅国将军不是别人,正是伏皇后的生父,不其侯伏完。
如今得知这毒药能够带来的症状竟然与伏完生前的病症相似,郑平愈加察觉今日之事所潜藏的汹涌,为脑中那个荒谬的猜测补全得更加细致。
今日刘协找他过去,恐怕并不是为了劝他尽忠,而是另有目的。
而往年一些令人想不透的变故也有了解释。郑平原本以为这里是平行空间,又被连锁效应影响,许多突发事件与史载截然不同。可如今一想,那些不同或许并不是因为平行世界衍化而成的变数,而是因为人为。
郑平想再次进宫核实心底的猜测,但他没有急着前去,而是让人备车,送他去荀彧的住所。
郑平离开住宅的时候,郭暄正与郭氏诉说自己已然改变的想法。
郭氏几次相劝,见郭暄执意为之,哪怕日后再无安宁,被辜负了也不会后悔,她长叹了口气,去自己箱箧的最底层翻出一个褐色瓶身蓝色布盖的陶瓶,递给郭暄。
郭暄奇道:姑母,这是?
若他负你,将此药投于饭中,三年后自可解脱。
郭暄起先还没明白郭氏这句话的意思,等逐渐回过味,她不由白了脸,不敢置信地看向郭氏。
第105章 狂士楚歌
什么药用上三年,能有解脱之效?那必定是逐日累积、不被察觉的毒药。
郭暄没想到郭氏竟然会给她这么一样东西,一时间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郭氏并不催促,只平静地看着她。往日让郭暄觉得亲近的凤眸,竟让此时的她不敢直视。
半晌,她迟疑地接过陶罐,避开郭暄刚才的话,提出不相关的问题:
此物姑母从何处所得?
郭氏不由她回避:偶然而得。此乃宫廷禁药,若长期服用,幼童易早夭,即便是强壮的成人,也难以挨过而立之年。
郭暄只觉手脚冰凉,她倏然想起东汉皇帝除了开国的两代帝王,剩下的多是早亡之命。最年幼的汉殇帝未满周岁便已夭折一时之间不敢再想,甚至不敢再问。
她心事重重地回了自己的住处,因为确认心意而生出的喜悦早已因为这个插曲烟消云散。她将陶瓶收在一个极其隐秘的位置,只当郭氏送了她一件珍贵而不可展示的礼物,丝毫没有使用的打算。
可即便心中有了主意,郭暄依旧坐立难安。她想寻找郑平,却被告知郑平外出,至今未归,只得握着手坐在房内,将郭氏与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在脑中过了一遍。
却说郑平去了荀府,到达目的地,还未把位子坐热,就有一个公差打扮的中年人上门,打着曹操的名义来给荀彧送东西。
那中年人被引进门,见到郑平,只略微一愣,视线在他的官服上轻飘飘地一点,在行了个礼后说明来意,又从怀中取出一只金丝楠木制的小匣来。
此乃曹公赏赐荀令君之物,还请荀令君好生保管。
中年公差的态度说不上差,这句转达的话却说的意味深长。
荀家的仆从接到指示,从他手中接过楠木匣,送到荀彧面前。
荀彧因常年卧病在床,一双手显得略微苍白,他正准备打开匣子,却被旁边伸来的一只手轻轻按住。
荀彧将目光投向那只手的主人,却见那只手的主人并未看他,正盯着中年公差,清透的目光中携着审视之意。
我从未在丞相府见过你。你是哪个曹的公差?
被人质疑,那公差不见任何异色,看似客气实则强硬地道:仆为丞相处理非常之事,平日不在衙中,与县侯自是难得一见。
郑平又道:除了这个匣子,丞相可还让你带了别的话?
中年公差缓缓道:丞相只说了一句话:晏子见疑,出奔乎?
荀彧面色骤然一变,捉着匣子的手亦随之一颤。
郑平身为秘书令,又兼管禁中文事,近些年来与太史令共同编撰当朝史籍,整理、编修前朝文载,对先秦的历史典故烂熟于心,一听这话便知道是哪里的典故。
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士大夫,最为人称道、广为人知的便是《晏子使楚》这个典故。
而晏子见疑,说的是晏子被齐景公猜忌,立即出逃,准备离开齐国的故事。这个典故中还有一位叫北郭骚的名士,为了留下晏子,用性命为晏子的清白作保,最终惊动了齐景公,将晏子请回。
如果曹操让人带的当真是晏子见疑的典故,显然是用齐景公自喻,用晏子喻指荀彧。
若按整个典故的结果看,似乎能把曹操的这句话理解成退让:齐景公哪怕有私欲,终究是个明主。他认错请回晏子,晏子最终也回到了齐国,继续为齐国出力。除了死了一个杀身成仁与北郭骚,可以说是和好如初。
然而,如果曹操的用意是请回荀彧,他让公差传的话应当直接是晏子见疑,去而复返之类的既定语句,而不该是个不确定的疑问。
或许也可以理解成征询意见,暗中询问荀彧是否和好。可按照曹操的脾气,这个可能性极低,他的那句晏子见疑,出奔乎应当还有别的含义。
郑平想到了另一种可能,又想起《后汉书》中有关荀彧死因的记载,心中猛然一沉。
这时公差又道:令君再不打开匣子,里面的物什就要凉了。
听这话的意思,匣子中似乎装着温热的食物,公差在催促荀彧赶紧接受赏赐。
郑平心知不妙,仍想制止,却接收到荀彧温和而坚定的凝视。
在这不可撼动的视线中,他缓缓松开手,任由荀彧打开匣子。
里面空无一物。
荀彧早已通过匣子的重量猜到结果,此刻只是微微一叹。
那公差犹自道:令君,且趁热食用。
郑平冷然而笑,反手握住腰间佩剑,在公差惊疑不定的目光中起身。
有菜无酒,怎好下咽?不如趁着你的血正热,斩下你的头颅,给我二人作酒。
第106章 狂士楚歌
公差脸色大变。哪怕早听过郑平的凶名,公差一开始仍抱了侥幸,认为有曹操这张虎皮在,郑平多少会顾忌些,选择独善其身,不掺合荀彧的事。
哪知年少时敢于击鼓骂曹的狂士,这么多年来即便内敛了许多,却照旧不改狂悖的本性。
若此刻在这儿的是其他人,公差或许还会狐假虎威,严辞警告一番,可如今出声威胁的偏偏是那个击鼓骂曹,把曹操得罪死,之后十几年不但相安无事,还步步高升的祢正平,公差丝毫不敢托大作妖。
就怕他较个真,对方立即狂病大发,把威胁化作实际,真拿他的头颅下酒。
不想平白无故丧命的公差当即服了软,做出一副为难之色:仆不过奉命而来,书令何故为难?
郑平却不吃这一套:奉何人之命,命令内容具体为何?你未递名刺而入,未经寒暄就丢下一堆语焉不详的话,以我之见,你不似传命而来,倒更像是见令君久卧病榻,过来抖威风的。
公差只得道:仆确实是替丞相送赏赐而来,方才所言若有不得体之处,尽是仆处事不周,还望二位海涵。
公差嘴上说着道歉的话,实则口中发苦。他早就说自己是以代替曹操的名义过来赏赐荀彧,郑平绝不可能听漏,方才所言明显故意为之。
至于表面上是赏赐,作为附加的几句传话是什么意思,相信眼前这两个人不会不懂。他事先考虑过各种应对,哪知道郑平此人不按常理出招,先是半真半假地威胁了他一通,后又挑破所有虚伪的粉饰,直接把尖锐的问题呈现在明面上。
郑平说他语焉不详,是,他之前的话确实说得十分暧昧,但他就是故意那么说。毕竟这是不光彩的事,哪能大咧咧地展现在明面上?他若是敢承认,明天就被背后的主子剥皮拆骨。
他只得打落牙齿和血吞,决计不认郑平的说法,一口咬定自己刚才的话只是个人之言,与曹操传达的命令没有关系。
公差来的时候气定神闲,走的时候慌不择路,极其狼狈。
等送走不速之客,郑平想着《后汉书》有关曹操送空食盒,荀彧饮药自尽的记载,俄然叹息。
《三国志》中只说荀彧是忧悒而死,并未记载空盒与自尽这两件事。但考虑到史书的春秋笔法与此事的特殊,哪怕《后汉书》中有一些玄幻成分,又与汉末时代差了数百年,可信度存疑,空食盒一事也是极有可能存在的。
尽管这个世界乃是平行时空,与史载有着许多出入,他依旧小心提防着空食盒,没有因为开解了荀彧的心事就觉得万事无忧。
果不其然,在曹操遇刺这一个特殊时段,空食盒也随之而来。
即便送空盒的使者已被郑平激(吓)走,没有再说放肆的话,屋中的气息仍然凝滞沉重。
不等郑平开口打破这一局面,荀彧已垂下乌黑的眼睫,平静地说道:
食者,禄也。士死而不禄,礼记也。
《礼记》记载,天子死被称作崩,诸侯死被称作薨,而士死,称作不禄。
食禄,即食用俸禄,无食则不禄,不禄则士死。
汉朝历来便有隐诛的传统,用暗示的手段逼迫士人自杀,既全了自己的声名,也给了士人最后的体面。
这确实像是喜爱打哑谜,又借着刺杀一事想要对皇族与保皇派出手的曹操可能做出的事。
恋耽美
能有这份能耐的,唯有世家与皇族。如今皇族式微,曹操便将怀疑的目光投在世家身上。
世家之患确实非同小可。
刺杀之事一过,只怕曹操会对一部分反对他的世家名士出手,敲山震虎。
郑平正因为孔融等人而生出几分忧虑,忽然间,他留意到一条信息的巧合点,不由又从头看了一次,心中生出一个大胆而略显荒谬的猜测。
曹操留意到他往回看的动作,开口询问:
可曾发现了什么?
郑平只是道:线索不明朗,重头来过,看看有何疏漏。
又翻了一遭,郑平没有说出自己的猜测,只将结果定义为与曹操等人如出一辙的线索中断。
郑平向曹操要了块白帛,在淬毒的刀上抹了一记,把白帛装进竹匣,离开曹操的所在,去后院看望曹丕。
曹丕没有受伤,仅是落了水,此刻正在屋中饮用驱寒的汤水。
让郑平意外的是,郭暄竟然也在,坐在曹丕榻前,面上是清晰可见的关切。
见郑平被仆从引进院子,郭暄连忙出来迎接。
郑平来不及询问郭暄事由,与她先后进屋,问曹丕道: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曹丕与郭暄对视了一刹,将前因后果如数说来。
原来郭暄用以狩猎的短弓损坏,准备找工匠打造一件新的,曹丕知道后,主动请缨帮忙挑选材质。两人一起去找工匠,被工匠用查看样式的名义请入地窖,结果遭到埋伏。
曹丕的侍卫有半数被困在地底,另外一部分被杀手牵制,曹丕与郭暄一边应敌一边撤退,那些人大概也没想到不但曹丕剑术高超,连郭暄这个弱女子也精通武艺,不慎失手,让二人逃走。
最后付出的代价是曹丕落水,损失了几个侍卫,正主平安归来。
郑平又问了几个细节,问曹丕幕后之人是否有眉目,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宽慰了曹丕几句,准备带着郭暄离开。
郭暄似有再留之意,但见郑平已说出辞别的话,她没有开口拒绝,温声让曹丕好好休息,自己跟着郑平离开。
等郑平与郭暄回到家中,郭暄略一迟疑,便对郑平袒露她对曹丕的心迹:我与子桓相交多年彼此心慕,愿为新妇,相携白头。
郑平不免讶然。郭暄多年来顶着外头的舆论,一直坚持自我,未改变不婚假的初衷。后来即便是她对曹丕有了点好感,也只是与曹丕保持一定距离的友谊,从未提起嫁给曹丕的想法。只半天未见就改变了多年来的坚持,不得不让郑平生出少许惊讶。
然而转念一想,他就明白郭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
是因为这次的暗算?
郭暄点头: 丞相位高权重。子桓为丞相如今的嫡长子,似今日这般的危机只会更多。而今侥幸无事,若有一天
她咬了咬染了海棠色的唇,凝重道,
若能相伴左右,与他同进同退,总好过远水近火,有心无力。
郑平道:你若只是为了他的安危,可在家中寻几个可靠而优秀的剑客与幕僚,不必牺牲自己。
素来聪慧豁达的郭暄不由红了脸:倒不全是安危之故
听到郭暄的真正心声,郑平不好再逗她,收了玩笑之意,想起在后院休憩的郭氏:只怕阿母不会同意。
郭暄也知道郭氏对曹家人的态度,面上薄红尽退,郑重道:丞相势重,姑母有所顾虑也是应当此事我亲自去与姑母说,阿兄勿要担心。
郑平应了一声,与郭暄就此分开。他先去找李进帮他查一些事,又找上谢诸,把从曹操那带回来的,擦过毒刀的白帛交给谢诸,问他能不能分辨出上面的是什么药。
谢诸小心地嗅了白帛上的气味,又提起白帛去后院找了只鸟雀研究,不久后面色异样地回来:
这毒不一般,若非曹操当机立断,只怕要受一番苦头。
受苦头?郑平重复着,迅速捉到重点,莫非不致命?
确实不致命,但若是毒入肺腑,只怕会头脑晕眩,四肢渐僵,不良于行。
会让人晕眩,影响思考并有导致瘫痪的可能?
郑平心中的猜测变得更加凝实,他向谢诸问道:此药非寻常所得,谢兄是否听过此药之名?
其实他更想问的是这药的来源。但他没有直说,谢诸也给了否定的答案。
只是说起这晕眩与四肢渐僵之症听闻某位辅国将军亦曾有类似的症状,在床上躺了数月,染疾而亡。
谢诸喜医,对各种传闻中的疑难杂症都有关注。他口中的这个辅国将军,郑平恰巧也知道。毕竟同处一城,又曾经共事过,自然对对方得病的传言有所关注。
这个辅国将军不是别人,正是伏皇后的生父,不其侯伏完。
如今得知这毒药能够带来的症状竟然与伏完生前的病症相似,郑平愈加察觉今日之事所潜藏的汹涌,为脑中那个荒谬的猜测补全得更加细致。
今日刘协找他过去,恐怕并不是为了劝他尽忠,而是另有目的。
而往年一些令人想不透的变故也有了解释。郑平原本以为这里是平行空间,又被连锁效应影响,许多突发事件与史载截然不同。可如今一想,那些不同或许并不是因为平行世界衍化而成的变数,而是因为人为。
郑平想再次进宫核实心底的猜测,但他没有急着前去,而是让人备车,送他去荀彧的住所。
郑平离开住宅的时候,郭暄正与郭氏诉说自己已然改变的想法。
郭氏几次相劝,见郭暄执意为之,哪怕日后再无安宁,被辜负了也不会后悔,她长叹了口气,去自己箱箧的最底层翻出一个褐色瓶身蓝色布盖的陶瓶,递给郭暄。
郭暄奇道:姑母,这是?
若他负你,将此药投于饭中,三年后自可解脱。
郭暄起先还没明白郭氏这句话的意思,等逐渐回过味,她不由白了脸,不敢置信地看向郭氏。
第105章 狂士楚歌
什么药用上三年,能有解脱之效?那必定是逐日累积、不被察觉的毒药。
郭暄没想到郭氏竟然会给她这么一样东西,一时间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郭氏并不催促,只平静地看着她。往日让郭暄觉得亲近的凤眸,竟让此时的她不敢直视。
半晌,她迟疑地接过陶罐,避开郭暄刚才的话,提出不相关的问题:
此物姑母从何处所得?
郭氏不由她回避:偶然而得。此乃宫廷禁药,若长期服用,幼童易早夭,即便是强壮的成人,也难以挨过而立之年。
郭暄只觉手脚冰凉,她倏然想起东汉皇帝除了开国的两代帝王,剩下的多是早亡之命。最年幼的汉殇帝未满周岁便已夭折一时之间不敢再想,甚至不敢再问。
她心事重重地回了自己的住处,因为确认心意而生出的喜悦早已因为这个插曲烟消云散。她将陶瓶收在一个极其隐秘的位置,只当郭氏送了她一件珍贵而不可展示的礼物,丝毫没有使用的打算。
可即便心中有了主意,郭暄依旧坐立难安。她想寻找郑平,却被告知郑平外出,至今未归,只得握着手坐在房内,将郭氏与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在脑中过了一遍。
却说郑平去了荀府,到达目的地,还未把位子坐热,就有一个公差打扮的中年人上门,打着曹操的名义来给荀彧送东西。
那中年人被引进门,见到郑平,只略微一愣,视线在他的官服上轻飘飘地一点,在行了个礼后说明来意,又从怀中取出一只金丝楠木制的小匣来。
此乃曹公赏赐荀令君之物,还请荀令君好生保管。
中年公差的态度说不上差,这句转达的话却说的意味深长。
荀家的仆从接到指示,从他手中接过楠木匣,送到荀彧面前。
荀彧因常年卧病在床,一双手显得略微苍白,他正准备打开匣子,却被旁边伸来的一只手轻轻按住。
荀彧将目光投向那只手的主人,却见那只手的主人并未看他,正盯着中年公差,清透的目光中携着审视之意。
我从未在丞相府见过你。你是哪个曹的公差?
被人质疑,那公差不见任何异色,看似客气实则强硬地道:仆为丞相处理非常之事,平日不在衙中,与县侯自是难得一见。
郑平又道:除了这个匣子,丞相可还让你带了别的话?
中年公差缓缓道:丞相只说了一句话:晏子见疑,出奔乎?
荀彧面色骤然一变,捉着匣子的手亦随之一颤。
郑平身为秘书令,又兼管禁中文事,近些年来与太史令共同编撰当朝史籍,整理、编修前朝文载,对先秦的历史典故烂熟于心,一听这话便知道是哪里的典故。
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士大夫,最为人称道、广为人知的便是《晏子使楚》这个典故。
而晏子见疑,说的是晏子被齐景公猜忌,立即出逃,准备离开齐国的故事。这个典故中还有一位叫北郭骚的名士,为了留下晏子,用性命为晏子的清白作保,最终惊动了齐景公,将晏子请回。
如果曹操让人带的当真是晏子见疑的典故,显然是用齐景公自喻,用晏子喻指荀彧。
若按整个典故的结果看,似乎能把曹操的这句话理解成退让:齐景公哪怕有私欲,终究是个明主。他认错请回晏子,晏子最终也回到了齐国,继续为齐国出力。除了死了一个杀身成仁与北郭骚,可以说是和好如初。
然而,如果曹操的用意是请回荀彧,他让公差传的话应当直接是晏子见疑,去而复返之类的既定语句,而不该是个不确定的疑问。
或许也可以理解成征询意见,暗中询问荀彧是否和好。可按照曹操的脾气,这个可能性极低,他的那句晏子见疑,出奔乎应当还有别的含义。
郑平想到了另一种可能,又想起《后汉书》中有关荀彧死因的记载,心中猛然一沉。
这时公差又道:令君再不打开匣子,里面的物什就要凉了。
听这话的意思,匣子中似乎装着温热的食物,公差在催促荀彧赶紧接受赏赐。
郑平心知不妙,仍想制止,却接收到荀彧温和而坚定的凝视。
在这不可撼动的视线中,他缓缓松开手,任由荀彧打开匣子。
里面空无一物。
荀彧早已通过匣子的重量猜到结果,此刻只是微微一叹。
那公差犹自道:令君,且趁热食用。
郑平冷然而笑,反手握住腰间佩剑,在公差惊疑不定的目光中起身。
有菜无酒,怎好下咽?不如趁着你的血正热,斩下你的头颅,给我二人作酒。
第106章 狂士楚歌
公差脸色大变。哪怕早听过郑平的凶名,公差一开始仍抱了侥幸,认为有曹操这张虎皮在,郑平多少会顾忌些,选择独善其身,不掺合荀彧的事。
哪知年少时敢于击鼓骂曹的狂士,这么多年来即便内敛了许多,却照旧不改狂悖的本性。
若此刻在这儿的是其他人,公差或许还会狐假虎威,严辞警告一番,可如今出声威胁的偏偏是那个击鼓骂曹,把曹操得罪死,之后十几年不但相安无事,还步步高升的祢正平,公差丝毫不敢托大作妖。
就怕他较个真,对方立即狂病大发,把威胁化作实际,真拿他的头颅下酒。
不想平白无故丧命的公差当即服了软,做出一副为难之色:仆不过奉命而来,书令何故为难?
郑平却不吃这一套:奉何人之命,命令内容具体为何?你未递名刺而入,未经寒暄就丢下一堆语焉不详的话,以我之见,你不似传命而来,倒更像是见令君久卧病榻,过来抖威风的。
公差只得道:仆确实是替丞相送赏赐而来,方才所言若有不得体之处,尽是仆处事不周,还望二位海涵。
公差嘴上说着道歉的话,实则口中发苦。他早就说自己是以代替曹操的名义过来赏赐荀彧,郑平绝不可能听漏,方才所言明显故意为之。
至于表面上是赏赐,作为附加的几句传话是什么意思,相信眼前这两个人不会不懂。他事先考虑过各种应对,哪知道郑平此人不按常理出招,先是半真半假地威胁了他一通,后又挑破所有虚伪的粉饰,直接把尖锐的问题呈现在明面上。
郑平说他语焉不详,是,他之前的话确实说得十分暧昧,但他就是故意那么说。毕竟这是不光彩的事,哪能大咧咧地展现在明面上?他若是敢承认,明天就被背后的主子剥皮拆骨。
他只得打落牙齿和血吞,决计不认郑平的说法,一口咬定自己刚才的话只是个人之言,与曹操传达的命令没有关系。
公差来的时候气定神闲,走的时候慌不择路,极其狼狈。
等送走不速之客,郑平想着《后汉书》有关曹操送空食盒,荀彧饮药自尽的记载,俄然叹息。
《三国志》中只说荀彧是忧悒而死,并未记载空盒与自尽这两件事。但考虑到史书的春秋笔法与此事的特殊,哪怕《后汉书》中有一些玄幻成分,又与汉末时代差了数百年,可信度存疑,空食盒一事也是极有可能存在的。
尽管这个世界乃是平行时空,与史载有着许多出入,他依旧小心提防着空食盒,没有因为开解了荀彧的心事就觉得万事无忧。
果不其然,在曹操遇刺这一个特殊时段,空食盒也随之而来。
即便送空盒的使者已被郑平激(吓)走,没有再说放肆的话,屋中的气息仍然凝滞沉重。
不等郑平开口打破这一局面,荀彧已垂下乌黑的眼睫,平静地说道:
食者,禄也。士死而不禄,礼记也。
《礼记》记载,天子死被称作崩,诸侯死被称作薨,而士死,称作不禄。
食禄,即食用俸禄,无食则不禄,不禄则士死。
汉朝历来便有隐诛的传统,用暗示的手段逼迫士人自杀,既全了自己的声名,也给了士人最后的体面。
这确实像是喜爱打哑谜,又借着刺杀一事想要对皇族与保皇派出手的曹操可能做出的事。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