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基建]我儿秦始皇 > [基建]我儿秦始皇
错误举报

第364页

    除了嬴初星,其他两位继承人都是男性。
    所以当女帝嬴昭曦出现的时候,第一时间看向了同性别的嬴初星。
    那段时间刻苦研习过心理学的嬴初星早有预料,并为了这一刻的关注做了无数的努力与准备,力求让女帝因为这下意识的关注而留下一个好印象——
    她知道,女帝对自己这些年的成果很看重,也一定会想要选择一个可以维护她成果的继承人。
    而同性别的嬴初星,就是她最好的选择。
    只要嬴初星的实力可以与其他两位继承人处在同一水平线,不要落后太多。
    嬴初星自认自己与其他两人实力相当,甚至尤有超过。
    所以现在就需要让女帝注意到自己,注意到自己这个人,进而注意到自己的实力与野心。
    而事实上,她也真的做到了。
    女帝嬴昭曦是一个很独特的人,她年纪轻轻就从父亲的手上接过了皇位,并展现出了比其父更加高超的执政手腕与野心,她不但废除了贵族制度,将皇室宗亲的范围重新划定到了一个极其狭窄的范围,在位期间还大力推广男女平等,关注武器的研发与对外太空的探索……
    她的功绩与成就,堪比始皇陛下。
    但即便如此,女帝嬴昭曦的名声也算不得多好。
    因为她从未成婚,也并未生子。
    她不但以女子之身成为了大秦的皇帝,还挑战所有人对女子的刻板印象,拒绝了成婚生子,甚至光明正大地养了无数情人。
    对此,女帝给出的解释是:“我既然做了大秦的皇帝,就绝不能违反大秦的法律,但我又实在放不下对美色的痴迷,无法保证婚后一定能对丈夫忠诚,所以干脆从源头上就杜绝自己违法的可能。”
    至于生孩子?女帝更是态度坚决。
    “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作为大秦的皇帝,生命安全可不只是我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事,那是可以动摇一个根本的国家大事,我怎可能让自己陷入生产的危险中?除非有人研发出人造子宫,让女子免于生产危险,否则我绝不可能自己生孩子。”
    哪怕在始皇后在世的时候大力研究妇科相关的疾病与手术,但在一百多年后,女帝说出这话的当时,人造子宫仍旧没能研究出来。
    而代孕等技术一经面世,便被写进了刑法当中,所以想要全无风险地生下孩子,在当时确实算是不可能的事。
    不结婚也就罢了,竟然还不愿意生孩子?
    继承人怎么办?!
    所有人都急了,甚至有人劝说嬴昭曦从三位兄长的孩子当中挑选一个当做继承人。
    但被嬴昭曦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毕竟她当时还年轻。
    而更多人为了大秦后继有人,也为了皇帝的安全与国家的平稳,竟真的开始顺着女帝嬴昭曦的思路去考虑人造子宫的可行性。
    期间,研究人员甚至将男性生育的技术都弄了出来。
    但人造子宫的研发反倒没那么容易。
    不过这项技术真的研究出来后,带给国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女性从生育当中被解放出来,因为繁重的生活压力而年年下跌的生育率也开始回升,再配合粮食产量的提升与土地可使用面积的扩大,国家的人口增长终于回到了正数。
    虽然等人造子宫真的研究出来的时候,女帝嬴昭曦的年龄已经超过了六十,早已经失去了分裂生殖细胞的能力。
    但也正因此,嬴初星有机会成为皇位候选继承人。
    虽然做足了准备,嬴初星的心里却仍有些忐忑:毕竟按照常理,皇位应当是嬴昭曦的孩子继承,如今却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不得不从他们当中选择……
    然而这次见面,嬴昭曦直接甩出一个大雷:“你们三个虽然已经很优秀,但其实仍旧没有达到我对继承人的要求。我会妥协从一堆人中选出你们三个,只是无奈之举,若是你们在之后几年全都无法达到我的要求,我就不得不采用备选计划了。”
    备选计划?
    女帝看出了他们的疑问,淡定地开口:“若是选择一个根本达不到我心中标准的继承人,还不如从头培养我的亲生孩子。”
    亲生孩子?
    不只是嬴初星,其他两个继承人地震惊地抬头看向女帝。
    女帝笑了,视线与嬴初星对上:“虽然人造子宫是近些年才发明出来的,但冷冻卵细胞的技术可不是。”
    嬴初星心底的忐忑与笃定瞬间消失,全都化作了满腹的危机感。
    第161章 番外大秦五帝之末代皇帝
    但这又怎样呢?
    女帝陛下直到这么大的年纪, 也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出生,反倒隐瞒下这个秘密选择从他们这些“外人”当中挑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不正说明她对养育一个自己的孩子没兴趣?
    而只要他们可以满达到女帝陛下的要求, 这个孩子就永远也不会出生。
    想到这儿, 嬴初星便干劲儿满满。
    与她一般的还有另外两个候选人, 但在这样的威胁下还能保持一颗平常心的,就只剩下嬴初星与其中一个候选人了,另一个候选人面上淡定, 但在之后的考验中没了分寸, 很快就被淘汰了。
    而嬴初星与另一个继承人则一直坚持到了最后,并得到了数量相当的大臣与百姓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