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至于太史慈,凌寒思索再三,还是决定授予中校军衔。
太史慈此次的诈降是成败的关键。
非但冒着生命危险,还挨了军棍,背了骂名。一次升两级,一点也不为过。
或许连升三级也是配得上的。
不过若直接与赵云同级,凌寒又觉得很不合适,于是就定在了中校。
周瑜与孙策,也同时晋为中校。
至于其余几路将领,则统统升为少校。
军衔封赏的自然是武官。
其中,周瑜有些例外。
周瑜虽然也领军攻破了一处据点,但平日里承担的文官工作反而要更多一点。
文官体系,凌寒暂时没有什么可封赏的。
扬州的刺史职位只有一个,交给了张昭。
当然,只是下了口令,让张昭暂时行使刺史之权,并没有正式册封。
正式的册封要等到张昭做出来政绩之后才能拿到。
普通士兵也有封赏,只不过是按照杀敌数量领取钱粮。
表现尤其亮眼的,才会被破格授衔,之前就有过被授予少校的士兵。
这次进攻的山越,战斗力实在一般,所以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因为有人并不在九江,所以凌寒这回没法为所有得到军衔的武将授衔了。
不过,他还是坚持着亲自参与进制作军衔勋章的过程。
当然,最重要的,是落实相应的待遇。
从俸禄与练兵数量两个方面入手。
当凌寒宣布要举行授勋仪式,并提前告知了此次军衔等级的意义之后。
众人最关心的,反而并不是自己所能获得什么军衔。
公瑾。
孙策请教道:这些日子,你与殿下走得很近。可知道殿下为何要推行这所谓的军衔制度?
周瑜闻言笑道:伯符有何见解?
孙策摸着下巴道:我怀疑,殿下是想要借着这个军中的新制,来区别于长安城里那位天子。
周瑜道:那位天子是为董卓所立,以殿下的身份,完全不需要承认。以新制区分于旧制,的确是一个法子。
不过,他话锋一转:殿下恐怕并不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哦?孙策询问道:公瑾此话怎讲?
周瑜道:我想殿下并不在意这些。
当日,殿下当着三郡郡守的面,口头册封了张昭为扬州刺史。
这完全不符合大汉的规制。
不过,三郡郡守虽然心生疑惑,却并没有人提出来。
事后,他们也都谨慎地遵令行事。
显然,在三位郡守看来,相较于长安城里被董卓控制起来的那位皇子,殿下才是名正言顺的汉室之主。
既是如此,尽管与规制不符,只要并不过分,即使临时改了规制也不算什么。
孙策疑惑地望着周瑜:公瑾?
怎么话说了一半就没有下文了。
周瑜没有说这些,而是道:殿下早在徐州时便已经开始在军中施行军衔制度,只是当时情况所限,并没有真正地落实。
孙策点点头:我好像也听人这样说过。
周瑜道:如今被授衔的人数还太少。恐怕要再等上一段时间,在战场上才可以看得出效果。
罢了罢了。
孙策摆摆手道:说起来,等明日授衔结束以后,我就该准备准备返回长沙了。
周瑜颔首:虽说有程普将军在,可离开这么久,也是该回去了。
孙策笑道:临走前,我还有件事要做。
成亲!
周瑜惊讶地望着他。
孙策嘿嘿道:桥郡守有两个女儿,皆有国色天香之名,我有意娶他的大女儿为妻。
顿了顿,忽然又道:公瑾也还没有心上人吧?不如干脆迎娶他的小女儿,我们二人同时拜堂成亲,岂不也是一桩美谈?
周瑜微微一怔。
心上人么他脑海中蓦地浮现出一个身影。
孙策道:公瑾?
不了。周瑜微微一笑:我已立下誓言,不助殿下收复河山,不会娶亲。
第75章
不助殿下收复河山便不娶亲?
孙策疑惑道: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么?
话音刚落,孙策忽然记起,长沙王殿下似乎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说什么不恢复汉室便不近女色。
孙策忍不住摇了摇头。公瑾莫非是在向殿下看齐么?
还真是搞不懂他们在想什么。
好友的脾性,孙策是了解的,见状也不打算多劝。
提前挑好了日子,授勋仪式一结束,他便同大乔拜堂成亲。
之后,夫妻二人一同回到长沙。
凌寒则继续忙碌着开荒一事。
九江的土地原本已经开得差不多够了。只是为了降服山越,损坏了一些百姓的田地,得帮助他们补上。
做完了这些事,凌寒便收拾东西,准备带人前往庐江郡。
九江郡已经开垦了大量田地,之后的涨幅空间十分有限。
可扬州的另外几郡,虽说也施行了鼓励出城开荒的政策,但因为缺乏农具的缘故,总体进度缓慢。
因此,凌寒决定将大部分的农具都带往庐江。
九江的小高炉还要不间断地进行炼铁,因为扬州距离所有百姓日常耕种皆用各式各样的农具这一目标还很遥远。
九月中旬,凌寒携三千士兵,运送着大批铁制农具,以及赵云周瑜华佗等人来到庐江。
说起来,庐江郡才是凌寒来到扬州的第一站。
相较于九江郡,这里也更接近于扬州的中心。
今后,凌寒会将庐江郡作为扬州的州府所在,统领全州。
殿下。
听闻长沙王归来,张昭第一时间前来拜访。
他大致地汇报了庐江郡的现状,以及整个扬州的经济情况。
随后,张昭郑重道:殿下,我必须提醒您。您一边减少百姓的赋税,一边又给麾下的士兵如此丰厚的待遇。照此下去,别说攒粮,只怕粮库里的粮食会越来越少的。
正常情况吓,士兵所获得的粮饷基本就只够自己吃。
有时候,粮草不够,官府甚至还会以豆腐等物品来代替大米。
可殿下这里,士兵每日在军队里是可以随便吃的。除此以外,每个人每个月还可以领三斛粮食。
每月固定三斛粮食,再加上平日里训练所得的双份口粮。每一名士兵,即使家中既有父母,也有妻儿,并且全都不干活,都不可能饿死。
扬州的百姓待遇已经非常之好,而这里的士兵,待遇显然还要更好。
凌寒道:子布先生只管放心,本王心中有数。
张昭见状又忍不住道:殿下,不然还是增加两成赋税吧。就算是收三成的赋税,也足够让百姓们吃饱饭了。
他这些日子仔细地算过一番。通过开荒所多得的粮食,与先前多收的赋税大概正好两两相抵。
换而言之,殿下这些时日里,大费周折,又是炼铁又是开荒。
虽说没赔本,但也并没有赚,多出来的粮食等同于全都送给百姓了。
圣人言,君为舟,民如水,殿下对百姓仁义是好事。
可哪有官府兴师动众一场,好处却全让百姓分了的道理?
凌寒闻言望了望张昭。
张昭的表情十分坚定,大有今日不劝谏成功便不离开的趋势。
此情此景,隐隐让凌寒产生错觉:仿佛自己成了昏庸无道的商纣王,而张昭就是那个忠心耿耿的比干。
唯一不同的是,比干是劝纣王睁开眼看看自己的百姓,张昭则是劝自己不要对百姓这么好。
凌寒有些头疼。
他不明白手底下为什么有人会认为,自己忙活一场,却不要任何好处。
天底下哪会有这样的事情?自己看着就这么圣父么?
虽说的确想要改善百姓的生活,可在这个烽火狼烟的时代,若是富民却不强国,就有更大的可能面临战败。
届时,富起来的民,正好让其他诸侯隔了韭菜。
自己又岂会犯这种为他人作嫁衣的错误呢?
凌寒原本不想解释太多,因为日后别人自然会知道。
如周瑜,如桥蕤,就根本不会多问。
张昭显然不是这样的人。
凌寒静静望着他,问道:你觉得官府要怎样来赚钱呢?
张昭想了想,回答道:一则,通过打仗抢占领土,从而获得钱粮;二则,从百姓手里收税。
凌寒笑道:子布先生回答得对,却也不对。这第二点,不是从百姓手里收税,而是从百姓手里获得钱粮。
张昭皱眉道:恕下官愚钝。敢问殿下,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若是每一亩土地,收取五成的赋税乃至更多,便没有什么区别。
凌寒笑道:可如果本王只收一成的赋税,那区别就很大了。
张昭思索片刻,并不得解,拱手道:还请殿下示下。
凌寒于是缓缓道:当官府收取五成的赋税,百姓交完赋税以后,剩下的粮食仅仅只够自己生活所需。若是想要再从百姓手里多得一点,那便等同于要他性命,自然不可。
可如果只收一成的赋税,除了生活所需,百姓手里还有着大量的余粮。官府如果还想要钱粮,便可以设法将百姓手里的粮食赚过来。
这一点不难理解,张昭立刻便听明白了。
但他仍然是一头雾水。自古以来,朝廷都是通过赋税来索要百姓手里的粮食。
不通过增加赋税的方式,如何要过来?
凌寒于是开始细细解释。
现在在开荒期,所以有士兵常驻在森林当中。可将来士兵撤去,难道森林之中不会再出现新的猛兽吗?打虎费是不是应当收一些呢?
同样是因为开荒期,如今农具几乎免费送给百姓使用。等到开荒期结束,尝试过了农具的好,百姓们会不会非常愿意掏钱向官府购买农具呢?九江那里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各式各样的农具,铁矿根本用不完。为了提高劳作效率,扩大生产,百姓有了余粮,会不会尽快购买?
雪花盐为什么只能卖那么便宜?因为一旦贵了,大家根本吃不起。不吃盐就会生病,所以本王不得不降低盐价。等到百姓手里有了粮食,盐价也自然可以恢复一些。本王仍然不会卖得贵,可每个人每日都需要吃盐,只需稍稍提价一点,那就是庞大的财富。
除了盐以外,还有类似的东西。本王前些天在九江已经通过甘蔗制作出了白砂糖,很快就会在扬州全境贩卖。等子布尝过就知道,百姓们有了余粮以后,定会愿意用粮食来购买。
诸如这些,还有许多。如果百姓手里没有钱粮,本王便无法可想。只有他们富足,本王才能赚到钱。
赋税低了,他们就会非常主动地努力劳作,积攒粮食,扬州的整体财富在增加。
本王再借助这样缓和的方式,将财富尽可能地聚拢在官府手中。
如此一来,官府非但可以获得更多的粮食,百姓的身体也更健康,活得更长久,更有力气,从而耕种出更多的粮食。良性循环,生生不息。
与此同时,百姓们吃得好玩得好,日子过得快活。为了能够保持这样的生活,若真到了危难关头,他们必会尽一切的努力支持本王。
此外,扬州成为一片乐土,口口相传,也会吸引其他州郡的百姓偷偷潜逃过来,敌消我涨。
张昭彻底目瞪口呆。
他结结巴巴地说:殿下深谋远虑,下官明白了。
难怪。自己先前还不解,这样利弊得失的事情,为何殿下做了,身旁竟没有人劝谏。
原来是自己愚不可及了。
说来也是,殿下如此英明,又怎么可能会犯妇人之仁的错误呢?
送走张昭以后。
有了九江的经验,庐江开荒并不再需要凌寒前去看着。
院子里有一片新移植过来的月季,闲来无事,他找了个水桶,亲自动手,为它们浇了浇水。
长江流域多月季。回庐江府邸时,凌寒在路上见到一丛月季,停下来驻足了片刻。
之后,便有人送了月季来府上。
浇完水,凌寒喊了一声:杨真。
杨真立刻从一间屋子里小跑过来:殿下。
之前都没来得及问你。
凌寒道:你上回同糜姑娘相处得怎么样?
杨真面色微赭:还、还好。
凌寒了然地点点头:那你便去同糜芳商量商量,尽快挑个日子,本王为你们赐婚。
想到杨真并没有家人,他又道:嗯,本王顺便再为你们主个婚吧。
杨真一愣,忙道:殿下,这于礼不合
殿下如此尊贵,哪能为自己这样的人主婚?
凌寒道:本王想这样做便这样做,难道谁还能因为这个议论本王?
杨真正要开口,凌寒打断他道:你与糜姑娘成婚。你若是不想要的话,那也要先去同糜芳商量。如今没什么事,你现在就可以去商量了。当然,最重要的是尽快确定日子。
杨真只好拱手:是。
望着杨真离去的身影。
凌寒心想,在古代当个主婚人,应该也蛮有意思的。
杨真很快来到了糜府。
他将凌寒的意思快速叙说了一遍。
最后道:殿下说,只有我与先生一道请求殿下,他才愿意收回主婚的成命。
糜先生,虽说主婚之人可为身份贵重之人,可本朝还从未有过君为臣主婚的先例
糜芳盯了杨真半晌,竟不知该说什么。
杨将军啊杨将军,我是该说你太过忠心,以至于完全不为自己打算,还是该说你蠢呢?
恋耽美
太史慈此次的诈降是成败的关键。
非但冒着生命危险,还挨了军棍,背了骂名。一次升两级,一点也不为过。
或许连升三级也是配得上的。
不过若直接与赵云同级,凌寒又觉得很不合适,于是就定在了中校。
周瑜与孙策,也同时晋为中校。
至于其余几路将领,则统统升为少校。
军衔封赏的自然是武官。
其中,周瑜有些例外。
周瑜虽然也领军攻破了一处据点,但平日里承担的文官工作反而要更多一点。
文官体系,凌寒暂时没有什么可封赏的。
扬州的刺史职位只有一个,交给了张昭。
当然,只是下了口令,让张昭暂时行使刺史之权,并没有正式册封。
正式的册封要等到张昭做出来政绩之后才能拿到。
普通士兵也有封赏,只不过是按照杀敌数量领取钱粮。
表现尤其亮眼的,才会被破格授衔,之前就有过被授予少校的士兵。
这次进攻的山越,战斗力实在一般,所以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因为有人并不在九江,所以凌寒这回没法为所有得到军衔的武将授衔了。
不过,他还是坚持着亲自参与进制作军衔勋章的过程。
当然,最重要的,是落实相应的待遇。
从俸禄与练兵数量两个方面入手。
当凌寒宣布要举行授勋仪式,并提前告知了此次军衔等级的意义之后。
众人最关心的,反而并不是自己所能获得什么军衔。
公瑾。
孙策请教道:这些日子,你与殿下走得很近。可知道殿下为何要推行这所谓的军衔制度?
周瑜闻言笑道:伯符有何见解?
孙策摸着下巴道:我怀疑,殿下是想要借着这个军中的新制,来区别于长安城里那位天子。
周瑜道:那位天子是为董卓所立,以殿下的身份,完全不需要承认。以新制区分于旧制,的确是一个法子。
不过,他话锋一转:殿下恐怕并不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哦?孙策询问道:公瑾此话怎讲?
周瑜道:我想殿下并不在意这些。
当日,殿下当着三郡郡守的面,口头册封了张昭为扬州刺史。
这完全不符合大汉的规制。
不过,三郡郡守虽然心生疑惑,却并没有人提出来。
事后,他们也都谨慎地遵令行事。
显然,在三位郡守看来,相较于长安城里被董卓控制起来的那位皇子,殿下才是名正言顺的汉室之主。
既是如此,尽管与规制不符,只要并不过分,即使临时改了规制也不算什么。
孙策疑惑地望着周瑜:公瑾?
怎么话说了一半就没有下文了。
周瑜没有说这些,而是道:殿下早在徐州时便已经开始在军中施行军衔制度,只是当时情况所限,并没有真正地落实。
孙策点点头:我好像也听人这样说过。
周瑜道:如今被授衔的人数还太少。恐怕要再等上一段时间,在战场上才可以看得出效果。
罢了罢了。
孙策摆摆手道:说起来,等明日授衔结束以后,我就该准备准备返回长沙了。
周瑜颔首:虽说有程普将军在,可离开这么久,也是该回去了。
孙策笑道:临走前,我还有件事要做。
成亲!
周瑜惊讶地望着他。
孙策嘿嘿道:桥郡守有两个女儿,皆有国色天香之名,我有意娶他的大女儿为妻。
顿了顿,忽然又道:公瑾也还没有心上人吧?不如干脆迎娶他的小女儿,我们二人同时拜堂成亲,岂不也是一桩美谈?
周瑜微微一怔。
心上人么他脑海中蓦地浮现出一个身影。
孙策道:公瑾?
不了。周瑜微微一笑:我已立下誓言,不助殿下收复河山,不会娶亲。
第75章
不助殿下收复河山便不娶亲?
孙策疑惑道: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么?
话音刚落,孙策忽然记起,长沙王殿下似乎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说什么不恢复汉室便不近女色。
孙策忍不住摇了摇头。公瑾莫非是在向殿下看齐么?
还真是搞不懂他们在想什么。
好友的脾性,孙策是了解的,见状也不打算多劝。
提前挑好了日子,授勋仪式一结束,他便同大乔拜堂成亲。
之后,夫妻二人一同回到长沙。
凌寒则继续忙碌着开荒一事。
九江的土地原本已经开得差不多够了。只是为了降服山越,损坏了一些百姓的田地,得帮助他们补上。
做完了这些事,凌寒便收拾东西,准备带人前往庐江郡。
九江郡已经开垦了大量田地,之后的涨幅空间十分有限。
可扬州的另外几郡,虽说也施行了鼓励出城开荒的政策,但因为缺乏农具的缘故,总体进度缓慢。
因此,凌寒决定将大部分的农具都带往庐江。
九江的小高炉还要不间断地进行炼铁,因为扬州距离所有百姓日常耕种皆用各式各样的农具这一目标还很遥远。
九月中旬,凌寒携三千士兵,运送着大批铁制农具,以及赵云周瑜华佗等人来到庐江。
说起来,庐江郡才是凌寒来到扬州的第一站。
相较于九江郡,这里也更接近于扬州的中心。
今后,凌寒会将庐江郡作为扬州的州府所在,统领全州。
殿下。
听闻长沙王归来,张昭第一时间前来拜访。
他大致地汇报了庐江郡的现状,以及整个扬州的经济情况。
随后,张昭郑重道:殿下,我必须提醒您。您一边减少百姓的赋税,一边又给麾下的士兵如此丰厚的待遇。照此下去,别说攒粮,只怕粮库里的粮食会越来越少的。
正常情况吓,士兵所获得的粮饷基本就只够自己吃。
有时候,粮草不够,官府甚至还会以豆腐等物品来代替大米。
可殿下这里,士兵每日在军队里是可以随便吃的。除此以外,每个人每个月还可以领三斛粮食。
每月固定三斛粮食,再加上平日里训练所得的双份口粮。每一名士兵,即使家中既有父母,也有妻儿,并且全都不干活,都不可能饿死。
扬州的百姓待遇已经非常之好,而这里的士兵,待遇显然还要更好。
凌寒道:子布先生只管放心,本王心中有数。
张昭见状又忍不住道:殿下,不然还是增加两成赋税吧。就算是收三成的赋税,也足够让百姓们吃饱饭了。
他这些日子仔细地算过一番。通过开荒所多得的粮食,与先前多收的赋税大概正好两两相抵。
换而言之,殿下这些时日里,大费周折,又是炼铁又是开荒。
虽说没赔本,但也并没有赚,多出来的粮食等同于全都送给百姓了。
圣人言,君为舟,民如水,殿下对百姓仁义是好事。
可哪有官府兴师动众一场,好处却全让百姓分了的道理?
凌寒闻言望了望张昭。
张昭的表情十分坚定,大有今日不劝谏成功便不离开的趋势。
此情此景,隐隐让凌寒产生错觉:仿佛自己成了昏庸无道的商纣王,而张昭就是那个忠心耿耿的比干。
唯一不同的是,比干是劝纣王睁开眼看看自己的百姓,张昭则是劝自己不要对百姓这么好。
凌寒有些头疼。
他不明白手底下为什么有人会认为,自己忙活一场,却不要任何好处。
天底下哪会有这样的事情?自己看着就这么圣父么?
虽说的确想要改善百姓的生活,可在这个烽火狼烟的时代,若是富民却不强国,就有更大的可能面临战败。
届时,富起来的民,正好让其他诸侯隔了韭菜。
自己又岂会犯这种为他人作嫁衣的错误呢?
凌寒原本不想解释太多,因为日后别人自然会知道。
如周瑜,如桥蕤,就根本不会多问。
张昭显然不是这样的人。
凌寒静静望着他,问道:你觉得官府要怎样来赚钱呢?
张昭想了想,回答道:一则,通过打仗抢占领土,从而获得钱粮;二则,从百姓手里收税。
凌寒笑道:子布先生回答得对,却也不对。这第二点,不是从百姓手里收税,而是从百姓手里获得钱粮。
张昭皱眉道:恕下官愚钝。敢问殿下,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若是每一亩土地,收取五成的赋税乃至更多,便没有什么区别。
凌寒笑道:可如果本王只收一成的赋税,那区别就很大了。
张昭思索片刻,并不得解,拱手道:还请殿下示下。
凌寒于是缓缓道:当官府收取五成的赋税,百姓交完赋税以后,剩下的粮食仅仅只够自己生活所需。若是想要再从百姓手里多得一点,那便等同于要他性命,自然不可。
可如果只收一成的赋税,除了生活所需,百姓手里还有着大量的余粮。官府如果还想要钱粮,便可以设法将百姓手里的粮食赚过来。
这一点不难理解,张昭立刻便听明白了。
但他仍然是一头雾水。自古以来,朝廷都是通过赋税来索要百姓手里的粮食。
不通过增加赋税的方式,如何要过来?
凌寒于是开始细细解释。
现在在开荒期,所以有士兵常驻在森林当中。可将来士兵撤去,难道森林之中不会再出现新的猛兽吗?打虎费是不是应当收一些呢?
同样是因为开荒期,如今农具几乎免费送给百姓使用。等到开荒期结束,尝试过了农具的好,百姓们会不会非常愿意掏钱向官府购买农具呢?九江那里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各式各样的农具,铁矿根本用不完。为了提高劳作效率,扩大生产,百姓有了余粮,会不会尽快购买?
雪花盐为什么只能卖那么便宜?因为一旦贵了,大家根本吃不起。不吃盐就会生病,所以本王不得不降低盐价。等到百姓手里有了粮食,盐价也自然可以恢复一些。本王仍然不会卖得贵,可每个人每日都需要吃盐,只需稍稍提价一点,那就是庞大的财富。
除了盐以外,还有类似的东西。本王前些天在九江已经通过甘蔗制作出了白砂糖,很快就会在扬州全境贩卖。等子布尝过就知道,百姓们有了余粮以后,定会愿意用粮食来购买。
诸如这些,还有许多。如果百姓手里没有钱粮,本王便无法可想。只有他们富足,本王才能赚到钱。
赋税低了,他们就会非常主动地努力劳作,积攒粮食,扬州的整体财富在增加。
本王再借助这样缓和的方式,将财富尽可能地聚拢在官府手中。
如此一来,官府非但可以获得更多的粮食,百姓的身体也更健康,活得更长久,更有力气,从而耕种出更多的粮食。良性循环,生生不息。
与此同时,百姓们吃得好玩得好,日子过得快活。为了能够保持这样的生活,若真到了危难关头,他们必会尽一切的努力支持本王。
此外,扬州成为一片乐土,口口相传,也会吸引其他州郡的百姓偷偷潜逃过来,敌消我涨。
张昭彻底目瞪口呆。
他结结巴巴地说:殿下深谋远虑,下官明白了。
难怪。自己先前还不解,这样利弊得失的事情,为何殿下做了,身旁竟没有人劝谏。
原来是自己愚不可及了。
说来也是,殿下如此英明,又怎么可能会犯妇人之仁的错误呢?
送走张昭以后。
有了九江的经验,庐江开荒并不再需要凌寒前去看着。
院子里有一片新移植过来的月季,闲来无事,他找了个水桶,亲自动手,为它们浇了浇水。
长江流域多月季。回庐江府邸时,凌寒在路上见到一丛月季,停下来驻足了片刻。
之后,便有人送了月季来府上。
浇完水,凌寒喊了一声:杨真。
杨真立刻从一间屋子里小跑过来:殿下。
之前都没来得及问你。
凌寒道:你上回同糜姑娘相处得怎么样?
杨真面色微赭:还、还好。
凌寒了然地点点头:那你便去同糜芳商量商量,尽快挑个日子,本王为你们赐婚。
想到杨真并没有家人,他又道:嗯,本王顺便再为你们主个婚吧。
杨真一愣,忙道:殿下,这于礼不合
殿下如此尊贵,哪能为自己这样的人主婚?
凌寒道:本王想这样做便这样做,难道谁还能因为这个议论本王?
杨真正要开口,凌寒打断他道:你与糜姑娘成婚。你若是不想要的话,那也要先去同糜芳商量。如今没什么事,你现在就可以去商量了。当然,最重要的是尽快确定日子。
杨真只好拱手:是。
望着杨真离去的身影。
凌寒心想,在古代当个主婚人,应该也蛮有意思的。
杨真很快来到了糜府。
他将凌寒的意思快速叙说了一遍。
最后道:殿下说,只有我与先生一道请求殿下,他才愿意收回主婚的成命。
糜先生,虽说主婚之人可为身份贵重之人,可本朝还从未有过君为臣主婚的先例
糜芳盯了杨真半晌,竟不知该说什么。
杨将军啊杨将军,我是该说你太过忠心,以至于完全不为自己打算,还是该说你蠢呢?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