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假’大儒成真记 > ‘假’大儒成真记
错误举报

第56页

    “那……那个……大儒呢?”白家主小心翼翼地问道。
    “看他自己的运气吧,他非得跟着皇子一起走,只能怪他自己命不济。”
    方家主不开心的说道,挡人钱路如杀人父母。
    别人都杀你父母了,还可怜别人吗?不可怜。
    说好问题之后,贾家主伸手摇一摇金铃铛,很快如鱼贯水般低着头,迈着轻便脚步的侍女们,送上来各式美味佳肴。
    “美人乡”里面的最美的花魁们,轻移脚步,身姿妖娆,宛如风中摇摆的柳叶,轻轻飘飘。
    裙摆下的小脚,行走间裙摆不乱,三寸金莲不露面,几位正值花年的少女,从小就被指导如何伺候人,一进屋子莺莺燕燕,伺候的四位家主眉开眼笑。
    “果然女人小脚才好看,三寸金莲,走路都漂亮极了,来,再给爷走两步……”
    齐家主几杯酒下肚,开始狂妄的说话。
    “果然是扬州瘦马出身的老鸨呀,果然很有一手啊,不错,以后告诉老鸨,所有的女孩子都裹成三寸金莲。”
    贾家主色眯眯地说着,毕竟他送礼的上边官员,也超喜欢扬州瘦马。
    多多培养,反正女孩收上来也花不了多少钱,到时候培养出来能换多少钱~放荡不羁的盐帮四大家族家主,在青楼“美人香”纸醉金迷的享受。
    被他们搂在身边的少女脸色都没有变一下,似乎宛如没有灵魂的美丽木偶。
    但是这种没有灵魂的“美丽木偶”,使很多男人病态般喜欢的存在。
    盐帮四大家主决定好的事情,立刻就有人放到暗处,提交了暗杀令。
    而在黑暗的生意,可不仅仅只有盐帮在做啊。
    当看到暗杀条令当中,还夹杂这唐大儒的暗杀令,基本上没人接这条暗杀令。
    让某些人非常的生气!
    转头就去找“罪魁祸首”,唐大儒碍着谁了?为什么要杀他?!
    接下来的时间,四皇子开始早出晚归的探寻这泥潭中的秘密。
    查的越多越心寒,当看到那些商人,盐商赚的盆满钵满,拿着钱不当钱的四处撒着。
    再想一想自己在贫苦老百姓家中吃的那一顿“饱餐”。
    四皇子就觉得非常的不公平,就觉得心中有一团怒火!
    而这一团怒火不烧出来,他觉得自己能憋死。
    四皇子也察觉到了,身后有人在跟着自己,监视着自己,但是他们不阻挡自己去查询真相。
    聪明的脑袋瓜想一想,四皇子似乎也明白了,这是要将自己的命留下呀!
    “我命硬,这么多苦难都没让我死,小小的一个盐帮,还想让我伤筋动骨吗?简直就是笑话。”
    司徒四皇子邪魅一笑,霸气十足的说道。
    但是做事却非常的谨慎,毕竟他是玉器,对方是瓷器,自己金贵呀。
    他不仅要查的明白,还要将盐帮全部拿下。
    盐帮以为只有自己过来查案件,那完全就想错了。
    司徒四皇子可知道唐大儒和父皇通信就没有间断,对方不打算在杭州杀自己,那就不会动手。
    司徒四皇子转动脑筋,想一想,该如何将盐的事情闹大呢?
    想着想着司徒四皇子突然间想起唐大儒那一天让他吃农家饭时,读的那首诗!
    于是有了一个蔫儿坏的主意,那就是将悯农那首诗流传出去,让那些学子们去像自己一样吃“忆苦饭”。
    哈哈哈~~年轻的学子们可是非常热血呀!
    到时候,可就由不得某些人啦~想完主意之后,说做就做。
    司徒四皇子特意像唐大儒告罪,因为他要将那首诗传出去了。
    于是大街小巷船被按了,唐大儒游历中创作的诗作《悯农》,简简单单几个字,普普通通,却又那么震耳欲聋。
    将贫苦老百姓的状况全部都讲出来了,也告诫所有人应该珍惜粮食。
    同时唐大儒的离奇经历,唐大儒在黄庄吃的“忆苦饭”………宛如亲眼所见,一般都流传出来了。
    很多年轻的学子们听到了这则消息,心想他们也要学习大儒忆苦思甜。
    黄庄出名,黄老汉家的忆苦饭也出名了!
    黄老汉都不知道,这些年轻的公子们是不是脑子有病?
    千里迢迢来找自己吃一顿忆苦饭,专门用黄土盐做的饭。
    不过这样的傻子来的越多越好,因为这些年轻的公子给钱大方。
    整个村庄就有几十户人家,有的人家借住什么的,就住到了庄子其他人家。
    光服务这些年轻的学子们,黄庄老百姓就赚了不少钱呢。
    对此黄庄的老百姓们非常感谢,唐大儒写了那首悯农!
    虽然唐大儒推辞不是自己写的,是别人写的,自己背诵的,但那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首诗,就连老百姓听了都明白什么意思。
    听到的百姓甚至多背几遍,嘴里面念念叨叨的都是这首诗,他们感动不已,听听这首诗的名字叫悯农。
    所以各地的老百姓在期盼着大儒什么时候到他们村,给他们写首诗,他们也想赚钱啊~百姓们看到了第一层,而有一些聪明的读书人则看到了更深处。
    盐!
    老百姓们吃的盐有问题,忆苦饭,吃的是老百姓的苦。
    知道了盐的问题,就让这些读书人,年轻的学子们忍不住探寻事实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