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历史同人]和珅宠妻日常 > [历史同人]和珅宠妻日常
错误举报

第24页

    当年嘉谟将女儿嫁给常保,送去的嫁妆都是为了方便赫舍里氏取用,不论田庄铺面,都是在京城之中。这几年嘉谟在福建,照管铺子田庄的都是家里人,他鞭长莫及,也只能代管着。
    如今倒好了,东西交给和珅,和珅回了京城后,样样梳理一遍,那田庄铺面也能重新活泛起来,倒比放在他手里强多了。
    老人家一片心意,和珅没有推辞。
    嘉谟见和珅将东西收好,心里十分高兴:“你们府里的营生,再加上这些,一年的进项才是足足够了。等日后你承袭了你阿玛的世职,再入朝为官,那便是真正的衣食无忧了。”
    和珅听见这话,便抬眼去看嘉谟:“郭罗玛法,我——”
    他话还未出口,外头忽而就有了脚步声,嘉谟的长随停在门外回廊里,扬声对着屋里说:“大人,有公务到了。上头送来的公文,立等着大人特批的。”
    嘉谟前头衙门还有一堆事情要处置,他是放下公务来见和珅的,此时长随来催,实在是公文立等着要送出去,若是卡在嘉谟这里,只怕是要耽误事的。
    可这一过去,要再想回来见和珅就难了。
    嘉谟是个认真负责的官儿,一旦开始处理公务,那必是要忙到掌灯时分了。
    他舍不得和珅等那么久,和珅也等不了那么久。
    但老人家已经解开了心结,瞬间做了决断,他临出门前嘱咐和珅:“将东西好好收着。回去的时候注意安全。回头等我有机会入京述职,便去看你与和琳。等闲下来,我给你们写信。”
    和珅也不想耽误嘉谟,闻言答应了一声,忙说知道了,就目送嘉谟离开了。他还有些话想说,可如今说不成了,倒也罢了,待他回了京中,事情做出来,他的郭罗玛法自然也就知道了。
    和珅还是没拿那一百五十两银子,嘉谟走后,他悄悄将那一百五十两银子连同小盒子都放到了暗格中,然后将屋里替他的郭罗玛法恢复原样,才领着刘全走了。
    和珅这次来龙岩并未打算过夜,只为来见他郭罗玛法一面就走,他还要赶着回眉州带他阿玛回京城,实在是不能多耽搁。
    他想着,日后,定还会有与他的郭罗玛法相见之时的。
    *
    回京城逆风逆水,自然没有来时那么顺畅了,但好在行船还算顺利。
    和珅掐算着日子,也不过七八日,便能到京城了。
    来的路上和珅一直在看书在沉思,一副淡然的模样,可回去的路上,却沉迷做手工。
    伍弥迩怕被怼,也不怎么过问和珅的事儿,有时候多说了两句,就被和珅用又凉又静的目光一眼,伍弥迩就觉得和珅的目光里写满了讨要一百五十两银子的话,伍弥迩实在是怕了他这种眼神,干脆到船舱外头看风景去了,也不管和珅这里在做什么了。
    船舱里头,就只有刘全守着和珅。
    刘全胆战心惊跟了和珅几日,发现和珅没有因为大冬天的跳河里而引起风寒生病的迹象,他也就跟着放心了许多。
    见和珅沉迷做手工,刘全就坐在和珅脚边的小杌子上撑着下巴笑:“少爷这个纸鸢做的真好看,冯姑娘肯定会喜欢的。”
    和珅瞧了他一眼:“刚搭了两个架子而已,你怎知做的是纸鸢?”
    刘全又笑:“少爷就别瞒着奴才了。离开的时候,少爷让奴才去采买的这些东西,奴才一瞧就知道是做纸鸢用的。从前在府里的时候,奴才瞧见奴才舅舅哄奴才的小妹妹就是用这些来制纸鸢的。”
    “少爷又不爱这些玩意儿,二哥儿也不爱这个,那就只能是少爷要送给冯姑娘的呀。”
    和珅没说话,但嘴角勾起的弧度证明刘全说对了。
    刘全仰着头瞧和珅:“少爷,奴才听说冯夫人这次带着冯姑娘回京城,路上得走一个月,咱们到了京城,冯姑娘都还在路上呢。估摸着,得月余冯姑娘才能回去。奴才还听说,冯夫人只带了冯姑娘一人回京城,冯家的少爷让冯副都统给留下来了,说是要历练历练。而且啊,这回冯姑娘回了京城,短时间内是不会离开的,听说要在京城祖父家住上一段时间呢。”
    和珅挑眉,垂眸看刘全:“你听说?”
    刘全对上和珅的目光,不好意思的挠挠头,笑起来:“好吧,是奴才悄悄打听的。奴才是瞧着少爷对冯姑娘挺上心的。所以就想替少爷打听打听。不过少爷放心,奴才没惊动任何人,奴才小心着呢。”
    刘全小小年纪,就已经显露出了他的天赋。和珅瞧着他面上退去了好些的团团稚气,心里忍不住叹了叹,摸摸刘全的脑袋,没怪他。
    “回京何须走一个月?哪怕再慢的船,至多半月也就到了。”和珅低头继续扎手里的架子。
    小姑娘要真是月余后才到京中,那他岂不是还要等上一个月才能有机会见她?
    刘全目光亮了亮,旋即说:“说是因为冯夫人酷爱游山玩水,每过一路都要玩耍一番,所以回京途中便时日长些,要一个月方能回京。”
    和珅闻言,垂眸笑了笑,一边扎架子一边低声喃喃:“是啊,她也很喜欢游山玩水的。”
    刘全坐在跟前都没听清,忍不住凑过去:“少爷说什么?”
    “没什么。”和珅把刘全的脑袋推开,继续做手工,“你还听到什么新鲜事,再说来听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