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清穿同人]清穿之纯皇贵妃 > [清穿同人]清穿之纯皇贵妃
错误举报

第149页

    她刚说完,就见李玉捧着一个眼熟的锦盒,被乾隆放在自己手边。
    沐瑶打开锦盒一看,不免诧异,这不是她交给大嫂的银票,怎么又回来了?
    乾隆就道:“还不至于要你来出这笔钱,采买自是让朕出钱就是了。而且那些江南采买不知道给口袋塞了多少好处,家里地窖放得满满当当,采买新的木料之后还有盈余,根本用不上你这些了。”
    送出去那么多钱,沐瑶说不肉疼是假的,转头又原原本本都送回来了,她是真的满脸惊喜了。
    见沐瑶满脸不加掩饰的欢喜,乾隆没好气道:“既然舍不得,怎的那么大方送出去了?”
    她不好意思道:“家里算是殷实,但是要把木料重新采买,只怕要倾家荡产才能凑够,甚至还得卖宅子卖田地。我实在不忍心阿玛和额娘年纪不小,却无处可住。反正在宫里我又没什么需要使钱的地方,暂且给家里度过难关是应该的。”
    最近被高贵妃教育之后,沐瑶连赏钱都给少了,很是省下了一笔。
    乾隆搂着她失笑道:“好了,这事不必你来操心,钱也不用你来出,收回去就是了。”
    不用自己出钱自然是好事,沐瑶就麻溜把锦盒收下了。
    第50章
    苏家的事算是虚惊一场,不过因祸得福,苏家在江南算是起来了,还在乾隆面前算是混了个眼熟,留下不错的印象。
    苏嘉凤原本还担忧不已,后来得了消息,除了三弟倒霉给挪出正白旗之外,苏召南都得了差事,顿时有点心疼苏岐凤。
    毕竟三弟也算是无妄之灾,而且他也是琢磨出点问题来了,当初苏岐凤怎么非要跟船,说要出来见世面了?
    苏岐凤是最小的弟弟,苏家也不是什么大富人家,但是长辈总归偏爱幼子一些,不盼着他有大出息,只要不学坏就好了。
    这个弟弟从小会撒娇,嘴巴会说话,是个会来事的,哄得长辈们高高兴兴,却也真没闹出什么坏事来,没给养歪了。
    苏嘉凤在港口等了足足半个月,总算等来了苏岐凤。
    他上下打量着这个三弟,人晒黑了,就心疼道:“三弟你一路辛苦,怎么瞧着……”
    苏嘉凤想说弟弟瘦了,然而左看右看的,发现苏岐凤比在家里的时候别说瘦,还胖了一点!
    他都怀疑弟弟是不是太辛苦,这都累肿了一圈!
    苏岐凤嘿嘿一笑道:“大哥,我在船上吃得好着呢,每天都有新鲜的鲜鱼,能吃个够本!”
    苏嘉凤无语,所以他这还吃胖了?
    苏岐凤连忙跟苏大夫人打招呼:“大哥大嫂,咱们先别叙旧,把船上的木料卸下来送过去才是正经。”
    苏嘉凤点点头,运送木料的一队人都来了,还有不少工部的官员,上船仔细检查木料没有不妥之处,这才招呼人小心翼翼抬了下来。
    这上好的木料不易得,怎么都不能磕着碰着了!
    有工部的人接手,苏嘉凤也不必继续留下,就招呼弟弟和他的随从们一并离开码头了。
    苏嘉凤自然不可能住在园子里面,不过乾隆体恤工部和他要建园子,不可能住得太远总在路上,那就太耽误事了。
    于是在园子外边建了些两进的房子,给工部和苏嘉凤能够临时落脚。
    院子不算很大,却也不算少了,在京城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尤其难得。
    里面的家具齐全,能直接拎包入住。
    不可能每人一个院子,不过苏嘉凤带着女眷,又是沐瑶的兄长,于是分到了一处独立的院子。
    苏岐凤进去后转了一圈,艳羡道:“这院子真不错。”
    他原本以为苏嘉凤住在客栈,还担心大哥银钱不够,身上带来的银钱都没用多少,这会儿一股脑拿出来:“这是阿玛让我带过来的,担心大哥住客栈的钱不够使,看来暂时用不着,不过大哥收着就是了。”
    苏嘉凤推了回去:“你拿回去就好,我这边没什么使钱的地方,吃住都不要钱。不过平日我要去做工,膳房给工部的人送吃的,我也跟着吃,你嫂子自个出去买点吃食就是了,花不了几个钱。”
    苏大夫人一个人自然吃不了多少,哪怕京城花用比江南高,只买一人份的食材,却多不到哪里去了。
    苏嘉凤住在主屋,隔壁房间就让苏岐凤暂时住着,再隔壁让管家住。
    管家原本不肯,只想住在后边的下人房,被苏嘉凤给劝住了。
    毕竟他去园子办差,家里就只有苏大夫人在,总归不太放心,如今有管家在,帮着分担家事才是,住在前头才方便得多。
    这话说得在理,管家这才勉强应了。
    两兄弟都对这个府里多年的老人十分敬重,而且一直坐船来,管家哪怕身子骨不错也有点受不住,还住在后头狭窄的下人房,自然休息得不好。
    好说歹说把管家劝住,苏嘉凤就让他先去屋里歇下。
    管家确实也累了,这会儿终于从摇晃的船只下来,能脚踏实地,还感觉有点晕,就没多说回去躺下了。
    两兄弟在屋内坐下说话,苏嘉凤忍不住问道:“三弟你中途停靠在那边码头,是知道当地的木料相当多吗?”
    他接到消息的时候十分惊讶,又相当欣慰,这个三弟终于长大了,反应还够快,那么多码头就选了当地有木料最多的,可谓未雨绸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