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清穿同人]清穿之纯皇贵妃 > [清穿同人]清穿之纯皇贵妃
错误举报

第277页

    乾隆喝了两杯茶,这才算是勉强压下怒火,让李玉把密折重新送过来,又仔细看了一眼道:“凡是沾手的人,一个都别落下,全部抓起来。”
    这其中除了王府的太监和奶娘,卸任的巡抚刘大人,还有如今兵部书办程五,最后是现任巡抚雅尔图。
    不过这封密折就是雅尔图送过来的,这些人算是撞到枪口上,自投罗网了。
    雅尔图就是极为正直的脾性,一听这骗子想贿赂他,借由自己的关系得到煤引,二话不说就把人扣下,然后写了密折送到乾隆跟前来,也是个暴脾气了。
    言辞之间把这人四处招摇撞骗,骗了谁,又许诺了什么,一字一句都写得清楚明白。
    就连这人上门来带了多少银钱,打算给雅尔图多少报酬和煤矿的分红,都一目了然。
    乾隆这才勉强眉头没那么皱了,起码大臣里面还有个聪明的,没给骗过去,不然自己这脸面真是要挂不住了。
    要这人靠一张嘴真能骗到煤引,乾隆都要怀疑之前是不是不止一个人这么做,还成功了?
    他提拔起来的大臣们的脑子都进水了,一个个连个地痞无赖都分辨不出来吗?
    兵部这个叫程五倒是有点半信半疑的样子,所以并不听骗子给分红之类的话,只要现钱,不给钱就不干,还狮子张大口,这人就没法骗下去,只能去找雅尔图了。
    而且他带着去雅尔图的银钱不算特别多,也不算少,一个地痞无赖怎么可能有银钱,却全是京城的商人听说他的身份给的孝敬。
    真是可笑,一个地痞无赖什么都没有,用假的身份骗了商人要钱,然后把钱送去给官员作为贿赂,什么都不必拿出来,什么都是别人的,竟然还有人相信!
    前任巡抚是老了,却也不至于老得两眼昏花,连个地痞无赖都认不出来吧?
    光是想想,乾隆又开始生气了。
    沐瑶看得无奈,索性给他倒了一杯冷茶。
    乾隆喝完后才发现茶是冷的,知道她担心自己气坏了,这才稍微消消气道:“行了,别吓着你了,朕回去处理这事。“
    免得在沐瑶面前发脾气,愣是把人吓着了。
    乾隆起身回去自己的船舱,大船除了甲板,下边第一层就是乾隆和皇后,以及高贵妃和沐瑶住的地方。
    第一层几乎三分之一是乾隆的,包括寝室和书房。
    余下三分之二的船舱就分为三个,让皇后、高贵妃和沐瑶住了。
    乾隆这边发脾气,声音有些大,动静不小,等他一走,高贵妃才敢过来小心翼翼道:“皇上怎的忽然生气了,瞧着气得不轻。”
    她在隔壁听见乾隆咆哮,担心是不是乾隆对沐瑶发脾气,这才过来看看,见沐瑶神色如常,这才放心了。
    沐瑶就安慰高贵妃道:“皇上这是收到折子才生气的,仿佛是有个骗子在京城横行霸道,还骗倒了不少大臣,皇上不生气才怪了。”
    这些大臣也太好骗了吧,不过现代就诈骗的手法层出不穷,确实很容易中招。
    尤其这骗子还先贿赂了王府的下人,很是给人一种错觉,他真的跟王府有关系,于是才骗到了银钱,还骗倒了不少官员,以为对方真跟王府有关系。
    毕竟谁都想不到,哪个人会这么大胆,冒充亲王的远房亲戚,不要命了吗?
    对地痞无赖来说,他们什么都没有,光脚不怕穿鞋的。
    既然什么都没有,所以失去也不可惜,就想要豪赌一把,孤注一掷试一试了。
    没想到这么一试,还真让对方成功了。
    高贵妃微微瞪大眼,也是不可思议道:“怎么就有人相信了?亲王的远房亲戚,难道他们不会直接去找亲王打听吗?”
    不过想想也是,京官也是有品级的,巡抚在外边听着品级不低,但是贸然去亲王府登门,还是问这个,自然就不妥当了。
    如果是话,他们上门去问,这不是让亲王尴尬,把关系弄僵吗?
    如果不是的话,他们上门去问,亲王只会更尴尬,还觉得这些人拿他开玩笑呢!
    但是他们只想着绝不会有人如此大胆,所以都相信是真的,自然愿意给个方便。
    当然也有见钱眼开的,不给钱就不干活,算是没当帮凶,却也没打算告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想得罪亲王的远房亲戚了。
    这人哪怕失败了也不怕被人拆穿,胆子是越来越大,收下商人孝敬是丝毫不带犹豫的。
    他这样的做派,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反倒让商人们深信不疑。
    毕竟贵人们对这些钱财都看不上眼,所以收下也没觉得什么,商人们自然觉得孝敬对了人。
    高贵妃听得咂舌:“只要装出一副不在意钱财的样子,就能哄得所有人都相信他的身份了?这些人真好骗,就不怕银钱送的人不对吗?”
    沐瑶就笑道:“不对也没什么,对商人来说,这些钱也是九牛一毛,就当作是结个善缘了。送对人那自然好,以后遇上也能行个方便,哪怕不会从中作梗就行了。送不对的人也没什么,这点钱舍了也不会伤筋动骨。”
    毕竟万一是呢?
    送错人没什么,就是当银钱丢了,送对人的话,攀上这个关系就不得了。
    高贵妃摇摇头道:“难怪这骗子在京城里横着走,大臣们怕得罪人不会告发,商人们又不在乎这点钱财,觉得宁可信其有,骗子不就得逞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