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307 章
资源帝国 作者:蒹葭苍苍
第 307 章
所以这些机械设备,对我们环亚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就算是我们最为看重的熟练工人这一块,情况其实也相当不乐观。因为这些现有的熟练工人,他们熟悉的生产模式,其实和现有的世界水平,已经脱节了。再加上他们真正造上千吨级船的经验也并不多,我们想要真正运用他们,其实还要经过一定的培训。要算起来,其实仅仅比新招收造船工人,要好一些,也好不到哪里去。”
张亚平说的这个事实,对于环亚来说,还是比较残酷的,花钱收购那些国有造船企业,真正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多少实际的价值,这样看起来,环亚其实在做亏本买卖。
但这个亏本买卖,环亚还不得不做。因为这就是进入行业的规矩。如果刘东不收购那些已经成为废物的造船厂,那么环亚想要进入造船行业,是相当的困难的。虽然环亚有着上面的支持,真要想强行上项目,也不是不可能。但那样做,纯粹就是没有把地方政府看在眼里,政府很生气,那后果自然就会很严重。
在国内做事,县官不如现管的道理,就算是小孩子都明白。如果环亚真要直接跳过地方政府,那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但如果有上面的支持,再加上收购现有的国有企业造船厂,那么环亚的麻烦,就不会出现。
收购那些地方造船厂,其实就是环亚要了一个准入资格,虽然这个所谓的资格,是绝对上不了台面的,算是潜规则一类的东西。但事实上,在国内很多时候,你不光要了解明面上的规则,更加需要了解的,还是潜规则。明面上的规则犯了错误,还有补救的可能,但如果你犯了潜规则上面的错误,就算不完蛋,那也会走霉运。要论到哪个规则的约束力强,刘东绝对相信潜规则的约束能力,比明面上的规则约束能力更加强大。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东就算明知道收购那些现有的国有企业造船厂是亏本的买卖,但也不得不去做。对于别人来说,收购这样的造船厂是在占便宜,因为地方政府真正需求的东西,并不是很多,工厂其他资源,基本上就是意思一下,只要安顿好那些工厂现有的员工,基本上你爱把这些工厂拿来干嘛,政府都不会理会你,这样会让你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但因为刘东最终目的就是把这些造船厂弄活,所以对于别人来说是赚钱的买卖,对于刘东来说,反倒是亏本。这样奇怪的现状,刘东都没有改变的余地。
但收购造船厂对于刘东来说,也并不是完全都是坏处。正如张亚平说的那样,那些造船厂里面现有的员工,对于不想搞造船的人是个麻烦,但对于刘东来说,反而是收购这些造船厂收获的唯一宝贝。
虽然这些熟练工人,真正想要投入使用,还得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但因为这些工人都是一直在吃这碗饭的,所以这改造的成本,要比重新培训新人来,要划算很多。如果连这点优势都没有,刘东在闽省这边搞兼并,肯定也就只会是意思一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口气就兼并了十五家船厂。
虽然这十五家船厂拿下来的总成本也没多少,还不到一千万,但一千万也是钱啊!如果仅仅是意思一下,刘东就算出个一百万,都能把这事情办得妥妥的。
听了张亚平这么详细的介绍,刘东的脑海里面,也有了一个对于环亚船业比较完整的印象。
“你的归纳我算是听出来了。这十五家造船厂,真正能归于我们公司所用的,其实就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于那些船厂原有的熟练工身上,而另外一个方面,应该就是地皮。虽然你没有察觉到,但我能看得到。现在国内船业并不景气,所以这些造船厂原有的地皮价值并不大。但不可否认,这些地皮,如果单从价值上来看,应该比我们现在吸收的那些熟练工人更加值钱。毕竟,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成为造船的基地,这还需要选址。我想那十五个造船厂的用地范围,应该也不算小吧?”刘东问到。
第四百六十八章 高屋建瓴
听到刘东这么说,张亚平也回答到:“的确,要论到这些造船厂的地皮,是很不少,因为我们当初规划的时候,就是要把造船厂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大型造船厂的基地。所以当初我选择收购造船厂的时候,就是有目的的,十五家造船厂,其实都是在同一个区域。虽然这些收购下来的造船厂实力不行,也没有什么潜力,但当初他们划地的时候,可是没少捞好处。一整块区域,都让他们拿了过来。”
对于国企的一些做为,刘东比起张亚平来更加的清楚。当年大搞工业,让这些工厂个个都是干劲十足,也不管自己到底能不能用到那么多的地盘,反正先把地圈下来就行。
这点,不光是造船厂,任何一个国有工厂,都有这样的习惯。想想现在做为将来环亚京城总部的老红星厂那一块地皮。在别的地方,三千亩地可能算不得什么,但是红星厂可是在京城那边,都能弄到一连块的三千目地。而红星厂以前划归于轻工厅,要说权利,并不是多大。
但就是这么一个下辖的企业,都敢嚷嚷三千亩,发展那么多年,就算把家属区也算上,总共也没有用到一千亩地。从这点就能看出,国企圈地的来,地用不用得完这个问题不用考虑,关键就在于会不会丢面子。
大家都是一样的企业,你敢要两千亩地,我就敢要三千亩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再加上那特殊的年月,地皮什么的,还不是可劲儿的往自己怀里搂。
对于十五家造船厂就能拿下一大块适合造船的地皮,刘东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就算这些地,多年来都是荒的,对于那些工厂来说,都算不上事儿。也就只有在后世用地紧缺的时候,才会有人想起地皮的价值,才会把这些地看得十分重要。而现在,还没有几个人能看到地皮的前景。
“我知道这十五家造船厂的地皮很多,但是否真的能满足我们环亚的需要?虽然我们环亚船业,也不是一定要超越江南造船厂那样的巨无霸。但未来我们环亚主打船只,应该是至少万吨级的货轮,二十年后,甚至不排除我们公司会上三十万吨级货船的项目。”刘东说到。
“三十万吨级货船?国内能弄出来么?”听到刘东说这话,饶是知道刘东志向远大的张亚平,一时间也难以平静。
如果不了解国内的造船历史,可能不会对于这个数字那么敏感,但在刘东还没到闽省分部值钱,张亚平对于环亚船业的关注就没少过。自然,对环亚船业关注,他肯定不能漏掉国内现有的造船实力。
虽然在华夏,曾经有很长一段历史,华夏的船都是最棒的,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达过红海。这样的奇迹,足以让人自豪。但真正明白华夏船业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虽然郑和下西洋名气大,大福船让人津津乐道。
但实际上,明朝的造船能力,在华夏历史当中,并不能算是很强。因为明朝的造船能力,也不过是在捡元朝的漏。当年元朝远征日本,如果没有该死的台风,现如今也基本上没有日本什么事儿了。
如果有人说元朝的船很牛叉,那也的确是事实。可实际上,元朝的船也不是最牛叉的,因为元朝的船业,也是在捡宋朝的漏。你想想,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连铁都不怎么造得出来,要靠他们自己把船业发展到那样的程度,这纯粹是在侮辱所有人的智商。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华夏的船就能去很多地方,虽然没有多少明确的史料可以证明宋朝的船能开到红海那边去,但根据考古方面的资料,红海那边也不是没有宋代的沉船。
可以说,在欧洲那边还没有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时候,华夏的船业在世界都是顶尖的。就算大航海开始的时候,也不见得比华夏船业牛叉。
但自从欧洲开始大航海以后,华夏又实行禁海政策。慢慢的,华夏的船业就像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等康熙把台湾给打下来以后,华夏的船业算是彻底的死了。再之后,那就是一片黯淡,直到现在,华夏的船业依旧没有恢复元气。
而这个时候,刘东老板却一张嘴就是造三十万吨级的货轮,这对于张亚平来说,都觉得老板是在天方夜谭。三十万吨级的货轮技术含量,肯定没有那些万吨级的军舰技术含量高,但好歹也是三十万吨级别的,单单这个级别,就能压死任何一片人。
老板开始的时候,还说没有想过和江南造船厂这些大型国企造船厂别苗头。但听到刘东说要建三十万吨级的货轮以后,张亚平觉得,老板哪里是不和江南造船厂争雄啊,这完全是没把江南造船厂看在眼里啊。别说三十万吨级的货船,就算是十万吨级的货船,张亚平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江南造船厂有这样大的魄力。
就算是在全世界范围之内,能建造这样的大型货船的船厂也不能算多,甚至仅仅只有寥寥几家。虽然刘东说是在二十年后,希望能实现这样的目标,但明白造船难度的张亚平知道,就算环亚船业在二十年后能造出这么大的船,那环亚船业也能屹立于世界船业的上游。
甚至稍微改进一下,环亚船业,都能直接建造大型的军舰。
听到张亚平带着质疑的口气,刘东并没有觉得自己被属下挑衅了。因为对于现在的华夏人来说,建造这么大的船,那简直不可思议。别说华夏人,就算是美国人,如果听到刘东这样的言论,那也只会觉得刘东在发疯,不会认为这能成为现实。
但从后世过来的刘东眼中看来,这样类似于天方夜谭的事情,是真的被华夏人给完成了。二十年的时间,让华夏从仅仅能建造几万吨货轮的实力,一下就跃升到三十万吨,这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的确是成为了现实。改革开放之后的华夏,的确做出了很多耀眼的成绩,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诋毁和黑暗,但却改变不了本来就创造的奇迹。
“一切皆有可能,这世界上的事情,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古代的人,谁能够明白用铁做的东西,都能飞上天?用铁做的船,能够下到水里?但这些不一样被人做到了么?用二十年的时间,把现在基本上等于从零开始的环亚船业,发展到能建造三十万吨货轮的高度,看起来是不可能。但如果我们认真去做,未必不会成为现实。”刘东说到。
“希望吧,如果真能做到,那我们环亚算是又弄出一个奇迹来。”虽然对这事儿不是那么看好,但做为下属,肯定不能直接反驳老板的意见。
听出了张亚平口气上的敷衍,刘东笑了笑,没有接着说这个话题,而是开始说到他对环亚船业的规划:“现在的环亚船业,能用的就是那些地皮和现有的熟练工人,但这些东西都需要改造。而改造也需要花费时间,单靠国内的力量,很难把高度提高,毕竟,国内的造船水平,本就不怎么高,就算把国内的经验全都学完了,那离着世界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如果环亚有时间,我们可以慢慢的把这个差距拉进,但问题是我们环亚船业,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我们就需要走捷径,直接学习国际先进水平。这点,就需要我们去国外请这方面的专业人士。
我决定在环亚船业兼并改造建设的同时,让那些熟练工人们开始接受新的知识,能够尽快的让环亚船业,形成战斗力。我们虽然规划很大,但规划再大,也需要地基的支持。所以我们环亚船业最开始建造的,肯定不会是那些万吨级,十万吨级,三十万吨级那样的庞然大物。如果真那么做,就算投入再多的资金,也是白费,中间缺失那么多的经验积累,并不是仅仅依靠钱就能解决的。
那些庞然大物一时半会儿我们弄不出来,但我们可以先把他们原有的技术经验给吸收,不是有人建造过三千吨的货船么?那我们就先从三千吨货船开始,如果三千吨货船现在也没有实力建造,那我们就建造两千吨,甚至一千吨。反正无论如何,先要把大家的手艺给弄回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谈之后的事情。”
听到刘东并不是一下就好高骛远的弄什么五千吨货船,八千吨货船,张亚平算是松了一口气。他就怕老板把目标定得太高,让现有的技术力量做不出来,那样即便是最后能弄出成果来,也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
这事情就好像学习一样,本来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人,却有人把小学六年级的知识拿给他学习,中间缺失了四年级和五年级,虽然最终可能这个三年级的人,能够把六年级的知识给吃透,但这其中花费的心力,绝对要比循序渐进的要多很多。
第四百六十九章 循序渐进
(这是蒹葭这本书第二次大封推了,很多话想要说,但为了不影响大家的阅读感观,所以更多的话,蒹葭会放到二封感言里面去。现在,蒹葭就求大家,给个订阅吧。)
虽然很多事情,是有拔苗助长的可能,但想要这被拔的苗能够健康成长,那付出的代价,绝对要比循序渐进多太多。环亚船业现在虽然着急,但也没有急到必须要硬生生的把水平拔高的程度。
毕竟,环亚虽然实力雄厚,但现如今开始发展的实业当中,不仅仅只有一个环亚船业,还有其他好几个二级公司。如果个个都要拔苗助长,那以环亚现在的底蕴来看,还真不太够资格。因为刘东当初选择的行业,虽然每一个行业的前途都很远大,至少都有二十年的黄金发展时间,但这些行业需要投入的资源也比较多,都能算得上是大投入,大产出的行业。
而这么一来,即便刘东截了日本人和美国人的胡,想要方方面面都照顾周到,也不是那么容易。分摊下来,虽然环亚船业能够得到的资源绝对不是内地绝大多数国企造船厂能比的,但相比起国际上那些船业巨头,也不是那么显眼。
既然不能一下子就冲到最高点,那么刘东也就没有立马把环亚船业发展成为巨无霸的想法,因为那样做,不符合利益。做为一个商人,要懂得取舍,如何在平衡当中,把自己的企业发展上去,这才是王道,要是不懂得取舍,不明白利害,那企业想要成长起来,也不容易。
现在的环亚船业,可以说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所谓的基础,其实算不上什么,生产设备什么的,需要重新购买,就连那些熟练工人,都还需要再次培训。在这样的情况下,环亚船业最需要做的,并不是立马攻坚大船难题,而是恢复自身原有的能力。
就拿收购的那几家中型造船厂来说,他们曾经是造过几千吨的货船,但那样的货船,拿到现在来,已经落伍了。那现在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老技术,过度到新技术上面来。以前最多能造五千吨,那么环亚船业短时间的目标就是造出新的五千吨。只有追平了老记录,才能开创新记录,而不是连老技术都不追平,直接就上更大的项目,那样多少会让人措手不及。
第 307 章
恋耽美
第 307 章
所以这些机械设备,对我们环亚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就算是我们最为看重的熟练工人这一块,情况其实也相当不乐观。因为这些现有的熟练工人,他们熟悉的生产模式,其实和现有的世界水平,已经脱节了。再加上他们真正造上千吨级船的经验也并不多,我们想要真正运用他们,其实还要经过一定的培训。要算起来,其实仅仅比新招收造船工人,要好一些,也好不到哪里去。”
张亚平说的这个事实,对于环亚来说,还是比较残酷的,花钱收购那些国有造船企业,真正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多少实际的价值,这样看起来,环亚其实在做亏本买卖。
但这个亏本买卖,环亚还不得不做。因为这就是进入行业的规矩。如果刘东不收购那些已经成为废物的造船厂,那么环亚想要进入造船行业,是相当的困难的。虽然环亚有着上面的支持,真要想强行上项目,也不是不可能。但那样做,纯粹就是没有把地方政府看在眼里,政府很生气,那后果自然就会很严重。
在国内做事,县官不如现管的道理,就算是小孩子都明白。如果环亚真要直接跳过地方政府,那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但如果有上面的支持,再加上收购现有的国有企业造船厂,那么环亚的麻烦,就不会出现。
收购那些地方造船厂,其实就是环亚要了一个准入资格,虽然这个所谓的资格,是绝对上不了台面的,算是潜规则一类的东西。但事实上,在国内很多时候,你不光要了解明面上的规则,更加需要了解的,还是潜规则。明面上的规则犯了错误,还有补救的可能,但如果你犯了潜规则上面的错误,就算不完蛋,那也会走霉运。要论到哪个规则的约束力强,刘东绝对相信潜规则的约束能力,比明面上的规则约束能力更加强大。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东就算明知道收购那些现有的国有企业造船厂是亏本的买卖,但也不得不去做。对于别人来说,收购这样的造船厂是在占便宜,因为地方政府真正需求的东西,并不是很多,工厂其他资源,基本上就是意思一下,只要安顿好那些工厂现有的员工,基本上你爱把这些工厂拿来干嘛,政府都不会理会你,这样会让你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但因为刘东最终目的就是把这些造船厂弄活,所以对于别人来说是赚钱的买卖,对于刘东来说,反倒是亏本。这样奇怪的现状,刘东都没有改变的余地。
但收购造船厂对于刘东来说,也并不是完全都是坏处。正如张亚平说的那样,那些造船厂里面现有的员工,对于不想搞造船的人是个麻烦,但对于刘东来说,反而是收购这些造船厂收获的唯一宝贝。
虽然这些熟练工人,真正想要投入使用,还得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但因为这些工人都是一直在吃这碗饭的,所以这改造的成本,要比重新培训新人来,要划算很多。如果连这点优势都没有,刘东在闽省这边搞兼并,肯定也就只会是意思一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口气就兼并了十五家船厂。
虽然这十五家船厂拿下来的总成本也没多少,还不到一千万,但一千万也是钱啊!如果仅仅是意思一下,刘东就算出个一百万,都能把这事情办得妥妥的。
听了张亚平这么详细的介绍,刘东的脑海里面,也有了一个对于环亚船业比较完整的印象。
“你的归纳我算是听出来了。这十五家造船厂,真正能归于我们公司所用的,其实就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于那些船厂原有的熟练工身上,而另外一个方面,应该就是地皮。虽然你没有察觉到,但我能看得到。现在国内船业并不景气,所以这些造船厂原有的地皮价值并不大。但不可否认,这些地皮,如果单从价值上来看,应该比我们现在吸收的那些熟练工人更加值钱。毕竟,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成为造船的基地,这还需要选址。我想那十五个造船厂的用地范围,应该也不算小吧?”刘东问到。
第四百六十八章 高屋建瓴
听到刘东这么说,张亚平也回答到:“的确,要论到这些造船厂的地皮,是很不少,因为我们当初规划的时候,就是要把造船厂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大型造船厂的基地。所以当初我选择收购造船厂的时候,就是有目的的,十五家造船厂,其实都是在同一个区域。虽然这些收购下来的造船厂实力不行,也没有什么潜力,但当初他们划地的时候,可是没少捞好处。一整块区域,都让他们拿了过来。”
对于国企的一些做为,刘东比起张亚平来更加的清楚。当年大搞工业,让这些工厂个个都是干劲十足,也不管自己到底能不能用到那么多的地盘,反正先把地圈下来就行。
这点,不光是造船厂,任何一个国有工厂,都有这样的习惯。想想现在做为将来环亚京城总部的老红星厂那一块地皮。在别的地方,三千亩地可能算不得什么,但是红星厂可是在京城那边,都能弄到一连块的三千目地。而红星厂以前划归于轻工厅,要说权利,并不是多大。
但就是这么一个下辖的企业,都敢嚷嚷三千亩,发展那么多年,就算把家属区也算上,总共也没有用到一千亩地。从这点就能看出,国企圈地的来,地用不用得完这个问题不用考虑,关键就在于会不会丢面子。
大家都是一样的企业,你敢要两千亩地,我就敢要三千亩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再加上那特殊的年月,地皮什么的,还不是可劲儿的往自己怀里搂。
对于十五家造船厂就能拿下一大块适合造船的地皮,刘东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就算这些地,多年来都是荒的,对于那些工厂来说,都算不上事儿。也就只有在后世用地紧缺的时候,才会有人想起地皮的价值,才会把这些地看得十分重要。而现在,还没有几个人能看到地皮的前景。
“我知道这十五家造船厂的地皮很多,但是否真的能满足我们环亚的需要?虽然我们环亚船业,也不是一定要超越江南造船厂那样的巨无霸。但未来我们环亚主打船只,应该是至少万吨级的货轮,二十年后,甚至不排除我们公司会上三十万吨级货船的项目。”刘东说到。
“三十万吨级货船?国内能弄出来么?”听到刘东说这话,饶是知道刘东志向远大的张亚平,一时间也难以平静。
如果不了解国内的造船历史,可能不会对于这个数字那么敏感,但在刘东还没到闽省分部值钱,张亚平对于环亚船业的关注就没少过。自然,对环亚船业关注,他肯定不能漏掉国内现有的造船实力。
虽然在华夏,曾经有很长一段历史,华夏的船都是最棒的,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达过红海。这样的奇迹,足以让人自豪。但真正明白华夏船业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虽然郑和下西洋名气大,大福船让人津津乐道。
但实际上,明朝的造船能力,在华夏历史当中,并不能算是很强。因为明朝的造船能力,也不过是在捡元朝的漏。当年元朝远征日本,如果没有该死的台风,现如今也基本上没有日本什么事儿了。
如果有人说元朝的船很牛叉,那也的确是事实。可实际上,元朝的船也不是最牛叉的,因为元朝的船业,也是在捡宋朝的漏。你想想,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连铁都不怎么造得出来,要靠他们自己把船业发展到那样的程度,这纯粹是在侮辱所有人的智商。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华夏的船就能去很多地方,虽然没有多少明确的史料可以证明宋朝的船能开到红海那边去,但根据考古方面的资料,红海那边也不是没有宋代的沉船。
可以说,在欧洲那边还没有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时候,华夏的船业在世界都是顶尖的。就算大航海开始的时候,也不见得比华夏船业牛叉。
但自从欧洲开始大航海以后,华夏又实行禁海政策。慢慢的,华夏的船业就像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等康熙把台湾给打下来以后,华夏的船业算是彻底的死了。再之后,那就是一片黯淡,直到现在,华夏的船业依旧没有恢复元气。
而这个时候,刘东老板却一张嘴就是造三十万吨级的货轮,这对于张亚平来说,都觉得老板是在天方夜谭。三十万吨级的货轮技术含量,肯定没有那些万吨级的军舰技术含量高,但好歹也是三十万吨级别的,单单这个级别,就能压死任何一片人。
老板开始的时候,还说没有想过和江南造船厂这些大型国企造船厂别苗头。但听到刘东说要建三十万吨级的货轮以后,张亚平觉得,老板哪里是不和江南造船厂争雄啊,这完全是没把江南造船厂看在眼里啊。别说三十万吨级的货船,就算是十万吨级的货船,张亚平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江南造船厂有这样大的魄力。
就算是在全世界范围之内,能建造这样的大型货船的船厂也不能算多,甚至仅仅只有寥寥几家。虽然刘东说是在二十年后,希望能实现这样的目标,但明白造船难度的张亚平知道,就算环亚船业在二十年后能造出这么大的船,那环亚船业也能屹立于世界船业的上游。
甚至稍微改进一下,环亚船业,都能直接建造大型的军舰。
听到张亚平带着质疑的口气,刘东并没有觉得自己被属下挑衅了。因为对于现在的华夏人来说,建造这么大的船,那简直不可思议。别说华夏人,就算是美国人,如果听到刘东这样的言论,那也只会觉得刘东在发疯,不会认为这能成为现实。
但从后世过来的刘东眼中看来,这样类似于天方夜谭的事情,是真的被华夏人给完成了。二十年的时间,让华夏从仅仅能建造几万吨货轮的实力,一下就跃升到三十万吨,这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的确是成为了现实。改革开放之后的华夏,的确做出了很多耀眼的成绩,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诋毁和黑暗,但却改变不了本来就创造的奇迹。
“一切皆有可能,这世界上的事情,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古代的人,谁能够明白用铁做的东西,都能飞上天?用铁做的船,能够下到水里?但这些不一样被人做到了么?用二十年的时间,把现在基本上等于从零开始的环亚船业,发展到能建造三十万吨货轮的高度,看起来是不可能。但如果我们认真去做,未必不会成为现实。”刘东说到。
“希望吧,如果真能做到,那我们环亚算是又弄出一个奇迹来。”虽然对这事儿不是那么看好,但做为下属,肯定不能直接反驳老板的意见。
听出了张亚平口气上的敷衍,刘东笑了笑,没有接着说这个话题,而是开始说到他对环亚船业的规划:“现在的环亚船业,能用的就是那些地皮和现有的熟练工人,但这些东西都需要改造。而改造也需要花费时间,单靠国内的力量,很难把高度提高,毕竟,国内的造船水平,本就不怎么高,就算把国内的经验全都学完了,那离着世界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如果环亚有时间,我们可以慢慢的把这个差距拉进,但问题是我们环亚船业,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我们就需要走捷径,直接学习国际先进水平。这点,就需要我们去国外请这方面的专业人士。
我决定在环亚船业兼并改造建设的同时,让那些熟练工人们开始接受新的知识,能够尽快的让环亚船业,形成战斗力。我们虽然规划很大,但规划再大,也需要地基的支持。所以我们环亚船业最开始建造的,肯定不会是那些万吨级,十万吨级,三十万吨级那样的庞然大物。如果真那么做,就算投入再多的资金,也是白费,中间缺失那么多的经验积累,并不是仅仅依靠钱就能解决的。
那些庞然大物一时半会儿我们弄不出来,但我们可以先把他们原有的技术经验给吸收,不是有人建造过三千吨的货船么?那我们就先从三千吨货船开始,如果三千吨货船现在也没有实力建造,那我们就建造两千吨,甚至一千吨。反正无论如何,先要把大家的手艺给弄回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谈之后的事情。”
听到刘东并不是一下就好高骛远的弄什么五千吨货船,八千吨货船,张亚平算是松了一口气。他就怕老板把目标定得太高,让现有的技术力量做不出来,那样即便是最后能弄出成果来,也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
这事情就好像学习一样,本来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人,却有人把小学六年级的知识拿给他学习,中间缺失了四年级和五年级,虽然最终可能这个三年级的人,能够把六年级的知识给吃透,但这其中花费的心力,绝对要比循序渐进的要多很多。
第四百六十九章 循序渐进
(这是蒹葭这本书第二次大封推了,很多话想要说,但为了不影响大家的阅读感观,所以更多的话,蒹葭会放到二封感言里面去。现在,蒹葭就求大家,给个订阅吧。)
虽然很多事情,是有拔苗助长的可能,但想要这被拔的苗能够健康成长,那付出的代价,绝对要比循序渐进多太多。环亚船业现在虽然着急,但也没有急到必须要硬生生的把水平拔高的程度。
毕竟,环亚虽然实力雄厚,但现如今开始发展的实业当中,不仅仅只有一个环亚船业,还有其他好几个二级公司。如果个个都要拔苗助长,那以环亚现在的底蕴来看,还真不太够资格。因为刘东当初选择的行业,虽然每一个行业的前途都很远大,至少都有二十年的黄金发展时间,但这些行业需要投入的资源也比较多,都能算得上是大投入,大产出的行业。
而这么一来,即便刘东截了日本人和美国人的胡,想要方方面面都照顾周到,也不是那么容易。分摊下来,虽然环亚船业能够得到的资源绝对不是内地绝大多数国企造船厂能比的,但相比起国际上那些船业巨头,也不是那么显眼。
既然不能一下子就冲到最高点,那么刘东也就没有立马把环亚船业发展成为巨无霸的想法,因为那样做,不符合利益。做为一个商人,要懂得取舍,如何在平衡当中,把自己的企业发展上去,这才是王道,要是不懂得取舍,不明白利害,那企业想要成长起来,也不容易。
现在的环亚船业,可以说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所谓的基础,其实算不上什么,生产设备什么的,需要重新购买,就连那些熟练工人,都还需要再次培训。在这样的情况下,环亚船业最需要做的,并不是立马攻坚大船难题,而是恢复自身原有的能力。
就拿收购的那几家中型造船厂来说,他们曾经是造过几千吨的货船,但那样的货船,拿到现在来,已经落伍了。那现在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老技术,过度到新技术上面来。以前最多能造五千吨,那么环亚船业短时间的目标就是造出新的五千吨。只有追平了老记录,才能开创新记录,而不是连老技术都不追平,直接就上更大的项目,那样多少会让人措手不及。
第 307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