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节
[综]权奸复国的可行性报告 作者:生煎包大战小笼包
第12节
导演:手下不听话,生死符、三尸脑神丹、豹胎易筋丸哪个逼格更高?
慕容:如果我没记错,灵鹫宫、日月神教、神龙教最后都叛乱了?
第61章 朝堂新格局
西夏使者与种师道走后,慕容复终于寻到时机,约见此次阻止司马光割让五砦的最后一名功臣——诸葛正我。开封府尹蔡京趋炎附势唯权是从,是绝然不会接受“锦林楼”的状纸为百姓出头向夏人讨公道的。但唯有让诸葛正我出面先接下状纸,再由蔡京借口没有管辖权而驳回,营造大宋官府深深畏惧夏人不敢维护治下百姓的氛围,才能将百姓的怒火挑地最高。
当然,此事之后,蔡京固然被汴京百姓问候了家小,诸葛正我也同样被蔡京骂地狗血淋头。为此,慕容复不得不亲自为诸葛正我斟了两回酒,又安慰他道:“蔡元长此人惯于见风使舵,新党秉政他是新党,旧党秉政他又是旧党。可惜,司马相公性情执拗,怕是看不惯他。我看他早晚要遭贬谪!”慕容复的话却是有历史依据的。宋史记载,司马光为相后纵使蔡京百般讨好,却仍遭台谏官弹劾,说他“挟邪坏法”。司马光未曾为他出头说项,蔡京遭弹劾后不久便去职离京。
见公冶乾,那是惩处属下,地点自然选在了阴森冷酷不见天日的刑堂。见诸葛正我,却是知交好友小酌谈心,于是慕容复身处的环境霎时又变成了鸟语花香景致错落的花园凉亭。诸葛正我却好似一早得知了什么消息,打趣地睨了坐在慕容复身边的乔峰一眼,方叹道:“蔡京小人,尚未得势,不足为虑。我只是感慨,为何夏人在我大宋打了人犯了法,开封府竟没有管辖权?”
夏国武士在“锦林楼”闹事虽说是慕容复刻意安排,可朝廷在拒绝归还五砦之后俱有志一同地遗忘此事,这显然十分诡异。若非诸葛正我提醒,乔峰也想不起这条来。他身在江湖,一时也弄不懂这管辖权的深意,不由沉默地望向慕容复。
慕容复摸着杯底轻声为乔峰解惑。“根据以往的规矩,外藩属国国人在大宋犯法,只要该国使者请罪求情,为显朝廷仁义大国风范,一般都是稍稍申斥几句,便将犯人交由该国自行处置。这一回,大约是事情太小,是以连请罪申斥这走过场的流程都被朝堂诸公给抛诸脑后了。”
乔峰闻言不由蹙眉道:“自行处置?要夏人为了汉人处置自己人,岂非缘木求鱼?”他顿了顿,忽而又福至心灵地发问。“这是不是意味着,纵使夏人在我大宋杀了人,我们也拿他们无可奈何?”
见乔峰明白了这道理,慕容复不禁苦笑着回了一句:“乔兄可曾见过大宋官府处置外藩人犯?”
“岂有此理!”乔峰当下拍案而起,“这不是拿我大宋百姓给外族做人情?朝廷怎能如此软弱无能?”
慕容低声感叹:“这个……莫约是弱国无外交罢。文人软弱怕死,朝堂诸公都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然……”抗战时列强在租界有独立管辖权,哪怕杀了人,也得经由本国法庭审判。至于究竟有没有审判,那就只有天知道。大宋如今虽没有那么弱,可为了所谓的“颜面”,却做出了与后世同样的行为。后世弱,在实力;大宋弱,大部分却是在心气。
“说地不错,当浮一大白!”诸葛正我跟着一拍桌案,高声道。“什么仁义!什么气度!不过是胆小怕事的托词罢了!汉唐时,哪个外藩敢这般放肆?”
慕容复沉默地望着汉白玉桌面上的两个清晰掌印,良久方低叹着道:“五胡乱华、五代十国,俱是汉人的噩梦,要重铸华夏雄魂,鼓舞朝堂百姓向武之心,任重道远啊!”
诸葛正我是个说话头醒话尾的聪明人,当下将眉一挑,了然道:“原来这才是明石写评书排昆曲的真正用意!”
慕容复微微一笑,摆手道:“这些事且放在一旁,眼下我却有个计较与诸葛兄相商。”
“何事?”诸葛正我当即发问。
“组建六扇门,独立于刑部与各级官府之外,专管江湖帮派斗争与朝野大案要案。不知诸葛兄可有兴趣?”慕容复正色道。诸葛正我并非科举出身,攀登仕途太过吃力,不如另辟蹊径。“少了各级官僚掣肘,诸葛兄靖安天下的志向亦可更进一步。”
诸葛正我闻言不禁扬眉笑道:“这等机要所在,非官家倚重之腹心不可托啊!”六扇门的组织最早始于唐时,由于脚踩黑白两道权力极大,向来为人所侧目。重开六扇门一事,诸葛正我早不知设想了多久,只是他虽有心借六扇门挖掘江湖人才为国效力,但如今朝廷与官家对他的信任却并不深。
“这却不难。吾师苏子瞻即将回京,届时请老师向高太后推荐,诸葛兄好好准备即可。前有公主失踪,后有百姓冲击开封府,想必高太后也急欲另寻人才守卫皇室安危。”慕容复笑道。
诸葛正我也不与慕容复客气,当下抱拳道:“如此,便多谢明石成全!”
慕容复摇摇头,答道:“你我皆为国出力,当不得你这一谢。却是有一事,请诸葛兄援手。”说着,他伸手指向乔峰。“丐帮弟子无数,不乏满腔忠义的江湖豪杰。六扇门若要延揽人才,不妨多多考虑丐帮弟子。”
慕容复这般为自己考虑,乔峰顿时满腔感动,只扶着慕容复的肩道:“慕容……”
慕容复执起酒杯,沉声道:“前路茫茫,你我各自尽力,无愧于心罢!”司马光的寿数不会太长了,司马光死后新旧两党的党争便会耗尽国家元气。想到这些,慕容复的心中着实焦虑紧迫。历史车轮即将滚滚而下,他这个蝴蝶却实在太小,只能尽己所能,能多放一子便多放一子了。
乔峰与诸葛正我俱是爽快磊落之人,两人互视一眼,一同端起酒杯慨然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月过后,被众人殷殷期盼已久的苏轼终于入京。慕容复与秦观两名弟子照旧至城门外相迎,只是这一回,刚与苏轼见面的慕容复不及寒暄已先跪地请罪。苏轼如今与司马光仍在蜜月期,慕容复在朝堂上怒斥司马光,伤的是司马光的脸面,更是苏轼与司马光的情谊。
苏轼低头望了一阵这个事事贴心的小弟子,长叹一声道:“起来罢!”归还五砦之事闹得这般大,苏轼岂会不知?他虽与司马光是至交好友,可也明白司马光的意见并不是对的。“听说君实在朝堂上急怒呕血,他如今的身体如何了?”
“谢老师。”慕容复赶忙起身,恭恭敬敬地道。“太皇太后曾遣太医为相公诊治,近日相公已开始理政。”
苏轼沉默片刻,低声道:“君实的年纪也不少了!”他稍稍振作精神,又吩咐。“先不回家,去相府。明石,你不用跟着,让少游陪我去即可。”
“是!”慕容复心知苏轼不要他陪是对他的爱护之意,唯恐司马光给他脸色瞧。这便跳下了马车,吩咐车夫先送苏轼去拜见司马光。这次师徒相见,苏轼并未对自己有半点苛责,慕容复的心头也是一松。他自信可以直面无辜的鲜血与刻骨的仇恨,但却实无能承担苏轼的失望与乔峰的责怪。
苏轼这一去直至日暮方回,慕容复见他喝地微熏也不敢多问,急忙命人扶他回房梳洗歇息了。却是跟在苏轼身后的秦观尚有三分清明,勾着慕容复的肩道:“明石,老师待你……可、可是没说的了……”
慕容复明白苏轼刚回京便急着去见司马光,那是特地为他去补救请罪,不由幽幽一叹。
苏轼是以礼部郎中的官职被召还入朝,在朝半月,又升起居舍人,如此神速的升官速度朝野都为之侧目。秦观早知慕容复很久之前便已着人安排苏轼回京后的接风宴,眼见苏轼短短半月连跳两级而慕容复始终按兵不动,他心中诧异便忍不住去问了问。
慕容复知道秦观一向对这等世俗小事缺乏概念,见他来问不由吃了一惊。只是一见秦观神色狡黠,慕容复目光一转登时明白了他的用意,无奈道:“如今老师风头正盛,还是过一阵子再说罢。”事实上,慕容复的原计划是等苏轼升翰林学士主持礼部贡举,在太学学士院考试中拔擢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三人,凑足苏门四学士之后再举行饮宴。
“噢!”秦观遗憾地叹了一声,刚扭头要走又忍不住补上一句。“宴席上切莫忘了将‘锦乐坊’的向晚秋姑娘请来!”这向晚秋正是因在《说岳全传》中演绎大陈长公主“凌云公主”一炮而红的名角。“凌云公主”一角端庄妍丽、外柔内刚,可安于后院与夫君诗词相合,可为天下大义持刃诛杀昏君,面对丈夫的精神出轨又善良大度颇有容人之量,这无疑满足了这个时代男人对完美妻子的终极幻想。
慕容复一见秦观那色授魂与心向往之的神情就特别想为秦观的妻子暴起殴打渣男,实在懒得搭理他,翻着白眼走了。如今慕容复的产业已越做越大,诸如饮宴这等小事他早就无心过问,苏轼这次回京却是尚有几件更为重要的大事与他相商。
这第一件事,就是请苏轼为即将在全国铺开的书肆题字。徒弟有求,苏轼自然无有不从,取出笔墨很快就写上了“锦书阁”三个墨汁淋漓的大字。眼见慕容复小心翼翼地将那横幅吹干收起,苏轼忍不住提醒他。“开设书肆虽说有开启民智之功,只是在全国铺开会不会太过急进?”
慕容复一听向来不理俗务的苏轼居然关心起了他的经济之道,也是心头一暖,笑道:“老师且安心,我计划‘锦书阁’所售卖的书籍每本售价控制在一百文上下,不愁没有销路。”
苏轼闻言即刻眼前一亮,如今的书价大都在三五百文以上,若是遇上一些孤本、善本,或者比较偏门的书籍,那价钱更是高昂。家境普通的士子求学,仅买书一项便已是一笔不菲的开销。“若真能如此,却是大功一件!”苏轼喜不自胜地道,书价便宜便能促使学子上进求学,使大宋文教开化,原是利国利民。“书价定得这般低,能挣着钱么?”
“薄利多销。”慕容复随口道,如今大部分的书肆采用的仍是雕版印刷,慕容复要开的书肆却是活字印刷,成本上不知比同行低了多少。“除了四书五经,诗集、文集、各类史书传记乃至传奇话本、技术书籍都会售卖。买书的客人多了,生意自然好做,老师无须多虑。”
苏轼精通杂学思想开放,自然不会认为四书五经之外的书籍俱是无用,当下附和道:“开卷有益,哪怕是话本,但凡导人向善,教人读一读总是好的。”
“老师说的是。”慕容复应道,“我朝文教昌盛、才子如云,若能将他们的诗词文章付梓成册亦是美事一桩。此事,却要自老师起!”
苏轼早已听苏辙提过慕容复要为他们兄弟二人出版诗集文集一事,如今听慕容复再度提及,他即刻便答应了下来,只是有一点发愁。苏轼一向丢三落四,自己写过的文章诗赋还得下力气好好整理。当然,后来发现由苏轼整理的诗文集还不如慕容复代他整理的完整,那就是后话了。“除我之外,尚有不少士子学贯古今,若能共襄此事……”
慕容复微微一笑,即刻道:“请老师书信一封,弟子自会派人去与他们相商,润笔方面定然教他们心满意足!”苏轼是当世文坛领袖,能入他法眼的皆是俊杰。有他开具名单,慕容复自然不愁日后的销量问题。
苏轼只当慕容复开设书肆能够教化百姓,是件大大的善事。他却不知,在宋时开设书院讲学、出版书籍售卖,皆是传播自身学术思想的利器。在慕容复的书肆开张后,由于书价低廉,不知挤死了多少竞争对手。那些幸免于难的同行们为求自保只能入伙慕容复的书肆,售卖慕容复想让学子百姓看到的书籍。天长日久,苏轼的文章、思想纵行天下,待那些读着苏轼的文章接受着苏轼的理念逐渐成长起来的学子们科举入朝,他们便是苏轼的天然盟友。
如果说慕容复要做的这第一件事尚算潜移默化的温和手段,那么第二件事就显得极为咄咄逼人了——他打算办一份报纸,一份能够操纵舆论、左右天下大势的报纸。
苏轼听了慕容复的打算只是沉默,许久才沉吟着道:“你就不怕司马相公知道传单一物正是出自你手么?”
慕容复亦是默然,隔了一会方坦然问道:“当年老师遭先帝贬谪乃因反对新法,如今老师仍以为这新法一无是处么?”
苏轼闻言不由哈哈大笑。“我身边的亲眷好友,唯有明石敢如此直言相问!”说罢,他即刻正色道,“当年为师反对新法只因新法扰民,如今却知不可一概而论。比如王相公的免疫法,便是善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又因新法受人诬陷差点丢了性命。然而即便如此,苏轼却仍能保持一片公义之心,就事论事,不因私怨而蓄意诋毁新法。这般做派,方是君子之风、宰相气度。
慕容复所敬仰佩服的正是这样无私务实的苏轼,当下躬身一揖,回道:“老师处事公道,学生与有荣焉。”顿了顿,又蹙眉补上一句。“然而,学生观司马相公之言之行,只怕没有老师这般的气度。这家国大事,难道是用来给朝堂上的诸位相公斗气的么?”
慕容复这般所言,苏轼登时明白自己的这个弟子不但不怕令司马光知晓传单一物出自他手,反而还要以报纸驾驭民意挟制司马光。“明石,老师是不是不该劝你入仕?”司马光是当朝一品身边羽翼无数,他若要动慕容复,易如反掌。
“老师以为我手段过激?”慕容复黯然发问。
苏轼摇摇头,低声道:“老师知道你一心为公,只是……大道茫茫……”
慕容复轻轻一笑,决然道:“若有朝一日,老师发现学生行事偏颇危害天下,就请老师为民除害罢!”苏轼惊诧地抬头望向慕容复,却见他神色坚定而狠绝,不留丝毫余地,仿佛他要出手对付的是他的生死大敌。“克敌制胜的杀手锏,我会亲手交给老师。”
作者有话要说:
苏轼:为什么跟学生聊理想都能聊地杀气腾腾?
导演:这个大概是因为……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吧!
慕容:我堂堂探花……
导演:慕容公子,你这探花到底怎么来的,你知我知,需要我明说么?
慕容:……
第62章 废除新法之争
之后数月,大宋天下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正旦过后,健康已大不如前的司马光自知时不我待,一面将自己的亲信党羽提拔入台,一面又联合了吕公著、范纯仁等人上疏请求全面废除新法,力争在自己寿终之前将朝廷的政务恢复到变法之前。
经过朝堂上的唇枪舌战,保甲、保马二法率先被废。接着,又轮到了市易法与方田均税法。
与保甲、保马二法不同,市易法平抑物价,限制奸商囤积居奇;方田均税法括隐出大量田地,增加了朝廷税赋收入,乃是善法。然而这两项新法皆有损富商与士人的利益,因而自颁布以来屡遭攻击。苏轼不愿见这两项善政也被废除,便漏夜前去拜会司马光。
苏轼来到相府时,司马光正在书房会见御史中丞刘挚。而在司马光的案头则摆了一份新近汴京城内大为流行的新事物——报纸。苏轼见状,眼皮轻轻跳了跳,忍住了没有吭声。
一个月前,在与慕容复的一席长谈后,这名为《汴京时报》的新事物就很快出现在汴京的街头巷尾。这份《汴京时报》以油墨印制,共有正反二十个版面,每十日发行一份,每份售价八个铜板,可谓是物美价廉。而其所勘录的内容既有文人雅士撰写的文章、诗赋,又有对各曲艺大家的评价点评,还有汴京城内各色新奇吃食玩物的介绍。由于内容包罗万象,这《汴京时报》很快便风靡汴京,又逐渐向周边扩散。
司马光吃过传单的亏,对这报纸一物的出现自然更加敏感些,是以很快便命家中老仆上街去买了一份带回来给他细细审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低声读过《汴京时报》每一期印在报头的这幅楹联,司马光不由轻声感叹。“办这报纸之人所谋者大啊!”
报纸的出现,实乃跨时代的产物,但摆在司马光的面前,却又是明珠暗投。虽说仁宗时期毕昇便已发明活字印刷术,然而由于胶泥活字容易损坏,印刷所用印墨质量不佳,印出来的字迹并不清晰,是以当时印刷书册主要仍是使用雕版。但雕版印刷制版缓慢,并且刻版容易磨损,使得成本增加,这也是为何书册售价居高不下的原因。
而慕容复所办的《汴京时报》一共只有一张纸,正反两面皆有印刷,却并未有墨透字背的情况出现。并且《汴京时报》每十日就要新出一份,创刊号首印三千份。直至引起司马光的注意,这报纸每份印量已达一万份。在这样巨大的工作量面前,使用雕版印刷显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慕容复办这报纸实际是用了铅块活字,并且调制了油墨进行印刷。而为了保证质量,慕容复甚至还命人改进制纸工艺,并由此为自己名下产业多添了一个利润增长点。
陪坐一旁的刘挚宽慰他道:“这报纸学生也买过几期,除了一些文人约稿,大都写的是风花雪月,相公不必过于忧心。况且,前些日子相公主持废除保甲、保马二法,这报纸还曾为相公鼓吹,这是好事啊!”
司马光闻言却只微微摇头,并不多言。纵使司马光对经济技术之道一窍不通,他也清楚知道宋时印制贩卖书册并无期刊发行号的说法,只要不是诲淫诲盗的书册,印了便印了,哪怕官至宰相也不能随意禁止。如今这报纸看似风花雪月全无威胁,可一旦它将矛头指向自己,它的能量怕是将大于传单。
刘挚见司马光愁眉不展,便又道:“相公若是实在放心不下,不如寻个由头,将它禁了也就是了。”
苏轼见司马光面露思索,显然颇为意动,急忙道:“刘中丞慎言!相公返朝便上疏官家广开言路,如今无端禁了报纸,岂非自打耳光?”
司马光眉头一紧又一松,谢道:“多亏子瞻提醒!”
苏轼不敢居功,急忙欠身又道:“下官此来乃是为了废除方田均税法一事。这方田均税法括隐出大量无主田地,增加朝廷赋税,实乃善政啊……”
哪知苏轼话未说完,司马光便已不耐烦地道:“废除新法事关社稷,吾意已决,你不必多言!”说罢,竟扔下苏轼自顾自离开了书房。苏轼这倒霉鬼是司马光一手从火坑里捞上来的,给了他翰林学士的头衔,让他去主持礼部贡举招揽自己的亲信。想不到,他才刚回来,就想着反对自己。苏轼这般不知恩没眼色,司马光不禁大为不满。
苏轼在司马光家讨了个没趣,回到自己家后,直至深夜才将这件事说给妻子听,又长吁短叹:“司马牛!司马牛!”又道,“明日上朝,吾自当据理力争,不可令君实铸下大错!”
王闰之听了却是心生忧虑。当年神宗皇帝主持变法,苏轼就极力反对,不容于新党。如今旧党当政,苏轼又反对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显然又将不容于旧党。如此一来,只怕苏轼在朝堂上的路都要被自己走绝了。王闰之自知劝不了丈夫,便起身去寻慕容复。
慕容复听了苏轼在司马光家的遭遇后也只是沉默,隔了许久,他方叹息着道:“若非司马相公,老师如今还在汝州吃沙子。明日朝堂上,老师若与司马相公相争,世人绝不会夸赞老师仗义执言,反而会骂老师忘恩负义。”
苏轼闻言立时一惊,当下叫道:“我虽受君实恩惠,却不是卖给了他。怎么连实话也不能说了呢?”
慕容复笑了笑,没有答话。在真实的历史上,苏轼一面拍灭了新党妄图复辟的阴谋,一面又对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叽叽歪歪,他名气又大说的又是大实话,教人无可辩驳。结果新旧两党全都恨他入骨,弹劾他的奏章如雪片般飞来,逼得太皇太后不得不将他下放去了杭州。
慕容复与苏轼对视许久,见苏轼始终神色坚定不依不饶,便道:“老师既称司马相公为‘司马牛’,当知他的执拗不下于‘拗相公’王介甫。纵然明日老师与司马相公针锋相对,老师以为能说服他么?”
这一回,苏轼却只沉吟不语。
慕容复微微一笑,又道:“若是……学生敢打包票,此事定有解决的办法。老师可愿暂时隐忍,图谋将来?”
苏轼不明所以地望向慕容复,却见慕容复的目光扫向了手边的报纸。“我办这报纸,可不仅仅是为司马相公废除新法鼓吹的。”新法的得失,各利益集团都有各自的看法,朝堂上的唇枪舌剑未必能有胜负。但是,数据却是不会骗人的。市易法的推行繁荣了市场,使商铺牙行盛行;方田均税法增加了税赋收入,朝廷的用度日渐宽裕。若要废除这两法,多余的劳动力如何安置?减少各部预算,大臣们又可曾愿意?这些问题,都需要司马光来解决。
苏轼了然道:“你要将这报纸进呈御览?”
“不是我,但总有别人。”慕容复区区八品官,连参与朝会的资格都没有,哪有机会将报纸进呈御览。但新党党魁章惇尚未被贬,他一定会有所行动。
“为何不是为师?”苏轼讶异地发问。
“老师,您真想不见容于新党也不见容于旧党么?司马相公因为反对新法在洛阳谪居整整十五年,废除新法已不仅仅是国事,更加是私怨了!”慕容复沉声道,“我知老师向来当惯了公孙杵,但如今的情形,唯有程婴才能救天下啊!”
苏轼猛然一惊,当下为好朋友辩驳:“君实不是这等气量狭窄之人!”
“他若不是气量狭窄,就当明白市易法与方田均税法的好处;他若不明这二法的好处,只是人云亦云,那他又有什么资格任这宰相一职?”慕容复即刻回道。
纵然苏轼一向雄辩,此时竟也被学生说得哑口无言。半晌之后,他才郁郁寡欢地道:“但愿你这报纸当真有用罢!”
“老师,为今之计,唯有尽人事听天命,留待有用之身以图将来。”慕容复苦口婆心地劝道。见苏轼勉为其难地点了点头,他才暗松了一口气。司马光的寿数将终,司马光一死,旧党之中再无一人的声望可与苏轼相提并论。能不能问鼎宰执之位,只看这一局了。
翌日,司马光果然上疏请废市易法、方田均税法。此时司马光在朝堂上风头无两,举朝无敢言者,唯独章惇上疏驳斥司马光对二法的攻击。太皇太后见两人争论不下,便又问起了自己偶像的意见。
苏轼受了慕容复的告诫,千辛万苦方忍住了出声反对司马光的冲动,只沉默地向太皇太后与官家深揖为礼,又转而向司马光一揖,扬长而去。苏轼有此举动,朝堂上下顿知苏轼并不认同司马光,只是碍于司马光的情面不愿多言。有苏轼带头,朝堂上一些原本摇摆的大臣们也态度暧昧起来,不愿明言是否支持废除此二法。
朝议连拖数日,一份《汴京时报》终于走进了章惇的视线。章惇阅读这《汴京时报》原本只为解闷,不想报纸上所撰社论直让他拍案叫绝,他当即携报纸入宫求见太皇太后与官家。第二日的朝会上,章惇精神抖擞,当面向司马光质询了报纸所列的三个问题。其一,市易法一旦废止,朝廷如何平抑物价?其二,方田均税法一旦废止,税赋收入将大幅减少,朝廷如何养民?其三,因二法废止而裁撤下来的剩余劳动力如何安置?
这三个问题司马光一个也不曾想过,只咬紧了一条不松口:二法与民争利,又有恶吏徇私枉法,乃是恶法!
章惇悠然一笑,朗声道:“百姓开门七件事唯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朝廷每日里处置的国家大事又岂止七件?文治武功、救灾扶困、养民拓荒、铺路架桥、稼穑行商,哪一件不要钱?司马相公只知二法与民争利,却不知一个穷朝廷如何支撑得起这河清海晏的天下?所谓藏富于民,只怕是给那些虎狼般的异族养了一群待宰的肥猪!至于吏制不清,规矩之外情弊在所难免。如何澄清吏制,正该相公所谋。若因吏制不清而因噎废食,岂非笑话?”
章惇这番话与那报纸社论参差相拟,直将司马光堵得一噎。只因朝堂之议相持不下,高太后不得不无奈宣布暂缓废止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到上疏废止免役法时,司马光终于做足功课又选了一个报纸刚刚出刊的黄道吉日,历数免役法五害,请求恢复差役法。这一回,苏轼仍旧一言不发,由章惇当了孤胆英雄。官司一直打到太皇太后的前面,免役法是否彻底废除尚未有决断,司马光却已洞悉章惇的性格弱点,故意在太皇太后的面前激怒他。性情暴躁的章惇果然中计,因言行无状恶了太皇太后,被贬出朝任汝州知州。
随着章惇被贬出京,新党在朝堂中的势力已被旧党连根拔起。司马光踌躇满志,下令五日之内尽废免役法恢复差役法。免役法自熙宁三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有十六年,司马光要求在五日之内尽数废除显然操之过急,甚至可说是乱政。一时之间,满朝上下异议者众,唯有开封府尹蔡京令行禁止,汴京百姓则怨声载道。
慕容复一面暗恼章惇战斗力不足,轻易就被司马光坑了,一面又安排人手收集开封府废止免役法的种种不法之事,打算将其勘录在报纸上设法上达天听。而就在他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近日来精神颇有萎靡的苏轼却忽而给他传来一条消息——即将前往汝州赴任的章惇希望在临行前见他一面。
作者有话要说:
慕容:老师,关于要不要全面废除新法的事,你能闭嘴么?
苏轼:嘤嘤嘤!我说大实话也不行么?
司马:擦!早知道你会反咬我一口,我就该让你接着在火坑里蹲着!
第63章 合纵连横
传过口讯的苏轼并没有急着走,反而一脸诚恳地向慕容复请教:“子厚见你所为何事?”
这个问题的答案难道不应该是你来告诉我么?慕容复沉默半晌,以同样诚恳的态度回道:“老师,我与章大人不熟!”非但不熟,更加一直有意避免与此人接触。慕容复是知道章惇此人的,也曾读过他的不少轶事,深入分析过他的性格。章惇此人才大志高、刚愎自用、睚眦必报,宁可他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他,如此枭雄人物,实在不是好基友的人选。
苏轼也好似醒悟过来他的问话并不妥当,略有扭捏地提醒道:“为师与子厚相交多年,子厚此人性情桀骜,你与他相处切记恭谦。”苏轼实在是个天生的八卦王,未免学生无意中得罪了章惇遭他记恨,又将“章惇书绝壁”的事翻出来说了一遍,最后感叹。“子厚是连身家性命都不顾惜的人,必能杀人!”
慕容复见苏轼面露关切,顿知苏轼的内心深处对这位好友亦是十分忌惮。只是他为人旷达不拘小节,是以并不自知。慕容复虽不愿与章惇深交,却并非畏惧于他。此时见苏轼担忧,他不由轻轻一笑,打趣道:“老师,学生也杀过人!”
苏轼深知这个学生比自己靠谱百倍,见他神色轻松便也跟着放松下来,又道:“太皇太后已应允了建六扇门一事,明旨这几日便会下来。”
建六扇门一事全靠苏轼用自己强大的魅力为诸葛正我说项,慕容复急忙躬身一礼。“多谢老师!”
苏轼摇摇头,颇有些欲言又止地道:“你这位朋友,诸葛大人……若非我也亲见过他,几乎要以为他是……他……”
“以为他是佞幸?”慕容复微笑着为苏轼未出口的话补全。六扇门由朝廷中旨而设,虽隶属刑部,但刑部并无管辖六扇门办案的权利。而六扇门成立之后主要办的都是朝野的通天大案,这种部门的确很容易被人当成是谄媚皇家的鹰犬走狗。“老师,诸葛兄性情刚直,对朝廷更是忠心耿耿,他绝不是那种人。”
苏轼也知诸葛正我不是那种人,幽幽叹道:“蔡元长倒行逆施早犯了众怒,纵然没有你收集的这些证据,他也会遭弹劾,开封府尹他是做不下去了。相比执掌六扇门,难道不是在开封府坐堂更好么?”
“老师,以诸葛兄的才干,区区一个开封府实在是太小了!”见苏轼面露诧异,慕容复便又露了两句口风。“如今太皇太后垂帘,朝野靖宁,能有什么大案?诸葛兄在江湖上颇有人脉声望,与其教那些江湖上的奇人异士无事生非,不若将他们联合起来为国效力。”
苏轼闻弦歌而知雅意,即刻道:“你是指那些异族?”
慕容复点点头,沉声道:“辽国占据燕云,犹如扎在我大宋背上的芒刺。夏国向来在我大宋与辽国之间首鼠两端,似搅屎棍一般,着实可恨!我还听闻近年来,青唐之地也不甚安稳,吐蕃蠢蠢欲动。我大宋如今的情势看似河清海晏,实已危机四伏。眼下朝廷抽不出重兵来,不如废物利用。与其让那些江湖人闲来无事争那天下第一的虚名,不如将他们发配边关,或刺探军情、或潜伏异族从中挑拨,若真能做出成绩来,他日青史留名,岂非美事一桩?”
苏轼的眉头微微一皱,轻声道:“你有这个想法多久了?”
“自打当年在征伐路上见识了西夏一品堂的手段,学生便有此念。”慕容复坦然回道,又在心中默默地补上一句:并且我已经在西夏在安插了不少棋子,只是我识人不清,这最重要的棋子出了一点小问题,让我不得不提前考虑第二道安全措施。
“诸葛大人明白你的想法吗?”苏轼又问。
“诸葛兄是个聪明人,待水到渠成,他自然明白。”慕容复笑道。
苏轼长长地叹了口气,欣然道:“长江后浪推前浪。明石,二十年后,这朝堂宰执必然是你!”苏轼与王安石、司马光二人俱已相识经年,这两人虽说对待新法变革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本质上皆是果敢毅勇之士。然而作为一国宰执,苏轼却总隐隐觉得他们欠缺了些什么。直到慕容复考上探花,根据朝廷官员不得化外贩鬻的规矩,慕容复将他在海外的买卖全部转到王语嫣的名下。苏轼以王语嫣的师公及未来公公的双重身份接触到慕容复的海外产业,又听了儿子苏迈叙述这些年来他在海外的经历。苏轼这才真正明白了他这个学生的手段。慕容复行事常出奇招,犹如羚羊挂角毫无痕迹,看似处处闲子,实则合纵连横左右逢源。一旦图穷匕见,便是大势已成再难转圜。识势、造势,这便是王安石与司马光这两位宰相所欠缺的地方。
偶像对自己有这么高的评价,慕容复自然高兴,然而他笑了一阵便又正色道:“司马相公行事偏激,如今的朝堂却仍要老师当这定海神针!”
苏轼正当壮年,返回朝堂自然满腔雄心抱负想干一番事业。只是他毕竟年长矜持,意识到再说下去难免落到师徒俩互相吹捧的恶心局面,便笑了一笑,转身离去。
三日后,慕容复在锦林楼延请章惇。虽说是章惇率先表达了善意,但慕容复区区八品官自然不能厚颜等着章惇掏钱请他吃饭。
两人相对而坐,饮过一杯,章惇却也不急着说话,只四下打量这在汴京乃至全国都声名鹊起的锦林楼。装修之华丽、酒食之丰盛自不必待言,楼下大厅内有一名中气十足的说书人一拍醒木,高声道:“只见岳帅双目如电面沉似水,指着秦桧大声道‘好一个奴颜婢膝贪婪无耻的秦相公!若留你性命,不知将害了我大陈多少血性男儿!左右,给我将他叉下去,开刀问斩!以这奸臣的鲜血,祭我大陈百姓英灵!’”
“好!”那说书人话音未落,酒楼内顿时哄然叫好,那响声几要掀翻房顶。不一会,打赏便如流水般端到了那说书人的面前。
章惇见此声势不禁微微一笑,吩咐身边仆从也取了银两去打赏。“老夫偶尔也命家中仆役诵读《说岳全传》,但比起这说书人终究是少了几分气势。”
慕容复笑了笑没有说话,只埋头为章惇添了一回酒。西夏国书一事让不少大宋百姓将司马光看做了大宋的秦桧,章惇命仆役读《说岳全传》,怕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慕容复是苏轼的弟子,苏轼是旧党中人,大家本不是一路人。然而慕容复这些时日以来的表现,却已令章惇有了不同的想法。“日前,若非有慕容大人的报纸点破迷障,老夫也保不住那方田法与市易法。一直未曾谢过,先干为敬!”说着,章惇端起慕容复为他斟满的酒杯一饮而尽。
慕容复讶然地一挑眉,却见他对面那个身材奇伟的老帅哥一脸平静地望将过来,眼底的清明老辣一点也不像一个年过半百的老者。所谓明人面前不说暗话,慕容复也不再遮掩。“下官人微言轻,终究只是摇旗呐喊的无名小卒,冲锋陷阵抵定乾坤还要仰仗大人!”
章惇哈哈大笑气势俨然,教人一望即知不是凡夫。“难得明石与老夫志同道合,如今主少国疑,来日朝堂之上还要靠你我多多操劳!”
慕容复猛然一顿,抬眸望住章惇。对方炯炯有神的双目中尽显延揽之意,显然不是慕容复的错觉。历史上,章惇深受哲宗皇帝的信赖,独相多年秉持国政,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慕容复绝没有想到他居然会想到延揽自己,他只能说:“章大人,承蒙错爱,只是学生已入吾师苏子瞻门下,若改弦易辙,怕章大人也瞧我不起。”以章惇的为人,只要不曾纳头便拜便已是得罪。慕容复也实不耐烦与他像两个傻逼也似的绵里藏针大打太极。
慕容复如此明火执仗,显然也大出章惇的意料之外。只见他呆滞片刻,忽而豪爽一笑:“子瞻这份福气,当真是羡慕也羡慕不来!然而,老夫却知道慕容大人虽敬佩子瞻,可与他的处事之道却截然不同。”
慕容复摇摇头仍不接招,一五一十地答:“章大人当知,吾师亦不赞同全盘推翻新法。”
事不过三,章惇面色一沉,怒道:“子瞻受了司马村夫的恩惠,这江山社稷早不放在心上!”
“章大人与吾师相交多年,应知他心性仁厚不若大人这般果决。朝堂上,老师虽不曾言明立场,但有事自然有弟子服其劳。”慕容复平静地回道。
“你人微言轻,能奈司马村夫何?”章惇轻蔑地道。
慕容复也不动怒,只向天拱拱手朗然道:“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但凡王相公的新法与国有益,下官必然拼死力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章惇的嘴角擒着三分赏识七分冷意,缓缓道:“慕容大人如此行事,就不怕被人说是蝙蝠么?”蝙蝠,在鸟的面前是鸟,在兽的面前是兽。一言以蔽之,反复无常首鼠两端,两面不是人。
慕容复又给章惇续了一杯酒,笑道:“太皇太后信重司马相公,纵然章大人才干远胜司马相公千百倍,太皇太后一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此情势,章大人不会不明白,为何不如蔡京一般改弦更张,唯司马相公是瞻以保富贵,反而落得被贬汝州的下场?只因章大人与司马相公之争乃是君子之争,只因政见不合并非私仇作祟。章大人若是见风使舵,那便是小人行径。下官不才,却也只愿行君子之道,不攀小人之风。”
“如此说来,我与汝师苏子瞻之间也必有一争!”章惇杀气腾腾地道。
纵然没有我,你上位之后也没有对苏轼这个老朋友有半分客气啊!慕容复暗自腹诽,转口道:“章大人,下官虽不能为大人效力,但有一句话……敌人的敌人,可以暂时是朋友。”慕容复虽得罪了章惇,但暂时还不想与他成为不死不休的仇家。
“敌人的敌人?”章惇玩味一笑,意味莫名地道。“慕容大人何出此言?”
“下官一向敬佩章大人,对大人坦诚相见,大人又何必敷衍下官?”慕容复随手翻出三只酒杯摆在桌上,“司马相公、程颐、吾师,旧党表面人才济济实则分为朔、洛、蜀三党,司马相公近些日子操劳过度,只恐寿数不长。待司马相公西去,章大人以为这旧党之中由谁领袖于新党是最好的结果?”
司马光这些时日以来身子日差,章惇自然知道,心里更不知咒了他多少回。慕容复如今有此一问,以章惇的才智更加明白他的言下之意,只冷笑着答:“刘挚与程颐各个自视甚高,子瞻虽有太皇太后青眼,可惜天真烂漫不识权谋,想要说话算数,怕是难、难、难!”
“章大人的话虽不错,但若令另二人掌权,王相公与新党这十余年来的成绩就要被他们抹杀殆尽了!”慕容复诚挚道,“章大人,助人,亦是自助!”
章惇冷笑一声,沉声道:“我看程颐迂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却是最佳的人选。”章惇虽被贬出京,但新法未曾全部废除便意味着新法旗帜未倒,章惇手下那些支持新法的官员就不会树倒猢狲散。以太皇太后对新党的厌恶,章惇只要令新党官员上书吹捧苏轼几句,就够苏轼焦头烂额了。
慕容复叹了口气,心道:若我放手不管,任由司马光将新法连根拔起,你还有什么能耐在我面前拿乔作态?偏我不能!想到这,慕容复的面色立时一沉,森然道:“我不会允许!”
章惇被慕容复堵地一窒,不知为何,心底竟冒出些许寒意,隐隐已信了他所言。片刻后,章惇收拾心情,不满地道:“慕容大人这是在要挟老夫?”
慕容复摇头道:“不敢!下官虽不愿与章大人为敌,但却更不愿因党争致使民不聊生。还请章大人三思!”
章惇沉吟一阵,终于道:“我要你的报纸为新法张目!”事实上,章惇一开始打的便是这个主意,慕容复反而只是个添头。
“可以!”慕容复大方道,“下官愿派工匠传授活字印刷术,助章大人办报为新法张目、于士林扬名。”
章惇一听“士林扬名”四个字眉心便是一跳。在他看来,司马光与程颐有什么能耐,还不是因为在士林中名声甚大,这才“众望所归”了?若是他有样学样,相信无论多久,官家都不会忘了他。章惇受慕容复一言提醒,不由道:“慕容大人,你就不怕来日我夺了汝师的前程?”
慕容复温和地摇摇头:“章大人是个勇于开拓的聪明人,而司马相公、程颐之流则是抱残守缺的笨蛋。家国大事,容得下一百个懂得变通的聪明人,却容不下一个食古不化的笨蛋!”
章惇开怀大笑,问道:“既是合作,有来必有往。慕容大人,你要什么?”
“人手!”慕容复毫不犹豫地道,“熟悉新法、长于政务的朝廷官员!”论士林中的名望,苏轼已然刷至满级。如今欠缺的,便是下面能干活的小弟。
作者有话要说:
导演:章大人、慕容大人,啥感觉?
章惇≈慕容:与虎谋皮!
第64章 姗姗来迟的接风宴
新党与蜀党的首次媾和十分成功,章惇得到了能为自己刷存在感的神器——报纸,慕容复得到了朝廷下游真正干活的事务性官员。这些官员曾为新党驱策又并非章惇心腹,以旧党的心理洁癖怕是容不下他们。慕容复能在这个时候代表苏轼这枚政治新星收留他们,无疑是雪中送炭。之后的数年里,蜀党正是仰仗这些牧民官的支持在朝廷的党争中始终立于不败。
不得不说,拥有一名共同敌人的章惇与慕容复的确是合作愉快。就在两人会面后不久,章惇便凭借着慕容复提供的相关数据资料安排人手上疏弹劾蔡京“怀奸邪、坏法度”。刚给司马相公添了三分光彩的蔡京又因废除免役法手段过激以致民怨滔滔,再给司马相公的脸上留了两个巴掌印。
朝廷才贬谪了蔡京,新一期的《汴京时报》又新鲜出炉,连篇累帙地记载了各路地方因废除免役法而引发的纷争抗议。有归还五砦一事的前车之鉴,朝廷再不敢轻忽民意,在各地州府官员陆续上疏请求“废除免役法当缓进”后,便顺水推舟纳谏如流了。《汴京时报》再次第一时间传播了这个消息,而就在百姓欢呼“官家圣明”的同时,年迈的司马相公再次病倒了。
慕容复虽说又有份气病史学界大牛司马光,但所谓一回生二回熟,这一次他却并无多大的心理压力。在给苏轼准备了几盒上好的长白山老山参安排了马车送他去探病之后,他便心无旁骛地过问起了给苏门四学士办宴席的事来。
由苏轼所主持的太学学士院考试业已结束,正如史书记载,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三人脱颖而出,得到了苏轼的大力推崇。只因苏轼是这三人的座师,按照官场潜规则,他们便是天然的苏党,亦是慕容复的天然盟友。
元祐元年六月,被秦观惦记已久的接风宴终于拉开帷幕。为了这次的接风宴,慕容复特意请来了“锦林楼”与“锦乐坊”的全套班底,而邀请列席的客人除了通过太学学士院考试的所有上榜考生,还有苏轼、苏辙二人的同僚好友,慕容复与秦观的同年、同僚,以及李格非、李之仪、米芾、李公麟等在朝堂上是散兵游勇,在文坛或画坛上却留下赫赫威名的大牛。
文人饮宴,向来是逼格比酒菜更重要。为此,慕容复花重金在汴京城郊购下了一处园林,引水挖渠搬山移木好生修缮了一番。饮宴时,大伙的装扮俱是轻裘缓带魏晋之风,酒食则以曲水流觞的形式顺流而下。曲调优美婉转生情的牡丹亭只在亭台内遥遥传来作为背景,一干自命风流的文人士子围坐在水渠边谈诗论画相合为乐,俨然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而未免有人如自己一般吟诗作对实在拿不出手,慕容复还悉心安排射、御、数等活动,最后又免不得在秦观的怂恿下亲自上场耍了一套剑法,赢了个满堂彩。
饮宴的后半截,文彦博、范纯仁、苏轼等先后起身侃侃而谈自己的诗文心得与治国理念,慕容复则端着酒杯四处流窜,结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黄庭坚已年过不惑,对《汴京时报》大加赞赏,认为是朝廷广开言路尊重民意的象征。慕容复闻之心喜,当即表示将引荐《汴京时报》的主编给他认识。张耒醉心治学,慕容复几番与他搭话,他都充耳不闻,目光只追随着苏轼的身影。慕容复自知不敌苏轼之魅力,只得悻悻而去。相比之下,出身官宦之家的晁补之显然更懂得如何与人交际,他性情温厚与慕容复相谈甚欢,只是提起在京城的起居用度显然有些捉襟见肘,隐隐有乞补外官的念头。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说的便是在天子身边混个脸熟,升官发财也容易些。真外放了,天下官员数以万计,谁还能记得?慕容复自然不会允许晁补之自毁前程,哪知他尚未开口劝说,坐在晁补之身侧的秦观已然笑道:“有明石在,晁兄还忧心什么经济?”论年纪秦观居长,只是晁补之是元丰二年的进士,秦观却是元丰八年的进士,因而秦观在晁补之的面前也只能是师弟了。
晁补之早知慕容复富可敌国,苏轼苏辙两兄弟与秦观在京城的用度俱是由他打点。并且这次饮宴慕容复也释放了足够的善意,想必也乐意为他承担生活费。只是晁补之为人严谨端方,不愿轻易受人恩惠,便客气道:“在下既受朝廷官职领朝廷俸禄,岂能……”
慕容复轻轻一笑,即刻打断他道:“晁师兄所言甚是,晁师兄身为朝廷命官,经济之道自有官家操心。只是师弟这儿还有些小事想请师兄援手,你我本是同门,师兄不会袖手旁观罢?”
秦观一听慕容复此言,已是微微一笑。却是晁补之与慕容复初初相识,不知他的手段,当下认真问道:“不知有何事需要为兄效力?”
“小弟家中有一书肆名为‘锦书阁’,只因经营不善眼看就要关门大吉。小弟素闻老师赞誉师兄文采,今日觍颜请师兄多多援手。”慕容复一本正经地道,“小弟寻思过了,这四书五经每个书肆都有售卖,利润实在不大。所以师兄若愿向小弟的书肆独家供稿,小弟愿给双倍润笔,并且日后‘锦书阁’每卖出一份师兄的文章,我便给师兄三成分润。师兄以为如何?”慕容复深知这些清廉自守的文人气节,与其让晁补之纠结干兼职补贴家用会不会有损朝廷颜面,不如直接跳过这个选项讨论独家供稿的问题。
事实证明,晁补之果然被慕容复的生意经给绕晕了,也不曾想到宋时并无《版权法》出台,反而虚心求教道:“不知何谓‘独家供稿’?”
慕容复拱手一笑,轻声道:“小弟僭越,独家供稿便是师兄的文章诗词若投了我家书肆,便不可再卖去别家,收别人的润笔了。”
“独门生意,原来如此。” 晁补之恍然点头。
“师兄既然答应了,明日小弟便着人将合约送往府上。多谢多谢!”说罢,慕容复也不理晁补之是何反应,即刻起身去寻下一个目标。
晁补之在原地呆了许久,直至见到慕容复扔下李之仪又去寻米芾,他才恍恍惚惚地向秦观问道:“我方才答应他了么?”
秦观强忍笑意,点头正色道:“晁兄,君子一言、快马一鞭啊!”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等慕容复将场上有价值的客人全部串联,已是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李之仪与秦观的诗词切磋方入巷,大伙兴致正浓,慕容复自然不能拂了大家的雅兴,命人在树梢上挂起琉璃灯,不一会又有汴京名妓与“锦乐坊”的歌姬轮番歌舞助兴。
一场饮宴自白昼进行至夜晚,始终声势不落花样迭出,便是不在意享乐的诸葛正我与乔峰都不禁眼花缭乱乐在其中。眼见慕容复忙里忙外,一会安排仆从记录大伙新作的诗词,一会又命厨师在空地上堆起松木准备烧烤,竟是一刻也不得闲。乔峰实在看不过眼,赶忙上前扯住他道:“忙了半天,歇一歇罢。”又塞了一盘烤肉到他手中,“我看你酒喝了不少,却不曾吃过多少东西。”
慕容复也不跟他客气,一连吃了两盘烤肉方笑道:“还是乔兄够体贴!”今日列席宴会的客人不下五十人,慕容复身为主人免不了每个人都亲自招呼一番。若非内功深厚,怕是早喝倒了。
乔峰闻言只是笑着摇头,不等他搭话,诸葛正我已然嗤笑一声,低声道:“斗转星移何等了得,不想今日竟拿来卖艺取乐!令祖慕容龙城泉下有知,非剥了你这个不肖子孙的皮不可!”
慕容复抬眼见诸葛正我神色不善,当下笑道:“诸葛兄,今日能列席宴会的来客多是诗文书画样样了得的千古才子。但凡得他们一字半句,便能换我慕容氏无穷无尽的利润,我岂能不经心?”
诸葛正我冷哼两声,沉声道:“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党争,即是乱政的开端。慕容兄,我一直以为你明白这个道理!”
“诸葛兄何出此言?”慕容复讶然道,“今日列席的俱是正人君子,岂是一点蝇头小利所能收买的?”
“你……”诸葛正我立时一噎,隔了一会方恨恨道。“那章惇给你的官员名册呢?”
慕容复闻言眉心不禁微微一跳,即刻将目光转向乔峰道:“究竟是乔兄的丐帮人才济济,还是诸葛兄确有化腐朽为神奇之能?六扇门开张不过数月,这么快就将我的底也给摸清了?”
这一回,诸葛正我与乔峰都不答话,只沉沉地望着他。
慕容复见状不由幽幽一叹,用手中的筷子指着不远处的人群道:“时至六月,蚊虫颇多。若非我早命仆役四处捕杀,饮宴至今大伙只怕都忙着打蚊子呢。诸葛兄、乔兄,有人能站在篝火旁侃侃而谈,便必得有人在阴影处对付蛇虫鼠蚁,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诸葛正我与乔峰彼此互视一眼,忽而齐声一叹。
却在这个时候,始终处于人群的中心的苏轼突然将目光转向了此处,扬声道:“明石,你来说!”
“是!”慕容复起身应道,施施然走了过去。
刚走入人群,秦观便飞快地将方才的话题复述给了慕容复。“方才老师问我等,随他治学多年,可学到了什么?黄师兄说洒脱、晁师兄说博学、张师兄说正道、我说自然,小师弟,你有什么看法?”
苏轼一生光明磊落又才华横溢,做官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人则宽容仁厚实为正人君子。而在文学方面,他的诗词自成一家主张文章与气节并重,在文章上他又是提倡古文主张文以明道的领袖人物。与此同时,他又精通杂学、忧国忧民,生性疏狂浪漫,是以苏门四学子所言“洒脱、博学、正道、自然”都对。然而,这几个答案显然都不曾得到苏轼的赞赏,这才把自己给扯了进来。慕容复顿时明白,这是闲聊,但更加是一次考校。
若说考校学问,慕容复立时心虚。他对儒家学问向来是实用主义,自从过了科举的鬼门关,是再不曾读过儒家士子眼中的正经书。好在慕容复知道苏轼真正要问的并非学问,而是治政理念。正如历史上,唯有朝云一句“学士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才能博苏轼一笑一般,苏轼真正在意的从来都不是他能在学术界有多高的地位,而是在感叹自己壮志难酬未能为民谋福啊。想到这,慕容复不由轻轻一笑,向人群深揖一礼,沉声道:“学生资质驽钝,追随老师时日最短,所学所得与几位师兄相比,不过皮毛而已……”
“皮毛为何?”范纯仁在朝堂上见识过慕容复的口舌之利,当即笑着打断了他。
“两个字,务实。”慕容复正色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谓务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亦是务实。正所谓学无止境,学问之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非务实不可做学问。”
“如今我等皆在朝为官,要做学问,更要做官。”范纯仁又道。废除新法一事,范纯仁原本大力支持司马光。只是近日来几番纷争让范纯仁看出了司马光在治政方面的幼稚与顽固,这才拉了文彦博来参与这次饮宴。
“读圣贤书忠天子事,保家卫国守土安民更须务实。若为一方父母,这头一年便当靖安地方澄清吏治,使男有分女有归、老有养少有学;第二年便该养农、促工、励经济、重学问;到第三年若能使税赋增长、百姓富足、民风淳朴,方能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官。”
“如此为官,可谓是牧守一方,恩泽一地。虽说只是皮毛,却也可庇天下。”范纯仁长叹道。范纯仁是范仲淹次子,自幼天资聪颖,勤学好问。他也曾为一方牧民官,做过不少造福一方的事,却从未曾听过如此提纲挈领的为官之道。虽说谈不上耳目一新,但也的确是拨云见日。“子瞻教的好学生!”
苏轼生性疏阔,慕容复的回答又合他心意,早已是满面笑容。此时见范纯仁也来恭喜他,不由自矜地点了点头,左顾右盼,十分神气。
“有了皮毛,自当有爪牙。”慕容复续道,“文官为皮毛,武将为爪牙。皮毛应丰,爪牙当利,如此方能自保。”
慕容复这一句显然又是剑指司马光不修武备修德政,文彦博与范纯仁俱是历经数朝屹立不倒的老人了,自然闻弦歌而知雅意。然而他们二人终究老成,又有文人痼习防备武将,虽知慕容复说的在理,此时也只呵呵一笑不予置评。司马君实一病再病实非良兆,苏轼却偏偏在这个时候举办饮宴,想到日后的朝局变化,文彦博与范纯仁一时皆有些忧心忡忡。
人群外,乔峰远远望着处于人群中谈笑风生的慕容复久久一叹,低声道:“诸葛兄,以我的身份,怕是要陪着慕容一块打蚊子了。”
“这些人,用蝇头小利不能收买的,用靖安天下的理想必能收买。”诸葛正我无奈苦笑,“我既入了他的局,也只好乖乖地去为他当爪牙了。”
作者有话要说:
范纯仁:子瞻教的好学生!
苏子瞻:o(n_n)o~
慕容复:o(n_n)o~
范纯仁:我收回前言!
第65章 司马相公壮志未酬
饮宴过后,朝堂上司马光仍旧告病,御史杨畏却已再上奏本,弹劾《汴京时报》风闻言事妖言惑众扰乱朝纲,提议禁绝报纸并索拿相关人等交付有司问罪。奏本一上,朝堂上即刻掀起轩然大波。此时章惇已远谪,新党在朝堂上再无声势。可同属旧党的洛党又异军突起,贾易、朱光庭等先后跳出来抨击以司马光为首的朔党禁绝言路蒙蔽圣聪。口水官司一连打了几日,朝堂上正是一地鸡毛的时候,蜀党党魁苏轼突然上了一本名为“报纸管理条例”的奏本,整理二十大项六十小项,从报纸的申办、允许登载的内容直至盈利的计税方式都做出了规定,最后又将监管报纸的任务纳入了礼部的职责范围。
此本一出,哲宗皇帝与高太后皆拍案叫好,直夸苏轼老成谋国,又吩咐他将奏本整理成法规行天下。禁绝报纸一事本为朔党挑起,最后却是蜀党大出风头,朔党上下都觉颜面无光。反而是历史上曾与苏轼掐死掐活的洛党,此时却与苏轼站在了同一条壕沟里。当然,慕容复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只等司马光一死,三党的党争便再无遮掩的余地。
散朝之后,苏轼寻到慕容复忧虑地道:“君实并非愚人,你这奏本一上,他便会知晓我与这报纸脱不了干系啦!”原来这所谓的“报纸管理条例”正是慕容复参考后世国家监管报纸出版管理的法令而写,他人微言轻便又借了苏轼的马甲上奏朝廷。
慕容复轻轻一笑,满不在乎地道:“司马相公若是如今还弄不明白,那他连御史之责都承担不起,更何况一国宰执?老师去探望相公时,相公若是问起此事,老师实话实说便可。”
苏轼闻言也松了口气,释然道:“为师与君实本是至交,再要瞒他,心里也过意不去。”抬起头,又拍着慕容复的肩头安抚他。“你放心,君实乃正人君子。你的报纸虽与他意见不合,但他也绝不会携私报复。”
“学生明白!”慕容复诚挚道。司马光在指使手下上本禁绝报纸之前竟不曾遣人来收买,如此政治弱智,纵然他真有心报复,慕容复也并不担心。
一个月后,《大宋报纸管理法令》正式出台。慕容复第一个遣人去礼部缴纳了一万贯的押金又自行申报了每年上缴的税金,算是正式在朝廷上挂了号,为《汴京时报》过了明路。日后,但凡《汴京时报》不曾诋毁君王、不曾教唆十恶、不曾诲淫诲盗、不曾偷税漏税,便谁也不能无故禁绝其发行。
慕容复这头才解决了报纸一事,苏轼又匆忙而来,扯着他的衣袖道:“快!快!君实要见你!”
慕容复挥手示意前来汇报工作的仆从退下,又探头瞧了瞧窗外夕阳西下的景致,一头雾水地道:“老师,天色已晚,纵然要去拜见相公,也该明日啊!”大宋礼仪之国,从无深夜拜会的规矩。
哪知他话音未落,苏轼的眼泪便掉了下来。“君实……君实不行了,他家中老仆亲自来请你……”
“那还等什么!”慕容复赶紧反手捉着苏轼,急匆匆地走了出去。他虽说早知司马光的寿数就在这几个月,可如今正式听闻噩耗将至,亦是心下惨然。
二人沉默着赶至相府,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已红着眼在大厅等候。见到苏轼与慕容复出现,他几步上前向两人施了一礼。“家父早有吩咐,慕容大人若是到了,请去卧房一见。”
苏轼这一路前来眼泪就不曾停过,听了司马康的话也哽咽着道:“明石,你去罢。君实,君实必然有要紧的话与你说……”
慕容复无奈地递了一条绢帕给苏轼,向司马康言道:“烦请照料家师。”这便随司马府的家仆向后院行去。
卧房内,司马光刚在仆役的服侍下喝过药,死忠刘挚仍守在他的身边寸步不离。见到慕容复出现,刘挚忍不住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慕容复视若无睹,上前深揖一礼。“见过司马相公。”慕容复入眼所见,司马光白发苍苍面容枯槁,显然已近油尽灯枯。
司马光吃力地向刘挚言道:“莘老,你先退下罢。”
“……是。”刘挚低声领命,临走前又不咸不淡地在慕容复的耳边丢下一句。“听闻慕容大人对为官之道颇有心得,来日宦海沉浮,本官可就拭目以待了!”
慕容复仍旧置若罔闻,待刘挚离开后方又揖了一礼,恳切道:“相公多多保重!”司马光为人固执缺乏政治智慧,可至少但凡他活着一日,苏轼就仍是安全的。他的存在于苏轼而言,好比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虽说挡去了阳光,可也同时挡去了风雨。
“坐罢。”司马光微咳两声,随手指了指床榻旁的一方小凳。待慕容复泰然落座,他又道:“今日见你,原是决定你的去留,想必你心中有数。”
慕容复点点头,满不在乎地道:“下官打乱了相公废除新法的部署,在相公眼中已将下官视为新党,必欲除之而后快。不知去的是岭南哪一州?”
哪知慕容复话音方落,司马光便厉声怒斥:“小人!子瞻如何收了你这小人为弟子!”宋朝的相公们向来自诩君子,行的是君子之政。大臣之间虽因政见不同而有矛盾,但绝不会因此而互相碾压。若司马光当真将慕容复送去岭南这等九死一生的烟瘴之地,那便不是贬谪,而是流放谋害了。司马光自认君子,绝不会如此行事,那自然是慕容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慕容复哂然一笑,坦然道:“相公厚葬了王荆公,荆公泉下有知,自然明白相公的为人。却不知活着的蔡大人与章大人会不会同样以为相公是君子?”章惇被贬汝州,如今还在赴任的路上。至于蔡确,想必已经到陈州了。“相公今日如何待新党,将来只怕新党千百倍地奉还!”
司马光听慕容复提及蔡确与章惇不由微微变色,隔了许久,他才低声道:“太皇太后圣明……”
“太皇太后已然老迈,而先帝,毕竟是官家的父亲。相公熟读史书,这古往今来,太后垂帘而幼帝不曾与太后生隙的,除了仁宗皇帝又有几人?”慕容复悠悠长叹。历史上,首先被流放去岭南的正是新党党魁蔡确,最终蔡确也的确死在了岭南。蔡确被贬时,范纯仁曾感叹:“岭南之路长满荆棘七八十年矣,今日重开,日后我们难免有此下场。”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两党皆争自己是君子,将对方指为小人,可到最后,这君子小人又有何分别?
司马光沉默良久,忽而问道:“依你之见,又当如何?”
慕容复起初没有答话,他目视司马光良久方轻声道:“相公明见万里,心里什么都明白,又何必再问呢?”一个精通史学、写下《资治通鉴》的大学者,他会不懂政治的残酷、人心的狠毒么?慕容复不知司马光究竟太过自负,以为“三不畏”的新党会更加畏惧他本人;还是只想着要当君子,顾念自己的身后名,将争斗留给了后人而已。然而无论他究竟是天真还是自私,新旧党争因他而愈演愈烈却是不争的事实。
“王介甫名为变法图强,实则乱法谋私……”司马光恨声道。
“我皇宋立国多年已是积贫积弱,确有变革之必要。荆公本意是好,可惜用人不当施政亦不当。新法虽多有弊端,但也不是一无是处。”
“你这话与子瞻同出一脉,可惜你见其利,本相却见其害!”司马光固执道。
慕容复哑然失笑,低声自语。“我早知相公固执,却仍妄图说服你,终究也是天真。”他摇摇头,最后振作精神道。“相公要见我,究竟所为何事,不妨直言。”
司马光见慕容复再不耐烦与自己继续这个话题,也是一噎。慕容复身为苏轼的学生,原是天然的旧党,想不到他竟以传单报纸摆弄民意挟制自己,司马光自然生恨。若非吕公著阻拦,怕是将慕容复远谪荒蛮的命令都已送去慕容府了。若非顾念旧党岌岌可危的民心,司马光绝不会见慕容复。却万万没有料到,慕容复是软硬不吃,哪怕贬他去岭南也毫无畏惧。想到这,司马光不由轻轻一叹,自觉话不投机半句多。“你出去罢!”他仰面望天,轻声道。“老夫已竭尽所能,剩下的就看天意了……”
慕容复知道自己该起身离去,就当什么都不曾发生一般。然而,当他看到司马光那副“老夫已鞠躬尽瘁,问心无愧。”的神情,就很难压抑内心的愤怒。只见慕容复无声地颤抖了片刻,忽然深深地吐出一口气,压低声神秘道:“相公难道不想知道《汴京时报》所载报道究竟是真是假?”
慕容复话音方落,司马光立时怒目圆睁,失声道:“难道……”他原已无力倒在床榻上,此时情难自已竟支撑起了半副病骨。免疫法废除后《汴京时报》一连刊登了数篇地方官员暴力废法遗祸百姓的报道,数据翔实证据确凿,教人无从反驳。太皇太后正是因为看了这些报道,才最终决定废除免疫法一事暂缓而行。
慕容复神色隐秘而得意地微微一笑,幽声道:“我慕容家虽说家财万贯,能支应调查员在东京、京西、淮南搜集资料统筹数据。但倘若下官说,我能有这财力将调查员派往各地州府搜集证据,相公信不信呢?”
“你!你……”司马光怒指慕容复,那狠厉的目光状若疯狂,几要择人而噬。
慕容复却好似全不明白,正是因为自己在报纸上的弄虚作假才最终毁了司马光废尽新法的丰功伟业。“想必相公早已着人调查,事关一京两路的报道字字属实,尤其前开封府尹蔡京的所作所为更是令人发指。至于其余各路……天子脚下尚且如此,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情况只会更糟。相公,《汴京时报》虽违反了新闻报道须真实的准则,但却并未冤枉你。”
“你的数据……那些留下名姓的百姓……”司马光艰难地喘着气。
“我把数据写得越精确,相公越相信是真的。至于在报纸上留下名姓的百姓,能留名的,自然确有其人。”慕容复坦然道,“一个完美的谎言,九分真一分假,细节越精准越能让人信以为真。至于各地州府的父母官,大多尸位素餐对治下百姓一无所知,指望他们能察觉报纸作假,岂非缘木求鱼?司马相公,官场规矩向来是瞒上不瞒下,王荆公当年厉行变法却为贪官污吏所欺,以致功败垂成。如今看来,相公与王荆公原是殊途同归。”
“吏制……”司马光黯然吐出两个字,重重地闭上了眼睛。大家都是聪明人,只需慕容复一言提醒,他便已明白废除新法一事之所以难以为继并非毁于慕容复之手,而是因为吏制不清拖了后腿。“慕容复,你可真是个……妖孽!”不过是弱冠之年,就能将官场人心看得这般透彻,将朝局玩弄于鼓掌之中。不是妖孽,又是什么?
慕容复冷声一笑,满是无所谓地答:“《中庸》有云: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多我一个,也不算多。”
“国家将亡?妖言惑众!”司马光并未察觉两人谈话的节奏已为慕容复所掌控,听到“国家将亡”四个字也只当他是危言耸听。
慕容复却笑道:“相公可知,将来会如何?”
司马光诧异地望向慕容复,心底无端冒出一股难言的寒意。
“元祐四年,蔡确因‘车盖亭诗案’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两年后,他死在了新州。从此往后,新党与旧党之间的争斗不死不休。元祐八年,太皇太后病逝,官家亲政,启用章惇为相恢复新法。这一回,前往岭南绝地的路上皆是旧党中人,相公虽因寿终而逃过一劫,却差点被人开棺鞭尸。官家寿数不长,只活到了二十四岁便寿终。他死后无子,先帝第十一子赵佶为帝。这位新官家任用蔡京为相,立‘元祐党人碑’纂录党人三百零九人,相公同样名列其中。被刻上党人碑的官员重则关押轻则流放,前途尽毁。至于相公曾赏识的蔡京,谄媚弄权、营私舞弊、迫害忠良、无恶不作,谁敢与他作对便会被扣上同情旧党的罪名,问罪流放。上有昏君下有奸臣,关外又有女真崛起,新官家在位仅仅二十六年就败光了大宋的家当,国灭被俘,最终受尽折磨死在了关外,史称‘靖康之耻’。相公,大宋快亡了,就在四十年后……”
“妖言惑众!非议君父!该当何罪!来人!来人哪……”司马光近乎声嘶力竭地大喊,原本寂然将灭的双眸中透出无可遏制的惊惧来。只是司马光已近寿终生息不足,纵然放声呐喊,这音量也不出卧室去。
慕容复袖袍一扬,卧房内的门窗即刻无风而动瞬间紧闭。“相公,我既然开始了,你何不耐心听我说完?以相公的才学,我若是撒谎,相公必能察觉。”
司马光毕竟老成,见识了慕容复这一手顿知这话题他是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当下道:“你说,老夫绝不信你是另一个希夷先生,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慕容复,你今日所言我必会禀明太皇太后,治你之罪!”
慕容复并不在乎他的要挟,又说了秦桧、说了岳飞,说了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蹈海而亡,说了灭亡南宋的将领竟是汉人张弘范。元蒙无百年国运,明朝的文官却完美继承了宋朝的党争传统,最终崇祯皇帝吊死在了梅山上。深陷党争泥潭的南明连划江而治都做不到,天下汉人从此剃发易俗为奴为婢。由异族所建的清朝享国二百余载,最后又被大洋彼岸的西方列强用火炮轰开了国门。之后,便是一份份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次次惨无人道的屠杀压榨。百年压迫、百年耻辱,沉重地教人不忍回顾……
“……江宁府……江宁……死了三十万人?……三十万?”司马光颤声道,他年纪老迈皮肉干枯,眼睑已含不住眼泪,此时已是老泪纵横。
“或许更多……”慕容复下意识地想笑,嘲笑这个一手挑起党争的固执老头这副忧国忧民的神情让人厌恶。可不知为何笑未成型,他的泪也滑了下来。“相公,为何汉人总是毁于内斗?异族已秣兵历马虎视眈眈,为何你们还要争文尊武卑,争谁是君子谁是小人?争赢了又如何?争输了又如何?家国社稷沦丧至此,我们都是罪人!”
司马光死死地盯着慕容复,久久答不上话来。直至见到慕容复长叹一声起身离去,他终于从喉间艰涩地挤出一句:“慕容复,你究竟是谁?”
“我是谁,重要么?”慕容复最后问道,“相公,你知道我没有说谎。所以,你仍坚持自己没有做错吗?”说完这句,他便拉开房门,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步地走了出去,再不回头。
三日后,四朝元老、当朝执宰,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病逝。
作者有话要说:
慕容:司马相公千古!
司马:慕容大人,是真心话么?
慕容:司马相公,您歇歇吧!你没干好的,我来干!
司马:……
乔峰:好气魄!不愧是慕容!
第66章 吕公著的新局面
这一回,司马光死在了元祐元年八月初,并没有与奉先帝灵牌入宗祠的日子撞车。然而由于朝廷仍旧指派了程颐负责司马光的祭礼,在司马康是否要出面回礼的问题上,苏轼还是与程颐发生争执,说出了那句千古留名的嘲讽话:“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
程颐为人死板迂腐,是掉入故纸堆中的书呆子。自从任了崇政殿说书,即小皇帝的家庭教师一职后,他更是自命不凡,恨不能天下人都将他视为至圣先贤般膜拜服从,教人十分腻味。历史上,在哲宗皇帝亲政后对这位曾经的老师翻脸无情,不但贬官夺职交地方监禁,更加下令追毁他的全部著作,正是对他曾经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的记恨报复。
如今程颐虽不曾因叽歪国事犯下众怒,但他一直以来以帝王师自诩的嘴脸已令大伙生厌。此时见苏轼说俏皮话嘲讽于他,同来参加司马光葬礼的众位大臣都迫不及待地放声大笑,教程颐十分没脸。从此,洛蜀两党之间的积怨争斗便埋下了祸端。
元祐元年九月,官家奉先帝灵牌入宗祠后,朝堂上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太皇太后拜吕公著为左相;其二,三年一度的官员考评工作结束,国史院编修慕容复被平调至江南西路的虔州虔化县任县令。
吕公著原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又有司马光临终以国事相托,由他继任尚书左仆射朝堂上下并无异议。可当吏部将调令送至慕容府,苏轼却是暴跳如雷。“你任国史院编修未满三年,这三年大考本与你无干!更何况去的还是虔州?”
慕容复见苏轼怒发冲冠,即刻笑着安抚:“老师勿忧,只要能离开国史院……”
哪知他话说半截,苏轼已然高声怒道:“虔州临近岭南,语言不通、瘴疠横行,这哪里是调任,是流放!流放啊!这是要置我苏子瞻的学生于死地!”
“老师,老师息怒!老师,虔州也很好啊……”眼见苏轼面红耳赤,慕容复唯恐他爆血管,赶忙上前为他顺气。
“你放心!明日上朝,为师定会为你讨个说法!”苏轼根本不理慕容复,劈手夺过他手中的那份调令,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出去。
慕容复无言地看着苏轼肥硕的身形敏捷地消失在门外,良久,他终于把方才要说的话说完:“老师,有话好好说……只要不是留在国史院,其实我去哪都可以啊!”回到古代去修史什么的,这实在是个悲伤的故事。
苏轼果然无愧他嘴炮之王的称号,翌日上朝,他捏着这份调令将自吕公著以降的一众朔党成员全骂了个遍。由于照规矩慕容复的确不该在这次调职,太皇太后又是苏轼的超级粉,朔党上下一时竟被苏轼骂了个狗血淋头。然而,苏轼虽说大发神威,御使中丞刘挚却又一力坚持:“吏部虽有过错,但朝廷政令不可朝令夕改。调令既已签发,慕容复仍得赴任。”
眼看刘挚与自己的偶像要掐个你死我活,太皇太后赶忙下令退朝,又将苏轼留下好生安抚了几句,希望他能以大局为重,维护朝廷权威。在后世,高太后被奉为“女中尧舜”,是一名极有政治智慧的女政治家。她虽私心爱重苏轼,却也明白如今的朝堂上朔党势大,是以并不愿因苏轼恶了朔党而遭排挤。
第12节
恋耽美
第12节
导演:手下不听话,生死符、三尸脑神丹、豹胎易筋丸哪个逼格更高?
慕容:如果我没记错,灵鹫宫、日月神教、神龙教最后都叛乱了?
第61章 朝堂新格局
西夏使者与种师道走后,慕容复终于寻到时机,约见此次阻止司马光割让五砦的最后一名功臣——诸葛正我。开封府尹蔡京趋炎附势唯权是从,是绝然不会接受“锦林楼”的状纸为百姓出头向夏人讨公道的。但唯有让诸葛正我出面先接下状纸,再由蔡京借口没有管辖权而驳回,营造大宋官府深深畏惧夏人不敢维护治下百姓的氛围,才能将百姓的怒火挑地最高。
当然,此事之后,蔡京固然被汴京百姓问候了家小,诸葛正我也同样被蔡京骂地狗血淋头。为此,慕容复不得不亲自为诸葛正我斟了两回酒,又安慰他道:“蔡元长此人惯于见风使舵,新党秉政他是新党,旧党秉政他又是旧党。可惜,司马相公性情执拗,怕是看不惯他。我看他早晚要遭贬谪!”慕容复的话却是有历史依据的。宋史记载,司马光为相后纵使蔡京百般讨好,却仍遭台谏官弹劾,说他“挟邪坏法”。司马光未曾为他出头说项,蔡京遭弹劾后不久便去职离京。
见公冶乾,那是惩处属下,地点自然选在了阴森冷酷不见天日的刑堂。见诸葛正我,却是知交好友小酌谈心,于是慕容复身处的环境霎时又变成了鸟语花香景致错落的花园凉亭。诸葛正我却好似一早得知了什么消息,打趣地睨了坐在慕容复身边的乔峰一眼,方叹道:“蔡京小人,尚未得势,不足为虑。我只是感慨,为何夏人在我大宋打了人犯了法,开封府竟没有管辖权?”
夏国武士在“锦林楼”闹事虽说是慕容复刻意安排,可朝廷在拒绝归还五砦之后俱有志一同地遗忘此事,这显然十分诡异。若非诸葛正我提醒,乔峰也想不起这条来。他身在江湖,一时也弄不懂这管辖权的深意,不由沉默地望向慕容复。
慕容复摸着杯底轻声为乔峰解惑。“根据以往的规矩,外藩属国国人在大宋犯法,只要该国使者请罪求情,为显朝廷仁义大国风范,一般都是稍稍申斥几句,便将犯人交由该国自行处置。这一回,大约是事情太小,是以连请罪申斥这走过场的流程都被朝堂诸公给抛诸脑后了。”
乔峰闻言不由蹙眉道:“自行处置?要夏人为了汉人处置自己人,岂非缘木求鱼?”他顿了顿,忽而又福至心灵地发问。“这是不是意味着,纵使夏人在我大宋杀了人,我们也拿他们无可奈何?”
见乔峰明白了这道理,慕容复不禁苦笑着回了一句:“乔兄可曾见过大宋官府处置外藩人犯?”
“岂有此理!”乔峰当下拍案而起,“这不是拿我大宋百姓给外族做人情?朝廷怎能如此软弱无能?”
慕容低声感叹:“这个……莫约是弱国无外交罢。文人软弱怕死,朝堂诸公都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然……”抗战时列强在租界有独立管辖权,哪怕杀了人,也得经由本国法庭审判。至于究竟有没有审判,那就只有天知道。大宋如今虽没有那么弱,可为了所谓的“颜面”,却做出了与后世同样的行为。后世弱,在实力;大宋弱,大部分却是在心气。
“说地不错,当浮一大白!”诸葛正我跟着一拍桌案,高声道。“什么仁义!什么气度!不过是胆小怕事的托词罢了!汉唐时,哪个外藩敢这般放肆?”
慕容复沉默地望着汉白玉桌面上的两个清晰掌印,良久方低叹着道:“五胡乱华、五代十国,俱是汉人的噩梦,要重铸华夏雄魂,鼓舞朝堂百姓向武之心,任重道远啊!”
诸葛正我是个说话头醒话尾的聪明人,当下将眉一挑,了然道:“原来这才是明石写评书排昆曲的真正用意!”
慕容复微微一笑,摆手道:“这些事且放在一旁,眼下我却有个计较与诸葛兄相商。”
“何事?”诸葛正我当即发问。
“组建六扇门,独立于刑部与各级官府之外,专管江湖帮派斗争与朝野大案要案。不知诸葛兄可有兴趣?”慕容复正色道。诸葛正我并非科举出身,攀登仕途太过吃力,不如另辟蹊径。“少了各级官僚掣肘,诸葛兄靖安天下的志向亦可更进一步。”
诸葛正我闻言不禁扬眉笑道:“这等机要所在,非官家倚重之腹心不可托啊!”六扇门的组织最早始于唐时,由于脚踩黑白两道权力极大,向来为人所侧目。重开六扇门一事,诸葛正我早不知设想了多久,只是他虽有心借六扇门挖掘江湖人才为国效力,但如今朝廷与官家对他的信任却并不深。
“这却不难。吾师苏子瞻即将回京,届时请老师向高太后推荐,诸葛兄好好准备即可。前有公主失踪,后有百姓冲击开封府,想必高太后也急欲另寻人才守卫皇室安危。”慕容复笑道。
诸葛正我也不与慕容复客气,当下抱拳道:“如此,便多谢明石成全!”
慕容复摇摇头,答道:“你我皆为国出力,当不得你这一谢。却是有一事,请诸葛兄援手。”说着,他伸手指向乔峰。“丐帮弟子无数,不乏满腔忠义的江湖豪杰。六扇门若要延揽人才,不妨多多考虑丐帮弟子。”
慕容复这般为自己考虑,乔峰顿时满腔感动,只扶着慕容复的肩道:“慕容……”
慕容复执起酒杯,沉声道:“前路茫茫,你我各自尽力,无愧于心罢!”司马光的寿数不会太长了,司马光死后新旧两党的党争便会耗尽国家元气。想到这些,慕容复的心中着实焦虑紧迫。历史车轮即将滚滚而下,他这个蝴蝶却实在太小,只能尽己所能,能多放一子便多放一子了。
乔峰与诸葛正我俱是爽快磊落之人,两人互视一眼,一同端起酒杯慨然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月过后,被众人殷殷期盼已久的苏轼终于入京。慕容复与秦观两名弟子照旧至城门外相迎,只是这一回,刚与苏轼见面的慕容复不及寒暄已先跪地请罪。苏轼如今与司马光仍在蜜月期,慕容复在朝堂上怒斥司马光,伤的是司马光的脸面,更是苏轼与司马光的情谊。
苏轼低头望了一阵这个事事贴心的小弟子,长叹一声道:“起来罢!”归还五砦之事闹得这般大,苏轼岂会不知?他虽与司马光是至交好友,可也明白司马光的意见并不是对的。“听说君实在朝堂上急怒呕血,他如今的身体如何了?”
“谢老师。”慕容复赶忙起身,恭恭敬敬地道。“太皇太后曾遣太医为相公诊治,近日相公已开始理政。”
苏轼沉默片刻,低声道:“君实的年纪也不少了!”他稍稍振作精神,又吩咐。“先不回家,去相府。明石,你不用跟着,让少游陪我去即可。”
“是!”慕容复心知苏轼不要他陪是对他的爱护之意,唯恐司马光给他脸色瞧。这便跳下了马车,吩咐车夫先送苏轼去拜见司马光。这次师徒相见,苏轼并未对自己有半点苛责,慕容复的心头也是一松。他自信可以直面无辜的鲜血与刻骨的仇恨,但却实无能承担苏轼的失望与乔峰的责怪。
苏轼这一去直至日暮方回,慕容复见他喝地微熏也不敢多问,急忙命人扶他回房梳洗歇息了。却是跟在苏轼身后的秦观尚有三分清明,勾着慕容复的肩道:“明石,老师待你……可、可是没说的了……”
慕容复明白苏轼刚回京便急着去见司马光,那是特地为他去补救请罪,不由幽幽一叹。
苏轼是以礼部郎中的官职被召还入朝,在朝半月,又升起居舍人,如此神速的升官速度朝野都为之侧目。秦观早知慕容复很久之前便已着人安排苏轼回京后的接风宴,眼见苏轼短短半月连跳两级而慕容复始终按兵不动,他心中诧异便忍不住去问了问。
慕容复知道秦观一向对这等世俗小事缺乏概念,见他来问不由吃了一惊。只是一见秦观神色狡黠,慕容复目光一转登时明白了他的用意,无奈道:“如今老师风头正盛,还是过一阵子再说罢。”事实上,慕容复的原计划是等苏轼升翰林学士主持礼部贡举,在太学学士院考试中拔擢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三人,凑足苏门四学士之后再举行饮宴。
“噢!”秦观遗憾地叹了一声,刚扭头要走又忍不住补上一句。“宴席上切莫忘了将‘锦乐坊’的向晚秋姑娘请来!”这向晚秋正是因在《说岳全传》中演绎大陈长公主“凌云公主”一炮而红的名角。“凌云公主”一角端庄妍丽、外柔内刚,可安于后院与夫君诗词相合,可为天下大义持刃诛杀昏君,面对丈夫的精神出轨又善良大度颇有容人之量,这无疑满足了这个时代男人对完美妻子的终极幻想。
慕容复一见秦观那色授魂与心向往之的神情就特别想为秦观的妻子暴起殴打渣男,实在懒得搭理他,翻着白眼走了。如今慕容复的产业已越做越大,诸如饮宴这等小事他早就无心过问,苏轼这次回京却是尚有几件更为重要的大事与他相商。
这第一件事,就是请苏轼为即将在全国铺开的书肆题字。徒弟有求,苏轼自然无有不从,取出笔墨很快就写上了“锦书阁”三个墨汁淋漓的大字。眼见慕容复小心翼翼地将那横幅吹干收起,苏轼忍不住提醒他。“开设书肆虽说有开启民智之功,只是在全国铺开会不会太过急进?”
慕容复一听向来不理俗务的苏轼居然关心起了他的经济之道,也是心头一暖,笑道:“老师且安心,我计划‘锦书阁’所售卖的书籍每本售价控制在一百文上下,不愁没有销路。”
苏轼闻言即刻眼前一亮,如今的书价大都在三五百文以上,若是遇上一些孤本、善本,或者比较偏门的书籍,那价钱更是高昂。家境普通的士子求学,仅买书一项便已是一笔不菲的开销。“若真能如此,却是大功一件!”苏轼喜不自胜地道,书价便宜便能促使学子上进求学,使大宋文教开化,原是利国利民。“书价定得这般低,能挣着钱么?”
“薄利多销。”慕容复随口道,如今大部分的书肆采用的仍是雕版印刷,慕容复要开的书肆却是活字印刷,成本上不知比同行低了多少。“除了四书五经,诗集、文集、各类史书传记乃至传奇话本、技术书籍都会售卖。买书的客人多了,生意自然好做,老师无须多虑。”
苏轼精通杂学思想开放,自然不会认为四书五经之外的书籍俱是无用,当下附和道:“开卷有益,哪怕是话本,但凡导人向善,教人读一读总是好的。”
“老师说的是。”慕容复应道,“我朝文教昌盛、才子如云,若能将他们的诗词文章付梓成册亦是美事一桩。此事,却要自老师起!”
苏轼早已听苏辙提过慕容复要为他们兄弟二人出版诗集文集一事,如今听慕容复再度提及,他即刻便答应了下来,只是有一点发愁。苏轼一向丢三落四,自己写过的文章诗赋还得下力气好好整理。当然,后来发现由苏轼整理的诗文集还不如慕容复代他整理的完整,那就是后话了。“除我之外,尚有不少士子学贯古今,若能共襄此事……”
慕容复微微一笑,即刻道:“请老师书信一封,弟子自会派人去与他们相商,润笔方面定然教他们心满意足!”苏轼是当世文坛领袖,能入他法眼的皆是俊杰。有他开具名单,慕容复自然不愁日后的销量问题。
苏轼只当慕容复开设书肆能够教化百姓,是件大大的善事。他却不知,在宋时开设书院讲学、出版书籍售卖,皆是传播自身学术思想的利器。在慕容复的书肆开张后,由于书价低廉,不知挤死了多少竞争对手。那些幸免于难的同行们为求自保只能入伙慕容复的书肆,售卖慕容复想让学子百姓看到的书籍。天长日久,苏轼的文章、思想纵行天下,待那些读着苏轼的文章接受着苏轼的理念逐渐成长起来的学子们科举入朝,他们便是苏轼的天然盟友。
如果说慕容复要做的这第一件事尚算潜移默化的温和手段,那么第二件事就显得极为咄咄逼人了——他打算办一份报纸,一份能够操纵舆论、左右天下大势的报纸。
苏轼听了慕容复的打算只是沉默,许久才沉吟着道:“你就不怕司马相公知道传单一物正是出自你手么?”
慕容复亦是默然,隔了一会方坦然问道:“当年老师遭先帝贬谪乃因反对新法,如今老师仍以为这新法一无是处么?”
苏轼闻言不由哈哈大笑。“我身边的亲眷好友,唯有明石敢如此直言相问!”说罢,他即刻正色道,“当年为师反对新法只因新法扰民,如今却知不可一概而论。比如王相公的免疫法,便是善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又因新法受人诬陷差点丢了性命。然而即便如此,苏轼却仍能保持一片公义之心,就事论事,不因私怨而蓄意诋毁新法。这般做派,方是君子之风、宰相气度。
慕容复所敬仰佩服的正是这样无私务实的苏轼,当下躬身一揖,回道:“老师处事公道,学生与有荣焉。”顿了顿,又蹙眉补上一句。“然而,学生观司马相公之言之行,只怕没有老师这般的气度。这家国大事,难道是用来给朝堂上的诸位相公斗气的么?”
慕容复这般所言,苏轼登时明白自己的这个弟子不但不怕令司马光知晓传单一物出自他手,反而还要以报纸驾驭民意挟制司马光。“明石,老师是不是不该劝你入仕?”司马光是当朝一品身边羽翼无数,他若要动慕容复,易如反掌。
“老师以为我手段过激?”慕容复黯然发问。
苏轼摇摇头,低声道:“老师知道你一心为公,只是……大道茫茫……”
慕容复轻轻一笑,决然道:“若有朝一日,老师发现学生行事偏颇危害天下,就请老师为民除害罢!”苏轼惊诧地抬头望向慕容复,却见他神色坚定而狠绝,不留丝毫余地,仿佛他要出手对付的是他的生死大敌。“克敌制胜的杀手锏,我会亲手交给老师。”
作者有话要说:
苏轼:为什么跟学生聊理想都能聊地杀气腾腾?
导演:这个大概是因为……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吧!
慕容:我堂堂探花……
导演:慕容公子,你这探花到底怎么来的,你知我知,需要我明说么?
慕容:……
第62章 废除新法之争
之后数月,大宋天下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正旦过后,健康已大不如前的司马光自知时不我待,一面将自己的亲信党羽提拔入台,一面又联合了吕公著、范纯仁等人上疏请求全面废除新法,力争在自己寿终之前将朝廷的政务恢复到变法之前。
经过朝堂上的唇枪舌战,保甲、保马二法率先被废。接着,又轮到了市易法与方田均税法。
与保甲、保马二法不同,市易法平抑物价,限制奸商囤积居奇;方田均税法括隐出大量田地,增加了朝廷税赋收入,乃是善法。然而这两项新法皆有损富商与士人的利益,因而自颁布以来屡遭攻击。苏轼不愿见这两项善政也被废除,便漏夜前去拜会司马光。
苏轼来到相府时,司马光正在书房会见御史中丞刘挚。而在司马光的案头则摆了一份新近汴京城内大为流行的新事物——报纸。苏轼见状,眼皮轻轻跳了跳,忍住了没有吭声。
一个月前,在与慕容复的一席长谈后,这名为《汴京时报》的新事物就很快出现在汴京的街头巷尾。这份《汴京时报》以油墨印制,共有正反二十个版面,每十日发行一份,每份售价八个铜板,可谓是物美价廉。而其所勘录的内容既有文人雅士撰写的文章、诗赋,又有对各曲艺大家的评价点评,还有汴京城内各色新奇吃食玩物的介绍。由于内容包罗万象,这《汴京时报》很快便风靡汴京,又逐渐向周边扩散。
司马光吃过传单的亏,对这报纸一物的出现自然更加敏感些,是以很快便命家中老仆上街去买了一份带回来给他细细审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低声读过《汴京时报》每一期印在报头的这幅楹联,司马光不由轻声感叹。“办这报纸之人所谋者大啊!”
报纸的出现,实乃跨时代的产物,但摆在司马光的面前,却又是明珠暗投。虽说仁宗时期毕昇便已发明活字印刷术,然而由于胶泥活字容易损坏,印刷所用印墨质量不佳,印出来的字迹并不清晰,是以当时印刷书册主要仍是使用雕版。但雕版印刷制版缓慢,并且刻版容易磨损,使得成本增加,这也是为何书册售价居高不下的原因。
而慕容复所办的《汴京时报》一共只有一张纸,正反两面皆有印刷,却并未有墨透字背的情况出现。并且《汴京时报》每十日就要新出一份,创刊号首印三千份。直至引起司马光的注意,这报纸每份印量已达一万份。在这样巨大的工作量面前,使用雕版印刷显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慕容复办这报纸实际是用了铅块活字,并且调制了油墨进行印刷。而为了保证质量,慕容复甚至还命人改进制纸工艺,并由此为自己名下产业多添了一个利润增长点。
陪坐一旁的刘挚宽慰他道:“这报纸学生也买过几期,除了一些文人约稿,大都写的是风花雪月,相公不必过于忧心。况且,前些日子相公主持废除保甲、保马二法,这报纸还曾为相公鼓吹,这是好事啊!”
司马光闻言却只微微摇头,并不多言。纵使司马光对经济技术之道一窍不通,他也清楚知道宋时印制贩卖书册并无期刊发行号的说法,只要不是诲淫诲盗的书册,印了便印了,哪怕官至宰相也不能随意禁止。如今这报纸看似风花雪月全无威胁,可一旦它将矛头指向自己,它的能量怕是将大于传单。
刘挚见司马光愁眉不展,便又道:“相公若是实在放心不下,不如寻个由头,将它禁了也就是了。”
苏轼见司马光面露思索,显然颇为意动,急忙道:“刘中丞慎言!相公返朝便上疏官家广开言路,如今无端禁了报纸,岂非自打耳光?”
司马光眉头一紧又一松,谢道:“多亏子瞻提醒!”
苏轼不敢居功,急忙欠身又道:“下官此来乃是为了废除方田均税法一事。这方田均税法括隐出大量无主田地,增加朝廷赋税,实乃善政啊……”
哪知苏轼话未说完,司马光便已不耐烦地道:“废除新法事关社稷,吾意已决,你不必多言!”说罢,竟扔下苏轼自顾自离开了书房。苏轼这倒霉鬼是司马光一手从火坑里捞上来的,给了他翰林学士的头衔,让他去主持礼部贡举招揽自己的亲信。想不到,他才刚回来,就想着反对自己。苏轼这般不知恩没眼色,司马光不禁大为不满。
苏轼在司马光家讨了个没趣,回到自己家后,直至深夜才将这件事说给妻子听,又长吁短叹:“司马牛!司马牛!”又道,“明日上朝,吾自当据理力争,不可令君实铸下大错!”
王闰之听了却是心生忧虑。当年神宗皇帝主持变法,苏轼就极力反对,不容于新党。如今旧党当政,苏轼又反对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显然又将不容于旧党。如此一来,只怕苏轼在朝堂上的路都要被自己走绝了。王闰之自知劝不了丈夫,便起身去寻慕容复。
慕容复听了苏轼在司马光家的遭遇后也只是沉默,隔了许久,他方叹息着道:“若非司马相公,老师如今还在汝州吃沙子。明日朝堂上,老师若与司马相公相争,世人绝不会夸赞老师仗义执言,反而会骂老师忘恩负义。”
苏轼闻言立时一惊,当下叫道:“我虽受君实恩惠,却不是卖给了他。怎么连实话也不能说了呢?”
慕容复笑了笑,没有答话。在真实的历史上,苏轼一面拍灭了新党妄图复辟的阴谋,一面又对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叽叽歪歪,他名气又大说的又是大实话,教人无可辩驳。结果新旧两党全都恨他入骨,弹劾他的奏章如雪片般飞来,逼得太皇太后不得不将他下放去了杭州。
慕容复与苏轼对视许久,见苏轼始终神色坚定不依不饶,便道:“老师既称司马相公为‘司马牛’,当知他的执拗不下于‘拗相公’王介甫。纵然明日老师与司马相公针锋相对,老师以为能说服他么?”
这一回,苏轼却只沉吟不语。
慕容复微微一笑,又道:“若是……学生敢打包票,此事定有解决的办法。老师可愿暂时隐忍,图谋将来?”
苏轼不明所以地望向慕容复,却见慕容复的目光扫向了手边的报纸。“我办这报纸,可不仅仅是为司马相公废除新法鼓吹的。”新法的得失,各利益集团都有各自的看法,朝堂上的唇枪舌剑未必能有胜负。但是,数据却是不会骗人的。市易法的推行繁荣了市场,使商铺牙行盛行;方田均税法增加了税赋收入,朝廷的用度日渐宽裕。若要废除这两法,多余的劳动力如何安置?减少各部预算,大臣们又可曾愿意?这些问题,都需要司马光来解决。
苏轼了然道:“你要将这报纸进呈御览?”
“不是我,但总有别人。”慕容复区区八品官,连参与朝会的资格都没有,哪有机会将报纸进呈御览。但新党党魁章惇尚未被贬,他一定会有所行动。
“为何不是为师?”苏轼讶异地发问。
“老师,您真想不见容于新党也不见容于旧党么?司马相公因为反对新法在洛阳谪居整整十五年,废除新法已不仅仅是国事,更加是私怨了!”慕容复沉声道,“我知老师向来当惯了公孙杵,但如今的情形,唯有程婴才能救天下啊!”
苏轼猛然一惊,当下为好朋友辩驳:“君实不是这等气量狭窄之人!”
“他若不是气量狭窄,就当明白市易法与方田均税法的好处;他若不明这二法的好处,只是人云亦云,那他又有什么资格任这宰相一职?”慕容复即刻回道。
纵然苏轼一向雄辩,此时竟也被学生说得哑口无言。半晌之后,他才郁郁寡欢地道:“但愿你这报纸当真有用罢!”
“老师,为今之计,唯有尽人事听天命,留待有用之身以图将来。”慕容复苦口婆心地劝道。见苏轼勉为其难地点了点头,他才暗松了一口气。司马光的寿数将终,司马光一死,旧党之中再无一人的声望可与苏轼相提并论。能不能问鼎宰执之位,只看这一局了。
翌日,司马光果然上疏请废市易法、方田均税法。此时司马光在朝堂上风头无两,举朝无敢言者,唯独章惇上疏驳斥司马光对二法的攻击。太皇太后见两人争论不下,便又问起了自己偶像的意见。
苏轼受了慕容复的告诫,千辛万苦方忍住了出声反对司马光的冲动,只沉默地向太皇太后与官家深揖为礼,又转而向司马光一揖,扬长而去。苏轼有此举动,朝堂上下顿知苏轼并不认同司马光,只是碍于司马光的情面不愿多言。有苏轼带头,朝堂上一些原本摇摆的大臣们也态度暧昧起来,不愿明言是否支持废除此二法。
朝议连拖数日,一份《汴京时报》终于走进了章惇的视线。章惇阅读这《汴京时报》原本只为解闷,不想报纸上所撰社论直让他拍案叫绝,他当即携报纸入宫求见太皇太后与官家。第二日的朝会上,章惇精神抖擞,当面向司马光质询了报纸所列的三个问题。其一,市易法一旦废止,朝廷如何平抑物价?其二,方田均税法一旦废止,税赋收入将大幅减少,朝廷如何养民?其三,因二法废止而裁撤下来的剩余劳动力如何安置?
这三个问题司马光一个也不曾想过,只咬紧了一条不松口:二法与民争利,又有恶吏徇私枉法,乃是恶法!
章惇悠然一笑,朗声道:“百姓开门七件事唯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朝廷每日里处置的国家大事又岂止七件?文治武功、救灾扶困、养民拓荒、铺路架桥、稼穑行商,哪一件不要钱?司马相公只知二法与民争利,却不知一个穷朝廷如何支撑得起这河清海晏的天下?所谓藏富于民,只怕是给那些虎狼般的异族养了一群待宰的肥猪!至于吏制不清,规矩之外情弊在所难免。如何澄清吏制,正该相公所谋。若因吏制不清而因噎废食,岂非笑话?”
章惇这番话与那报纸社论参差相拟,直将司马光堵得一噎。只因朝堂之议相持不下,高太后不得不无奈宣布暂缓废止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到上疏废止免役法时,司马光终于做足功课又选了一个报纸刚刚出刊的黄道吉日,历数免役法五害,请求恢复差役法。这一回,苏轼仍旧一言不发,由章惇当了孤胆英雄。官司一直打到太皇太后的前面,免役法是否彻底废除尚未有决断,司马光却已洞悉章惇的性格弱点,故意在太皇太后的面前激怒他。性情暴躁的章惇果然中计,因言行无状恶了太皇太后,被贬出朝任汝州知州。
随着章惇被贬出京,新党在朝堂中的势力已被旧党连根拔起。司马光踌躇满志,下令五日之内尽废免役法恢复差役法。免役法自熙宁三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有十六年,司马光要求在五日之内尽数废除显然操之过急,甚至可说是乱政。一时之间,满朝上下异议者众,唯有开封府尹蔡京令行禁止,汴京百姓则怨声载道。
慕容复一面暗恼章惇战斗力不足,轻易就被司马光坑了,一面又安排人手收集开封府废止免役法的种种不法之事,打算将其勘录在报纸上设法上达天听。而就在他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近日来精神颇有萎靡的苏轼却忽而给他传来一条消息——即将前往汝州赴任的章惇希望在临行前见他一面。
作者有话要说:
慕容:老师,关于要不要全面废除新法的事,你能闭嘴么?
苏轼:嘤嘤嘤!我说大实话也不行么?
司马:擦!早知道你会反咬我一口,我就该让你接着在火坑里蹲着!
第63章 合纵连横
传过口讯的苏轼并没有急着走,反而一脸诚恳地向慕容复请教:“子厚见你所为何事?”
这个问题的答案难道不应该是你来告诉我么?慕容复沉默半晌,以同样诚恳的态度回道:“老师,我与章大人不熟!”非但不熟,更加一直有意避免与此人接触。慕容复是知道章惇此人的,也曾读过他的不少轶事,深入分析过他的性格。章惇此人才大志高、刚愎自用、睚眦必报,宁可他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他,如此枭雄人物,实在不是好基友的人选。
苏轼也好似醒悟过来他的问话并不妥当,略有扭捏地提醒道:“为师与子厚相交多年,子厚此人性情桀骜,你与他相处切记恭谦。”苏轼实在是个天生的八卦王,未免学生无意中得罪了章惇遭他记恨,又将“章惇书绝壁”的事翻出来说了一遍,最后感叹。“子厚是连身家性命都不顾惜的人,必能杀人!”
慕容复见苏轼面露关切,顿知苏轼的内心深处对这位好友亦是十分忌惮。只是他为人旷达不拘小节,是以并不自知。慕容复虽不愿与章惇深交,却并非畏惧于他。此时见苏轼担忧,他不由轻轻一笑,打趣道:“老师,学生也杀过人!”
苏轼深知这个学生比自己靠谱百倍,见他神色轻松便也跟着放松下来,又道:“太皇太后已应允了建六扇门一事,明旨这几日便会下来。”
建六扇门一事全靠苏轼用自己强大的魅力为诸葛正我说项,慕容复急忙躬身一礼。“多谢老师!”
苏轼摇摇头,颇有些欲言又止地道:“你这位朋友,诸葛大人……若非我也亲见过他,几乎要以为他是……他……”
“以为他是佞幸?”慕容复微笑着为苏轼未出口的话补全。六扇门由朝廷中旨而设,虽隶属刑部,但刑部并无管辖六扇门办案的权利。而六扇门成立之后主要办的都是朝野的通天大案,这种部门的确很容易被人当成是谄媚皇家的鹰犬走狗。“老师,诸葛兄性情刚直,对朝廷更是忠心耿耿,他绝不是那种人。”
苏轼也知诸葛正我不是那种人,幽幽叹道:“蔡元长倒行逆施早犯了众怒,纵然没有你收集的这些证据,他也会遭弹劾,开封府尹他是做不下去了。相比执掌六扇门,难道不是在开封府坐堂更好么?”
“老师,以诸葛兄的才干,区区一个开封府实在是太小了!”见苏轼面露诧异,慕容复便又露了两句口风。“如今太皇太后垂帘,朝野靖宁,能有什么大案?诸葛兄在江湖上颇有人脉声望,与其教那些江湖上的奇人异士无事生非,不若将他们联合起来为国效力。”
苏轼闻弦歌而知雅意,即刻道:“你是指那些异族?”
慕容复点点头,沉声道:“辽国占据燕云,犹如扎在我大宋背上的芒刺。夏国向来在我大宋与辽国之间首鼠两端,似搅屎棍一般,着实可恨!我还听闻近年来,青唐之地也不甚安稳,吐蕃蠢蠢欲动。我大宋如今的情势看似河清海晏,实已危机四伏。眼下朝廷抽不出重兵来,不如废物利用。与其让那些江湖人闲来无事争那天下第一的虚名,不如将他们发配边关,或刺探军情、或潜伏异族从中挑拨,若真能做出成绩来,他日青史留名,岂非美事一桩?”
苏轼的眉头微微一皱,轻声道:“你有这个想法多久了?”
“自打当年在征伐路上见识了西夏一品堂的手段,学生便有此念。”慕容复坦然回道,又在心中默默地补上一句:并且我已经在西夏在安插了不少棋子,只是我识人不清,这最重要的棋子出了一点小问题,让我不得不提前考虑第二道安全措施。
“诸葛大人明白你的想法吗?”苏轼又问。
“诸葛兄是个聪明人,待水到渠成,他自然明白。”慕容复笑道。
苏轼长长地叹了口气,欣然道:“长江后浪推前浪。明石,二十年后,这朝堂宰执必然是你!”苏轼与王安石、司马光二人俱已相识经年,这两人虽说对待新法变革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本质上皆是果敢毅勇之士。然而作为一国宰执,苏轼却总隐隐觉得他们欠缺了些什么。直到慕容复考上探花,根据朝廷官员不得化外贩鬻的规矩,慕容复将他在海外的买卖全部转到王语嫣的名下。苏轼以王语嫣的师公及未来公公的双重身份接触到慕容复的海外产业,又听了儿子苏迈叙述这些年来他在海外的经历。苏轼这才真正明白了他这个学生的手段。慕容复行事常出奇招,犹如羚羊挂角毫无痕迹,看似处处闲子,实则合纵连横左右逢源。一旦图穷匕见,便是大势已成再难转圜。识势、造势,这便是王安石与司马光这两位宰相所欠缺的地方。
偶像对自己有这么高的评价,慕容复自然高兴,然而他笑了一阵便又正色道:“司马相公行事偏激,如今的朝堂却仍要老师当这定海神针!”
苏轼正当壮年,返回朝堂自然满腔雄心抱负想干一番事业。只是他毕竟年长矜持,意识到再说下去难免落到师徒俩互相吹捧的恶心局面,便笑了一笑,转身离去。
三日后,慕容复在锦林楼延请章惇。虽说是章惇率先表达了善意,但慕容复区区八品官自然不能厚颜等着章惇掏钱请他吃饭。
两人相对而坐,饮过一杯,章惇却也不急着说话,只四下打量这在汴京乃至全国都声名鹊起的锦林楼。装修之华丽、酒食之丰盛自不必待言,楼下大厅内有一名中气十足的说书人一拍醒木,高声道:“只见岳帅双目如电面沉似水,指着秦桧大声道‘好一个奴颜婢膝贪婪无耻的秦相公!若留你性命,不知将害了我大陈多少血性男儿!左右,给我将他叉下去,开刀问斩!以这奸臣的鲜血,祭我大陈百姓英灵!’”
“好!”那说书人话音未落,酒楼内顿时哄然叫好,那响声几要掀翻房顶。不一会,打赏便如流水般端到了那说书人的面前。
章惇见此声势不禁微微一笑,吩咐身边仆从也取了银两去打赏。“老夫偶尔也命家中仆役诵读《说岳全传》,但比起这说书人终究是少了几分气势。”
慕容复笑了笑没有说话,只埋头为章惇添了一回酒。西夏国书一事让不少大宋百姓将司马光看做了大宋的秦桧,章惇命仆役读《说岳全传》,怕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慕容复是苏轼的弟子,苏轼是旧党中人,大家本不是一路人。然而慕容复这些时日以来的表现,却已令章惇有了不同的想法。“日前,若非有慕容大人的报纸点破迷障,老夫也保不住那方田法与市易法。一直未曾谢过,先干为敬!”说着,章惇端起慕容复为他斟满的酒杯一饮而尽。
慕容复讶然地一挑眉,却见他对面那个身材奇伟的老帅哥一脸平静地望将过来,眼底的清明老辣一点也不像一个年过半百的老者。所谓明人面前不说暗话,慕容复也不再遮掩。“下官人微言轻,终究只是摇旗呐喊的无名小卒,冲锋陷阵抵定乾坤还要仰仗大人!”
章惇哈哈大笑气势俨然,教人一望即知不是凡夫。“难得明石与老夫志同道合,如今主少国疑,来日朝堂之上还要靠你我多多操劳!”
慕容复猛然一顿,抬眸望住章惇。对方炯炯有神的双目中尽显延揽之意,显然不是慕容复的错觉。历史上,章惇深受哲宗皇帝的信赖,独相多年秉持国政,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慕容复绝没有想到他居然会想到延揽自己,他只能说:“章大人,承蒙错爱,只是学生已入吾师苏子瞻门下,若改弦易辙,怕章大人也瞧我不起。”以章惇的为人,只要不曾纳头便拜便已是得罪。慕容复也实不耐烦与他像两个傻逼也似的绵里藏针大打太极。
慕容复如此明火执仗,显然也大出章惇的意料之外。只见他呆滞片刻,忽而豪爽一笑:“子瞻这份福气,当真是羡慕也羡慕不来!然而,老夫却知道慕容大人虽敬佩子瞻,可与他的处事之道却截然不同。”
慕容复摇摇头仍不接招,一五一十地答:“章大人当知,吾师亦不赞同全盘推翻新法。”
事不过三,章惇面色一沉,怒道:“子瞻受了司马村夫的恩惠,这江山社稷早不放在心上!”
“章大人与吾师相交多年,应知他心性仁厚不若大人这般果决。朝堂上,老师虽不曾言明立场,但有事自然有弟子服其劳。”慕容复平静地回道。
“你人微言轻,能奈司马村夫何?”章惇轻蔑地道。
慕容复也不动怒,只向天拱拱手朗然道:“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但凡王相公的新法与国有益,下官必然拼死力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章惇的嘴角擒着三分赏识七分冷意,缓缓道:“慕容大人如此行事,就不怕被人说是蝙蝠么?”蝙蝠,在鸟的面前是鸟,在兽的面前是兽。一言以蔽之,反复无常首鼠两端,两面不是人。
慕容复又给章惇续了一杯酒,笑道:“太皇太后信重司马相公,纵然章大人才干远胜司马相公千百倍,太皇太后一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此情势,章大人不会不明白,为何不如蔡京一般改弦更张,唯司马相公是瞻以保富贵,反而落得被贬汝州的下场?只因章大人与司马相公之争乃是君子之争,只因政见不合并非私仇作祟。章大人若是见风使舵,那便是小人行径。下官不才,却也只愿行君子之道,不攀小人之风。”
“如此说来,我与汝师苏子瞻之间也必有一争!”章惇杀气腾腾地道。
纵然没有我,你上位之后也没有对苏轼这个老朋友有半分客气啊!慕容复暗自腹诽,转口道:“章大人,下官虽不能为大人效力,但有一句话……敌人的敌人,可以暂时是朋友。”慕容复虽得罪了章惇,但暂时还不想与他成为不死不休的仇家。
“敌人的敌人?”章惇玩味一笑,意味莫名地道。“慕容大人何出此言?”
“下官一向敬佩章大人,对大人坦诚相见,大人又何必敷衍下官?”慕容复随手翻出三只酒杯摆在桌上,“司马相公、程颐、吾师,旧党表面人才济济实则分为朔、洛、蜀三党,司马相公近些日子操劳过度,只恐寿数不长。待司马相公西去,章大人以为这旧党之中由谁领袖于新党是最好的结果?”
司马光这些时日以来身子日差,章惇自然知道,心里更不知咒了他多少回。慕容复如今有此一问,以章惇的才智更加明白他的言下之意,只冷笑着答:“刘挚与程颐各个自视甚高,子瞻虽有太皇太后青眼,可惜天真烂漫不识权谋,想要说话算数,怕是难、难、难!”
“章大人的话虽不错,但若令另二人掌权,王相公与新党这十余年来的成绩就要被他们抹杀殆尽了!”慕容复诚挚道,“章大人,助人,亦是自助!”
章惇冷笑一声,沉声道:“我看程颐迂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却是最佳的人选。”章惇虽被贬出京,但新法未曾全部废除便意味着新法旗帜未倒,章惇手下那些支持新法的官员就不会树倒猢狲散。以太皇太后对新党的厌恶,章惇只要令新党官员上书吹捧苏轼几句,就够苏轼焦头烂额了。
慕容复叹了口气,心道:若我放手不管,任由司马光将新法连根拔起,你还有什么能耐在我面前拿乔作态?偏我不能!想到这,慕容复的面色立时一沉,森然道:“我不会允许!”
章惇被慕容复堵地一窒,不知为何,心底竟冒出些许寒意,隐隐已信了他所言。片刻后,章惇收拾心情,不满地道:“慕容大人这是在要挟老夫?”
慕容复摇头道:“不敢!下官虽不愿与章大人为敌,但却更不愿因党争致使民不聊生。还请章大人三思!”
章惇沉吟一阵,终于道:“我要你的报纸为新法张目!”事实上,章惇一开始打的便是这个主意,慕容复反而只是个添头。
“可以!”慕容复大方道,“下官愿派工匠传授活字印刷术,助章大人办报为新法张目、于士林扬名。”
章惇一听“士林扬名”四个字眉心便是一跳。在他看来,司马光与程颐有什么能耐,还不是因为在士林中名声甚大,这才“众望所归”了?若是他有样学样,相信无论多久,官家都不会忘了他。章惇受慕容复一言提醒,不由道:“慕容大人,你就不怕来日我夺了汝师的前程?”
慕容复温和地摇摇头:“章大人是个勇于开拓的聪明人,而司马相公、程颐之流则是抱残守缺的笨蛋。家国大事,容得下一百个懂得变通的聪明人,却容不下一个食古不化的笨蛋!”
章惇开怀大笑,问道:“既是合作,有来必有往。慕容大人,你要什么?”
“人手!”慕容复毫不犹豫地道,“熟悉新法、长于政务的朝廷官员!”论士林中的名望,苏轼已然刷至满级。如今欠缺的,便是下面能干活的小弟。
作者有话要说:
导演:章大人、慕容大人,啥感觉?
章惇≈慕容:与虎谋皮!
第64章 姗姗来迟的接风宴
新党与蜀党的首次媾和十分成功,章惇得到了能为自己刷存在感的神器——报纸,慕容复得到了朝廷下游真正干活的事务性官员。这些官员曾为新党驱策又并非章惇心腹,以旧党的心理洁癖怕是容不下他们。慕容复能在这个时候代表苏轼这枚政治新星收留他们,无疑是雪中送炭。之后的数年里,蜀党正是仰仗这些牧民官的支持在朝廷的党争中始终立于不败。
不得不说,拥有一名共同敌人的章惇与慕容复的确是合作愉快。就在两人会面后不久,章惇便凭借着慕容复提供的相关数据资料安排人手上疏弹劾蔡京“怀奸邪、坏法度”。刚给司马相公添了三分光彩的蔡京又因废除免役法手段过激以致民怨滔滔,再给司马相公的脸上留了两个巴掌印。
朝廷才贬谪了蔡京,新一期的《汴京时报》又新鲜出炉,连篇累帙地记载了各路地方因废除免役法而引发的纷争抗议。有归还五砦一事的前车之鉴,朝廷再不敢轻忽民意,在各地州府官员陆续上疏请求“废除免役法当缓进”后,便顺水推舟纳谏如流了。《汴京时报》再次第一时间传播了这个消息,而就在百姓欢呼“官家圣明”的同时,年迈的司马相公再次病倒了。
慕容复虽说又有份气病史学界大牛司马光,但所谓一回生二回熟,这一次他却并无多大的心理压力。在给苏轼准备了几盒上好的长白山老山参安排了马车送他去探病之后,他便心无旁骛地过问起了给苏门四学士办宴席的事来。
由苏轼所主持的太学学士院考试业已结束,正如史书记载,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三人脱颖而出,得到了苏轼的大力推崇。只因苏轼是这三人的座师,按照官场潜规则,他们便是天然的苏党,亦是慕容复的天然盟友。
元祐元年六月,被秦观惦记已久的接风宴终于拉开帷幕。为了这次的接风宴,慕容复特意请来了“锦林楼”与“锦乐坊”的全套班底,而邀请列席的客人除了通过太学学士院考试的所有上榜考生,还有苏轼、苏辙二人的同僚好友,慕容复与秦观的同年、同僚,以及李格非、李之仪、米芾、李公麟等在朝堂上是散兵游勇,在文坛或画坛上却留下赫赫威名的大牛。
文人饮宴,向来是逼格比酒菜更重要。为此,慕容复花重金在汴京城郊购下了一处园林,引水挖渠搬山移木好生修缮了一番。饮宴时,大伙的装扮俱是轻裘缓带魏晋之风,酒食则以曲水流觞的形式顺流而下。曲调优美婉转生情的牡丹亭只在亭台内遥遥传来作为背景,一干自命风流的文人士子围坐在水渠边谈诗论画相合为乐,俨然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而未免有人如自己一般吟诗作对实在拿不出手,慕容复还悉心安排射、御、数等活动,最后又免不得在秦观的怂恿下亲自上场耍了一套剑法,赢了个满堂彩。
饮宴的后半截,文彦博、范纯仁、苏轼等先后起身侃侃而谈自己的诗文心得与治国理念,慕容复则端着酒杯四处流窜,结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黄庭坚已年过不惑,对《汴京时报》大加赞赏,认为是朝廷广开言路尊重民意的象征。慕容复闻之心喜,当即表示将引荐《汴京时报》的主编给他认识。张耒醉心治学,慕容复几番与他搭话,他都充耳不闻,目光只追随着苏轼的身影。慕容复自知不敌苏轼之魅力,只得悻悻而去。相比之下,出身官宦之家的晁补之显然更懂得如何与人交际,他性情温厚与慕容复相谈甚欢,只是提起在京城的起居用度显然有些捉襟见肘,隐隐有乞补外官的念头。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说的便是在天子身边混个脸熟,升官发财也容易些。真外放了,天下官员数以万计,谁还能记得?慕容复自然不会允许晁补之自毁前程,哪知他尚未开口劝说,坐在晁补之身侧的秦观已然笑道:“有明石在,晁兄还忧心什么经济?”论年纪秦观居长,只是晁补之是元丰二年的进士,秦观却是元丰八年的进士,因而秦观在晁补之的面前也只能是师弟了。
晁补之早知慕容复富可敌国,苏轼苏辙两兄弟与秦观在京城的用度俱是由他打点。并且这次饮宴慕容复也释放了足够的善意,想必也乐意为他承担生活费。只是晁补之为人严谨端方,不愿轻易受人恩惠,便客气道:“在下既受朝廷官职领朝廷俸禄,岂能……”
慕容复轻轻一笑,即刻打断他道:“晁师兄所言甚是,晁师兄身为朝廷命官,经济之道自有官家操心。只是师弟这儿还有些小事想请师兄援手,你我本是同门,师兄不会袖手旁观罢?”
秦观一听慕容复此言,已是微微一笑。却是晁补之与慕容复初初相识,不知他的手段,当下认真问道:“不知有何事需要为兄效力?”
“小弟家中有一书肆名为‘锦书阁’,只因经营不善眼看就要关门大吉。小弟素闻老师赞誉师兄文采,今日觍颜请师兄多多援手。”慕容复一本正经地道,“小弟寻思过了,这四书五经每个书肆都有售卖,利润实在不大。所以师兄若愿向小弟的书肆独家供稿,小弟愿给双倍润笔,并且日后‘锦书阁’每卖出一份师兄的文章,我便给师兄三成分润。师兄以为如何?”慕容复深知这些清廉自守的文人气节,与其让晁补之纠结干兼职补贴家用会不会有损朝廷颜面,不如直接跳过这个选项讨论独家供稿的问题。
事实证明,晁补之果然被慕容复的生意经给绕晕了,也不曾想到宋时并无《版权法》出台,反而虚心求教道:“不知何谓‘独家供稿’?”
慕容复拱手一笑,轻声道:“小弟僭越,独家供稿便是师兄的文章诗词若投了我家书肆,便不可再卖去别家,收别人的润笔了。”
“独门生意,原来如此。” 晁补之恍然点头。
“师兄既然答应了,明日小弟便着人将合约送往府上。多谢多谢!”说罢,慕容复也不理晁补之是何反应,即刻起身去寻下一个目标。
晁补之在原地呆了许久,直至见到慕容复扔下李之仪又去寻米芾,他才恍恍惚惚地向秦观问道:“我方才答应他了么?”
秦观强忍笑意,点头正色道:“晁兄,君子一言、快马一鞭啊!”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等慕容复将场上有价值的客人全部串联,已是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李之仪与秦观的诗词切磋方入巷,大伙兴致正浓,慕容复自然不能拂了大家的雅兴,命人在树梢上挂起琉璃灯,不一会又有汴京名妓与“锦乐坊”的歌姬轮番歌舞助兴。
一场饮宴自白昼进行至夜晚,始终声势不落花样迭出,便是不在意享乐的诸葛正我与乔峰都不禁眼花缭乱乐在其中。眼见慕容复忙里忙外,一会安排仆从记录大伙新作的诗词,一会又命厨师在空地上堆起松木准备烧烤,竟是一刻也不得闲。乔峰实在看不过眼,赶忙上前扯住他道:“忙了半天,歇一歇罢。”又塞了一盘烤肉到他手中,“我看你酒喝了不少,却不曾吃过多少东西。”
慕容复也不跟他客气,一连吃了两盘烤肉方笑道:“还是乔兄够体贴!”今日列席宴会的客人不下五十人,慕容复身为主人免不了每个人都亲自招呼一番。若非内功深厚,怕是早喝倒了。
乔峰闻言只是笑着摇头,不等他搭话,诸葛正我已然嗤笑一声,低声道:“斗转星移何等了得,不想今日竟拿来卖艺取乐!令祖慕容龙城泉下有知,非剥了你这个不肖子孙的皮不可!”
慕容复抬眼见诸葛正我神色不善,当下笑道:“诸葛兄,今日能列席宴会的来客多是诗文书画样样了得的千古才子。但凡得他们一字半句,便能换我慕容氏无穷无尽的利润,我岂能不经心?”
诸葛正我冷哼两声,沉声道:“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党争,即是乱政的开端。慕容兄,我一直以为你明白这个道理!”
“诸葛兄何出此言?”慕容复讶然道,“今日列席的俱是正人君子,岂是一点蝇头小利所能收买的?”
“你……”诸葛正我立时一噎,隔了一会方恨恨道。“那章惇给你的官员名册呢?”
慕容复闻言眉心不禁微微一跳,即刻将目光转向乔峰道:“究竟是乔兄的丐帮人才济济,还是诸葛兄确有化腐朽为神奇之能?六扇门开张不过数月,这么快就将我的底也给摸清了?”
这一回,诸葛正我与乔峰都不答话,只沉沉地望着他。
慕容复见状不由幽幽一叹,用手中的筷子指着不远处的人群道:“时至六月,蚊虫颇多。若非我早命仆役四处捕杀,饮宴至今大伙只怕都忙着打蚊子呢。诸葛兄、乔兄,有人能站在篝火旁侃侃而谈,便必得有人在阴影处对付蛇虫鼠蚁,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诸葛正我与乔峰彼此互视一眼,忽而齐声一叹。
却在这个时候,始终处于人群的中心的苏轼突然将目光转向了此处,扬声道:“明石,你来说!”
“是!”慕容复起身应道,施施然走了过去。
刚走入人群,秦观便飞快地将方才的话题复述给了慕容复。“方才老师问我等,随他治学多年,可学到了什么?黄师兄说洒脱、晁师兄说博学、张师兄说正道、我说自然,小师弟,你有什么看法?”
苏轼一生光明磊落又才华横溢,做官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人则宽容仁厚实为正人君子。而在文学方面,他的诗词自成一家主张文章与气节并重,在文章上他又是提倡古文主张文以明道的领袖人物。与此同时,他又精通杂学、忧国忧民,生性疏狂浪漫,是以苏门四学子所言“洒脱、博学、正道、自然”都对。然而,这几个答案显然都不曾得到苏轼的赞赏,这才把自己给扯了进来。慕容复顿时明白,这是闲聊,但更加是一次考校。
若说考校学问,慕容复立时心虚。他对儒家学问向来是实用主义,自从过了科举的鬼门关,是再不曾读过儒家士子眼中的正经书。好在慕容复知道苏轼真正要问的并非学问,而是治政理念。正如历史上,唯有朝云一句“学士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才能博苏轼一笑一般,苏轼真正在意的从来都不是他能在学术界有多高的地位,而是在感叹自己壮志难酬未能为民谋福啊。想到这,慕容复不由轻轻一笑,向人群深揖一礼,沉声道:“学生资质驽钝,追随老师时日最短,所学所得与几位师兄相比,不过皮毛而已……”
“皮毛为何?”范纯仁在朝堂上见识过慕容复的口舌之利,当即笑着打断了他。
“两个字,务实。”慕容复正色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谓务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亦是务实。正所谓学无止境,学问之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非务实不可做学问。”
“如今我等皆在朝为官,要做学问,更要做官。”范纯仁又道。废除新法一事,范纯仁原本大力支持司马光。只是近日来几番纷争让范纯仁看出了司马光在治政方面的幼稚与顽固,这才拉了文彦博来参与这次饮宴。
“读圣贤书忠天子事,保家卫国守土安民更须务实。若为一方父母,这头一年便当靖安地方澄清吏治,使男有分女有归、老有养少有学;第二年便该养农、促工、励经济、重学问;到第三年若能使税赋增长、百姓富足、民风淳朴,方能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官。”
“如此为官,可谓是牧守一方,恩泽一地。虽说只是皮毛,却也可庇天下。”范纯仁长叹道。范纯仁是范仲淹次子,自幼天资聪颖,勤学好问。他也曾为一方牧民官,做过不少造福一方的事,却从未曾听过如此提纲挈领的为官之道。虽说谈不上耳目一新,但也的确是拨云见日。“子瞻教的好学生!”
苏轼生性疏阔,慕容复的回答又合他心意,早已是满面笑容。此时见范纯仁也来恭喜他,不由自矜地点了点头,左顾右盼,十分神气。
“有了皮毛,自当有爪牙。”慕容复续道,“文官为皮毛,武将为爪牙。皮毛应丰,爪牙当利,如此方能自保。”
慕容复这一句显然又是剑指司马光不修武备修德政,文彦博与范纯仁俱是历经数朝屹立不倒的老人了,自然闻弦歌而知雅意。然而他们二人终究老成,又有文人痼习防备武将,虽知慕容复说的在理,此时也只呵呵一笑不予置评。司马君实一病再病实非良兆,苏轼却偏偏在这个时候举办饮宴,想到日后的朝局变化,文彦博与范纯仁一时皆有些忧心忡忡。
人群外,乔峰远远望着处于人群中谈笑风生的慕容复久久一叹,低声道:“诸葛兄,以我的身份,怕是要陪着慕容一块打蚊子了。”
“这些人,用蝇头小利不能收买的,用靖安天下的理想必能收买。”诸葛正我无奈苦笑,“我既入了他的局,也只好乖乖地去为他当爪牙了。”
作者有话要说:
范纯仁:子瞻教的好学生!
苏子瞻:o(n_n)o~
慕容复:o(n_n)o~
范纯仁:我收回前言!
第65章 司马相公壮志未酬
饮宴过后,朝堂上司马光仍旧告病,御史杨畏却已再上奏本,弹劾《汴京时报》风闻言事妖言惑众扰乱朝纲,提议禁绝报纸并索拿相关人等交付有司问罪。奏本一上,朝堂上即刻掀起轩然大波。此时章惇已远谪,新党在朝堂上再无声势。可同属旧党的洛党又异军突起,贾易、朱光庭等先后跳出来抨击以司马光为首的朔党禁绝言路蒙蔽圣聪。口水官司一连打了几日,朝堂上正是一地鸡毛的时候,蜀党党魁苏轼突然上了一本名为“报纸管理条例”的奏本,整理二十大项六十小项,从报纸的申办、允许登载的内容直至盈利的计税方式都做出了规定,最后又将监管报纸的任务纳入了礼部的职责范围。
此本一出,哲宗皇帝与高太后皆拍案叫好,直夸苏轼老成谋国,又吩咐他将奏本整理成法规行天下。禁绝报纸一事本为朔党挑起,最后却是蜀党大出风头,朔党上下都觉颜面无光。反而是历史上曾与苏轼掐死掐活的洛党,此时却与苏轼站在了同一条壕沟里。当然,慕容复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只等司马光一死,三党的党争便再无遮掩的余地。
散朝之后,苏轼寻到慕容复忧虑地道:“君实并非愚人,你这奏本一上,他便会知晓我与这报纸脱不了干系啦!”原来这所谓的“报纸管理条例”正是慕容复参考后世国家监管报纸出版管理的法令而写,他人微言轻便又借了苏轼的马甲上奏朝廷。
慕容复轻轻一笑,满不在乎地道:“司马相公若是如今还弄不明白,那他连御史之责都承担不起,更何况一国宰执?老师去探望相公时,相公若是问起此事,老师实话实说便可。”
苏轼闻言也松了口气,释然道:“为师与君实本是至交,再要瞒他,心里也过意不去。”抬起头,又拍着慕容复的肩头安抚他。“你放心,君实乃正人君子。你的报纸虽与他意见不合,但他也绝不会携私报复。”
“学生明白!”慕容复诚挚道。司马光在指使手下上本禁绝报纸之前竟不曾遣人来收买,如此政治弱智,纵然他真有心报复,慕容复也并不担心。
一个月后,《大宋报纸管理法令》正式出台。慕容复第一个遣人去礼部缴纳了一万贯的押金又自行申报了每年上缴的税金,算是正式在朝廷上挂了号,为《汴京时报》过了明路。日后,但凡《汴京时报》不曾诋毁君王、不曾教唆十恶、不曾诲淫诲盗、不曾偷税漏税,便谁也不能无故禁绝其发行。
慕容复这头才解决了报纸一事,苏轼又匆忙而来,扯着他的衣袖道:“快!快!君实要见你!”
慕容复挥手示意前来汇报工作的仆从退下,又探头瞧了瞧窗外夕阳西下的景致,一头雾水地道:“老师,天色已晚,纵然要去拜见相公,也该明日啊!”大宋礼仪之国,从无深夜拜会的规矩。
哪知他话音未落,苏轼的眼泪便掉了下来。“君实……君实不行了,他家中老仆亲自来请你……”
“那还等什么!”慕容复赶紧反手捉着苏轼,急匆匆地走了出去。他虽说早知司马光的寿数就在这几个月,可如今正式听闻噩耗将至,亦是心下惨然。
二人沉默着赶至相府,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已红着眼在大厅等候。见到苏轼与慕容复出现,他几步上前向两人施了一礼。“家父早有吩咐,慕容大人若是到了,请去卧房一见。”
苏轼这一路前来眼泪就不曾停过,听了司马康的话也哽咽着道:“明石,你去罢。君实,君实必然有要紧的话与你说……”
慕容复无奈地递了一条绢帕给苏轼,向司马康言道:“烦请照料家师。”这便随司马府的家仆向后院行去。
卧房内,司马光刚在仆役的服侍下喝过药,死忠刘挚仍守在他的身边寸步不离。见到慕容复出现,刘挚忍不住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慕容复视若无睹,上前深揖一礼。“见过司马相公。”慕容复入眼所见,司马光白发苍苍面容枯槁,显然已近油尽灯枯。
司马光吃力地向刘挚言道:“莘老,你先退下罢。”
“……是。”刘挚低声领命,临走前又不咸不淡地在慕容复的耳边丢下一句。“听闻慕容大人对为官之道颇有心得,来日宦海沉浮,本官可就拭目以待了!”
慕容复仍旧置若罔闻,待刘挚离开后方又揖了一礼,恳切道:“相公多多保重!”司马光为人固执缺乏政治智慧,可至少但凡他活着一日,苏轼就仍是安全的。他的存在于苏轼而言,好比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虽说挡去了阳光,可也同时挡去了风雨。
“坐罢。”司马光微咳两声,随手指了指床榻旁的一方小凳。待慕容复泰然落座,他又道:“今日见你,原是决定你的去留,想必你心中有数。”
慕容复点点头,满不在乎地道:“下官打乱了相公废除新法的部署,在相公眼中已将下官视为新党,必欲除之而后快。不知去的是岭南哪一州?”
哪知慕容复话音方落,司马光便厉声怒斥:“小人!子瞻如何收了你这小人为弟子!”宋朝的相公们向来自诩君子,行的是君子之政。大臣之间虽因政见不同而有矛盾,但绝不会因此而互相碾压。若司马光当真将慕容复送去岭南这等九死一生的烟瘴之地,那便不是贬谪,而是流放谋害了。司马光自认君子,绝不会如此行事,那自然是慕容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慕容复哂然一笑,坦然道:“相公厚葬了王荆公,荆公泉下有知,自然明白相公的为人。却不知活着的蔡大人与章大人会不会同样以为相公是君子?”章惇被贬汝州,如今还在赴任的路上。至于蔡确,想必已经到陈州了。“相公今日如何待新党,将来只怕新党千百倍地奉还!”
司马光听慕容复提及蔡确与章惇不由微微变色,隔了许久,他才低声道:“太皇太后圣明……”
“太皇太后已然老迈,而先帝,毕竟是官家的父亲。相公熟读史书,这古往今来,太后垂帘而幼帝不曾与太后生隙的,除了仁宗皇帝又有几人?”慕容复悠悠长叹。历史上,首先被流放去岭南的正是新党党魁蔡确,最终蔡确也的确死在了岭南。蔡确被贬时,范纯仁曾感叹:“岭南之路长满荆棘七八十年矣,今日重开,日后我们难免有此下场。”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两党皆争自己是君子,将对方指为小人,可到最后,这君子小人又有何分别?
司马光沉默良久,忽而问道:“依你之见,又当如何?”
慕容复起初没有答话,他目视司马光良久方轻声道:“相公明见万里,心里什么都明白,又何必再问呢?”一个精通史学、写下《资治通鉴》的大学者,他会不懂政治的残酷、人心的狠毒么?慕容复不知司马光究竟太过自负,以为“三不畏”的新党会更加畏惧他本人;还是只想着要当君子,顾念自己的身后名,将争斗留给了后人而已。然而无论他究竟是天真还是自私,新旧党争因他而愈演愈烈却是不争的事实。
“王介甫名为变法图强,实则乱法谋私……”司马光恨声道。
“我皇宋立国多年已是积贫积弱,确有变革之必要。荆公本意是好,可惜用人不当施政亦不当。新法虽多有弊端,但也不是一无是处。”
“你这话与子瞻同出一脉,可惜你见其利,本相却见其害!”司马光固执道。
慕容复哑然失笑,低声自语。“我早知相公固执,却仍妄图说服你,终究也是天真。”他摇摇头,最后振作精神道。“相公要见我,究竟所为何事,不妨直言。”
司马光见慕容复再不耐烦与自己继续这个话题,也是一噎。慕容复身为苏轼的学生,原是天然的旧党,想不到他竟以传单报纸摆弄民意挟制自己,司马光自然生恨。若非吕公著阻拦,怕是将慕容复远谪荒蛮的命令都已送去慕容府了。若非顾念旧党岌岌可危的民心,司马光绝不会见慕容复。却万万没有料到,慕容复是软硬不吃,哪怕贬他去岭南也毫无畏惧。想到这,司马光不由轻轻一叹,自觉话不投机半句多。“你出去罢!”他仰面望天,轻声道。“老夫已竭尽所能,剩下的就看天意了……”
慕容复知道自己该起身离去,就当什么都不曾发生一般。然而,当他看到司马光那副“老夫已鞠躬尽瘁,问心无愧。”的神情,就很难压抑内心的愤怒。只见慕容复无声地颤抖了片刻,忽然深深地吐出一口气,压低声神秘道:“相公难道不想知道《汴京时报》所载报道究竟是真是假?”
慕容复话音方落,司马光立时怒目圆睁,失声道:“难道……”他原已无力倒在床榻上,此时情难自已竟支撑起了半副病骨。免疫法废除后《汴京时报》一连刊登了数篇地方官员暴力废法遗祸百姓的报道,数据翔实证据确凿,教人无从反驳。太皇太后正是因为看了这些报道,才最终决定废除免疫法一事暂缓而行。
慕容复神色隐秘而得意地微微一笑,幽声道:“我慕容家虽说家财万贯,能支应调查员在东京、京西、淮南搜集资料统筹数据。但倘若下官说,我能有这财力将调查员派往各地州府搜集证据,相公信不信呢?”
“你!你……”司马光怒指慕容复,那狠厉的目光状若疯狂,几要择人而噬。
慕容复却好似全不明白,正是因为自己在报纸上的弄虚作假才最终毁了司马光废尽新法的丰功伟业。“想必相公早已着人调查,事关一京两路的报道字字属实,尤其前开封府尹蔡京的所作所为更是令人发指。至于其余各路……天子脚下尚且如此,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情况只会更糟。相公,《汴京时报》虽违反了新闻报道须真实的准则,但却并未冤枉你。”
“你的数据……那些留下名姓的百姓……”司马光艰难地喘着气。
“我把数据写得越精确,相公越相信是真的。至于在报纸上留下名姓的百姓,能留名的,自然确有其人。”慕容复坦然道,“一个完美的谎言,九分真一分假,细节越精准越能让人信以为真。至于各地州府的父母官,大多尸位素餐对治下百姓一无所知,指望他们能察觉报纸作假,岂非缘木求鱼?司马相公,官场规矩向来是瞒上不瞒下,王荆公当年厉行变法却为贪官污吏所欺,以致功败垂成。如今看来,相公与王荆公原是殊途同归。”
“吏制……”司马光黯然吐出两个字,重重地闭上了眼睛。大家都是聪明人,只需慕容复一言提醒,他便已明白废除新法一事之所以难以为继并非毁于慕容复之手,而是因为吏制不清拖了后腿。“慕容复,你可真是个……妖孽!”不过是弱冠之年,就能将官场人心看得这般透彻,将朝局玩弄于鼓掌之中。不是妖孽,又是什么?
慕容复冷声一笑,满是无所谓地答:“《中庸》有云: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多我一个,也不算多。”
“国家将亡?妖言惑众!”司马光并未察觉两人谈话的节奏已为慕容复所掌控,听到“国家将亡”四个字也只当他是危言耸听。
慕容复却笑道:“相公可知,将来会如何?”
司马光诧异地望向慕容复,心底无端冒出一股难言的寒意。
“元祐四年,蔡确因‘车盖亭诗案’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两年后,他死在了新州。从此往后,新党与旧党之间的争斗不死不休。元祐八年,太皇太后病逝,官家亲政,启用章惇为相恢复新法。这一回,前往岭南绝地的路上皆是旧党中人,相公虽因寿终而逃过一劫,却差点被人开棺鞭尸。官家寿数不长,只活到了二十四岁便寿终。他死后无子,先帝第十一子赵佶为帝。这位新官家任用蔡京为相,立‘元祐党人碑’纂录党人三百零九人,相公同样名列其中。被刻上党人碑的官员重则关押轻则流放,前途尽毁。至于相公曾赏识的蔡京,谄媚弄权、营私舞弊、迫害忠良、无恶不作,谁敢与他作对便会被扣上同情旧党的罪名,问罪流放。上有昏君下有奸臣,关外又有女真崛起,新官家在位仅仅二十六年就败光了大宋的家当,国灭被俘,最终受尽折磨死在了关外,史称‘靖康之耻’。相公,大宋快亡了,就在四十年后……”
“妖言惑众!非议君父!该当何罪!来人!来人哪……”司马光近乎声嘶力竭地大喊,原本寂然将灭的双眸中透出无可遏制的惊惧来。只是司马光已近寿终生息不足,纵然放声呐喊,这音量也不出卧室去。
慕容复袖袍一扬,卧房内的门窗即刻无风而动瞬间紧闭。“相公,我既然开始了,你何不耐心听我说完?以相公的才学,我若是撒谎,相公必能察觉。”
司马光毕竟老成,见识了慕容复这一手顿知这话题他是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当下道:“你说,老夫绝不信你是另一个希夷先生,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慕容复,你今日所言我必会禀明太皇太后,治你之罪!”
慕容复并不在乎他的要挟,又说了秦桧、说了岳飞,说了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蹈海而亡,说了灭亡南宋的将领竟是汉人张弘范。元蒙无百年国运,明朝的文官却完美继承了宋朝的党争传统,最终崇祯皇帝吊死在了梅山上。深陷党争泥潭的南明连划江而治都做不到,天下汉人从此剃发易俗为奴为婢。由异族所建的清朝享国二百余载,最后又被大洋彼岸的西方列强用火炮轰开了国门。之后,便是一份份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次次惨无人道的屠杀压榨。百年压迫、百年耻辱,沉重地教人不忍回顾……
“……江宁府……江宁……死了三十万人?……三十万?”司马光颤声道,他年纪老迈皮肉干枯,眼睑已含不住眼泪,此时已是老泪纵横。
“或许更多……”慕容复下意识地想笑,嘲笑这个一手挑起党争的固执老头这副忧国忧民的神情让人厌恶。可不知为何笑未成型,他的泪也滑了下来。“相公,为何汉人总是毁于内斗?异族已秣兵历马虎视眈眈,为何你们还要争文尊武卑,争谁是君子谁是小人?争赢了又如何?争输了又如何?家国社稷沦丧至此,我们都是罪人!”
司马光死死地盯着慕容复,久久答不上话来。直至见到慕容复长叹一声起身离去,他终于从喉间艰涩地挤出一句:“慕容复,你究竟是谁?”
“我是谁,重要么?”慕容复最后问道,“相公,你知道我没有说谎。所以,你仍坚持自己没有做错吗?”说完这句,他便拉开房门,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步地走了出去,再不回头。
三日后,四朝元老、当朝执宰,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病逝。
作者有话要说:
慕容:司马相公千古!
司马:慕容大人,是真心话么?
慕容:司马相公,您歇歇吧!你没干好的,我来干!
司马:……
乔峰:好气魄!不愧是慕容!
第66章 吕公著的新局面
这一回,司马光死在了元祐元年八月初,并没有与奉先帝灵牌入宗祠的日子撞车。然而由于朝廷仍旧指派了程颐负责司马光的祭礼,在司马康是否要出面回礼的问题上,苏轼还是与程颐发生争执,说出了那句千古留名的嘲讽话:“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
程颐为人死板迂腐,是掉入故纸堆中的书呆子。自从任了崇政殿说书,即小皇帝的家庭教师一职后,他更是自命不凡,恨不能天下人都将他视为至圣先贤般膜拜服从,教人十分腻味。历史上,在哲宗皇帝亲政后对这位曾经的老师翻脸无情,不但贬官夺职交地方监禁,更加下令追毁他的全部著作,正是对他曾经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的记恨报复。
如今程颐虽不曾因叽歪国事犯下众怒,但他一直以来以帝王师自诩的嘴脸已令大伙生厌。此时见苏轼说俏皮话嘲讽于他,同来参加司马光葬礼的众位大臣都迫不及待地放声大笑,教程颐十分没脸。从此,洛蜀两党之间的积怨争斗便埋下了祸端。
元祐元年九月,官家奉先帝灵牌入宗祠后,朝堂上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太皇太后拜吕公著为左相;其二,三年一度的官员考评工作结束,国史院编修慕容复被平调至江南西路的虔州虔化县任县令。
吕公著原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又有司马光临终以国事相托,由他继任尚书左仆射朝堂上下并无异议。可当吏部将调令送至慕容府,苏轼却是暴跳如雷。“你任国史院编修未满三年,这三年大考本与你无干!更何况去的还是虔州?”
慕容复见苏轼怒发冲冠,即刻笑着安抚:“老师勿忧,只要能离开国史院……”
哪知他话说半截,苏轼已然高声怒道:“虔州临近岭南,语言不通、瘴疠横行,这哪里是调任,是流放!流放啊!这是要置我苏子瞻的学生于死地!”
“老师,老师息怒!老师,虔州也很好啊……”眼见苏轼面红耳赤,慕容复唯恐他爆血管,赶忙上前为他顺气。
“你放心!明日上朝,为师定会为你讨个说法!”苏轼根本不理慕容复,劈手夺过他手中的那份调令,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出去。
慕容复无言地看着苏轼肥硕的身形敏捷地消失在门外,良久,他终于把方才要说的话说完:“老师,有话好好说……只要不是留在国史院,其实我去哪都可以啊!”回到古代去修史什么的,这实在是个悲伤的故事。
苏轼果然无愧他嘴炮之王的称号,翌日上朝,他捏着这份调令将自吕公著以降的一众朔党成员全骂了个遍。由于照规矩慕容复的确不该在这次调职,太皇太后又是苏轼的超级粉,朔党上下一时竟被苏轼骂了个狗血淋头。然而,苏轼虽说大发神威,御使中丞刘挚却又一力坚持:“吏部虽有过错,但朝廷政令不可朝令夕改。调令既已签发,慕容复仍得赴任。”
眼看刘挚与自己的偶像要掐个你死我活,太皇太后赶忙下令退朝,又将苏轼留下好生安抚了几句,希望他能以大局为重,维护朝廷权威。在后世,高太后被奉为“女中尧舜”,是一名极有政治智慧的女政治家。她虽私心爱重苏轼,却也明白如今的朝堂上朔党势大,是以并不愿因苏轼恶了朔党而遭排挤。
第12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