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节
[综穿]穿越不是系统的错 作者:长恨歌行
第23节
啊,太过激的动作是没有的,但是她确实在贾代善面前对郑氏把孩子抱走养表达了不满——语气用词都很委婉,理由也很合理——老太太自己都还有一个五岁的小儿子贾代攸要养呢,劳心劳力的,怎么会顾得好贾赦这个孙子呢?
贾代善自己也很犹豫,头一个儿子,还是养在自己夫妻身边好好教养的好……吧?
郑氏是亲妈,贾代善想到一出是一出,直接便去找他家老太太了。
当时郑氏正逗着在襁褓里咿咿呀呀的贾赦,无压力装小孩的观源在一边跟着逗弄。
他虽说虚岁已经五岁了,但他是老来子,郑氏和贾源都宠着他,目前还是让郑氏教他认字,贾源兴起了就教他看兵书,正经的启蒙先生还在寻找中,还有很大的可能会送他进宫学。
贾代善给郑氏请完安,把理由一说,得,郑氏不高兴了。
她先是说把孩子接来能和小儿子做个伴,又说小儿子渐渐大了,很快就要搬出她的院子了,她心中不舍,把孙子接来养也好排遣寂寞之情。
至于贾代善和史氏作为父母想和孩子亲近……难道在她那里就不能和孩子亲近了吗?还是说除了晨昏定省他们就不愿意来看她?
郑氏前头的理由已经有些说服贾代善了,毕竟这个年头,一家中若是孩子少的话,媳妇生了孩子多是给婆婆养的,后头的孩子倒是能自己养,但长子、长女之类的,多是先给盼了孩子多年的老太太养的,而且,老太太养孩子,也比较有经验不是?
养孩子的经验,贾代善是不会昧着良心说自己刚生了头胎的妻子会比自己生养了两个孩子的娘好的。
老太太能将他的四弟养的这般壮实,又这般机敏伶俐,自然是有一手的。
郑氏最后的那个理由却是将贾代善吓得出了一身的冷汗。
这是直接上升到了孝道的高度了,给父母晨昏定省是定例,遵守晨昏定省可以说孝顺了,但是除了晨昏定省之外都不愿意去见父母,说不孝,难道还能反驳吗?
贾代善讪笑着离开了郑氏的院子,至于贾赦,自然是被留在了郑氏那里养着。
就算史氏再不高兴,也得接受这个现实,除了时常去郑氏那里请安看孩子之外,就是防着贾代善的小妾——史氏生了嫡长子之后,贾代善的小妾、通房的避子汤也停了——生下庶子,还有就是想着要再怀一个。
作者有话要说:
赦哥儿的名字真是太……不过比贾政的好听就是了。
红楼线和聊斋线是分开的,其实说是聊斋,但是主要出场的是倩女幽魂的人……那个什么电视剧的版本,大家可以猜猜两个政爹都穿成了谁……
第83章 异事
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
荣国府的老太太现在两个命根子都有了,日日容光焕发,高兴得不得了。
荣国公贾源已经准备开始养老了,荣国府近来正在收拾一个院子,贾源老太爷准备搬到那边住去,说是环境好,清静,利于他这种老人家静养。
贾源毕竟已经是国公了,除了圣上自己都要御驾亲征的那种战事之外,他们这些老臣一般也不需要出动了,就算出动老臣,需要出马的,也不是贾源这种爵位已经到了顶点的一等国公。
勋贵们以战事起家,都是武将,除了每月月初和月中的两次大朝会之外,勋贵们都得了恩准,是不必去上朝的,贾源自然是如此。
就算他是圣上的心腹,但是他的爵位已经封到了国公,到了异姓封爵的顶点了,所以现在已经不大参与政事了。
贾源的身上还挂着将军的职务,但已经是虚职了,荣国府的权力正在逐渐地移交到贾代善身上去。
观源长到十岁的时候,正是端德帝在位的第二十五年,从年初的时候,就不停地开始死人。
先是镇国公牛清,年初在皇宫的宴上喝多了,回家之后一睡不醒,三天之后才有消息传出来,说是镇国公去了。
开年就这么不吉利,还是因为皇家的元月宴的原因,端德帝老大不高兴,觉得今年不是个好年份。
镇国公去了之后约莫三个月,外放的一个吴姓的御史家中,又出了一件怪事。
这事儿实为怪异,以至于他的官不大,处的地方又远,但那件事却传遍了京城。
这御史没有儿子,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全家人疼得如珍如宝,跟什么似的。
独生女儿,自然要定门好亲事。
吴御史有个老友,姓白,唤作松龄,也是御史的官儿,二人家境相仿,白家的独子也是个有才华的,于是吴白两家便定了亲。
只是天有不测风云,白御史比较倒霉,好不容易从外放的地方回京,要升官的时候,被路上的土匪给杀了,家财也被劫掠一空。
那些人杀了朝廷命官,自然是讨不着好,但白家也就这么败了下来。
吴御史虽说念着和老友之间的情谊,但对把女儿嫁给老友的儿子却有些后悔了。
吴家小姐面上看着柔柔弱弱的,却是照着大家主母的例子养出来的,心里极有主意,便和未婚夫约好,要商量他们的婚事。
他们本就是正经的已经定了亲的未婚夫妻,两家也算世交,吴家小姐并不愿意悔婚,她的未婚夫白扬和她也是难得的两情相悦的有情人,自然如约相见。
吴家小姐支开了丫鬟、下人,独身前往,结果不幸遇害,半月之后才被找到。
吴家人悲痛欲绝,更令人讶异的,是吴家小姐的头不翼而飞。
而白扬去的地方虽和吴家小姐约定的地方名字一样,却是相隔极远的不同的地方。
京城这一群马后炮在事后谈论不嫌嘴疼,但当时并不知情的吴御史直接便将白扬定为了疑犯,请着知府下令搜捕他。
白扬下狱之后,吴家小姐的头依旧没有被寻获,吴御史并不甘心,将府中的冰都用了来保存女儿的尸首,一边在极力寻找女儿的头。
那个原先名不见经传的书生朱尔旦就是这样进入了官府的眼线。
他不仅从原先的木讷变得极为灵敏机辩,而且他家妻子的面貌也变得如花似玉。
若说是停妻再娶,虽令人不耻,但也算正常,但那与朱尔旦的面貌平凡甚至有些丑陋的妻子面目迥异的女子,正是朱尔旦的元配妻子。
朱妻无故得了一副好样貌也就罢了,令人哗然的,是朱妻的脸正是那吴家小姐的脸,甚至,她的整个头都是吴家小姐的。
后面的事情官府对百姓讳莫如深,只编造了一个朱尔旦的妻子并非原配,乃是吴家表亲,故而与吴家小姐有些相像的解释,反正也没有多少人见过吴家小姐的相貌。
因着朱妻已然有孕,所以百姓对朱尔旦休弃元配、将新攀上的吴家表小姐娶进家门的解释接受得很好。
但是京城的达官贵人们可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
要知道,朱尔旦身边发生的怪事可不只他突然变聪明了和他的妻子换了头这两件事,他的某位同窗意外身亡后,尸首可是少了一颗心呢。
京城私底下将什么陆判、朱尔旦、地府、换头的消息传得满天飞,皇帝自然也晓得了,他严禁大臣们再谈论这些怪力乱神之事,但是据说私底下,皇宫新造了几处院子,里头青烟缭绕,却是炼丹的地方,但是皇帝不想让底下人知道,他们也就装作不知道。
端德二十五年,贾赦已经长到了五岁,贾源便运作着想让他去当九皇孙——太子的嫡次子虽然只有一个嫡亲哥哥,但是皇孙算的是各个王爷的子嗣的总排行,所以这位排第九——的伴读,没想到,小少爷拼死拼活不想去,又有郑氏护着,老太爷也打消了这个主意。
这些年,贾源也看明白了,勋贵,首要做的就是不出头。
前朝那些勋贵家族看起来没几个出息的子弟,仔细想想,却也知道,这便是最好的。
勋贵家族,除了与皇族联了姻的,袭爵的长子嫡孙多是志不在朝堂的,但他们虽看起来纨绔,作奸犯科的事情做的却是少的。
真正违反了律法的大罪,他们都是不做的,至于其他的无伤大雅的小毛病,想必对那些和自己没有多亲近的关系的勋贵多有不满的皇帝是很乐意看到的。
贾赦是日后荣国府要袭爵的人,朝堂上波谲云诡,荣国府的面子,在下代皇帝身上就差不多了,再往下,恐怕皇帝就没多少情分了。
而勋贵家族都是带兵打仗出身的,哪个没握着些兵马,或和军中有关系?
下一代太出息,恐怕会将荣国府拖进深渊里。
嫡长子……
贾代善已经入朝为官了,他这一代和皇帝还有情分,倒是不用担心,但是下一代的贾赦,倒是不能这样安排了。
贾源是开国功臣,私库里前朝大族的珍藏有一大堆,贾赦现在虽还在学着三百千、四书五经,但贾源已不拘束着他了,只让他随着兴趣,玩那些金石古玩。
而且史氏又有孕了,很可能还是个男孩儿,这个不能承爵的次子倒是可以让他去朝廷上用功名搏个出身。
孙辈都有了安排,更遑论儿子。
两个庶子已经成家,也有了少许功名,日后按照朝廷律例分了家,日子虽不会再像他们在荣国府时那么好,但也足够他们分家后的花销了。
幼子贾代攸却不好安排。
观源虽然表现得聪慧异常,但是在贾源和郑氏看来,他到底还只是个孩子,虽能让他自己去考个功名出来,但他们总觉得这太让老来子吃亏了。
若不是没有什么大功劳,贾源恨不得就让皇帝再给儿子赐一个爵位,就算不能世袭也是好的。
他原先想让儿子进宫学,但孙儿就连条件好一些的伴读都不愿意去当呢,和贾赦一起金尊玉贵地养大的贾代攸怎么愿意去宫学呢?
贾源为着幼子的安排伤透了脑筋,恨不得自己能再多活上几十年,把一切都给安排好。
端德二十五年到底是流年不利,八月底的时候,中秋节过了没几天,宁国府又有消息报过来了。
他们府上的二老爷去了。
宁国府是贾代化当的家,他自然是老爷。
给贾演守了三年孝之后,宁国府还是迫不及待地分家了。
贾演四个儿子,三子贾代俍和四子贾代伏是庶出,贾代化也不亏待他们,在把他们分出去的时候,给了他们一成家产。
这年头,承爵的嫡长子得的家产自然是最多的,和嫡出兄弟都要七三分呢,更何况庶出的?贾代俍和贾代伏能平分一成家产已经算是贾代化对他们不错了。
贾演的次子贾代仪是贾代化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他们的母亲早逝,贾代仪的身子也不好,二人虽说只差了五岁,但说贾代仪是贾代化带大的,也是可以的。
贾代化对这个弟弟是真的好,请贾源还有其他族人一同去宗祠给他和弟弟们分家的时候,贾代化只拿了六成的家产,剩下的三成都给了他弟弟贾代仪。
贾代仪的宅子没找好,他的媳妇也是新娶的,分完家后,贾代化就把弟弟一家留在了宁国府,宁国府上下都称二老爷。
贾代化和他的亲弟弟是分产不分家,平日里贾代仪他们家也是走的公中的花销。
宁国府那么大,自然有不安分的下人说嘴,贾代仪也过意不去,贾代化却命人将那下人一家都发卖了,也不愿意让弟弟一家搬出去。
贾代仪只有一个独子,唤作贾敐,年方三岁,也遗传了父亲的体弱。
却说中秋节那日,底下送上来几筐新鲜的螃蟹。
这时节正是适合吃螃蟹的时候,蟹黄膏肥、蟹肉肥嫩,贾代化一高兴,便吩咐了做个全蟹宴。
贾代仪和哥哥一起吃的饭,中间螃蟹吃多了,便觉着有些不舒服,毕竟蟹是寒凉之物。
贾代化吓得不敢让弟弟再吃下去了,吩咐下人去另做一些菜来,还要去请医生。
贾代仪久病成良医,觉得没太大的不妥之处,便没让贾代化去请。
只是贾敐那边却出了事。
贾敐年纪小,吵着要尝尝味道,吃了之后觉得味道不错,缠着乳母多给他喂些,结果吃多了,哼哼着不舒服。
贾代仪又忙着看儿子,他自己本身就觉得不适,那天心绪又起伏过大,不知怎么的,就一病不起了,过了没多久,就闭上眼睛,去了。
宁国府的消息传到荣国府来,贾源悲从中来,竟也晕了过去。
老太爷的年纪毕竟大了,他这一倒,荣国府上下都闹了个人仰马翻,慌得不成样子。
作者有话要说:
朱尔旦出自《聊斋·陆判》,原著里的他是没有换心的,然后他是个好人……新聊斋里的朱尔旦实在是坏到一种地步了,原因是他换了心……给朱尔旦换心的陆判完全是在作死啊喂!
红楼世界要无缝对接聊斋世界,我们直接从皇室开始玩起吧,倩女幽魂里,金光不是有个国师的名号么……
说到宁国府啊,除了贾蓉之外, 宁国府还有个“正派玄孙”贾蔷嘛,然后原著里没说他的爹妈是谁,贾敬的哥哥贾敷是早夭的,没儿子,贾敬只有一个贾珍,贾珍只有贾蓉,所以我就guess了一下贾蔷是谁的孩子。玄孙嘛,就是曾孙的儿子,也就是孙子的孙子,从宁国公贾演开始算,到贾蔷那个草字辈正好是五代,贾蔷是贾演的玄孙嘛,原著里说贾演有四个儿子,所以,这里就这么愉快设定了,贾蔷是贾代化的亲弟弟的后代……
今天早上考了古代文学史,给老师的逻辑跪了……三节课,抽一节给我们考试,选在第三节?时间这么短就不说了,题目设定得不合理啊先森!反正蠢作者我是没有写完qaq!例子一个没举,这题分值五十分……我选择狗带!
第84章 端倪
贾源到底保养的好,没什么大碍,修养一下就好了。
下人回了宁国府报信,贾代化也唬了一跳。
他母亲早逝,父亲贾演虽说没给他和弟弟娶个继母回来,但后院的通房、姨娘实在是不少了。
旁人都说他在父亲去世之后便要分家是大不孝,但怎知他不过是看不过眼那两个庶出的罢了。
除了上次要分家的时候贾源冲到宁国府要砍死他之外,贾代化觉得,叔父对他真的挺好的。
宁国府的丧事办的实在是很盛大,和宁国府有交情的人家都派人送来了奠仪,有些和贾代化同辈的当家人还亲自过来吊唁。
这么大的动静自然瞒不过皇帝。
端德帝的太子素来体弱,偏生端德帝自己又是个多子多孙的,他光是儿子便有三十七个,如今成年的除开太子还有十个皇子,端德帝就算封了皇太孙,皇子们还是争斗不休,朝堂上可以说是乌烟瘴气的。
原先端德帝对贾代化的印象不好,觉得这小子是个不孝的,如今一看,他急着分家原来是因为嫡庶的关系,他对他的嫡亲弟弟真的是好到没边了。
端德帝自己就是嫡子,他的太子、太孙也是嫡出的,足可见他是极拥护嫡长制的。
贾代化给贾代仪办了丧事之后,请了病假,反正皇帝自前些年他继承爵位的时候就好像很看不上他,他之前虽然也有实职,但是上朝的频率只和荣养的老勋贵们一样高。
皇帝没准他的假,还说了让他好好地办差。
朝廷上都知道,圣上对贾演老爷子的不孝子挺不待见的,也不知道他让贾代化好好办差的话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说待见的话……贾代化的爵位降得太多了,让很多勋贵都胆战心惊,怎么看也不像待见的样子啊。
要知道,年初的时候刚去的镇国公牛清,他的儿子继承位置的时候,承的是一等侯的爵位,贾代化家也是国公爵,可是直接就被降到了一等将军了。
但是皇帝的心思,确实不是底下人能猜到的。
隔了没几天,宿卫京城的京营节度使的官职就换了人,贾代化出乎意料地得了这个职位。
和贾家交好的多是武将勋贵,但为圣上提出何人可以继任官职的多是文臣。
而没有哪个文臣会那么没有眼力见,突兀地提名贾代化,除非,是圣上授意的。
贾家本就是武将出身,而且贾代化的实职升任京营节度使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是皇帝的主意,所以朝中众臣纷纷前来庆贺。
要说贾代化,接掌了京营的兵马,知晓自己还是得圣上看重的,到底是一件好事,但他接掌兵马的时机不太对。
太子殿下一直病歪歪的,这一年京城又办了好几场丧事,大家都在传这是流年不利,恐怕这一年都不会太平,各个封了王的皇子们趁着这个机会到处蹦跶。
圣上重新看重贾代化的原因也传了出去,大臣们都知道这是敲打那些王爷们要兄友弟恭,不要妄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何况圣上连太孙都封了呢。
成年封王的皇子们表面上都风平浪静,表明自己懂了圣上的意思,暗地里的手段一点没有少下来,贾代化一个月内已经收到了三位王爷的拉拢。
圣上忧心太子的病,自己年纪也大了,皇宫里的炼丹房所处的地方,烟雾是愈发缭绕了。
寒冬的时候,太子又请了一回御医,大半个太医院都聚到太子的端本宫里去了。
成年的皇子们都封了王,到宫外建了府,等闲不能再留住在宫里,未成年的皇子们和母妃住在一起,一般不随意在宫内走动。
自从太子病了之后,未成年的皇子和他们的母妃愈发不爱出去,有几个份位高的嫔妃特意去向贵妃——太子的生母,也就是元后去了之后,圣上便没有再立过皇后,现在后宫的宫务是由贵妃李氏掌管的——禀报,说是天气太冷,膳房送过来的饭菜都有些凉了,她们想直接就在自己的宫里解决。
李贵妃并不在意这些,她没有自己的孩子,掌管宫务的原因也不过是因为她跟着圣上的年头是现在最久的一个,处事不偏不倚,也不为难别人。
她自然知道这些嫔妃也不是什么娇气的人,若是被圣上知道了她们不吃膳房反而要在小厨房里另外开伙,对她们的印象指不定会变成什么样,不过是近些日子因着太子的缘故,皇宫里的气氛实在是不对劲,她们不过是为了避嫌罢了。
要知道,宫里的膳房分为专为圣上做吃食、茶点的御膳房以及妃嫔和她们的儿女的膳房。
膳房分为几等,应对着不同等级的妃嫔,能在自己宫里开小厨房的妃嫔都是高位妃嫔,和她们同级的妃嫔也没几个,膳房做的饭食也是特意保存过的,不大会有送到地方就凉了的事情,不得宠的妃嫔那里倒是有可能出现这种事的。
贵妃抽空和皇帝提了,皇帝也知道自己成年的儿子们蹦跶的厉害,说要自己开伙的几个嫔妃只有未成年的皇子傍身,这么做也是为了保身,自然应允了。
宫外的王爷们和宫内的小皇子们又有不同。
本朝分封诸王,王爵分两种,一种是有地有爵的“藩王”,另一种是有爵无地的“王爷”。
第一种王爵有封地,在封地也有实权,不过封地都不大,但光是这样,也让人趋之若鹜了。这种王爵的数量有定例,太≈祖钦定其数至多九五,也就是四十五人。
太%祖有十几个儿子,但被封为藩王的只有襄阳王顾符延、长沙王顾符笙和安阳王顾符逸。
王爵自然是以一字王为尊,就好比秦王、晋王、楚王之类的名称,但本朝虽也有分封部分藩王,但因封地狭小、限制王权,所以默认的,藩王都是两字王,好比襄阳王、长沙王之类的。
前朝以一字王为亲王,两字王为郡王,但是本朝封王之制有所改革,所以王爵中默认,有封地的藩王品级高于亲王,亲王再高于郡王。
本朝除四十五位藩王外,其余的王爵直接以亲王、郡王的名称进行划分,亲王仍为一字王号,郡王为二字王号,当今圣上除了太子之外成年的儿子不少,但是至今最高的也只封了亲王,尚无一人得封藩王。
要么,就是圣上准备让太子登基之后加封兄弟,要么,就是不准备将这些儿子封为藩王了。
没有封地的王爷们虽然不能在封地上一显身手,但是若是皇帝开恩的话,他们还能参与朝堂政务。
端德帝的九弟成亲王顾符年就被任命为淮南道的申州刺史主管一州要务去了。
皇帝的弟弟能进朝堂,但是不能做太大的官,皇帝的儿子又不一样。
端德帝的那些成年儿子们被他放在朝堂上历练,虽说没有明确担任什么官职,但是确实六部的事务都有所插手。
等到太子登基了之后,这些皇子们都不能再经手什么政务,所以王爷们才会闹得这么欢。
端德二十六年的开春,太子熬过了去年的冬天之后,精神看起来竟比以前好了些。
与此相对的,则是圣上开始怠政了。
虽说年纪大了,但圣上没病没灾的,而且太子虽说好了些,但还是不宜过度操劳,圣上为何会无故成了这样呢?
直到这个时候,一直对端德帝在皇宫修炼丹房、养道士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大臣们才发现,圣上,是不是太过沉迷于炼药这种方术之中了?
作者有话要说:
到这一章才发觉皇族的姓还没出来呢哈哈哈,嘛,就像这一章说的,皇帝他们家姓顾,然后端德帝这一辈是符字辈的。
行政区划参考的是唐朝,突然想到原著里有个平安州来着,好像还挺符合的。
端德帝的皇太子参考了安国君嬴柱和懿文太子朱标,嬴柱是登基三天就翘辫子的秦孝文王,朱标是朱允炆他爹,朱元璋没死自己就死了的倒霉蛋,这俩都是体弱多病啊……以原型来看,所以这里的皇太子……大家应该明白了……
这里的王爵制度,藩王参考了一点唐宋明的设定,亲王嘛……汉人朝代,亲王就是秦王、楚王这些一字王,郡王就是长沙王、胶东王之类的二字王,只有什么辽、元之类的,封王都不好好封,两字亲王有很多……原著里的义忠亲王是一例,还有忠顺王【我原本觉得可以把义忠当成谥号的,但是忠顺亲王也俩字,还活着呢,于是只能无语凝咽……】很快就要进聊斋线了,重点就是端德帝的炼丹房啊,道士什么的……话说回来蠢作者我挺喜欢正常的倩【鬼】女【故】幽【事】魂里的燕赤霞的,但是七世怨侣的这部……燕赤霞和他全家……反正蠢作者我是不喜欢的。
第85章 变天
太子生病的那些天,王爷们总爱让他们的王妃到宫里请安,有母妃的就给母妃请安,母妃已经去了的,就给贵妃李氏请安,总之是逮着了机会就往皇宫跑。
王爷们都有公务要忙,但他们和正经有官职的大臣们又不同。
他们虽说能听政,也能参与公务的处理,但这一切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他们是皇帝的儿子罢了,总之一句话,名不正言不顺。
劳苦功高的勋贵老臣们朔望朝参,也就是只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上朝是皇帝开恩,体恤老臣,但朝中其他的五品以上官员无一不是要每日朝参的。
朔望朝参比每日朝参的规模要大,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参加,但只有到达了五品,能够参与常参的,才能自称是身居要职。
参与朝政的王爷们上朝的时间和大臣们都不一样,他们是三日一朝,所以在没有上朝的日子,王爷们可以用给母妃晨昏定省的名义回宫一段时间。
同样的,也是有生母的回去看生母,没生母的看李贵妃。
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要掌握太子的病情的第一动态,估摸着各个心里都在诅咒着太子早些死。
太子病好了,皇帝开始怠政了,这些王爷的动作却小了下来,起码宫里的动作小了下来,不再往宫里跑的那么勤了。
要知道,前段时间,他们的动作就已经惹得他们的父皇不满了,若是现在还不收敛,要是被怀疑巴不得皇帝像太子一样早些死了好可怎么办啊?
王爷们在大臣们的殷殷期盼下,缩回了王府,当起了乖孩子,指望着皇帝不要被妖道——这是给炼丹房的那位被端德帝奉若仙神的白云道长的“美称”——迷惑了的大臣们只好自己上阵。
端德帝早年的时候跟着太≈祖皇帝南征北战,积威甚重,而且现在皇帝也没因为这个犯什么错,大臣们劝谏也没什么好的理由。
朝堂上为此人心惶惶的都是文臣,跟着皇帝开国的,无论文臣武将都被划分到了勋贵里,勋贵们已经不怎么上朝了,自然也没感觉到皇帝这样有多不妥。
勋贵们觉得皇帝有个爱好炼丹的小嗜好无伤大雅,又不是学着那秦时的始皇帝劳民伤财派方士寻仙岛、不死药,也没有学着汉时的武帝为此大兴土木,不就自己在宫里捣鼓这些玩玩嘛,人老了,有这些想法是正常的。
但是朝堂上的尚书阁老等重臣害怕啊,秦皇汉武的光辉事迹就在史书上写着呢,要是圣上也变成这样怎么办?
最后被请动了的人,有三个。
第一个就是荣国公贾源,另外两个分别是靖远侯林誉和嘉应侯卫熙。
这三人都是老臣了,他们求见圣上,自然是容易的。
如今是二月,但气候还有些冷,圣上还住在有地龙的岁羽殿里,贾源他们三人进去的时候,只觉得暖融融的,都让人觉得热了。
圣上虽然开始怠政了,但是气色精神都好得很,与贾源三人笑眯眯地开始谈话。
圣上在宫中建炼丹房是在吴御史之女的事件之后发生的,贾源他们都晓得这世上可能真有什么神仙妖魔之类的,见圣上如今情况不错,他们也把心稍稍放下了。
原先倒真的担心那什么白云道长是个江湖术士,来蛊惑圣上的呢!
不过他们是得了嘱托过来的,自然也要开始劝劝圣上。
圣上也笑眯眯地应了,显然心情很好,送他们走的时候还各赐了一柄玉如意。
贾源被人请去劝导圣上专心政务、不要被妖道迷惑的事情观源自然是知道的,这个世界有陆判、朱尔旦的存在,观源自然觉出了不对劲。
这个世界是红楼梦的世界,原本就有什么一僧一道、警幻仙子的存在,现在出现聊斋里的人物,好像也很正常。
这么说起来的话……
观源想起了宁国府要去修道的未来的敬大老爷……练功吃丹把自己弄死什么的,贾敬生动阐释了画风不同会有什么后果。
放着好好的将军府当家人不当去修道,贾敬这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病啊!
而现在,圣上在观源眼里看来,和原著里的贾敬属于同一个类型。
只追求丹药不追求修仙是没有前途的,更何况,皇家和修仙的世界画风本来就不一样啊!
明明能好好地当一个霸道帝王,为什么要这么想不开呢!
观源一想起未来的勋贵修道小先锋贾敬,贾敬的消息就传了过来,准确的说,是宁国府的消息传了过来。
贾敬那个病歪歪的哥哥,端德十七年出生的贾敷,夭折了。
贾敷和贾代化的弟弟贾代仪、贾代仪的儿子贾敐一样,都是属于先天体弱的那一类。
贾代化照顾弟弟有了经验,好不容易把病歪歪的儿子养到那么大,只是孩子的体质比不上大人,况且宁国府这些年接连死人,守孝的日子竟是比不守孝的日子好像还多些,贾敷最后还是没有养住,就这么殇了。
贾敷夭折了之后,贾代化只剩下了贾敬一个独子,再加上贾代仪留下的贾敐,宁国府的嫡系竟只剩下这么丁点人来。
贾家的人为贾敷夭折的事情伤神,朝堂上却闹得沸反盈天。
圣上怠政之后,贾源和靖远侯、嘉应侯都去劝了,圣上确实也改了。
圣上精神抖擞地上了十几日朝之后,在三月的望日朝会上提出要封白云道长为国师。
一群大臣吓得不轻。
这还不如圣上继续怠政呢!
看这架势,是要重演当年秦皇汉武宠信方士的节奏啊!
大臣们自然是齐声反对,这才多久啊,妖道白云就迷得圣上要立国师了,再过一段时间,指不定还会做出什么事情呢!
端德帝也不恼,只说那是因为大臣们没有见到道长的真本事,还兴致勃勃地宣布,要在四月的朔日朝会的时候,让文武百官都见识一下白云道长的本事。
朔望日的朝会和平日常参是在不同的大殿举行的,大臣们站在朔望朝参的含元殿里,简直就是悲从中来。
圣上真是被那个妖道蛊惑了,竟然要在含元殿如此庄严的地方让那个妖道行骗术!
不提文武百官私底下有什么动作,只说四月初一,望日朝参的时候,端德帝果然带着白云道长来了议事的含元殿。
那白云道人长得仙风道骨、不同凡俗,虽然须发皆白但看上去不过五十,双手更是如同青年一般,真真是鹤发童颜。
他这一露面,果然让文武百官都吃了一惊。
端德帝露出得意的笑容,仿佛白云道人有真材实料,让那些质疑他的大臣吃瘪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白云道人的手上原本空无一物,但他手上一动,竟出现了一柄拂尘,然后他微微躬身,道了一声“无量天尊”。
他说的平淡,但那声音好像极响,就连站得最远的官员也听到了,微微震了一震。
“无量天尊!大人们上朝,想必朝食还没用罢?贫道就在此借花献佛了。”白云道人这么说着,手上出现了一枚桃核。
他的手一松,桃核直直地落到地上,含元殿铺地的质地坚硬的金砖竟就这么被砸开了一个大洞,看得文武百官大惊失色,端德帝也吃了一大惊,显然没想到白云道人会这么做。
户部的尚书、侍郎想着这下要拨多少钱给工部让他们修好那块地方、能不能让圣上的私库出这一笔钱的时候,大洞里已经长出了一颗树苗,并且越长越大,不一会儿就郁郁葱葱,并且挂满了果实。
更奇怪的是,上面的果子有苹果、桃子、梨、橘子,竟不只单纯的一种。
白云道长自己摘了一个桃子,然后便有一股水冒出来将之洗净,然后他将桃子献给了端德帝,端德帝欣然地接过来,也不管大臣的劝阻,就这么吃了。
文武百官见圣上都吃了,若是出了什么事,他们也跑不了,倒不如一起吃了那树上的东西。
含元殿上的文武百官都摘了一样果子,用袖子擦了擦,吃了。
令人吃惊的是,看起来没多少果子的树竟让他们每人都能摘一样,当最后一个人也拿到的时候,果树迅速的枯萎,最后只剩下那个大洞。
白云道长又挥动了他的拂尘,道了一声“无量天尊”,然后那大洞就自动地开始合拢,到最后竟看不出一点破损的痕迹来,光亮如新。
文武百官们这下相信这位是有真本事的异人,对圣上要立他为国师也都赞同了。
白云道长的本事这般大,而且从方才变出果树的事情来看,他显然是不缺什么的,真缺什么,变就好了,拜他为国师,应当不会耗费什么民力物力……吧。
朔日朝参那日,皇宫里出了一件怪事,送到御膳房里的许多水果都不见了,总管急得差点要上吊自缢。
圣上听闻之后,哈哈大笑,怪不得白云道长说的是“借花献佛”呢,之后传谕给御膳房的总管,这件事恕他无罪,便过去了。
钦天监选了几个适合的好日子,圣上选在了六月初,迫不及待地准备拜白云道长为国师。
但到六月的时候,国师到底还是没拜成。
皇宫里挂上了白幡。
去的不是皇太子,是身体一向强健,足以打死一只虎的端德帝。
五月底,端德帝山陵崩。
作者有话要说:
嘛,皇帝猝死了……
白云道长的形象原型……我忘记了,但是水果的这个故事的梗我还记得来自于哪里,原文好像是讲有个道士在市集上和卖梨的计较,施法变出一棵梨树让路人随便摘,最后卖梨的人开完热闹发现自己的果车空了,道士是卖的他的梨,虐cry了对吧!不要得罪小心眼的道士啊哈哈哈!
第86章 仪式
皇帝驾崩了,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找凶手?
不,首先要做的是让太子殿下继位。
一般来说,先帝驾崩的时候,重臣和太子都会在他的身边,等到先帝一咽气,大臣们就能参拜新圣上了。
但是,谁让圣上驾崩得这么突然呢?
虽然有太子,但太子还没有登基,就代表有可能会被翻盘啊!
圣上夤夜驾崩,这消息宫里的人根本就没瞒住,第二天凌晨,就在早朝的时候,进行常参的大臣们都知道了。
王爷们倒是想让这个消息瞒得久一些呢,但谁让他们知道的时间跟那些大臣一样晚呢?
太子也上朝听政,只是这位身子一贯不太好,年前才养的好了些,上朝的时间没个准数。
这一日太子也在常参的紫宸殿里,等到拱宸宫总管太监程元慌慌张张地跑过来禀告说圣上驾崩了之后,大臣们愣了一会儿,便齐齐地跪倒在地痛哭流涕。
给先帝哭了一会儿之后,内阁的五位大学士就提出,先帝骤崩,人心惶惶,还请太子立刻继位。
王爷们倒是想不同意呢,但紫宸殿里的文武百官都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也只好一同朝着太子跪下,直接开口便山呼万岁了。
太子顾明玺的帝位这便确定下来了,但登基大典还没有举行,新帝现在还不能直接称皇帝,顶多称个嗣帝。
端德帝对顾明玺这个嫡长子是真的好,太子被大臣们三言两语直接变成了皇帝之后,便要带着人去调查先帝的死因。
拱宸宫总管太监一脸的尴尬纠结,就差开口让嗣帝不要这么做了。
能当上圣上的寝宫的总管太监,程元自然不是什么蠢人,阻止别人调查先帝的死因这件事,对他百害而无一利。
于是在嗣帝的逼问下,他才支支吾吾地透露了先帝可能的死因。
话说前段时间,先帝看上了贵妃身边的一个宫女佘氏,没几天呢,就封为了美人,还移居到了没有主位的淑景殿去,今早他去唤先帝早起上朝的时候,宿在佘氏的淑景殿的先帝就已经……
程元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不就是说先帝可能是因为纵欲过度么,但到底为尊者讳,如果端德帝的死因真的是这样,那还真的不能让他们这些外人随便去查了。
不过那个佘氏,不管是不是真的无辜,倒真的要赐死了。
而且本朝妃嫔有定制,自皇后以下,设贵妃一人,妃四人,嫔九人,昭仪数人,婕妤数人,美人数人,才人数人,选侍数人。
那佘氏能迷得已经不重女色的端德帝短短数日就将她从宫女升作了美人,可见真真的是个红颜祸水。
秦汉时,新帝登基大典距先帝驾崩约莫在一个月左右,本朝吸取了前朝的制度,先帝头一天才驾崩,第二天就开始举行登基大典了,简直简单粗暴。
虽然登基大典很匆忙,但礼部的人办事还是很靠谱的,该有的一个都没落下。
新帝定了新年号为弘承,等到端德二十六年过去之后就改元。
弘承帝新登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那个美人佘氏给先帝殉葬。
左右她是逃不了的。
之后的朝廷政务,弘承帝身体虽然不好,但到底做了那么多年的太子,处理起来还是驾轻就熟。
政务解决了,就要考虑先帝的遗命了。
先帝心心念念着要拜白云道长为国师,而且白云道长确实是个有本事的,那么,这国师到底拜还是不拜呢?
要拜国师的是先帝,弘承帝自己是没有这个想法的,但他又是个孝顺的,估计拜国师就是先帝最后的愿望了,不拜,实在是不好啊。
白云道长自先帝驾崩之后就一直待在炼丹房那里没有出来过,弘承帝和文武百官们就有志一同地把国师一事无限期地延期了。
勋贵们收到的消息比常参的大臣们都要晚一点。
事实上,他们是在京城戒严,京城中的各个寺庙里不断地传出钟声的时候,才收到的消息。
本朝国制,帝王驾崩之后,京师戒严,各寺、观鸣钟三万声。
除了像贾代化这种父亲死后承爵的勋贵,其他的勋贵都是跟着太≈祖和先帝打天下的老人,先帝骤崩,自然难以置信。
京城的寺庙、道观数量不少,而且许多勋贵府上还有家庙,一声声不间断的钟声敲得人心烦意乱。
荣国府上,贾代善的次子贾政刚出生没多久,半夜听到钟声的时候时常被惊着,啼哭个不停。
贾政是小儿子,原本就招史氏疼一点,更何况他可是史氏千方百计留在自己身边养的心肝肉。
史氏亲自带着贾政一同睡,白日里也宠得不得了,活像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观源自己是个老妖怪没感觉的,但是贾赦难受得不得了,活像被亲妈给抛弃了一样。
额,好吧,史氏确实是贾赦的亲娘。
虽然观源知道以后的贾母是个偏心老二的偏心鬼,但是贾赦不知道啊!
不仅不知道,他对亲娘还留存着很美好的想象来着。
要知道,从贾赦出生一直到端德二十六年贾政出生,中间足足隔了五年,这五年来,史氏千防万防还是防不住有姨娘生孩子,至于有男孩的生不下来、生女孩的生完就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史氏隔了这么长时间都没能再有孕,可不能把贾赦当成宝嘛!
所以作为荣国府的太太的史氏给老太太郑氏请安请得那叫一个勤啊,每次还都对待在老太太边上承欢膝下的贾赦笑得慈爱非常,眼神特别的欲语还休。
郑氏想着史氏好歹是赦儿的亲妈,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想到,有了二儿子,史氏就不要大儿子了呢?
观源已经搬出了后院,有了自己的院子,但是每次贾赦一有了什么问题,就会带着下人吧哒吧哒跑到小叔叔的院子里求解惑。
没办法,祖父搬到了梨香院静养,父亲又很难见到人影,剩下的……就只有小叔叔了。
贾赦如今的年纪小,又长得一副好样貌,当他用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自己的时候,观源很难不答应他的要求。
不过……
观源难以置信地又重复了一遍:“你刚才跟我说什么?”
“我想去看看弟弟。”贾赦眨巴着小眼,有些不好意思。
观源不置可否地说了一句:“你确定这是实话?”
贾赦点点头,又加了一句:“还想去看看老爷和太太。”
嘛,果然还是想见亲爹娘了嘛!
先帝驾崩之后,文武百官并勋贵们都得去皇宫哭灵,贾源老爷子和贾代善都许久没有露面了。
贾赦养在郑氏那里,还没有搬出去有自己的院子,平常见到贾代善的次数本来就不多,国丧开始之后,干脆就没再见到过他。
史氏要照顾小儿子,晨昏定省之后就匆匆离去了,和贾赦也没多少话说,有几天也是干脆就没见到过人。
观源答应带着贾赦去“看弟弟”,但对史氏的态度实在是没有什么信心。
第23节
恋耽美
第23节
啊,太过激的动作是没有的,但是她确实在贾代善面前对郑氏把孩子抱走养表达了不满——语气用词都很委婉,理由也很合理——老太太自己都还有一个五岁的小儿子贾代攸要养呢,劳心劳力的,怎么会顾得好贾赦这个孙子呢?
贾代善自己也很犹豫,头一个儿子,还是养在自己夫妻身边好好教养的好……吧?
郑氏是亲妈,贾代善想到一出是一出,直接便去找他家老太太了。
当时郑氏正逗着在襁褓里咿咿呀呀的贾赦,无压力装小孩的观源在一边跟着逗弄。
他虽说虚岁已经五岁了,但他是老来子,郑氏和贾源都宠着他,目前还是让郑氏教他认字,贾源兴起了就教他看兵书,正经的启蒙先生还在寻找中,还有很大的可能会送他进宫学。
贾代善给郑氏请完安,把理由一说,得,郑氏不高兴了。
她先是说把孩子接来能和小儿子做个伴,又说小儿子渐渐大了,很快就要搬出她的院子了,她心中不舍,把孙子接来养也好排遣寂寞之情。
至于贾代善和史氏作为父母想和孩子亲近……难道在她那里就不能和孩子亲近了吗?还是说除了晨昏定省他们就不愿意来看她?
郑氏前头的理由已经有些说服贾代善了,毕竟这个年头,一家中若是孩子少的话,媳妇生了孩子多是给婆婆养的,后头的孩子倒是能自己养,但长子、长女之类的,多是先给盼了孩子多年的老太太养的,而且,老太太养孩子,也比较有经验不是?
养孩子的经验,贾代善是不会昧着良心说自己刚生了头胎的妻子会比自己生养了两个孩子的娘好的。
老太太能将他的四弟养的这般壮实,又这般机敏伶俐,自然是有一手的。
郑氏最后的那个理由却是将贾代善吓得出了一身的冷汗。
这是直接上升到了孝道的高度了,给父母晨昏定省是定例,遵守晨昏定省可以说孝顺了,但是除了晨昏定省之外都不愿意去见父母,说不孝,难道还能反驳吗?
贾代善讪笑着离开了郑氏的院子,至于贾赦,自然是被留在了郑氏那里养着。
就算史氏再不高兴,也得接受这个现实,除了时常去郑氏那里请安看孩子之外,就是防着贾代善的小妾——史氏生了嫡长子之后,贾代善的小妾、通房的避子汤也停了——生下庶子,还有就是想着要再怀一个。
作者有话要说:
赦哥儿的名字真是太……不过比贾政的好听就是了。
红楼线和聊斋线是分开的,其实说是聊斋,但是主要出场的是倩女幽魂的人……那个什么电视剧的版本,大家可以猜猜两个政爹都穿成了谁……
第83章 异事
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
荣国府的老太太现在两个命根子都有了,日日容光焕发,高兴得不得了。
荣国公贾源已经准备开始养老了,荣国府近来正在收拾一个院子,贾源老太爷准备搬到那边住去,说是环境好,清静,利于他这种老人家静养。
贾源毕竟已经是国公了,除了圣上自己都要御驾亲征的那种战事之外,他们这些老臣一般也不需要出动了,就算出动老臣,需要出马的,也不是贾源这种爵位已经到了顶点的一等国公。
勋贵们以战事起家,都是武将,除了每月月初和月中的两次大朝会之外,勋贵们都得了恩准,是不必去上朝的,贾源自然是如此。
就算他是圣上的心腹,但是他的爵位已经封到了国公,到了异姓封爵的顶点了,所以现在已经不大参与政事了。
贾源的身上还挂着将军的职务,但已经是虚职了,荣国府的权力正在逐渐地移交到贾代善身上去。
观源长到十岁的时候,正是端德帝在位的第二十五年,从年初的时候,就不停地开始死人。
先是镇国公牛清,年初在皇宫的宴上喝多了,回家之后一睡不醒,三天之后才有消息传出来,说是镇国公去了。
开年就这么不吉利,还是因为皇家的元月宴的原因,端德帝老大不高兴,觉得今年不是个好年份。
镇国公去了之后约莫三个月,外放的一个吴姓的御史家中,又出了一件怪事。
这事儿实为怪异,以至于他的官不大,处的地方又远,但那件事却传遍了京城。
这御史没有儿子,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全家人疼得如珍如宝,跟什么似的。
独生女儿,自然要定门好亲事。
吴御史有个老友,姓白,唤作松龄,也是御史的官儿,二人家境相仿,白家的独子也是个有才华的,于是吴白两家便定了亲。
只是天有不测风云,白御史比较倒霉,好不容易从外放的地方回京,要升官的时候,被路上的土匪给杀了,家财也被劫掠一空。
那些人杀了朝廷命官,自然是讨不着好,但白家也就这么败了下来。
吴御史虽说念着和老友之间的情谊,但对把女儿嫁给老友的儿子却有些后悔了。
吴家小姐面上看着柔柔弱弱的,却是照着大家主母的例子养出来的,心里极有主意,便和未婚夫约好,要商量他们的婚事。
他们本就是正经的已经定了亲的未婚夫妻,两家也算世交,吴家小姐并不愿意悔婚,她的未婚夫白扬和她也是难得的两情相悦的有情人,自然如约相见。
吴家小姐支开了丫鬟、下人,独身前往,结果不幸遇害,半月之后才被找到。
吴家人悲痛欲绝,更令人讶异的,是吴家小姐的头不翼而飞。
而白扬去的地方虽和吴家小姐约定的地方名字一样,却是相隔极远的不同的地方。
京城这一群马后炮在事后谈论不嫌嘴疼,但当时并不知情的吴御史直接便将白扬定为了疑犯,请着知府下令搜捕他。
白扬下狱之后,吴家小姐的头依旧没有被寻获,吴御史并不甘心,将府中的冰都用了来保存女儿的尸首,一边在极力寻找女儿的头。
那个原先名不见经传的书生朱尔旦就是这样进入了官府的眼线。
他不仅从原先的木讷变得极为灵敏机辩,而且他家妻子的面貌也变得如花似玉。
若说是停妻再娶,虽令人不耻,但也算正常,但那与朱尔旦的面貌平凡甚至有些丑陋的妻子面目迥异的女子,正是朱尔旦的元配妻子。
朱妻无故得了一副好样貌也就罢了,令人哗然的,是朱妻的脸正是那吴家小姐的脸,甚至,她的整个头都是吴家小姐的。
后面的事情官府对百姓讳莫如深,只编造了一个朱尔旦的妻子并非原配,乃是吴家表亲,故而与吴家小姐有些相像的解释,反正也没有多少人见过吴家小姐的相貌。
因着朱妻已然有孕,所以百姓对朱尔旦休弃元配、将新攀上的吴家表小姐娶进家门的解释接受得很好。
但是京城的达官贵人们可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
要知道,朱尔旦身边发生的怪事可不只他突然变聪明了和他的妻子换了头这两件事,他的某位同窗意外身亡后,尸首可是少了一颗心呢。
京城私底下将什么陆判、朱尔旦、地府、换头的消息传得满天飞,皇帝自然也晓得了,他严禁大臣们再谈论这些怪力乱神之事,但是据说私底下,皇宫新造了几处院子,里头青烟缭绕,却是炼丹的地方,但是皇帝不想让底下人知道,他们也就装作不知道。
端德二十五年,贾赦已经长到了五岁,贾源便运作着想让他去当九皇孙——太子的嫡次子虽然只有一个嫡亲哥哥,但是皇孙算的是各个王爷的子嗣的总排行,所以这位排第九——的伴读,没想到,小少爷拼死拼活不想去,又有郑氏护着,老太爷也打消了这个主意。
这些年,贾源也看明白了,勋贵,首要做的就是不出头。
前朝那些勋贵家族看起来没几个出息的子弟,仔细想想,却也知道,这便是最好的。
勋贵家族,除了与皇族联了姻的,袭爵的长子嫡孙多是志不在朝堂的,但他们虽看起来纨绔,作奸犯科的事情做的却是少的。
真正违反了律法的大罪,他们都是不做的,至于其他的无伤大雅的小毛病,想必对那些和自己没有多亲近的关系的勋贵多有不满的皇帝是很乐意看到的。
贾赦是日后荣国府要袭爵的人,朝堂上波谲云诡,荣国府的面子,在下代皇帝身上就差不多了,再往下,恐怕皇帝就没多少情分了。
而勋贵家族都是带兵打仗出身的,哪个没握着些兵马,或和军中有关系?
下一代太出息,恐怕会将荣国府拖进深渊里。
嫡长子……
贾代善已经入朝为官了,他这一代和皇帝还有情分,倒是不用担心,但是下一代的贾赦,倒是不能这样安排了。
贾源是开国功臣,私库里前朝大族的珍藏有一大堆,贾赦现在虽还在学着三百千、四书五经,但贾源已不拘束着他了,只让他随着兴趣,玩那些金石古玩。
而且史氏又有孕了,很可能还是个男孩儿,这个不能承爵的次子倒是可以让他去朝廷上用功名搏个出身。
孙辈都有了安排,更遑论儿子。
两个庶子已经成家,也有了少许功名,日后按照朝廷律例分了家,日子虽不会再像他们在荣国府时那么好,但也足够他们分家后的花销了。
幼子贾代攸却不好安排。
观源虽然表现得聪慧异常,但是在贾源和郑氏看来,他到底还只是个孩子,虽能让他自己去考个功名出来,但他们总觉得这太让老来子吃亏了。
若不是没有什么大功劳,贾源恨不得就让皇帝再给儿子赐一个爵位,就算不能世袭也是好的。
他原先想让儿子进宫学,但孙儿就连条件好一些的伴读都不愿意去当呢,和贾赦一起金尊玉贵地养大的贾代攸怎么愿意去宫学呢?
贾源为着幼子的安排伤透了脑筋,恨不得自己能再多活上几十年,把一切都给安排好。
端德二十五年到底是流年不利,八月底的时候,中秋节过了没几天,宁国府又有消息报过来了。
他们府上的二老爷去了。
宁国府是贾代化当的家,他自然是老爷。
给贾演守了三年孝之后,宁国府还是迫不及待地分家了。
贾演四个儿子,三子贾代俍和四子贾代伏是庶出,贾代化也不亏待他们,在把他们分出去的时候,给了他们一成家产。
这年头,承爵的嫡长子得的家产自然是最多的,和嫡出兄弟都要七三分呢,更何况庶出的?贾代俍和贾代伏能平分一成家产已经算是贾代化对他们不错了。
贾演的次子贾代仪是贾代化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他们的母亲早逝,贾代仪的身子也不好,二人虽说只差了五岁,但说贾代仪是贾代化带大的,也是可以的。
贾代化对这个弟弟是真的好,请贾源还有其他族人一同去宗祠给他和弟弟们分家的时候,贾代化只拿了六成的家产,剩下的三成都给了他弟弟贾代仪。
贾代仪的宅子没找好,他的媳妇也是新娶的,分完家后,贾代化就把弟弟一家留在了宁国府,宁国府上下都称二老爷。
贾代化和他的亲弟弟是分产不分家,平日里贾代仪他们家也是走的公中的花销。
宁国府那么大,自然有不安分的下人说嘴,贾代仪也过意不去,贾代化却命人将那下人一家都发卖了,也不愿意让弟弟一家搬出去。
贾代仪只有一个独子,唤作贾敐,年方三岁,也遗传了父亲的体弱。
却说中秋节那日,底下送上来几筐新鲜的螃蟹。
这时节正是适合吃螃蟹的时候,蟹黄膏肥、蟹肉肥嫩,贾代化一高兴,便吩咐了做个全蟹宴。
贾代仪和哥哥一起吃的饭,中间螃蟹吃多了,便觉着有些不舒服,毕竟蟹是寒凉之物。
贾代化吓得不敢让弟弟再吃下去了,吩咐下人去另做一些菜来,还要去请医生。
贾代仪久病成良医,觉得没太大的不妥之处,便没让贾代化去请。
只是贾敐那边却出了事。
贾敐年纪小,吵着要尝尝味道,吃了之后觉得味道不错,缠着乳母多给他喂些,结果吃多了,哼哼着不舒服。
贾代仪又忙着看儿子,他自己本身就觉得不适,那天心绪又起伏过大,不知怎么的,就一病不起了,过了没多久,就闭上眼睛,去了。
宁国府的消息传到荣国府来,贾源悲从中来,竟也晕了过去。
老太爷的年纪毕竟大了,他这一倒,荣国府上下都闹了个人仰马翻,慌得不成样子。
作者有话要说:
朱尔旦出自《聊斋·陆判》,原著里的他是没有换心的,然后他是个好人……新聊斋里的朱尔旦实在是坏到一种地步了,原因是他换了心……给朱尔旦换心的陆判完全是在作死啊喂!
红楼世界要无缝对接聊斋世界,我们直接从皇室开始玩起吧,倩女幽魂里,金光不是有个国师的名号么……
说到宁国府啊,除了贾蓉之外, 宁国府还有个“正派玄孙”贾蔷嘛,然后原著里没说他的爹妈是谁,贾敬的哥哥贾敷是早夭的,没儿子,贾敬只有一个贾珍,贾珍只有贾蓉,所以我就guess了一下贾蔷是谁的孩子。玄孙嘛,就是曾孙的儿子,也就是孙子的孙子,从宁国公贾演开始算,到贾蔷那个草字辈正好是五代,贾蔷是贾演的玄孙嘛,原著里说贾演有四个儿子,所以,这里就这么愉快设定了,贾蔷是贾代化的亲弟弟的后代……
今天早上考了古代文学史,给老师的逻辑跪了……三节课,抽一节给我们考试,选在第三节?时间这么短就不说了,题目设定得不合理啊先森!反正蠢作者我是没有写完qaq!例子一个没举,这题分值五十分……我选择狗带!
第84章 端倪
贾源到底保养的好,没什么大碍,修养一下就好了。
下人回了宁国府报信,贾代化也唬了一跳。
他母亲早逝,父亲贾演虽说没给他和弟弟娶个继母回来,但后院的通房、姨娘实在是不少了。
旁人都说他在父亲去世之后便要分家是大不孝,但怎知他不过是看不过眼那两个庶出的罢了。
除了上次要分家的时候贾源冲到宁国府要砍死他之外,贾代化觉得,叔父对他真的挺好的。
宁国府的丧事办的实在是很盛大,和宁国府有交情的人家都派人送来了奠仪,有些和贾代化同辈的当家人还亲自过来吊唁。
这么大的动静自然瞒不过皇帝。
端德帝的太子素来体弱,偏生端德帝自己又是个多子多孙的,他光是儿子便有三十七个,如今成年的除开太子还有十个皇子,端德帝就算封了皇太孙,皇子们还是争斗不休,朝堂上可以说是乌烟瘴气的。
原先端德帝对贾代化的印象不好,觉得这小子是个不孝的,如今一看,他急着分家原来是因为嫡庶的关系,他对他的嫡亲弟弟真的是好到没边了。
端德帝自己就是嫡子,他的太子、太孙也是嫡出的,足可见他是极拥护嫡长制的。
贾代化给贾代仪办了丧事之后,请了病假,反正皇帝自前些年他继承爵位的时候就好像很看不上他,他之前虽然也有实职,但是上朝的频率只和荣养的老勋贵们一样高。
皇帝没准他的假,还说了让他好好地办差。
朝廷上都知道,圣上对贾演老爷子的不孝子挺不待见的,也不知道他让贾代化好好办差的话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说待见的话……贾代化的爵位降得太多了,让很多勋贵都胆战心惊,怎么看也不像待见的样子啊。
要知道,年初的时候刚去的镇国公牛清,他的儿子继承位置的时候,承的是一等侯的爵位,贾代化家也是国公爵,可是直接就被降到了一等将军了。
但是皇帝的心思,确实不是底下人能猜到的。
隔了没几天,宿卫京城的京营节度使的官职就换了人,贾代化出乎意料地得了这个职位。
和贾家交好的多是武将勋贵,但为圣上提出何人可以继任官职的多是文臣。
而没有哪个文臣会那么没有眼力见,突兀地提名贾代化,除非,是圣上授意的。
贾家本就是武将出身,而且贾代化的实职升任京营节度使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是皇帝的主意,所以朝中众臣纷纷前来庆贺。
要说贾代化,接掌了京营的兵马,知晓自己还是得圣上看重的,到底是一件好事,但他接掌兵马的时机不太对。
太子殿下一直病歪歪的,这一年京城又办了好几场丧事,大家都在传这是流年不利,恐怕这一年都不会太平,各个封了王的皇子们趁着这个机会到处蹦跶。
圣上重新看重贾代化的原因也传了出去,大臣们都知道这是敲打那些王爷们要兄友弟恭,不要妄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何况圣上连太孙都封了呢。
成年封王的皇子们表面上都风平浪静,表明自己懂了圣上的意思,暗地里的手段一点没有少下来,贾代化一个月内已经收到了三位王爷的拉拢。
圣上忧心太子的病,自己年纪也大了,皇宫里的炼丹房所处的地方,烟雾是愈发缭绕了。
寒冬的时候,太子又请了一回御医,大半个太医院都聚到太子的端本宫里去了。
成年的皇子们都封了王,到宫外建了府,等闲不能再留住在宫里,未成年的皇子们和母妃住在一起,一般不随意在宫内走动。
自从太子病了之后,未成年的皇子和他们的母妃愈发不爱出去,有几个份位高的嫔妃特意去向贵妃——太子的生母,也就是元后去了之后,圣上便没有再立过皇后,现在后宫的宫务是由贵妃李氏掌管的——禀报,说是天气太冷,膳房送过来的饭菜都有些凉了,她们想直接就在自己的宫里解决。
李贵妃并不在意这些,她没有自己的孩子,掌管宫务的原因也不过是因为她跟着圣上的年头是现在最久的一个,处事不偏不倚,也不为难别人。
她自然知道这些嫔妃也不是什么娇气的人,若是被圣上知道了她们不吃膳房反而要在小厨房里另外开伙,对她们的印象指不定会变成什么样,不过是近些日子因着太子的缘故,皇宫里的气氛实在是不对劲,她们不过是为了避嫌罢了。
要知道,宫里的膳房分为专为圣上做吃食、茶点的御膳房以及妃嫔和她们的儿女的膳房。
膳房分为几等,应对着不同等级的妃嫔,能在自己宫里开小厨房的妃嫔都是高位妃嫔,和她们同级的妃嫔也没几个,膳房做的饭食也是特意保存过的,不大会有送到地方就凉了的事情,不得宠的妃嫔那里倒是有可能出现这种事的。
贵妃抽空和皇帝提了,皇帝也知道自己成年的儿子们蹦跶的厉害,说要自己开伙的几个嫔妃只有未成年的皇子傍身,这么做也是为了保身,自然应允了。
宫外的王爷们和宫内的小皇子们又有不同。
本朝分封诸王,王爵分两种,一种是有地有爵的“藩王”,另一种是有爵无地的“王爷”。
第一种王爵有封地,在封地也有实权,不过封地都不大,但光是这样,也让人趋之若鹜了。这种王爵的数量有定例,太≈祖钦定其数至多九五,也就是四十五人。
太%祖有十几个儿子,但被封为藩王的只有襄阳王顾符延、长沙王顾符笙和安阳王顾符逸。
王爵自然是以一字王为尊,就好比秦王、晋王、楚王之类的名称,但本朝虽也有分封部分藩王,但因封地狭小、限制王权,所以默认的,藩王都是两字王,好比襄阳王、长沙王之类的。
前朝以一字王为亲王,两字王为郡王,但是本朝封王之制有所改革,所以王爵中默认,有封地的藩王品级高于亲王,亲王再高于郡王。
本朝除四十五位藩王外,其余的王爵直接以亲王、郡王的名称进行划分,亲王仍为一字王号,郡王为二字王号,当今圣上除了太子之外成年的儿子不少,但是至今最高的也只封了亲王,尚无一人得封藩王。
要么,就是圣上准备让太子登基之后加封兄弟,要么,就是不准备将这些儿子封为藩王了。
没有封地的王爷们虽然不能在封地上一显身手,但是若是皇帝开恩的话,他们还能参与朝堂政务。
端德帝的九弟成亲王顾符年就被任命为淮南道的申州刺史主管一州要务去了。
皇帝的弟弟能进朝堂,但是不能做太大的官,皇帝的儿子又不一样。
端德帝的那些成年儿子们被他放在朝堂上历练,虽说没有明确担任什么官职,但是确实六部的事务都有所插手。
等到太子登基了之后,这些皇子们都不能再经手什么政务,所以王爷们才会闹得这么欢。
端德二十六年的开春,太子熬过了去年的冬天之后,精神看起来竟比以前好了些。
与此相对的,则是圣上开始怠政了。
虽说年纪大了,但圣上没病没灾的,而且太子虽说好了些,但还是不宜过度操劳,圣上为何会无故成了这样呢?
直到这个时候,一直对端德帝在皇宫修炼丹房、养道士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大臣们才发现,圣上,是不是太过沉迷于炼药这种方术之中了?
作者有话要说:
到这一章才发觉皇族的姓还没出来呢哈哈哈,嘛,就像这一章说的,皇帝他们家姓顾,然后端德帝这一辈是符字辈的。
行政区划参考的是唐朝,突然想到原著里有个平安州来着,好像还挺符合的。
端德帝的皇太子参考了安国君嬴柱和懿文太子朱标,嬴柱是登基三天就翘辫子的秦孝文王,朱标是朱允炆他爹,朱元璋没死自己就死了的倒霉蛋,这俩都是体弱多病啊……以原型来看,所以这里的皇太子……大家应该明白了……
这里的王爵制度,藩王参考了一点唐宋明的设定,亲王嘛……汉人朝代,亲王就是秦王、楚王这些一字王,郡王就是长沙王、胶东王之类的二字王,只有什么辽、元之类的,封王都不好好封,两字亲王有很多……原著里的义忠亲王是一例,还有忠顺王【我原本觉得可以把义忠当成谥号的,但是忠顺亲王也俩字,还活着呢,于是只能无语凝咽……】很快就要进聊斋线了,重点就是端德帝的炼丹房啊,道士什么的……话说回来蠢作者我挺喜欢正常的倩【鬼】女【故】幽【事】魂里的燕赤霞的,但是七世怨侣的这部……燕赤霞和他全家……反正蠢作者我是不喜欢的。
第85章 变天
太子生病的那些天,王爷们总爱让他们的王妃到宫里请安,有母妃的就给母妃请安,母妃已经去了的,就给贵妃李氏请安,总之是逮着了机会就往皇宫跑。
王爷们都有公务要忙,但他们和正经有官职的大臣们又不同。
他们虽说能听政,也能参与公务的处理,但这一切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他们是皇帝的儿子罢了,总之一句话,名不正言不顺。
劳苦功高的勋贵老臣们朔望朝参,也就是只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上朝是皇帝开恩,体恤老臣,但朝中其他的五品以上官员无一不是要每日朝参的。
朔望朝参比每日朝参的规模要大,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参加,但只有到达了五品,能够参与常参的,才能自称是身居要职。
参与朝政的王爷们上朝的时间和大臣们都不一样,他们是三日一朝,所以在没有上朝的日子,王爷们可以用给母妃晨昏定省的名义回宫一段时间。
同样的,也是有生母的回去看生母,没生母的看李贵妃。
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要掌握太子的病情的第一动态,估摸着各个心里都在诅咒着太子早些死。
太子病好了,皇帝开始怠政了,这些王爷的动作却小了下来,起码宫里的动作小了下来,不再往宫里跑的那么勤了。
要知道,前段时间,他们的动作就已经惹得他们的父皇不满了,若是现在还不收敛,要是被怀疑巴不得皇帝像太子一样早些死了好可怎么办啊?
王爷们在大臣们的殷殷期盼下,缩回了王府,当起了乖孩子,指望着皇帝不要被妖道——这是给炼丹房的那位被端德帝奉若仙神的白云道长的“美称”——迷惑了的大臣们只好自己上阵。
端德帝早年的时候跟着太≈祖皇帝南征北战,积威甚重,而且现在皇帝也没因为这个犯什么错,大臣们劝谏也没什么好的理由。
朝堂上为此人心惶惶的都是文臣,跟着皇帝开国的,无论文臣武将都被划分到了勋贵里,勋贵们已经不怎么上朝了,自然也没感觉到皇帝这样有多不妥。
勋贵们觉得皇帝有个爱好炼丹的小嗜好无伤大雅,又不是学着那秦时的始皇帝劳民伤财派方士寻仙岛、不死药,也没有学着汉时的武帝为此大兴土木,不就自己在宫里捣鼓这些玩玩嘛,人老了,有这些想法是正常的。
但是朝堂上的尚书阁老等重臣害怕啊,秦皇汉武的光辉事迹就在史书上写着呢,要是圣上也变成这样怎么办?
最后被请动了的人,有三个。
第一个就是荣国公贾源,另外两个分别是靖远侯林誉和嘉应侯卫熙。
这三人都是老臣了,他们求见圣上,自然是容易的。
如今是二月,但气候还有些冷,圣上还住在有地龙的岁羽殿里,贾源他们三人进去的时候,只觉得暖融融的,都让人觉得热了。
圣上虽然开始怠政了,但是气色精神都好得很,与贾源三人笑眯眯地开始谈话。
圣上在宫中建炼丹房是在吴御史之女的事件之后发生的,贾源他们都晓得这世上可能真有什么神仙妖魔之类的,见圣上如今情况不错,他们也把心稍稍放下了。
原先倒真的担心那什么白云道长是个江湖术士,来蛊惑圣上的呢!
不过他们是得了嘱托过来的,自然也要开始劝劝圣上。
圣上也笑眯眯地应了,显然心情很好,送他们走的时候还各赐了一柄玉如意。
贾源被人请去劝导圣上专心政务、不要被妖道迷惑的事情观源自然是知道的,这个世界有陆判、朱尔旦的存在,观源自然觉出了不对劲。
这个世界是红楼梦的世界,原本就有什么一僧一道、警幻仙子的存在,现在出现聊斋里的人物,好像也很正常。
这么说起来的话……
观源想起了宁国府要去修道的未来的敬大老爷……练功吃丹把自己弄死什么的,贾敬生动阐释了画风不同会有什么后果。
放着好好的将军府当家人不当去修道,贾敬这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病啊!
而现在,圣上在观源眼里看来,和原著里的贾敬属于同一个类型。
只追求丹药不追求修仙是没有前途的,更何况,皇家和修仙的世界画风本来就不一样啊!
明明能好好地当一个霸道帝王,为什么要这么想不开呢!
观源一想起未来的勋贵修道小先锋贾敬,贾敬的消息就传了过来,准确的说,是宁国府的消息传了过来。
贾敬那个病歪歪的哥哥,端德十七年出生的贾敷,夭折了。
贾敷和贾代化的弟弟贾代仪、贾代仪的儿子贾敐一样,都是属于先天体弱的那一类。
贾代化照顾弟弟有了经验,好不容易把病歪歪的儿子养到那么大,只是孩子的体质比不上大人,况且宁国府这些年接连死人,守孝的日子竟是比不守孝的日子好像还多些,贾敷最后还是没有养住,就这么殇了。
贾敷夭折了之后,贾代化只剩下了贾敬一个独子,再加上贾代仪留下的贾敐,宁国府的嫡系竟只剩下这么丁点人来。
贾家的人为贾敷夭折的事情伤神,朝堂上却闹得沸反盈天。
圣上怠政之后,贾源和靖远侯、嘉应侯都去劝了,圣上确实也改了。
圣上精神抖擞地上了十几日朝之后,在三月的望日朝会上提出要封白云道长为国师。
一群大臣吓得不轻。
这还不如圣上继续怠政呢!
看这架势,是要重演当年秦皇汉武宠信方士的节奏啊!
大臣们自然是齐声反对,这才多久啊,妖道白云就迷得圣上要立国师了,再过一段时间,指不定还会做出什么事情呢!
端德帝也不恼,只说那是因为大臣们没有见到道长的真本事,还兴致勃勃地宣布,要在四月的朔日朝会的时候,让文武百官都见识一下白云道长的本事。
朔望日的朝会和平日常参是在不同的大殿举行的,大臣们站在朔望朝参的含元殿里,简直就是悲从中来。
圣上真是被那个妖道蛊惑了,竟然要在含元殿如此庄严的地方让那个妖道行骗术!
不提文武百官私底下有什么动作,只说四月初一,望日朝参的时候,端德帝果然带着白云道长来了议事的含元殿。
那白云道人长得仙风道骨、不同凡俗,虽然须发皆白但看上去不过五十,双手更是如同青年一般,真真是鹤发童颜。
他这一露面,果然让文武百官都吃了一惊。
端德帝露出得意的笑容,仿佛白云道人有真材实料,让那些质疑他的大臣吃瘪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白云道人的手上原本空无一物,但他手上一动,竟出现了一柄拂尘,然后他微微躬身,道了一声“无量天尊”。
他说的平淡,但那声音好像极响,就连站得最远的官员也听到了,微微震了一震。
“无量天尊!大人们上朝,想必朝食还没用罢?贫道就在此借花献佛了。”白云道人这么说着,手上出现了一枚桃核。
他的手一松,桃核直直地落到地上,含元殿铺地的质地坚硬的金砖竟就这么被砸开了一个大洞,看得文武百官大惊失色,端德帝也吃了一大惊,显然没想到白云道人会这么做。
户部的尚书、侍郎想着这下要拨多少钱给工部让他们修好那块地方、能不能让圣上的私库出这一笔钱的时候,大洞里已经长出了一颗树苗,并且越长越大,不一会儿就郁郁葱葱,并且挂满了果实。
更奇怪的是,上面的果子有苹果、桃子、梨、橘子,竟不只单纯的一种。
白云道长自己摘了一个桃子,然后便有一股水冒出来将之洗净,然后他将桃子献给了端德帝,端德帝欣然地接过来,也不管大臣的劝阻,就这么吃了。
文武百官见圣上都吃了,若是出了什么事,他们也跑不了,倒不如一起吃了那树上的东西。
含元殿上的文武百官都摘了一样果子,用袖子擦了擦,吃了。
令人吃惊的是,看起来没多少果子的树竟让他们每人都能摘一样,当最后一个人也拿到的时候,果树迅速的枯萎,最后只剩下那个大洞。
白云道长又挥动了他的拂尘,道了一声“无量天尊”,然后那大洞就自动地开始合拢,到最后竟看不出一点破损的痕迹来,光亮如新。
文武百官们这下相信这位是有真本事的异人,对圣上要立他为国师也都赞同了。
白云道长的本事这般大,而且从方才变出果树的事情来看,他显然是不缺什么的,真缺什么,变就好了,拜他为国师,应当不会耗费什么民力物力……吧。
朔日朝参那日,皇宫里出了一件怪事,送到御膳房里的许多水果都不见了,总管急得差点要上吊自缢。
圣上听闻之后,哈哈大笑,怪不得白云道长说的是“借花献佛”呢,之后传谕给御膳房的总管,这件事恕他无罪,便过去了。
钦天监选了几个适合的好日子,圣上选在了六月初,迫不及待地准备拜白云道长为国师。
但到六月的时候,国师到底还是没拜成。
皇宫里挂上了白幡。
去的不是皇太子,是身体一向强健,足以打死一只虎的端德帝。
五月底,端德帝山陵崩。
作者有话要说:
嘛,皇帝猝死了……
白云道长的形象原型……我忘记了,但是水果的这个故事的梗我还记得来自于哪里,原文好像是讲有个道士在市集上和卖梨的计较,施法变出一棵梨树让路人随便摘,最后卖梨的人开完热闹发现自己的果车空了,道士是卖的他的梨,虐cry了对吧!不要得罪小心眼的道士啊哈哈哈!
第86章 仪式
皇帝驾崩了,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找凶手?
不,首先要做的是让太子殿下继位。
一般来说,先帝驾崩的时候,重臣和太子都会在他的身边,等到先帝一咽气,大臣们就能参拜新圣上了。
但是,谁让圣上驾崩得这么突然呢?
虽然有太子,但太子还没有登基,就代表有可能会被翻盘啊!
圣上夤夜驾崩,这消息宫里的人根本就没瞒住,第二天凌晨,就在早朝的时候,进行常参的大臣们都知道了。
王爷们倒是想让这个消息瞒得久一些呢,但谁让他们知道的时间跟那些大臣一样晚呢?
太子也上朝听政,只是这位身子一贯不太好,年前才养的好了些,上朝的时间没个准数。
这一日太子也在常参的紫宸殿里,等到拱宸宫总管太监程元慌慌张张地跑过来禀告说圣上驾崩了之后,大臣们愣了一会儿,便齐齐地跪倒在地痛哭流涕。
给先帝哭了一会儿之后,内阁的五位大学士就提出,先帝骤崩,人心惶惶,还请太子立刻继位。
王爷们倒是想不同意呢,但紫宸殿里的文武百官都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也只好一同朝着太子跪下,直接开口便山呼万岁了。
太子顾明玺的帝位这便确定下来了,但登基大典还没有举行,新帝现在还不能直接称皇帝,顶多称个嗣帝。
端德帝对顾明玺这个嫡长子是真的好,太子被大臣们三言两语直接变成了皇帝之后,便要带着人去调查先帝的死因。
拱宸宫总管太监一脸的尴尬纠结,就差开口让嗣帝不要这么做了。
能当上圣上的寝宫的总管太监,程元自然不是什么蠢人,阻止别人调查先帝的死因这件事,对他百害而无一利。
于是在嗣帝的逼问下,他才支支吾吾地透露了先帝可能的死因。
话说前段时间,先帝看上了贵妃身边的一个宫女佘氏,没几天呢,就封为了美人,还移居到了没有主位的淑景殿去,今早他去唤先帝早起上朝的时候,宿在佘氏的淑景殿的先帝就已经……
程元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不就是说先帝可能是因为纵欲过度么,但到底为尊者讳,如果端德帝的死因真的是这样,那还真的不能让他们这些外人随便去查了。
不过那个佘氏,不管是不是真的无辜,倒真的要赐死了。
而且本朝妃嫔有定制,自皇后以下,设贵妃一人,妃四人,嫔九人,昭仪数人,婕妤数人,美人数人,才人数人,选侍数人。
那佘氏能迷得已经不重女色的端德帝短短数日就将她从宫女升作了美人,可见真真的是个红颜祸水。
秦汉时,新帝登基大典距先帝驾崩约莫在一个月左右,本朝吸取了前朝的制度,先帝头一天才驾崩,第二天就开始举行登基大典了,简直简单粗暴。
虽然登基大典很匆忙,但礼部的人办事还是很靠谱的,该有的一个都没落下。
新帝定了新年号为弘承,等到端德二十六年过去之后就改元。
弘承帝新登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那个美人佘氏给先帝殉葬。
左右她是逃不了的。
之后的朝廷政务,弘承帝身体虽然不好,但到底做了那么多年的太子,处理起来还是驾轻就熟。
政务解决了,就要考虑先帝的遗命了。
先帝心心念念着要拜白云道长为国师,而且白云道长确实是个有本事的,那么,这国师到底拜还是不拜呢?
要拜国师的是先帝,弘承帝自己是没有这个想法的,但他又是个孝顺的,估计拜国师就是先帝最后的愿望了,不拜,实在是不好啊。
白云道长自先帝驾崩之后就一直待在炼丹房那里没有出来过,弘承帝和文武百官们就有志一同地把国师一事无限期地延期了。
勋贵们收到的消息比常参的大臣们都要晚一点。
事实上,他们是在京城戒严,京城中的各个寺庙里不断地传出钟声的时候,才收到的消息。
本朝国制,帝王驾崩之后,京师戒严,各寺、观鸣钟三万声。
除了像贾代化这种父亲死后承爵的勋贵,其他的勋贵都是跟着太≈祖和先帝打天下的老人,先帝骤崩,自然难以置信。
京城的寺庙、道观数量不少,而且许多勋贵府上还有家庙,一声声不间断的钟声敲得人心烦意乱。
荣国府上,贾代善的次子贾政刚出生没多久,半夜听到钟声的时候时常被惊着,啼哭个不停。
贾政是小儿子,原本就招史氏疼一点,更何况他可是史氏千方百计留在自己身边养的心肝肉。
史氏亲自带着贾政一同睡,白日里也宠得不得了,活像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观源自己是个老妖怪没感觉的,但是贾赦难受得不得了,活像被亲妈给抛弃了一样。
额,好吧,史氏确实是贾赦的亲娘。
虽然观源知道以后的贾母是个偏心老二的偏心鬼,但是贾赦不知道啊!
不仅不知道,他对亲娘还留存着很美好的想象来着。
要知道,从贾赦出生一直到端德二十六年贾政出生,中间足足隔了五年,这五年来,史氏千防万防还是防不住有姨娘生孩子,至于有男孩的生不下来、生女孩的生完就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史氏隔了这么长时间都没能再有孕,可不能把贾赦当成宝嘛!
所以作为荣国府的太太的史氏给老太太郑氏请安请得那叫一个勤啊,每次还都对待在老太太边上承欢膝下的贾赦笑得慈爱非常,眼神特别的欲语还休。
郑氏想着史氏好歹是赦儿的亲妈,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想到,有了二儿子,史氏就不要大儿子了呢?
观源已经搬出了后院,有了自己的院子,但是每次贾赦一有了什么问题,就会带着下人吧哒吧哒跑到小叔叔的院子里求解惑。
没办法,祖父搬到了梨香院静养,父亲又很难见到人影,剩下的……就只有小叔叔了。
贾赦如今的年纪小,又长得一副好样貌,当他用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自己的时候,观源很难不答应他的要求。
不过……
观源难以置信地又重复了一遍:“你刚才跟我说什么?”
“我想去看看弟弟。”贾赦眨巴着小眼,有些不好意思。
观源不置可否地说了一句:“你确定这是实话?”
贾赦点点头,又加了一句:“还想去看看老爷和太太。”
嘛,果然还是想见亲爹娘了嘛!
先帝驾崩之后,文武百官并勋贵们都得去皇宫哭灵,贾源老爷子和贾代善都许久没有露面了。
贾赦养在郑氏那里,还没有搬出去有自己的院子,平常见到贾代善的次数本来就不多,国丧开始之后,干脆就没再见到过他。
史氏要照顾小儿子,晨昏定省之后就匆匆离去了,和贾赦也没多少话说,有几天也是干脆就没见到过人。
观源答应带着贾赦去“看弟弟”,但对史氏的态度实在是没有什么信心。
第23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