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耽美 >[综穿]穿越不是系统的错 > [综穿]穿越不是系统的错
错误举报

正文 第25节

    [综穿]穿越不是系统的错 作者:长恨歌行

    第25节

    各道的乡试结果传到京城也是有时间区别的,就算是文风鼎盛的江南的举人名单,除非家里有人在那边考试,或者是已经过了乡试准备参加会试的人,否则京城也没有人会特别关心。

    贾家向来是武官勋贵这一系的,京中的大人们去各道监察乡试,但那些都是文臣,没几分交情,也不会特意来和贾家的人搭讪,况且观源是快马回的京城,比那些大人的消息还要快一点。所以,这就造成了,整个贾家,除了和观源一道回来的贾敬,几乎没人知道他的名次如何。

    听观源说自己中了举是侥幸,贾家的人也怕他因为名次太低不太愿意提,所以也不准备继续问下去。

    反正他今年才十五岁,就算明年不考,等到弘承八年再考也不成问题,他可是在文风鼎盛的江南拿到了举人资格的人啊,江南那边举人一榜也才百人呢!而且那时候他才十九岁,便是二十几岁,有进士的名头,不愁找不到适合的媳妇儿。

    贾政今年四岁,已经进学了,和十岁的贾赦不同,在史氏的抚养下,他好学勤奋的名头全府都晓得了,而且看起来可比老太太抚养的贾赦要得贾代善喜爱得多。

    婆媳是天然的敌人,起码在贾府是这样,在史氏眼中,老太太宠小儿子宠得太过了,就算得了个举人的名头也不算有什么大出息,荣国府这样的人家,老爷的弟弟起码得上了三品才勉强算得上是不坠家声呢!

    但自己的儿子贾政就不同了,从小就这么勤奋,以后定然比那个和贾赦一样散养的贾代攸更有出息。

    于是她好似无心,又有些好奇地问道:“不知四叔你得了什么名次?江南的举人,可比咱们京城的解元还要来的出息一些呢!”

    郑氏隐晦地瞪了她一眼,又有些担忧地看着观源,也不知史氏话里的“解元”有没有刺激到儿子。

    说起来,观源得了江南东道的举人名头,在京城,看在荣国府的面子和他的才学下,指不定真能得到解元呢!如今去了江南,虽然测出了自己的水平,但是举人的名头到底比不上解元好听不是?

    贾代善可不知道自己夫人的心思,还煞有介事地点了点头,以示他很是同意史氏那句观源的这个举人可比京城的解元有水平。虽然有点水分,但到底对弟弟是个安慰不是?

    “弟弟不才”,观源朝着史氏笑道,伸出一根手指,“得了这个名次。”

    京城所在的京畿道和东都所在的都畿道的乡试每榜可取举人两百人,而江南各道所取的举人每榜只有百人,其他各道人数不定,差不多在八十到一百之间徘徊。

    看观源的样子,也不像是得了最后一名的样子,史氏还在猜,就听见贾赦直接开口:“小叔,你是得了第一百名吗?那不就是那里的最后一名咯?”

    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史氏心想着,愤愤地看了贾赦一眼。

    在老太太看来,老大和贾代攸一起长大,自然不会怪罪他的无心之失,最后被怪罪的,还是自己!史氏这么想着,心里更是恼怒了!

    观源笑着摇了摇头,装作失望地说:“在你看来,你叔叔我就这么点本事吗?唉,亏我还一直念着赦哥儿,想不到赦哥儿是这么想我的啊!”

    “那就是第十名了?真不愧是我弟弟!我看啊,你直接参加会试也是使得的,定会比京城的解元要厉害!正好,弘承五年的时候,京城又要举行会试了,你正巧可以直接参加春闱”,贾代善哈哈笑着,又转过头对贾政说,“政儿,你以后也要向你四叔好好学学啊!”

    至于贾赦,贾代善觉得这儿子真的不是读书的料子,还比不上他四岁的弟弟来得懂事勤奋,所以就没提,贾赦眼里的失望都快溢出来了。

    郑氏搂紧了自己的心肝宝贝,然后顺着贾代善的话头对贾政,或者对史氏说道:“正是善儿说的这个理呢!咱们荣府的子弟可不能只凭着祖荫过活,政哥儿和赦哥儿不一样,还得学着攸儿,自己拼出一条路来才不坠了咱们家的颜面。”想让贾政代替赦儿承爵?别做梦了!

    被郑氏再次提醒自己喜爱的小儿子是个不能承爵的,史氏绞紧了手帕,然后笑着说道:“老太太教训的是,还盼着日后政儿像叔叔那么出息呢!”日后我儿子迟早比你儿子要出息!

    就算观源算半个局外人,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对婆媳的修罗场气息。

    唉,自古婆媳多撕逼啊!

    在这种时候,观源就对好像对这些完全没有反应的贾代善佩服得要死,从某种方面来说,这也是个强人啊!

    就在荣国府的人在老太太的屋子里言【刀】笑【光】晏【剑】晏【影】的时候,郑氏得用的大丫鬟拂冬进来禀报道:“老太太,外头宁国府的太太来道喜来了,正在外头要见您呢!”

    “那还不快让我那侄媳妇儿进来?”郑氏这么说着,已经准备站起来了。

    “哎哟,可不敢劳动老太太,侄媳妇我啊,这次是来道喜的,可不是特意来折腾您的。”贾代化的夫人李氏正巧进来,忙朝郑氏迎去,笑着说道。

    郑氏也不坚持,毕竟不算外人,又坐回了原位,拉着李氏的手让她也坐在软榻边:“你这皮猴儿,嘴就是甜。你们府上的敬哥儿考上秀才我们还没道贺呢,这么快就来给我们道喜做什么?”

    “瞧老太太说的,敬哥儿和十九叔哪能比呢!”李氏这么说着,脸上的笑容却更深了些。

    观源年纪小,贾家京城八房的代字辈,他是最小的一个,行十九。

    李氏又继续说道:“敬哥儿不过是得了秀才,十九叔可是在江南得了解元呢!”

    “解元?!”郑氏和史氏这时候倒是异口同声了。

    李氏肯定地点点头:“不只如此,听我家敬儿说,像十九叔这个年纪的解元,江南都多少年没出一个了呢!十九叔真是了不得呢!”

    作者有话要说:

    默默地让我家阿源装了一个清新脱俗的逼23333333

    这种苏爽的感觉啊!

    有没有感觉到蠢作者的恶意糊了史氏一脸呢?

    第92章 无双

    荣国府最近热闹得很,因为他们家出了一个解元。

    解元不值钱,荣国府原先可是国公爵,便是现今因为承爵而降了一等爵位,还是一等侯的门第,解元三年各道却能出十八个呢!

    但是,这还要看解元的头衔落在谁身上。

    京城的人都道除了皇家之外,有四个人最为好命。

    第一位是靖远侯林誉之子林霁。靖远侯子嗣不丰,将过不惑的时候才得了独子林霁,而且此后再无子息,这根独苗当真是金尊玉贵、如珠如宝地养着。

    第二位是景桓侯霍非与安阳长公主之子霍甫。景桓侯不是没有庶子,但是和长公主所出的嫡子比起来,自然不值一提,而且因为母亲的皇族血统,霍甫承爵的时候,是不降爵的,日后别人还是要称他一句“侯爷”。

    第三位是修国公侯晓明的七子侯子翼。修国公总共有九个儿子,简直是开国勋贵里多子多福的典范,不过他的嫡子就只有次子侯子远与七子侯子翼。只不过因为修国公的后院实在是太乱了,斗到最后,死了八个儿子,除了侯子翼之外的所有儿子全都折了进去,修国公夫人死了长子,发了狠把修国公后院里的所有女人都灌了药发配到了窑子里,修国公此后也心灰意冷,身子也因为妻妾争宠毁了,最后只能盼着侯子翼能平安长大成人,不让自己绝嗣。

    最后一位,就是荣国公的幼子贾代攸。

    和其他几个都是要承爵的不同,贾代攸是荣国公的老来子,年纪只比侄子大五岁,自然谈不上什么承继爵位。但是也因为他是老来子,阖府上下最宠爱的就是他,又不用承担什么责任,金尊玉贵地养着,若是他的品行不端一点,活脱脱的就是纨绔子弟的模范。荣国公不盼望老来子有什么大出息,教子宽松以至于连长孙也跟着一起散养是在京城出了名的,不过这位着实是个有天赋的,给荣国公守了三年孝之后,便在金陵那边参加了科举。

    公侯子弟参加科举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县试得了头名,州试得了头名,成了金陵的案首。童试的时候成了案首不可怕,可怕的是成了秀才之后他又参加了乡试,然后得了头名。

    你个散养的文采为什么能出众的这种地步啊!京城多少公侯子弟因为你变成了被训斥的对象啊!别人家的孩子什么的,最讨厌了。——来自京城各个贵胄子弟的心声。

    贾代攸如今已经连中三元了,若是会试的时候再得个头名,那殿试的时候圣上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会点他为状元的,也就是说,只要会试的时候贾代攸能成为会元,那自燕朝有科举以来,经过前朝宁朝至如今的大越,共五百年间,头一个五元首将会诞生。那可是大喜事,而且是彰显了当今圣上治下乃是文风鼎盛的太平盛世的大喜事啊!

    不过前朝也不是没有人连中三元,只不过会试的时候失利了,贾代攸能否成就五元首,还得看会试。

    荣国府因为这个热闹得很,观源本想等到弘承八年科举的,只是想不到他考得太好了,就连圣上都因为他这个小三元惊动了,这下子,他不参加也不行了。

    史氏的面色很是好看,只要能中了五元首,那小叔子日后的前程,怕是不靠荣国府都能保障了。毕竟是有科举以来的第一个五元首,圣上关心着呢!而小叔子和老大的关系,明显要比他和政儿的关系亲近得多。婆婆郑氏就算是老封君,说句难听的,也只是妇道人家,她夸老大的话,自己也能说成是婆婆溺爱,但是小叔子就不同了。若是他真的出息了,和他一起长大的贾赦总不可能是无可救药吧?小叔子再对自家老爷美言几句,自己的枕头风也不知有没有用了。

    不过不管怎样,在弘承五年的春闱到来之前,贾代攸的院子可是整个荣国府的禁区。若是闹出了什么让四老爷烦心的事情,那伺候的人就得等着被发配到庄子上去了。

    荣府的这个年过得都有些提心吊胆,贾代善在圣上多次感兴趣的询问之下,已经有些战战兢兢了。圣上实在对攸弟夺得会元寄予了厚望啊,若是中间出了什么差错,怕是整个荣国府在圣上心里的感官都不高了。

    其实,说实在的,一般不出意外的话,江南各道的解元都能进入二甲前列,要是水平再高一点,一甲被江南举子包圆了也不是什么异事。不过,像贾代攸这种被人人关注的,说不定一个紧张,就发挥失常了呢?如果他的文章水平能进前十,为了五元首,考官们也会给调成会元,就算是糊名的也不是问题。但是若是失常得太厉害了呢?

    观源一点紧张感都没有,因为科举实在是太容易了,当年他才刚开始穿越,他的系统还不是那么的隐形,经常插话卖萌,那个时候,他就已经能取得探花的名次了。

    要不是剧情的惯性,他怎么可能只得到一个探花的名次呢!虽然探花听起来就比状元要年轻帅气就是了。

    现在穿越了这么多世界,他会在小小的科举里阴沟翻船?!

    真是要笑而不语呵呵呵了呢!如果他真的翻了船,那一定是有黑幕,黑幕!

    弘承五年的二月初九,春闱开始的日子。

    观源带着郑氏特别给他准备的各种赶考用品,下了马车,然后进了贡院。

    其实说实话,他除了脑子里学识丰富可以碾压别人之外,还有一个开挂的地方。

    他是修真者。

    不畏寒暑有木有!不睡觉也能精神百倍有木有!如果闻到了什么糟糕的气味,可以施放一个小法术有木有!简直是让那些被京城恶劣的天气虐得泪流满面的举人们心塞啊有木有!

    九天的春闱很快就过去了,观源像个没事人一样从贡院里从容不迫地走出来,简直惊掉了一地的下巴。

    因为还要有一场殿试的考试,所以会试的放榜很快,二月下旬的时候就已经发了榜。

    会试录取比例是按照各道人数比例来的,今年这榜录取三百人,数量不算多也不算少。

    放榜的顺序是从后往前,贾府的下人在官差来贴榜的时候就已经紧张得要命了,更不用说,此时只剩下会试前十名未曾发榜了。

    大越的会试发榜,会元单独据一张,写字的墨和着金粉,会试前十中的另外九人再据一张,墨中和着银粉。

    九人榜从下往上揭开张贴,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里关注会元人选的,可不只贾家一家,更何况,那位小三元能否成为五元首,可要看他到底是不是会元了。

    没有。

    那张在阳光下反射着银光的榜上,上面没有金陵贾家贾代攸的名字。

    所以,只剩下最后两种结果,要么,贾代攸水平尽失名落孙山,要么,他夺得会元,成为五百年未有之士子,成为那五元首的第一人。

    最后一张榜被缓缓地揭开,上头斗大的几个墨字。

    最显眼的就是会元的名字,贾代攸。

    榜上的墨字在阳光下反着刺目的光芒,直让人睁不开眼。

    贾府来看放榜的有三个下人,此时竟都呆在了原地,等到围观的人群里爆发出强烈的嗡嗡的议论声,夹杂着“五元首”、“前所未有”、“前途光明”等词的时候,他们才像刚从梦中惊醒似的,疯了一样的跑了回去:“四老爷中了,四老爷中了!”

    “中了”在贾府里,如今只有一个意思,不是说贾代攸中了贡士,而是他成了会元。

    会元的头衔花落贾代攸,也就是说,这一科的状元已经没有悬念了。

    殿试是在含元殿举行的,皇宫大殿在观源看来也是平常,皇帝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于是等到皇帝出了题目,他照样是一挥而就。

    而穿越过那么多世,皇帝也当过不少次的好处之一,就是他对皇帝的心理知之甚详。

    次日阅卷的时候,考官们把观源的卷子给弘承帝看了之后,弘承帝兴奋地当即拍案道:“贾卿有大才,果然名不虚传!好文章!好文章!好文章!”

    皇帝难得这么激动并且明确地表达他对一个人的欣赏,而且还不是因为观源的名头,而是因为他的文章,没过半日,皇帝的评语就传遍了京城。

    阅卷次日就是殿试放榜的时候,进士们等在含元殿外面——会试和殿试之间的区别只是名次的调整,一般不会刻意再踢人——听着唱名,一甲的三名是会唱三遍名的,头一个进去的当然是状元。

    听到连续的“宣一甲状元贾代攸进殿”的声音的时候,观源气定神闲地迈步而出,跟在领路的小太监身后,往含元殿走去。

    等到进士们全部进殿之后,圣上才会给他们训话。

    观源身上穿着一件锦青色织金暗花补缎,在一群进士中显得鹤立鸡群。

    所有的缎子都是上等衣料这不必说,观源身上的这件用了织金缎和暗花补缎两种上等的缎子,还都是贡品——不过像衣料这种贡品,皇帝除了赏给后妃便是赏给大臣勋贵,观源的料子是贡品也没什么阻碍——便是他不是第一个进殿的呢,皇帝也会注意到他,何况他是有科举的这五百多年来的第一个五元首呢!

    皇帝知道他出身富贵,看见他穿着锦缎来,还显得很高兴,心里还想着想必这件是荣国府特意制了让贾卿穿来的,以显示他们对自己这个圣上的尊崇感激。

    要知道,这料子可是今年新上的贡品,他赐下去还没过多少时间,分派到各府的也不多。

    这科有了五元首,其他进士也就榜眼和探花能让圣上分分神,之后圣上就完全把接见进士的这点时间耗在了和观源的一问一答上。

    等到观源他们终于被放出去跨马游街的时候,皇帝用了这么一句话来评价他:“凡有科举至今五百年,如贾卿者无。贾卿,放眼海内,智能无双!”

    作者有话要说:

    顺应大家的心愿,让主角继续装逼……海内智能无双那句是东方朔先森自己夸自己凑表脸吹牛逼的时候用的2333333

    皇帝最后的评价本来想用国士无双之类的词的,然而,就算源哥儿是个挂比,他现在没有建立什么功业,五元首也没什么卵用,也不能用这个词。不过我觉得智能无双什么的,就已经鄙视了一群文武的智商了!话说……想让阿源去弄个武状元,也是五元首的我到底是什么心态啊!

    第93章 华章

    定例,殿试得状元者,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大越的进士都会夸官游街,不过能骑马的就只有一甲的这三名,之后皇帝会给进士们赐宴,文进士的赐宴被称为恩荣宴,有时候按照前朝的称呼,也叫琼林宴。

    今科状元贾代攸是有科举以来的第一个五首状元,自然是整个恩荣宴上人们关注的重点。

    而且,还有一点,他的年纪很小,只有十六岁。

    贾代攸为父守孝三年,出了孝就参加了科举,也就是说他至今未曾娶亲。

    不仅没有娶亲,根据大人们私下打听到的消息,他连个暖床的通房丫头都没有。

    这是多么好的女婿人选啊!

    要不是本朝律令规定驸马不得担任实职,圣上都准备嫁个女儿给他了。

    不过既然圣上不准备收个女婿,那其他的大臣们自然不会客气。

    这一科的科举因为出了一个五元首,所以圣上将恩荣宴的范围从新科进士和小部分大臣扩大到了今日在场的所有大臣,当然了,因为殿试第二天就是望日朝参,所以这一日参加恩荣宴的是能进行常参的大臣,最差的官位也在五品以上。

    虽然很想有个出息的女婿,但是在场的这些大人们都是人精,品级不够的也不会去丢人现眼,而是转而把考察的目光放在了在场其他的青年才俊身上。

    不过那种年纪能当自己的爹的进士做女婿什么的,就算了。

    观源如今对女色已经完全没有兴趣了,被一群老大人围着介绍自己的女儿如何的秀外慧中、知书达礼,实在是压力山大啊!

    不过幸好皇帝解救了他。

    “贾卿,你可有字?”在观源被一群大人“贤侄”、“贤侄”地包围了许久之后,圣上终于看够了热闹,开口询问道。

    “禀圣上,臣还未加冠,未曾取字。”观源这么回答。

    连跟圣上对答的时候都不忘提醒我们你的年龄比我们小得多……我选择狗带!——by心塞欲死的今科进士们“朕记得,贾卿是荣国公的幼子吧?果然是虎父无犬子啊!”,圣上这么感慨地说着,然后说出了自己的目的,“那不如,朕给你取一个吧。”

    皇帝要给人取表字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例子很少,至少大越开国至今,有幸得到圣上金口玉言赐字的,还只有圣上的外孙——皇族是不取字的。

    所以,在圣上表达出他想给观源取一个字的愿望后,观源只需要【划掉】微笑就好了【划掉】恭敬地回答一声“谢圣上”就好了。

    “唔……贾卿文采之盛,世所罕有……那么,就犬华章’二字?不,不妥,大越出贾卿,乃是盛事,要么……‘天祥’?”圣上为如何取字犯了难,虽说这些表字都寓意吉祥,但是配上贾姓,怎么看怎么别扭。

    但是,皇帝是不会轻易在取字这件事上狗带的,只要放弃了他的强迫症,不把表字和姓一起念,那就万事大吉了。

    于是最后,圣上还是给观源取了表字“华章”。

    既然圣上已经给观源赐了表字,那他的冠礼自然也要提前举行。

    当然了,男子二十行冠礼是古制,观源的冠礼原本就差不多要举行了,如今只不过匆忙了一点罢了。

    观源的职位是翰林院修纂,闲得很,毕竟他的年龄小,如今不过是混资历。但是圣上另给了他一个任务,着实引人注目——每隔三日,为皇太子顾祈曦讲学。

    这就是变相的太子傅了。

    不过新科进士都有半年的休假,以便于家中离京城较远的进士们能够享受到衣锦还乡的荣耀,所以就算观源家住京城,也可以先休半年的假,趁此机会在外游历一段时间之类的。

    观源的亲事也已经议定了,是已经退休的太子太傅崔湜大人的嫡孙女,礼部侍郎崔显大人的嫡长女。

    崔家属于典型的清流世家,和勋贵不是一方的,两家的联姻,说起来还和郑氏有关。

    郑氏出身的是郡望世家荥阳郑氏,而崔湜老大人家,则是郡望世家博陵崔氏的一支。

    观源说起来虽然姓贾,但也算有郡望家族的血统,再加上五元首的加分,崔湜老大人才会同意了这门亲事。

    大越的郡望世家很有趣,每隔五年便会让青年一代在江南聚会,因为郡望世家大多是互相联姻的,所以这也可以看作是相亲。

    幸也不幸的是,观源的这半年假期,在亲事议定之后还剩三个月,足以在京城和江南之间走个来回了。

    没错,弘承五年正巧有一次“相亲会”。

    今年定的地点是淮南道的扬州,观源在母亲兴致勃勃的催促下不得不启程离开京城。

    说实话,他都已经和崔氏定亲了,虽然参加这个相亲会,未婚夫妻提前见个面也不是不好,但是难不成他们没见面对方就会退亲不成?完全搞不懂逻辑在哪里呢!

    扬州是江南首屈一指的繁华地区,相亲会举办在清河崔氏提供的大宅里,非常符合郡望世家出身的公子小姐们的画风。

    观源见到了他的未婚妻,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不过,这场相亲会,最吸引观源的,不是他未曾谋面的未婚妻,而是他的未婚妻的族姐。

    当然啦,观源还没有丧心病狂到要对未婚妻的族姐出手的地步,更何况,这种出身高贵的大小姐几乎都是贤妻良母温婉如水的类型,要是人脸识别障碍的,指不定能当成一户人家养出来的呢!

    前头说过,他的未婚妻出身博陵崔氏,所以那位族姐也是博陵崔氏的人。

    根据他的表侄子郑声的介绍,那位和他的未婚妻关系很好的族姐已经定了亲,对象是郑氏嫡支的公子,如今朝中的户部尚书郑黎大人的长子郑恒。巧的是,那位族姐的母亲也是郑家出身,和郑黎大人还是堂兄妹的关系,要不然,就算她的父亲崔沔原先是内阁重臣,但在崔沔去世之后,想和郑恒定亲也是有问题的。

    这些都不是问题,如果那位族姐的闺名不是叫莺莺就好了。

    呵呵,崔莺莺。

    观源:说好的只混入了聊斋呢!西厢记也混进来了是什么鬼啊!摔!

    不过崔莺莺和观源的关系不大,所以他等到回了京城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去了。

    他的翰林院修撰基本等于清闲混日子,所以不用太担心,但是,给太子讲课嘛,就有问题了。

    不是说太子的名声不好或者说他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而是原著里,弘承帝如果是那位太上皇的话——虽然这位当太子的时候身体就一直不怎么好,想活那么长还真是个问题——那么太子……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名头等着他呢。

    当然了,不是说太子没有可能是原著里的太上皇,但是以观源的修真者的直觉担保,弘承帝还能活上许多年呢。

    不过太子现在也就十九岁,虽然连儿子都已经有了,但是在圣上看来,太子应该还是一个孩子……吧。

    感谢太宗皇帝,也就是端德帝对圣上的宠溺,所以圣上同样极重嫡庶,对太子的关心远胜于其他皇子。

    观源给太子讲课的第一天,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太子殿下对他的“尊敬”。

    用那些考大儒都不一定能得到答案的问题来给他下马威?!

    观源:很好,我的学生,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虽然第一次认识的时候,太子用他教科书式的傲娇【并没有】甩了观源一脸,但是成功混熟之后,观源觉得,太子当年能在小时候被太宗立为皇太孙是有道理的。

    当然,太子是个好的继承人,却并不代表他没有危机。

    事实上,弘承帝最近已经有了沉迷于后宫美色的趋向,再加上原本就对国师的崇拜,似乎圣上已经向着某种不好的方向转变了呢!

    作者有话要说:

    西厢记……一个屌丝泡上白富美的故事。话说电视剧还是什么里面,张生是礼部尚书之子什么的,这种设定就算父母双亡也不至于家境一贫如洗吧?!放在聊斋世界……所以,大家明白的……

    第94章 妖妃

    弘承帝的不对劲出现在弘承七年的除夕家宴的时候。

    圣上是不管宴会的布置的,这都是皇后的任务。

    皇后近些年都是按照定例来的,她安排好了之后,由殿中省——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内务府——的人负责筹办。

    一切都很正常,直到圣上的宠妃佘氏——这个姓宫中不是没有,但是她和先帝最后宠幸的那个佘氏如出一辙的受宠迹象简直令人心慌,更别提这个相同的姓氏了——看着满桌的膳食根本没有动过筷子。

    这是明晃晃地表达她对除夕家宴的饭菜的厌恶了。

    除夕家宴,是皇帝和自己的后宫以及子女在除夕这一日的宴会,和其余皇族宗室的宗室宴会在元旦大宴之后再择日举行。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加除夕家宴的。

    圣上原先体弱,后宫里人不多,所以除夕家宴,美人及美人以上的后妃都能出席,但是先帝的时候,可是只有嫔以上的后妃才有资格出席除夕家宴的。

    饶是如此,加上皇子皇女,零零总总也有四十几人了。

    佘氏是宠妃,弘承五年年中的时候承的宠,到如今一年半,后宫其他后妃连个一儿半女都没生下来,就连有初一十五睡皇后那处的祖制在,圣上也只是和皇后盖着棉被纯聊天。别人不能生,佘氏却是个不能下蛋的母鸡,白白惹了那么多人的嫉妒,到如今连个怀上的迹象都没有。

    这也就算了,圣上一点也没有因为日子久了而淡了她的宠爱,虽然没有儿子,却在弘承六年的时候让她晋了九嫔之首的德嫔。

    若不是妃位只有四个,且都是为圣上生了皇子的,想必便是无子封妃,圣上也是做的出的。

    除夕家宴,虽然是“家宴”,但是人人都知道不可能吃的舒心,都是在自己那里先吃个半饱再过来的,不过在这里为了装个样子,也还是要动筷子的。

    佘氏不动筷子,圣上直接就冲皇后发了火,话里话外透着皇后善妒的意思。

    皇后和圣上是少年夫妻,当年圣上当太子的时候,身子弱,外头一堆王爷们盯着,就算儿子被封了太孙,当时的皇后也还是提心吊胆的。圣上登基之后,念着当年的情分,一向对皇后是极好的,如今却为了这么个狐媚子说她善妒?

    当年先帝的后宫贵妃掌权的时候,除夕家宴除了先帝爱吃的一些,就是按照贵妃的口味置办的饭菜,而现在是皇后管着后宫,圣上爱吃的菜可占了一半呢,就连剩下的,四妃、皇子们,哪个人的口味她没考虑到了?

    皇后又急又气,差点掉下眼泪来,又强自忍着,直接和圣上争辩了起来,最后把火烧到了佘氏的身上。

    圣上也知道自己理亏,想着若是皇后服个软他就把这件事揭过去,想不到皇后不仅没有服软,反而把错都怪到了德嫔佘氏的身上。

    圣上当即就下令让皇后禁足了,太子在一边脸色铁青,和太子同胞而出的二皇子吓得脸都有些发白。

    圣上当太子的时候体弱,当了皇帝之后没几年就宠幸上了佘氏,所以至今只有七个皇子,嫡长子就是太子顾祈曦,如今二十一岁,之后是比太子小了五岁的二皇子顾祈晟,三皇子又比二皇子小了三岁,最小的七皇子如今才三岁。

    皇家的事可不仅仅是他们的家事,皇后因为这种原因遭到训斥的消息没过几天就传遍了。

    圣上喜爱一个女人没有关系,但是因为这个女人出现宠妾灭妻的趋势就有问题了,而且,文武百官们都有感觉,圣上开始有些怠政了。

    种种迹象显示出来,这位德嫔直接就被定义成了奸妃。

    但是文武百官虽然着急,却不能直接劝谏圣上。

    说到底,皇后只是被禁了足,圣上抛出一个皇后失仪的理由,难道他们这些大臣还能反驳不成?

    所以最后,大臣们将主意打到了国师的身上。

    国师非常受圣上信任,也不参与国政,让他劝谏圣上,效果总比让大臣们劝谏圣上来的好。

    要是一不小心让圣上觉得他们私通后宫妃嫔——特别关心圣上后宫的大臣家中总有个女儿、妹妹、侄女儿之类的在圣上的后宫里——再给他们家出来的女儿戴上个结交前朝或者干预朝政的帽子,那可就万事皆休了。

    白云国师并没有直接答应,这也是正常,圣上可没有因为德嫔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降低对了国师的信任。

    百官们一边想着继续向国师那边使力,求他开口帮忙,一边想着,怎样让圣上不要再过分沉迷于德嫔的美色了。

    说实在的,如果圣上真的像前朝的敬帝一样,于晚年遇上了所谓的真爱——敬帝的贵妃出身微贱,但敬帝不久力排众议立为贵妃,甚至差点立为皇后,还将那位贵妃所出的小皇子立为太子,直接引发了前朝末年的“七王之乱”,致使国力衰微——那大臣们劝谏圣上无可厚非,但是圣上不过是稍稍对德嫔宠过了头,从四位占据妃位的妃子都是育有皇子的来看,圣上的理性尚存。

    但是先帝的例子实在让人有些草木皆兵,德嫔的姓氏又太让人敏感,已经晓得这个世上可能真有鬼魅之类的存在的大臣觉得能将圣上迷成这个样子,德嫔实在是太过可怕了。

    大臣们还在想法子委婉地劝谏的时候,宫中突然挂起了白幡,自太子以下,诸皇子都换上了孝服。

    既然宫中的白幡都已经挂起来了,那大臣们自然也知道发生了什么。

    皇后禁足没过一个月,就“病”死在了含凉殿。

    皇后素来身子很好,就算被禁了足,但是有太子的颜面在,分管宫务的四位妃子也不敢对她怎么样,况且,皇后落到这个境地都是因为佘氏的原因,妃子们也是兔死狐悲。

    看起来一切都好好的,皇后怎么突然就病死了呢?

    宫中的消息越传越邪乎,最后传得整个京城都晓得了。

    说是先头太宗的那位佘氏不甘陪葬,如今转了世化作如今的德嫔来报复当今呢!

    这倒真的上升到狐媚祸国的层面上了。

    而且,宫中既然会有这传言,那皇后的死因自然不像圣上说的那么平常。

    听说皇后是惊惧而死,身上倒是没有什么伤——所以用病死的借口也能解释得过去——但面容可怖不说,就连心都不见了!

    圣上却不但没有什么反应,还将想要详细调查皇后死因的太子和二皇子都训了一顿,太子如今也在端本宫内闭门思过呢!

    既然到了这种地步,劝圣上不要被妖孽迷惑的折子雪花片一样地呈上来,圣上却看也没看,直说文武百官是满口胡言。

    既然涉及到了妖邪之事——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那白云国师总能站出来说个什么吧?

    谁成想,白云国师不但没有说什么,反而闭了他在宫外的宅子,回到宫中的炼丹房操起了旧业,还说什么要为圣上和娘娘——他说的娘娘就是德嫔——炼丹?

    后妃能得别人尊称一声娘娘不假,但除了那后妃的本家,谁人提到她的时候,不会在前面加个妃名或者嫔名?

    能让所有人尊称娘娘的,满后宫也才只有皇后一人!

    现在看来,就连国师也被德嫔迷惑了……

    有些人认为国师是被迷惑了,但还有些人,认为国师和那妖妃本就是一伙儿的,要不然,怎么会一道将圣上迷得五迷三道,渐渐有向昏君发展的趋势了!

    观源弘承五年中的状元,因为是五元首,也算官运亨通,还没在翰林院待满三年呢,弘承六年的年底就调任到了吏部考功司任员外郎,官不大,才正六品,但掌管着整个大越朝廷官员的考课,是个既实且肥的缺。

    这期间他也见过国师,果然发觉了他的原形。

    若不是白云的道行也算高深,又处于龙脉聚集之地,还真感觉不到他的妖气。

    那么,和白云一起引诱了皇帝的那个妖孽——没错,观源已经确认了德嫔确实不对劲了——到底,是个什么品种呢?

    一山不容二虎,皇宫也不能容下二妖,除非,这俩妖有一腿。

    想到这里,观源默默地给弘承帝点了个蜡。

    第95章 金吾

    太子的境遇在皇后死后落到了一个极为糟糕的地步。

    其余的皇子还没有长成,太子当年更是先帝的宝贝疙瘩,小小年纪就被立为了皇太孙,说得不客气一点,便是以后圣上废储,恐怕都不能如愿。

    然而,在皇后病亡后的短短三个月内,太子遭到的训斥恐怕比他这辈子加起来都要多。

    而在朝廷上,不是没有人给太子说话,结果圣上为此大发雷霆,偏说太子结党,还接连贬了好几位大员,就连阁老们替太子说了几句好话,都被圣上骂了个狗血淋头。

    太子是先帝和圣上按照明君的模版教出来的,后院的人不多,至今除了太子妃之外,就只有两位侧妃和三个原先教导他人事的宫女出身庶妃。

    这就导致了除了已经被划定为太子党的太子妃的娘家和两位侧妃的娘家之外,朝堂上再没有人敢替太子说话了。

    太子在朝堂上境遇艰难,最后无奈亲自上门去寻求有交情的大臣们的帮助——当然啦,他是微服出行的。

    有好几位老大人是先帝时期的阁臣,不仅是当今圣上的太傅,也曾教导过太子,所以虽然他们已经致仕了,但是太子还是去求见他们了。

    当然了,太子选择的老大人最重要的一点是和圣上的关系好,并且致仕后因为家里的子孙还在做官,所以仍留在京城或离京城不远的地方。

    但是老大人们,情分倒有了,说话管不管用却不好说,就算圣上当面应了,转头又是另一套,难道那些老大人还能再冲回来指责圣上不守信用不成?

    最后太子想到了观源。

    他是勋贵出身,又是几百年来头一个五元首,圣上看重得很,更重要的是,他给太子讲过课,虽然从他离开翰林院之后太子就没怎么见到自己的这位小师傅,但好歹有情分在那里,能拉得上关系不是?

    太子找上门的时候,观源正在按照老太太的意愿,给自己的未婚妻写信,美其名曰交流感情。

    观源的婚期本来定在今年的四月,天气正好的时候,可是,谁让皇后去了呢?这一年就不要指望着嫁娶了。

    太子是微服来的,反正圣上最近时不时就让太子闭门思过,太子做的小心一点,圣上绝不会发现他出了宫。

    观源也想着找个好机会让自家的阿政出场呢,顺便给大越换个国师就更好了,于是他不仅答应了太子的请求,还顺带推荐了一位靠谱的降妖人选——隐世宗门玄心正宗的宗主金光。

    太子也觉得那国师很不对劲,再加上早就怀疑德嫔是妖孽,如今观源不仅愿意帮忙,而且还提供了一位高人人选,自然喜出望外。

    太子来找观源的时候是五月底的事情,到了六月的时候,陆续有好几位德高望重的已经致仕的老大人想要进宫面圣。

    大越朝制,致仕官员仍可从朝廷领俸禄,官职不足五品得半禄,五品之上得全禄。

    而像这些曾经是帝王的心腹重臣,甚至曾经教导过帝王的老大人,和普通的致仕官员相比,还有一处不同。

    这些重臣致仕的时候,最差也是二品大员,陡然致仕,心理落差太大,而且从前官位比他们低的,对上他们这群已经致了仕的老上官,竟变作“大人”了,他们这些没有官位的,实际上就是“草民”,这怎么能让他们受得了?!

    所以,大越的官职除了做实事的实官之外,还有一种叫做散爵。

    散爵又叫散官,和勋贵宗室们的爵位还有不同,散官是专门为致仕的官员们设置的,所有的官员致仕后名义上拥有和他们之前的实职级别相称的官职,称为散爵,但是二品以上的老大人们身为重臣,待遇又有不同,他们的散爵都是比致仕前的原职还要高一级的。

    太子找来的这几位老大人致仕前都是从一品的官职——大越朝的正一品只有四个官位,分别是太师、太保、太傅、太尉——如今还没有人能在活着的时候就得到这几个官位。以散爵论的话,这几位都是正一品,散爵也是大越朝廷承认的官职,致仕的老大人们自然能求见圣上。

    圣上和老大人们都还有情分在,一面听老大人们絮絮叨叨偶尔露出点正题,一面点头应是,姿态做的足足的。

    等到这些老大人出宫的时候,圣上回头还给他们家里送赏赐。

    所以六月的时候,传旨送赏的太监们红光满面,去那些老大人家里,他们每回都要得上不少的“吃茶钱”。那些老大人得到的赏赐各不相同,不过有一样却是一样的,一柄玉如意。

    不管圣上想表达的是老大人们的话讲到了他心坎里让他很欢喜——当然了,这个选项应当不太可能——还是他不会怪罪老大人们的行为,让老大人们放心,总之已经是表了态了。

    那么,太子的情况有没有好起来了呢?

    有的,圣上不再训斥太子了,也没有揪着太子的错处不放了。

    要知道,太子作为圣上如今唯二的能上朝听政的儿子之一——特别是二皇子比太子小了五岁,还是太子的同胞弟弟的时候——当圣上抓住他的错处不放的时候,他的压力有多么的大。

    太子对此惊喜万分,然而很快,他就发觉了,圣上深层次的用意。

    事实上,当皇帝厌恶一个人的时候,他光明正大地发火不可怕,要是皇帝只是在心里记住那个人,等到合适的机会再下黑手的话,那一般来说,被皇帝记恨的人已经没有翻身的余地了。

    圣上不再让太子旁听朝政的时候对政事发表看法了,甚至直接无视了太子,好像站在陛阶下的那个人不存在似的。

    圣上之前刻意难为太子,臣子们还能劝谏一下,可是现在圣上动的是冷刀子,谁都晓得那伤口不见血,可偏生就不能说什么。

    要是为太子听政的事情再发表什么看法,那就是替太子分圣上的权,要是被安上这种罪名,不死也得脱层皮。

    而且后宫里,圣上也只在那留宿半个月,剩余半个月都是在他自己的寝殿福宁殿度过的——大越如今三代帝王,已换了三座寝殿,先帝的寝宫拱宸宫被圣上以不忍擅动的原因封存起来,之后圣上便寻了福宁殿作寝宫,值得一提的是,福宁殿离后妃们居住的宫殿群更接近——虽然圣上宠幸的还是德嫔,但大臣们劝他的怠政他听了,于女色上也收敛了,臣子们还能怎么办?

    太子也想要继续忍,可他的火气在观源偶尔去看他的时候,不明原因的一日比一日大。

    供给太子的端本宫里的东西一日比一日差,太子的侧妃张氏于皇后去世之前已怀有了两个月的身孕,眼看着就要满九个月临产了,孩子却流了,那可是一个成了形的男婴啊!太子至今也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而已。不仅孩子流了,张侧妃熬了两日,也没熬过去,殁了。

    消息回报到圣上那里,他也只淡淡地说了一句“知道了”。

    这哪是一个父亲会对接连丧母、丧妻、丧子的儿子的态度啊!而且,要知道,明明在之前,弘承帝一直表现出他对太子寄予厚望,若不是其他的皇子年纪没到,恨不得直接把他们赶出皇宫建府以消除太子的威胁的样子啊!

    太子的侧妃身份地位不低,太子的身份和皇子不一样,他是储君,他的侧妃的家世,给其他的皇子做正妃指不定都绰绰有余。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先帝对这个孙子向来关注,太子妃便是先帝为太子选定的,而且两位侧妃是先帝对比太子妃后排除的人选,虽然没能入选太子妃,但暗地里也是定了要留给太子的。

    弘承七年的中秋,也是家宴的时候,德嫔又扰了宴会的安宁。

    上好的大闸蟹,她吃了半只,之后全吐了。

    被紧急召来的御医把了脉以后,身子也不发颤了,直接麻溜地开口道喜:“恭喜圣上,恭喜娘娘,这是喜脉。”

    圣上也没心思再在家宴上待着了,大笑着便小心翼翼地带着“吃了寒凉的物什”的德嫔回去“好生将养”了。

    还没确定是男是女呢,据说圣上已经准备着,等孩子出生的时候下旨大赦天下了。

    这可是皇后册立,或者皇后刚生下的嫡子便被立为太子才能有的待遇啊!

    太子彻底慌了神。

    事实证明,当一个发慌并且没有人好好劝告他的时候,这个人的智商可能会降到负值。

    不幸流产而死的侧妃张氏出身勋贵家族,她的嫡亲兄长如今正握着京城的一支兵马。

    京中的兵马除了宿卫京城的京营——也就是贾代化这个京营节度使掌管的一支——负责京畿治安的金吾卫之外,还有宫中的四卫。

    监管宫门的监门卫、巡逻宫中的骁骑卫、负责东宫宿卫的奉辰卫以及宿卫皇帝的千牛卫。

    千牛卫有两部分组成,勋贵豪族的子弟以及身经百战的勇士,这部分人向来直归于皇帝的管辖。

    自从圣上开始厌弃太子之后,渐渐有名无实的奉辰卫已经被干脆地分入了其他三个卫。

    监门卫和骁骑卫也被圣上看得很重,统领都是圣上的心腹。

    太子的侧妃的兄长,或者说太子能掌握的,就是金吾卫的一千兵马。

    不过,一千兵马,如果利用得当的话,也能做到很多事。

    太子准备兵谏了。

    作者有话要说:

    可怜的太子要悲剧了……

    话说回来,金吾卫什么的,无法抑制地想到汉光武帝的那句“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然而他就是个渣……为了给姐姐拉皮条连“富易交,贵易妻”这种话都能说出来的男人……

    为什么宫中的兵马,守卫皇帝的不用什么御前侍卫代替呢?因为千牛卫听起来就逼格很高的样子啊233333话说千牛卫大将军什么的……元芳,你怎么看?话说回来,千牛卫属于贵族子弟的地盘,所以元芳出身一定很好,然后他又姓李,唐朝国姓,唐高祖李渊的儿子字辈除了嫡子外都泛元,李渊有个儿子,封周王,名字叫做李元方……虽然不排除李渊的亲戚的儿子也泛元字辈,然而还是细思恐极……

    我们还未知道电视剧上,那个帅帅的大将军的身世

    第96章 兵谏

    弘承七年,冬至。

    京城昨日落了一场雪,冬至这日清晨起来,宫城已是银装素裹。

    刚进宫还没分配主子的小太监们忙着扫雪,一支巡逻的骁骑卫穿过和监门卫交界的宫城地带,在雪地上踏出一串的脚印,然后渐行渐远。

    “父皇今日心情很好?”太子路过御花园的时候,瞥见里头的清醉亭外头站着几个千牛卫,亭里不住地传来男女的笑声。

    不过虽然看起来像是在询问别人,但太子更像是自言自语。

    毕让犹豫着,不知道该不该答话。

    看着太子的神情又变得阴郁了些,他躬下身子:“奴婢听说,近日德嫔宫中的瓜果都换成了津梅、酸枣。”

    “怪不得呢”,太子继续用那种飘忽的、好像是自言自语的声音说道,“圣上近日的心情都很好。”

    毕让假装没有听见太子对圣上的怨愤之情,以至于连父皇都不称呼了。

    太子近日已经这样子神神叨叨好一段时间了,毕让也不知道他到底在谋划什么,或者说,他不敢知道。

    太子前脚回到端本宫,后脚,圣上的随侍太监兼福宁殿总管太监周安便来向他宣布圣上的旨意,说是今年的祭天祭祖不用他代祭了,让他好好休息,准备参加晚宴便好。

    冬至也被称作“亚岁”,前朝以冬至为冬节,百官例行放假三日,到大越,又发展出在这一日祭天祭祖的功能。

    第25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