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3节
帝师 作者:来自远方
第113节
送走两位皇子,周佥事冥思苦想,终于明白,宣府非久留善地,不想头发掉光,必须请调!
二皇子惦记着出塞,往东边走,应该比较安全。
正德二十三年,朝廷准周瑛奏请,调蓟州,守备密云。
周佥事表示,这下能有安生日子过了吧?
奈何现实过于残酷,总会当头给人一板砖。
正德二十六年,皇三子独往密云,不找别人,单找周佥事。
原因很简单,熟人。
“杨相公有言,此地往北有冰原,内藏矿脉,本王欲往一探。”
周瑛:“……”
他果真和姓杨的八字不合!
此次之后,周瑛意识到,蓟州也不安全,干脆请往辽东。
未料想,没安生半年,皇四子跑来,指名道姓要周佥事接待。
“本王要出海!京津走不通,江浙也不成。听杨阁老说,北地有良港,正造新船,周佥事和兄长相熟,不若为本王安排一下。”
木然半晌,周瑛再受不住打击,以头抢地。
送走皇四子,周佥事痛定思痛,既然哪里都躲不开,他还跑什么?
兜兜转转,周佥事累升指挥同知,又回宣府。
周瑛全然认命。
该咋地就咋地。皇太子和皇五子跑来边塞,照样淡定。
然而,出乎预料,自回到炫富,足有六年,未见皇子出现。
事情发展到这里,周瑛终于松口气,以为“鸿运”过去。
哪料想,现实又抄起板砖,狠狠拍了下来。
正德三十一年,天子突发奇想,将政务一股脑丢给皇太子,拉着杨阁老和谢阁老溜达出京,直奔宣府。
看到出现在城门前的圣驾,扫过一身绯色官服,笑容亲切的某人,周佥事无语望天,泪流成河。
这日子,当真是没法过了!
周瑛一路从西往东,又从东向西,来回数次,终究没能躲开“鸿运”。
实在承受不住压力,只能抄起刀子,跑到塞外撒气。
事关皇家,史官记载,总要春秋一下。
这一春秋,历史的真相便被掩埋。
周世子的升迁转调之路,就此没入流沙,成为明朝历史上,又一难解之谜。
第一百七十章 番外二 皇子的奋斗
史书有载,正德帝文韬武略,中兴明朝,有盖世之功。类孝宗,独宠中宫。
帝后恩爱数十载,天家二女五子,皆中宫所出。
兄弟和睦,棣华增映;姊妹相亲,花萼相辉。
恭敬谦让,让枣推梨,戚戚具尔。
纵览历朝历代,无论从哪个角度对比,正德天子一家,都堪称皇室典范。
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对正德帝的个人评价不论,于帝后关系,天家兄弟姊妹相处,均持同一观点,长枕大衾,孔怀亲情。
然而,事实究竟如何?
推开史书,回溯历史,真正的答案,怕会让史学家大受打击,生出抱头撞柱的冲动。
正德皇帝同皇后恩爱,几十年椒房独宠,六宫美人成为摆设,确是事实。皇室姊妹相亲,兄友弟恭,连舆并席,比珍珠还真。
但是,深入挖掘,得出的结论,简直让人无法相信。
按照皇太子的话来讲:身为父皇的儿子,就要做好被忽略的准备。仅被父皇忽略,尚且算好。背锅,跌坑,早早扛起重担,被亲爹和兄弟一起坑,才真是要人命!
子曰:有事,弟子服其劳。
换做正德帝,则变成:有事,儿子担其责。
遇上这样的熊爹,身为儿子又能如何?
而且,熊的还不只是亲爹!
按照杨先生的话讲,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在多方压迫下,皇太子终于撒开丫子,跑在第二条道路上,再也不回头。
见兄长这般,为不步上后尘,几个兄弟均抡起铁锹,挖出的坑更深。
宫城不能呆。
天晓得什么时候,亲爹又会突发奇想,北狩草原,南下巡视。丢下一大堆政务,皇太子处理不完,随手就要抓壮丁。
皇位更是烫手山芋。
不见皇太子年仅十六,每日里批阅奏章,几乎要生出抬头纹?
从懂事起,几位皇子亲眼见证,亲爹是如何的坑儿子,帝冠是如何的沉重,朝堂上的文武,又是如何难对付。
明知前路有坑,深达万丈,还要抢着往下跳,不是有病,就是脑袋被门夹过。
彼时,杨瓒任户部尚书,入值文渊阁,成为国朝开立以来,最年轻的内阁首辅。
不当值时,必要入弘文馆,为几位皇子讲学。
史书经义,自有谢阁老。诗词文章,全交顾相公。
杨瓒所讲,多为海外风土人情,各番邦同国朝关系。每次讲学,必要铺开舆图,教皇子们认识世界。
天下之大,毕生不能穷尽。井底之蛙,夜郎自大,实属愚者所为。
随舆图越来越大,杨阁老的讲解不断加深。几位皇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被潜移默化。
故而,兄弟阋墙,抢夺皇位,在正德朝压根没有土壤。
中原之地,化外之邦,引得少年好奇。
海域之外,广阔大陆之上,各式各样的风俗,种类繁多的植物,千奇百怪的动物,更想一睹为快。
随明朝船队往来海上,各种稀奇的动植物,陆续被带回。
翰林院请旨,遣人外出搜集,绘制成册。其后抄录印刷,发官学儒学,助青年学子打开眼界,进一步认识世界。
弘文馆中收有精装本。
经吏部尚书王守仁增补,杨瓒润色,涵盖内容,足以让世人惊叹。
这些书册,皇室子弟必读。其后,逐渐发展到宗室外戚。
人皆有好奇心。
提及海外风土,杨阁老和王尚书剿灭海匪,搜寻宝藏的轶事,陆续被人翻出,更被加以修改,著成章回体故事,传播民间。
随书籍大热,情况变得一发不可收。
民间不论,越来越多的宗室和外戚子弟,因书中的故事而热血沸腾。
最直接的后果是,各地藩王郡王乃至将军府,接连上表天子:陛下,孩子不省心,整天想着往外跑,都不愿受封世子。儿子不算,孙子都没法忽悠,长此以往,如何是好啊!
上表堆成山,朱厚照也是咬牙。
这才哪到哪,就来和朕哭!
说是想跑,好歹没跑。
朕那几个儿子,轮番偷溜出京,朕和谁去说?!
遇上这种去情况,各宗室藩王,国公侯爵,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子孙为爵位争抢,不惜手足相残,愁。
互相推让,视爵位如洪水猛兽,张口自由,闭口出海,不答应就偷跑,更愁。
事情为何会发展到如今地步?
抽抽丝剥茧,追根溯源,杨瓒的大名,落入众人眼帘。
杨阁老耸耸肩膀,呵呵一笑。
是,确是本官。尔待如何,咬他啊?
宗室勋贵如戳破的气球,一边运气一边漏。
和杨阁老理论?
谁敢啊!
旁的不提,锦衣卫指挥使岂是好惹!更不用说,东、西两厂提督,每逢杨阁老讲学弘文馆,必抛开一切事务,亲自奉茶倒水。
扑上去咬?
咯掉满口牙不算,牙床都得磕掉一半。
万一惹得对方生怒,金尺抽下来,匕首戳几下,还要不要活。
更重要的是,出海之事,杨阁老最有发言权。一旦削去自家股份,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见识过海贸的丰厚利润,再回到从前的日子?
除非脑袋冒氢气。
于是乎,皇子和世子们矢志探寻自由,在拓展疆土、扬帆出航的道路上,撒丫子飞奔。藩王宗室实在气不顺,只能躲进小黑屋,猛抽杨阁老小人。
相比之下,朱厚照身为天子,有权有钱,自有解决办法。
儿子跑?
没关系,老子也跑。
立即打点行囊,出京,北狩!
“朕北狩,少则数月,多则两年。政务悉交皇太子。”
看到盖着宝印的字条,皇太子脸色数变,终于怒发冲冠,气急掀桌。
摊上这样的老子,憋屈啊!
“殿下?”
伺候的中官小心上前,试着提醒:眼见就要午朝,殿下去是不去?
捏着字条,皇太子狠狠磨着后槽牙。
“去,这就去!”
兄弟坑,亲爹更坑,还是母后和皇姐好!
皇太子深吸一口气,不乘舆,直接步行往西角门。
行在途中,得中官来报,英国公次子自海上归来,携十大车珍珠珊瑚,宝石玉器,刚刚进宫。谢小郎中亦自南疆返还,同带数车方物,进献宫中。
进献宫中?
皇太子眯眼,嘴角缓缓勾起。
兄弟偷溜,父皇偷跑,满肚子火气无从发泄。
这两位,回来得正好。
亲爹坑儿子,亲弟坑兄长,做舅子的,自然可以坑姐夫!
两位驸马都尉送完礼,正打算回府,同妻子一叙相思之情。不料想,刚过金水桥,顿感脊背生寒。
忙不迭回头,除了刮过的北风,只有一身甲胄的禁卫。
两人蹙眉。
多心了吗?
事实证明,好的不灵坏的灵,绝对至理名言。
翌日,即有中官过府,着两位驸马都尉取消“休假”,入户部和兵部当值,即日生效。
知是皇太子之意,两人欲哭无泪。
不是说,驸马都尉仅挂职,不掌实权,不用上衙门点卯吗?
文华殿中,皇太子放下笔,端起香茗。
想当年,就看这两个不顺眼。敢趁中元节和皇姐说话,求父皇下旨……哼哼!
休假?
想得美。
去部里熬油吧!
第一百七十一章 番外三 皇家女婿的励志人生
正德天子性格豁达,不拘小节,一生特立独行。
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熊遍朝堂,熊出国门,碾压一众邻邦。甚至漂洋过海,在新大陆设立互市,同印第安人和澳洲土人做起生意。
正德五年起,每隔三年,官方船队就要起航,携丝绸瓷器,茶叶美酒,往外邦市货。
随宗室外戚,勋贵朝官接连入股,船队的规模逐年增加,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欧罗巴的探险家,打着商船幌子的各国海盗,看到福船的桅杆,见到兵船的影子,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举手投降,乖乖做个俘虏。要么干脆舍弃船只,立即跳海。
选择前者,说不定能撞上大运,遇到明朝水兵心情好,放其一条生路。
选择后者,只要没落入鱼腹,抱住一块浮木,飘到哪座无人岛,等到民间商船,也能留得一命。
总之,被狠揍过几次,深知明船速度之快,明朝水军之凶,船上火炮之犀利,无论探险家还是海盗,少有生出反抗念头。
朝廷船队威震四海,名慑诸邦。
民间商船也由此得益。
单独航行也好,结伴出海也罢,打出大明旗帜,除非是自信爆棚,并勇于承受明朝报复,做好葬身大海的准备,否则,没有人敢以身试法,动手开抢。
血的教训,前者的经验,再再告诉海盗们,明朝的船,绝对不好惹!
欧罗巴私下里组织,数目达到百艘的劫掠船队,刚近明朝海域,没等过线,就被轰进海底。
苦主非但不敢找茬,说明朝捞过界,还要打落牙齿,尽量摆脱干系。
死的都是海盗,和王室贵族没有一星半点的关系。
大明此举是伸张正义,为地球除害!
轰的好!
吃过几次亏,各国君主和贵族终于明白,明朝不能惹。敢硬碰硬,绝对是吃饱了撑的,自己找揍。
打好关系,放低身段,各种溜缝,才是明智之举。
运气好,说不定能获准贸易,捡些好处。
然而,想要达成目的,必须先和明朝打好关系。
送礼行不通。
明朝富得流油,京城百姓的生活水准,比得上欧罗巴子爵。更不用说明朝皇帝,压根看不上三瓜两枣。
加上鞑靼多年搜刮劫掠,欧罗巴的王室贵族没少交“保护费”。即便想送礼,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建立同盟更不可能。
所谓同盟,需要有平等的地位,对等的实力。
虽没见识过明朝的边军,想想明朝的船队,看看一路向西的鞑靼,以及南逃的帖木儿帝国王室,结盟的念头立即被扔到墙角。
做梦倒还实在点。
那么,仅剩下一个选择:和亲!
如果能同明朝贵族,甚至皇室结亲,获得的好处,简直不敢想象。
旁的不说,在欧罗巴各国绝对能横着走!
怎么着,老子在大明有人!
可惜,想法虽好,却没有实现的可能。
太宗皇帝有训,子孙后代,不得和亲。
满头黄毛,一年到头不洗澡,脖子挂着盘子,满嘴叽里咕噜,想尚公主?
美得你!
叉出去!
对方来和亲?
同样行不通。
叉出去,扔护城河里清醒一下!
不醒悟?
继续泡着,到“醒”过来为止。
欧罗巴人铩羽而归,临近的岛国将军、番邦使臣得到启发,接连上请,咱们送质子和亲,不敢求公主,宗室贵女可否?不行的话,送美女怎样?
不用天子出言,鸿胪寺官员直接喷回去。
x的质子!
分明是到大明白吃白喝,刺探情报。
还想求贵女?
三寸丁,没桌子腿高,烧火丫头都别想!
送美女?
满嘴黑牙,是人还是妖怪?
总之,此路不通,没门没窗户,烟囱也没有!
外邦一番闹腾,各种异想天开,惹来朱厚照火气,直接下旨,集结船队,到遣使的番邦“友好”访问。
到了地方,轰铁球还是飞铁矢,自己看着办。
发过脾气,朱厚照回到乾清宫,想到一双女儿,不禁骤起眉头。
满朝皆知,天子爱女如宝,视子如草。
在皇子一个接一个落地,三公主始终不见踪影的情况下,儿子愈发成了狗尾巴草。
于此,两宫都没表示出异议。
玉不琢不成器。
女当富养,儿需穷养。
张太后更表示:“不是父亲去得早,母亲心软,两个兄弟被惯得没有样子,如何会落到今日地步?”
于是乎,在成草的道路上,皇子们继续艰苦磨练,大踏步前进。
公主被捧掌心,赐名早,封号更早。
不满两岁,就有庄田千顷。亲爹更是笔一挥,在塞外划出两片荒原,作为公主封地。
荒凉贫瘠不要紧,有矿藏就行。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两位公主却没长成跋扈性格,而是敦厚稳重,温柔贤淑,像足夏皇后。
年岁渐长,转眼就要及笄。朱厚照再不舍得,也必须面对现实。
不能留女儿一辈子。
掌心的两枚珍珠,终要落至别家。
然而,关乎女儿一生幸福,女婿必须严挑。
允文允武,有才有德,不是武状元,也要文探花。家世可以放宽,性格一定要好。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必须做到!”
杨瓒奉召觐见,闻天子所言,半晌没说话。
这是选女婿?
“对!”
朱厚照点头,惋惜道:“杨先生之侄甚好,可惜年岁……”
杨瓒垂首,背后直冒冷汗。
万幸!
寻常老丈人看不惯女婿,顶多瞪两眼,骂几句。
眼前这位,闹不好就要叉出去,到锦衣狱住上一段时日。
“杨先生可有合适人选?”
杨瓒沉吟两秒,摇摇头,道:“陛下,臣斗胆,此事可曾问过两宫意思?”
“朕忘了!”
朱厚照一拍手,猛然想起,公主选婿,的确要请示两宫。
事情暂告一段落,杨瓒退出暖阁。
想起隔年的武选和会试,不禁四十五度角望天,不知哪个英才,最后能雀屏中选。
公主固然好,但有那样一个老丈人,加几个时不时犯熊的小舅子,人生路当真是不好走啊……
事情正如杨瓒所料。
武选和会试之后,有幸中选的英国公次子张溶,谢丕之侄谢纶,被天子各种操练,皇子各种挤兑,差点精神崩溃。
武艺高超只算基本,会吟诗作对吗?
不会?
立即学!
不能七步成诗,还想做朕的女婿?
文章锦绣不算过人,会搭弓射箭吗?
会?
能开几石弓?
不到长安伯的水准,休想和皇姐说话!
过关之后,仍不算完。
作为皇家女婿,当能空拳搏虎,徒手撕狼,上马能草原狩猎,出海能扬帆西洋。
“晕船?”
几位皇子互相看看,同时眯起双眼。
隔月,朝廷船队出海,两位准驸马都尉都被扔上甲板,迎风洒泪,迎接新一轮考验。
目送船队走远,没能成行的宗室子弟满眼羡慕。
朱厚照拍拍儿子肩膀,夸奖道:“做得好!”
杨瓒转过身,看看神情激动的英国公张铭,再看看满面欣慰的谢丕次兄,不忍打破两人畅想,默默摇头。
皇帝不想女儿早早出嫁,皇太子看未来姐夫不顺眼,联手开后门,以国事为名,把人丢上福船,出海三年的内情,他会说吗?
必须不会。
第一百七十二章 番外四 历史难断
史料载,杨氏一族,世居宣府,起于明英宗年间,发迹正德朝。
弘治十七年,杨氏子瓒,舞象之年举乡试,学大进。
弘治十八年,瓒未及弱冠,赴京赶考,会试得中。殿试成文,议天下商事,条四事上之。
上嘉许,赏其才,钦点一甲探花,赐字季珪。
入翰林院,授编修,累官至翰林侍读、左谕德,讲学弘文馆。
正德中,武宗嗣位,瓒以谋略著,渐显绩,得天子重用,升都察院佥都御使。
江浙剿匪,北疆御敌,献种粮之法,平蓟州之乱,积年辅政,比任封疆。
帝重之,累官副都御使,少詹事。
正德十八年,官至户部尚书,入文渊阁。未几,授华盖殿大学士,升内阁首辅。
正德二十三年,随御驾北狩。
正德二十五年,条陈海外十策。
正德二十八年,任吏部尚书,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左柱国,食正一品俸禄。
正德三十一年,病疾,帝亲往探视。
又五年,天子往巡海外,瓒随行。
又十年,以功封三等伯。
正德四十七年,天子禅位,辅佐少帝三年,以病致仕。归乡,立书院,教授乡民子弟,广为美谈。
史书赞曰:瓒始以扶鼎爱民。
举商策,献番粮。
以书生扫江浙海匪,扫除倭贼,护民于水火。危急之时,亲镇蓟州,平北疆之乱。冒不韪之名,献策御前,联合厂卫,定策平两藩。
瓒天资异敏,材高知深,聪明睿达,为人所奇。施谋用智,不拘小节,不以声名为忤,终明之世,比肩者寥寥。
其行虽高,亦有疑其节者。
矜其特立独行,异于众。结交厂卫,终为儒生所讥。
瓒闻诽言,漫不加意。尝谓侄曰:有才,方为人论。
观其一生,忠君直节,爱民惜弱。不畏世人评论,无惧笔削褒贬,功过是非,难为评说。
纵览史书列传,亦无定论。
后世之人,亦争论百年,甚至形成旗帜鲜明的两派。
举其功者,言其才德无双,功绩斐然,终明一世,少有出左右者。条陈商策,助国朝开辟海疆;引进番粮,解决灾年水旱之患。
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功劳之大,有目共睹。
终身未娶,仅一亲侄,更是杨瓒竭尽忠智,甘为奉献的铁证。
斥其非者,则言佞幸,狂悖,无德。尤以结交厂卫,媚言君上,驱鞑靼西行,致使邻邦骤起兵祸,生灵涂炭等事,讥言者最多。
更有人言,其同长安伯顾卿,即正德朝北镇抚司指挥使,交情莫逆。有野史载明,杨瓒终生居于长安伯府。顾卿曾言,两人有凤鸾之谊。
如此一来,杨瓒终身不娶,无子之事,便有了另一种解释。
二者互不相让,争执不下,直到几百年后,仍未能盖棺定论。
围绕杨瓒的纷纷扰扰,甚至压过正德皇帝诸多出格之行。每隔几年,就要在学术界引起一场争论。
然而,另有一部分学者,对杨瓒的亲侄——杨廉,十分感兴趣。
出身民户,叔父是官籍,偏以锦衣卫晋身。
累官至锦衣卫指挥同知,同庆平侯顾铮三度西征,吊打临近邦国,拿下整个西亚,蚕食东欧,远抵爱琴海岸。
大军过处,留下盖世英名,亦或凶名。
还朝之后,以战功升调兵部,经三朝,官至兵部尚书。虽未入阁,在朝堂的地位,仍可比肩内阁首辅。
纵观明朝,仅此一例。
遍览历朝历代,也是少有。
对杨廉的职业生涯,后世人十分感兴趣,自然会深入挖掘。
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会出现这样的特例。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史料摆在面前,一个又一个名字出现,众人倒吸一口冷气,除了傻眼,还是傻眼。
启蒙座师,弘治十八年二甲十八名。
官学训导,户科都给事中王忠。
官学教授,都察院左都御史严嵩。
谨身殿大学士谢丕教授诗文,武英殿大学士顾晣臣教导经史,兵部尚书王守仁讲授格物致知,霸之一道。
如此师资阵容,仅“梦幻”二字可以形容。
亲叔是内阁首辅华盖殿大学士杨瓒,又有致仕的李阁老经常开小灶,杨廉想不晋身学霸也难。
原本,按照杨瓒的规划,杨廉该就此弃武从文,走上文官的光明大道。
没料想,小少年放下书本,做好文章,照旧拎起长刀,抓起长鞭,撒丫子奔跑在锦衣卫的道路上,始终不肯回头。
杨瓒苦思无解,最终,还是杨廉亲自为叔叔解惑。
“学海无涯,侄儿需要偶尔轻松一下。”
“……”做锦衣卫轻松?
“诚然。”杨廉点头,“铮哥也是一样。”
为顾铮不入金吾卫,坚决加入锦衣卫一事,顾鼎几度找上长安伯府,次次被兄弟抽飞。
毅力之强,可见一斑。
得到这个答案,杨瓒无语。
第113节
恋耽美
第113节
送走两位皇子,周佥事冥思苦想,终于明白,宣府非久留善地,不想头发掉光,必须请调!
二皇子惦记着出塞,往东边走,应该比较安全。
正德二十三年,朝廷准周瑛奏请,调蓟州,守备密云。
周佥事表示,这下能有安生日子过了吧?
奈何现实过于残酷,总会当头给人一板砖。
正德二十六年,皇三子独往密云,不找别人,单找周佥事。
原因很简单,熟人。
“杨相公有言,此地往北有冰原,内藏矿脉,本王欲往一探。”
周瑛:“……”
他果真和姓杨的八字不合!
此次之后,周瑛意识到,蓟州也不安全,干脆请往辽东。
未料想,没安生半年,皇四子跑来,指名道姓要周佥事接待。
“本王要出海!京津走不通,江浙也不成。听杨阁老说,北地有良港,正造新船,周佥事和兄长相熟,不若为本王安排一下。”
木然半晌,周瑛再受不住打击,以头抢地。
送走皇四子,周佥事痛定思痛,既然哪里都躲不开,他还跑什么?
兜兜转转,周佥事累升指挥同知,又回宣府。
周瑛全然认命。
该咋地就咋地。皇太子和皇五子跑来边塞,照样淡定。
然而,出乎预料,自回到炫富,足有六年,未见皇子出现。
事情发展到这里,周瑛终于松口气,以为“鸿运”过去。
哪料想,现实又抄起板砖,狠狠拍了下来。
正德三十一年,天子突发奇想,将政务一股脑丢给皇太子,拉着杨阁老和谢阁老溜达出京,直奔宣府。
看到出现在城门前的圣驾,扫过一身绯色官服,笑容亲切的某人,周佥事无语望天,泪流成河。
这日子,当真是没法过了!
周瑛一路从西往东,又从东向西,来回数次,终究没能躲开“鸿运”。
实在承受不住压力,只能抄起刀子,跑到塞外撒气。
事关皇家,史官记载,总要春秋一下。
这一春秋,历史的真相便被掩埋。
周世子的升迁转调之路,就此没入流沙,成为明朝历史上,又一难解之谜。
第一百七十章 番外二 皇子的奋斗
史书有载,正德帝文韬武略,中兴明朝,有盖世之功。类孝宗,独宠中宫。
帝后恩爱数十载,天家二女五子,皆中宫所出。
兄弟和睦,棣华增映;姊妹相亲,花萼相辉。
恭敬谦让,让枣推梨,戚戚具尔。
纵览历朝历代,无论从哪个角度对比,正德天子一家,都堪称皇室典范。
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对正德帝的个人评价不论,于帝后关系,天家兄弟姊妹相处,均持同一观点,长枕大衾,孔怀亲情。
然而,事实究竟如何?
推开史书,回溯历史,真正的答案,怕会让史学家大受打击,生出抱头撞柱的冲动。
正德皇帝同皇后恩爱,几十年椒房独宠,六宫美人成为摆设,确是事实。皇室姊妹相亲,兄友弟恭,连舆并席,比珍珠还真。
但是,深入挖掘,得出的结论,简直让人无法相信。
按照皇太子的话来讲:身为父皇的儿子,就要做好被忽略的准备。仅被父皇忽略,尚且算好。背锅,跌坑,早早扛起重担,被亲爹和兄弟一起坑,才真是要人命!
子曰:有事,弟子服其劳。
换做正德帝,则变成:有事,儿子担其责。
遇上这样的熊爹,身为儿子又能如何?
而且,熊的还不只是亲爹!
按照杨先生的话讲,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在多方压迫下,皇太子终于撒开丫子,跑在第二条道路上,再也不回头。
见兄长这般,为不步上后尘,几个兄弟均抡起铁锹,挖出的坑更深。
宫城不能呆。
天晓得什么时候,亲爹又会突发奇想,北狩草原,南下巡视。丢下一大堆政务,皇太子处理不完,随手就要抓壮丁。
皇位更是烫手山芋。
不见皇太子年仅十六,每日里批阅奏章,几乎要生出抬头纹?
从懂事起,几位皇子亲眼见证,亲爹是如何的坑儿子,帝冠是如何的沉重,朝堂上的文武,又是如何难对付。
明知前路有坑,深达万丈,还要抢着往下跳,不是有病,就是脑袋被门夹过。
彼时,杨瓒任户部尚书,入值文渊阁,成为国朝开立以来,最年轻的内阁首辅。
不当值时,必要入弘文馆,为几位皇子讲学。
史书经义,自有谢阁老。诗词文章,全交顾相公。
杨瓒所讲,多为海外风土人情,各番邦同国朝关系。每次讲学,必要铺开舆图,教皇子们认识世界。
天下之大,毕生不能穷尽。井底之蛙,夜郎自大,实属愚者所为。
随舆图越来越大,杨阁老的讲解不断加深。几位皇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被潜移默化。
故而,兄弟阋墙,抢夺皇位,在正德朝压根没有土壤。
中原之地,化外之邦,引得少年好奇。
海域之外,广阔大陆之上,各式各样的风俗,种类繁多的植物,千奇百怪的动物,更想一睹为快。
随明朝船队往来海上,各种稀奇的动植物,陆续被带回。
翰林院请旨,遣人外出搜集,绘制成册。其后抄录印刷,发官学儒学,助青年学子打开眼界,进一步认识世界。
弘文馆中收有精装本。
经吏部尚书王守仁增补,杨瓒润色,涵盖内容,足以让世人惊叹。
这些书册,皇室子弟必读。其后,逐渐发展到宗室外戚。
人皆有好奇心。
提及海外风土,杨阁老和王尚书剿灭海匪,搜寻宝藏的轶事,陆续被人翻出,更被加以修改,著成章回体故事,传播民间。
随书籍大热,情况变得一发不可收。
民间不论,越来越多的宗室和外戚子弟,因书中的故事而热血沸腾。
最直接的后果是,各地藩王郡王乃至将军府,接连上表天子:陛下,孩子不省心,整天想着往外跑,都不愿受封世子。儿子不算,孙子都没法忽悠,长此以往,如何是好啊!
上表堆成山,朱厚照也是咬牙。
这才哪到哪,就来和朕哭!
说是想跑,好歹没跑。
朕那几个儿子,轮番偷溜出京,朕和谁去说?!
遇上这种去情况,各宗室藩王,国公侯爵,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子孙为爵位争抢,不惜手足相残,愁。
互相推让,视爵位如洪水猛兽,张口自由,闭口出海,不答应就偷跑,更愁。
事情为何会发展到如今地步?
抽抽丝剥茧,追根溯源,杨瓒的大名,落入众人眼帘。
杨阁老耸耸肩膀,呵呵一笑。
是,确是本官。尔待如何,咬他啊?
宗室勋贵如戳破的气球,一边运气一边漏。
和杨阁老理论?
谁敢啊!
旁的不提,锦衣卫指挥使岂是好惹!更不用说,东、西两厂提督,每逢杨阁老讲学弘文馆,必抛开一切事务,亲自奉茶倒水。
扑上去咬?
咯掉满口牙不算,牙床都得磕掉一半。
万一惹得对方生怒,金尺抽下来,匕首戳几下,还要不要活。
更重要的是,出海之事,杨阁老最有发言权。一旦削去自家股份,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见识过海贸的丰厚利润,再回到从前的日子?
除非脑袋冒氢气。
于是乎,皇子和世子们矢志探寻自由,在拓展疆土、扬帆出航的道路上,撒丫子飞奔。藩王宗室实在气不顺,只能躲进小黑屋,猛抽杨阁老小人。
相比之下,朱厚照身为天子,有权有钱,自有解决办法。
儿子跑?
没关系,老子也跑。
立即打点行囊,出京,北狩!
“朕北狩,少则数月,多则两年。政务悉交皇太子。”
看到盖着宝印的字条,皇太子脸色数变,终于怒发冲冠,气急掀桌。
摊上这样的老子,憋屈啊!
“殿下?”
伺候的中官小心上前,试着提醒:眼见就要午朝,殿下去是不去?
捏着字条,皇太子狠狠磨着后槽牙。
“去,这就去!”
兄弟坑,亲爹更坑,还是母后和皇姐好!
皇太子深吸一口气,不乘舆,直接步行往西角门。
行在途中,得中官来报,英国公次子自海上归来,携十大车珍珠珊瑚,宝石玉器,刚刚进宫。谢小郎中亦自南疆返还,同带数车方物,进献宫中。
进献宫中?
皇太子眯眼,嘴角缓缓勾起。
兄弟偷溜,父皇偷跑,满肚子火气无从发泄。
这两位,回来得正好。
亲爹坑儿子,亲弟坑兄长,做舅子的,自然可以坑姐夫!
两位驸马都尉送完礼,正打算回府,同妻子一叙相思之情。不料想,刚过金水桥,顿感脊背生寒。
忙不迭回头,除了刮过的北风,只有一身甲胄的禁卫。
两人蹙眉。
多心了吗?
事实证明,好的不灵坏的灵,绝对至理名言。
翌日,即有中官过府,着两位驸马都尉取消“休假”,入户部和兵部当值,即日生效。
知是皇太子之意,两人欲哭无泪。
不是说,驸马都尉仅挂职,不掌实权,不用上衙门点卯吗?
文华殿中,皇太子放下笔,端起香茗。
想当年,就看这两个不顺眼。敢趁中元节和皇姐说话,求父皇下旨……哼哼!
休假?
想得美。
去部里熬油吧!
第一百七十一章 番外三 皇家女婿的励志人生
正德天子性格豁达,不拘小节,一生特立独行。
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熊遍朝堂,熊出国门,碾压一众邻邦。甚至漂洋过海,在新大陆设立互市,同印第安人和澳洲土人做起生意。
正德五年起,每隔三年,官方船队就要起航,携丝绸瓷器,茶叶美酒,往外邦市货。
随宗室外戚,勋贵朝官接连入股,船队的规模逐年增加,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欧罗巴的探险家,打着商船幌子的各国海盗,看到福船的桅杆,见到兵船的影子,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举手投降,乖乖做个俘虏。要么干脆舍弃船只,立即跳海。
选择前者,说不定能撞上大运,遇到明朝水兵心情好,放其一条生路。
选择后者,只要没落入鱼腹,抱住一块浮木,飘到哪座无人岛,等到民间商船,也能留得一命。
总之,被狠揍过几次,深知明船速度之快,明朝水军之凶,船上火炮之犀利,无论探险家还是海盗,少有生出反抗念头。
朝廷船队威震四海,名慑诸邦。
民间商船也由此得益。
单独航行也好,结伴出海也罢,打出大明旗帜,除非是自信爆棚,并勇于承受明朝报复,做好葬身大海的准备,否则,没有人敢以身试法,动手开抢。
血的教训,前者的经验,再再告诉海盗们,明朝的船,绝对不好惹!
欧罗巴私下里组织,数目达到百艘的劫掠船队,刚近明朝海域,没等过线,就被轰进海底。
苦主非但不敢找茬,说明朝捞过界,还要打落牙齿,尽量摆脱干系。
死的都是海盗,和王室贵族没有一星半点的关系。
大明此举是伸张正义,为地球除害!
轰的好!
吃过几次亏,各国君主和贵族终于明白,明朝不能惹。敢硬碰硬,绝对是吃饱了撑的,自己找揍。
打好关系,放低身段,各种溜缝,才是明智之举。
运气好,说不定能获准贸易,捡些好处。
然而,想要达成目的,必须先和明朝打好关系。
送礼行不通。
明朝富得流油,京城百姓的生活水准,比得上欧罗巴子爵。更不用说明朝皇帝,压根看不上三瓜两枣。
加上鞑靼多年搜刮劫掠,欧罗巴的王室贵族没少交“保护费”。即便想送礼,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建立同盟更不可能。
所谓同盟,需要有平等的地位,对等的实力。
虽没见识过明朝的边军,想想明朝的船队,看看一路向西的鞑靼,以及南逃的帖木儿帝国王室,结盟的念头立即被扔到墙角。
做梦倒还实在点。
那么,仅剩下一个选择:和亲!
如果能同明朝贵族,甚至皇室结亲,获得的好处,简直不敢想象。
旁的不说,在欧罗巴各国绝对能横着走!
怎么着,老子在大明有人!
可惜,想法虽好,却没有实现的可能。
太宗皇帝有训,子孙后代,不得和亲。
满头黄毛,一年到头不洗澡,脖子挂着盘子,满嘴叽里咕噜,想尚公主?
美得你!
叉出去!
对方来和亲?
同样行不通。
叉出去,扔护城河里清醒一下!
不醒悟?
继续泡着,到“醒”过来为止。
欧罗巴人铩羽而归,临近的岛国将军、番邦使臣得到启发,接连上请,咱们送质子和亲,不敢求公主,宗室贵女可否?不行的话,送美女怎样?
不用天子出言,鸿胪寺官员直接喷回去。
x的质子!
分明是到大明白吃白喝,刺探情报。
还想求贵女?
三寸丁,没桌子腿高,烧火丫头都别想!
送美女?
满嘴黑牙,是人还是妖怪?
总之,此路不通,没门没窗户,烟囱也没有!
外邦一番闹腾,各种异想天开,惹来朱厚照火气,直接下旨,集结船队,到遣使的番邦“友好”访问。
到了地方,轰铁球还是飞铁矢,自己看着办。
发过脾气,朱厚照回到乾清宫,想到一双女儿,不禁骤起眉头。
满朝皆知,天子爱女如宝,视子如草。
在皇子一个接一个落地,三公主始终不见踪影的情况下,儿子愈发成了狗尾巴草。
于此,两宫都没表示出异议。
玉不琢不成器。
女当富养,儿需穷养。
张太后更表示:“不是父亲去得早,母亲心软,两个兄弟被惯得没有样子,如何会落到今日地步?”
于是乎,在成草的道路上,皇子们继续艰苦磨练,大踏步前进。
公主被捧掌心,赐名早,封号更早。
不满两岁,就有庄田千顷。亲爹更是笔一挥,在塞外划出两片荒原,作为公主封地。
荒凉贫瘠不要紧,有矿藏就行。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两位公主却没长成跋扈性格,而是敦厚稳重,温柔贤淑,像足夏皇后。
年岁渐长,转眼就要及笄。朱厚照再不舍得,也必须面对现实。
不能留女儿一辈子。
掌心的两枚珍珠,终要落至别家。
然而,关乎女儿一生幸福,女婿必须严挑。
允文允武,有才有德,不是武状元,也要文探花。家世可以放宽,性格一定要好。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必须做到!”
杨瓒奉召觐见,闻天子所言,半晌没说话。
这是选女婿?
“对!”
朱厚照点头,惋惜道:“杨先生之侄甚好,可惜年岁……”
杨瓒垂首,背后直冒冷汗。
万幸!
寻常老丈人看不惯女婿,顶多瞪两眼,骂几句。
眼前这位,闹不好就要叉出去,到锦衣狱住上一段时日。
“杨先生可有合适人选?”
杨瓒沉吟两秒,摇摇头,道:“陛下,臣斗胆,此事可曾问过两宫意思?”
“朕忘了!”
朱厚照一拍手,猛然想起,公主选婿,的确要请示两宫。
事情暂告一段落,杨瓒退出暖阁。
想起隔年的武选和会试,不禁四十五度角望天,不知哪个英才,最后能雀屏中选。
公主固然好,但有那样一个老丈人,加几个时不时犯熊的小舅子,人生路当真是不好走啊……
事情正如杨瓒所料。
武选和会试之后,有幸中选的英国公次子张溶,谢丕之侄谢纶,被天子各种操练,皇子各种挤兑,差点精神崩溃。
武艺高超只算基本,会吟诗作对吗?
不会?
立即学!
不能七步成诗,还想做朕的女婿?
文章锦绣不算过人,会搭弓射箭吗?
会?
能开几石弓?
不到长安伯的水准,休想和皇姐说话!
过关之后,仍不算完。
作为皇家女婿,当能空拳搏虎,徒手撕狼,上马能草原狩猎,出海能扬帆西洋。
“晕船?”
几位皇子互相看看,同时眯起双眼。
隔月,朝廷船队出海,两位准驸马都尉都被扔上甲板,迎风洒泪,迎接新一轮考验。
目送船队走远,没能成行的宗室子弟满眼羡慕。
朱厚照拍拍儿子肩膀,夸奖道:“做得好!”
杨瓒转过身,看看神情激动的英国公张铭,再看看满面欣慰的谢丕次兄,不忍打破两人畅想,默默摇头。
皇帝不想女儿早早出嫁,皇太子看未来姐夫不顺眼,联手开后门,以国事为名,把人丢上福船,出海三年的内情,他会说吗?
必须不会。
第一百七十二章 番外四 历史难断
史料载,杨氏一族,世居宣府,起于明英宗年间,发迹正德朝。
弘治十七年,杨氏子瓒,舞象之年举乡试,学大进。
弘治十八年,瓒未及弱冠,赴京赶考,会试得中。殿试成文,议天下商事,条四事上之。
上嘉许,赏其才,钦点一甲探花,赐字季珪。
入翰林院,授编修,累官至翰林侍读、左谕德,讲学弘文馆。
正德中,武宗嗣位,瓒以谋略著,渐显绩,得天子重用,升都察院佥都御使。
江浙剿匪,北疆御敌,献种粮之法,平蓟州之乱,积年辅政,比任封疆。
帝重之,累官副都御使,少詹事。
正德十八年,官至户部尚书,入文渊阁。未几,授华盖殿大学士,升内阁首辅。
正德二十三年,随御驾北狩。
正德二十五年,条陈海外十策。
正德二十八年,任吏部尚书,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左柱国,食正一品俸禄。
正德三十一年,病疾,帝亲往探视。
又五年,天子往巡海外,瓒随行。
又十年,以功封三等伯。
正德四十七年,天子禅位,辅佐少帝三年,以病致仕。归乡,立书院,教授乡民子弟,广为美谈。
史书赞曰:瓒始以扶鼎爱民。
举商策,献番粮。
以书生扫江浙海匪,扫除倭贼,护民于水火。危急之时,亲镇蓟州,平北疆之乱。冒不韪之名,献策御前,联合厂卫,定策平两藩。
瓒天资异敏,材高知深,聪明睿达,为人所奇。施谋用智,不拘小节,不以声名为忤,终明之世,比肩者寥寥。
其行虽高,亦有疑其节者。
矜其特立独行,异于众。结交厂卫,终为儒生所讥。
瓒闻诽言,漫不加意。尝谓侄曰:有才,方为人论。
观其一生,忠君直节,爱民惜弱。不畏世人评论,无惧笔削褒贬,功过是非,难为评说。
纵览史书列传,亦无定论。
后世之人,亦争论百年,甚至形成旗帜鲜明的两派。
举其功者,言其才德无双,功绩斐然,终明一世,少有出左右者。条陈商策,助国朝开辟海疆;引进番粮,解决灾年水旱之患。
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功劳之大,有目共睹。
终身未娶,仅一亲侄,更是杨瓒竭尽忠智,甘为奉献的铁证。
斥其非者,则言佞幸,狂悖,无德。尤以结交厂卫,媚言君上,驱鞑靼西行,致使邻邦骤起兵祸,生灵涂炭等事,讥言者最多。
更有人言,其同长安伯顾卿,即正德朝北镇抚司指挥使,交情莫逆。有野史载明,杨瓒终生居于长安伯府。顾卿曾言,两人有凤鸾之谊。
如此一来,杨瓒终身不娶,无子之事,便有了另一种解释。
二者互不相让,争执不下,直到几百年后,仍未能盖棺定论。
围绕杨瓒的纷纷扰扰,甚至压过正德皇帝诸多出格之行。每隔几年,就要在学术界引起一场争论。
然而,另有一部分学者,对杨瓒的亲侄——杨廉,十分感兴趣。
出身民户,叔父是官籍,偏以锦衣卫晋身。
累官至锦衣卫指挥同知,同庆平侯顾铮三度西征,吊打临近邦国,拿下整个西亚,蚕食东欧,远抵爱琴海岸。
大军过处,留下盖世英名,亦或凶名。
还朝之后,以战功升调兵部,经三朝,官至兵部尚书。虽未入阁,在朝堂的地位,仍可比肩内阁首辅。
纵观明朝,仅此一例。
遍览历朝历代,也是少有。
对杨廉的职业生涯,后世人十分感兴趣,自然会深入挖掘。
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会出现这样的特例。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史料摆在面前,一个又一个名字出现,众人倒吸一口冷气,除了傻眼,还是傻眼。
启蒙座师,弘治十八年二甲十八名。
官学训导,户科都给事中王忠。
官学教授,都察院左都御史严嵩。
谨身殿大学士谢丕教授诗文,武英殿大学士顾晣臣教导经史,兵部尚书王守仁讲授格物致知,霸之一道。
如此师资阵容,仅“梦幻”二字可以形容。
亲叔是内阁首辅华盖殿大学士杨瓒,又有致仕的李阁老经常开小灶,杨廉想不晋身学霸也难。
原本,按照杨瓒的规划,杨廉该就此弃武从文,走上文官的光明大道。
没料想,小少年放下书本,做好文章,照旧拎起长刀,抓起长鞭,撒丫子奔跑在锦衣卫的道路上,始终不肯回头。
杨瓒苦思无解,最终,还是杨廉亲自为叔叔解惑。
“学海无涯,侄儿需要偶尔轻松一下。”
“……”做锦衣卫轻松?
“诚然。”杨廉点头,“铮哥也是一样。”
为顾铮不入金吾卫,坚决加入锦衣卫一事,顾鼎几度找上长安伯府,次次被兄弟抽飞。
毅力之强,可见一斑。
得到这个答案,杨瓒无语。
第113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