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18
(韩娱同人)娱乐圈之思考者 作者:宗心
分卷阅读618
里又多出了几分凌厉。
“我不知道为什么您一定要凭借对一句话的一种理解,逼迫本来与这件事不相关的人连坐和承诺,调查有结果之前,还没有定罪的人,每一个亲朋好友都需要出来保证,否则就是心虚吗?”
郑俊英还是“戴罪之身”,尽管这件事是记者做得毫无道理,郑智雍的剑走偏锋打乱了对方的部署,让郑俊英拉回了不少分数,但他也只能做到这里了。
郑俊英再说下去,新闻说不定可以写成“郑俊英发布会现场反斥记者”,把中间的过程略过,前面是记者问thinker,后面直接接上郑俊英的这番话,中间的追问和逼问全部略过,看起来就是郑俊英嚣张跋扈,一点就炸。
不过,即便他不再继续说下去,郑智雍的话也已经足够了。
本来就受到了很多人关注的、甚至可以说“万人瞩目”的、郑俊英的发布会,因为郑智雍的话取得了更加爆炸性的反响。在韩国的新闻下面,热门回复的点赞量达到一万的量级就已经是社会热点,郑俊英的事本来就是热点,郑智雍被牵扯进来以后,点击数和评论数更是刷刷地往上涨。
“郑俊英解释他的问题,为什么记者一定要问thinker的看法?”
“就因为网上的一些猜测?在发布会上让thinker承诺是不是有点太不像话,看完发布会觉得十分荒唐。”
“郑俊英可别有问题,thinker因为信任朋友一起隐退就太冤了。”
“这记者怎么回事,因为thinker最近有人气吗?”
“父母都不能担保孩子一定不会做违法犯罪的事,是连坐什么时候要复活了吗?”
“明明是郑俊英的事情,怎么全都咬上thihinker的音源太恐怖碍了别人的路?昨天郑俊英的新闻刚反转,紧接着就都是黑thinker的帖子,记者也立即把这拿到发布会上问。”
“既然没有拍摄,为什么要承认呢?”
“郑俊英既然那么说,等结果是最好的,不管手机里的视频是多久以前删除的,手机是不是早就坏掉了,警察都有办法恢复出来。”
“既然thinker能那么确定的担保,等警察的结果出来再下定论吧。”
“thinker居然完全相信郑俊英,可是他看朋友的眼光真的没问题?怎么感觉他的每一个朋友都有点奇奇怪怪的。”
“检察院还原数据不会花太久时间,等结果出来。”
“居然能说出‘隐退’这种话,对于郑俊英的事也没法那么确定了,结果出来前保持中立。”
……
网民们的评论大致分为两种:记者在郑俊英的发布会上咬着thinker不放很不对劲,郑俊英的事等警方的检查结果出炉再下定论。
之前一边倒地骂郑俊英的舆论突然变成这个样子,并不是因为以前或者现在有人动了手脚在控评,一般来说,控评只能在人气有限的帖子里用几百个点赞把恶评顶到最上方,多点开花地让舆论发酵,这种手段只适用于事情没有成为太大的热点——比如影响力局限在饭圈内的事件,或者事情成为热点之前,成了社会热点之后控评就不那么容易了,要给一条恶评刷成千上万条点赞量,其中猫腻简直闭着眼睛都能揪出来。这种手法在给以郑智雍为代表的郑俊英朋友圈泼脏水的时候能用,郑俊英这件事本身,却是用不上的。
真实的原因是人在获取信息时难以纠正的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对于不是那么非黑即白、简单直接的信息,人往往会对其中最刺激的部分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有意无意地忽略其他。比如说郑俊英的事,其实之前郑俊英承认拍摄过视频的同时就解释了“只有两三秒”“以为同意”“马上删了”等先置条件,但人最关心的还是“郑俊英承认拍视频”这一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郑俊英的解释,以至于现在还有路人疑惑:没有视频为什么要承认呢?
在郑智雍身上也是同理,无论是关注了发布会的人,还是发布会上没有被某个神秘势力事先买通打算给郑智雍泼脏水、而是单纯地想搞个大新闻是怎样的大新闻并不重要的记者们,第一时间注意到的便是郑智雍的“有证据就隐退”,给新闻起标题,在网上口口相传,也不会留意到郑智雍加了“偷拍私密视频并分享给别人看”的前置条件,那些关于郑智雍的所谓“证据”或者“疑点”,就更加没人去看了。
人们只会想:thinker都说出“隐退”了,难道郑俊英真的是清白的?thinker就那么相信他?逼问身份只是朋友的thinker是不是太过分了?为什么会有人抓着thinker不放?
同样的事情,如果郑智雍或者郑俊英留有余地,有心算计的人可以春秋笔法暗示他们“心虚”,特别是郑智雍,他要是避而不谈,或者不明确表态,就算后面郑俊英的清白得以证明,记者还可以再回顾往昔,暗示郑智雍的“不仗义”,在当下更可以暗示thinker和郑俊英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所以连保证都不敢。听起来荒谬,可是人类历史上群体性狂热数不胜数,大众在已有成见并被有心引导的情况下看人哪里都是错的,又有什么奇怪的?
从心理的角度上讲,在人的想法有一定程度的定性的情况下,极端的话语或者行为更容易带来人心的震动与转变,用“虽然……但是……”的句型去讲道理往往是不管用的。郑智雍过去用“我不觉得我有错所以不道歉”的方法面对危机,而非采用“虽然我有错但是事出有因希望你们谅解”这种温和谦卑的方式,对人群的心理变化有些心得,这一次的事情又一次证明了,对于不是那么善恶分明非黑即白的事情,说得狠一点才能讯速地扳回舆论风向。
当然,这种方法不是没有缺点的,如果当事人不是毫无问题的话,前面话说得越满,后面就会被diss得越惨。郑智雍过去是仗着他清楚他的残疾足以扳回所有舆论上的不利,现在则是基于对郑俊英的信任。
所有人都意想不到,包括郑俊英。
thinker就那么信任郑俊英?他的人品是有多好?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想。
“你可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了,俊英哥”,在确认了舆论风向的扭转后,郑俊英终于得以喘息,与郑智雍通了电话,好友的声音里同样有着浓浓的疲惫,仍然在安慰他,“我们相信你的人品,也不仅仅是你的人品,如果你手机里真的有什么,你应该抓住‘女方撤诉’这一点,拖着不交手机,安代表也是这样想的”。
行事作风时常被称为“疯子”,同时却能得到很多长辈的喜爱,纵然有着“不给别人添麻
分卷阅读618
分卷阅读618
里又多出了几分凌厉。
“我不知道为什么您一定要凭借对一句话的一种理解,逼迫本来与这件事不相关的人连坐和承诺,调查有结果之前,还没有定罪的人,每一个亲朋好友都需要出来保证,否则就是心虚吗?”
郑俊英还是“戴罪之身”,尽管这件事是记者做得毫无道理,郑智雍的剑走偏锋打乱了对方的部署,让郑俊英拉回了不少分数,但他也只能做到这里了。
郑俊英再说下去,新闻说不定可以写成“郑俊英发布会现场反斥记者”,把中间的过程略过,前面是记者问thinker,后面直接接上郑俊英的这番话,中间的追问和逼问全部略过,看起来就是郑俊英嚣张跋扈,一点就炸。
不过,即便他不再继续说下去,郑智雍的话也已经足够了。
本来就受到了很多人关注的、甚至可以说“万人瞩目”的、郑俊英的发布会,因为郑智雍的话取得了更加爆炸性的反响。在韩国的新闻下面,热门回复的点赞量达到一万的量级就已经是社会热点,郑俊英的事本来就是热点,郑智雍被牵扯进来以后,点击数和评论数更是刷刷地往上涨。
“郑俊英解释他的问题,为什么记者一定要问thinker的看法?”
“就因为网上的一些猜测?在发布会上让thinker承诺是不是有点太不像话,看完发布会觉得十分荒唐。”
“郑俊英可别有问题,thinker因为信任朋友一起隐退就太冤了。”
“这记者怎么回事,因为thinker最近有人气吗?”
“父母都不能担保孩子一定不会做违法犯罪的事,是连坐什么时候要复活了吗?”
“明明是郑俊英的事情,怎么全都咬上thihinker的音源太恐怖碍了别人的路?昨天郑俊英的新闻刚反转,紧接着就都是黑thinker的帖子,记者也立即把这拿到发布会上问。”
“既然没有拍摄,为什么要承认呢?”
“郑俊英既然那么说,等结果是最好的,不管手机里的视频是多久以前删除的,手机是不是早就坏掉了,警察都有办法恢复出来。”
“既然thinker能那么确定的担保,等警察的结果出来再下定论吧。”
“thinker居然完全相信郑俊英,可是他看朋友的眼光真的没问题?怎么感觉他的每一个朋友都有点奇奇怪怪的。”
“检察院还原数据不会花太久时间,等结果出来。”
“居然能说出‘隐退’这种话,对于郑俊英的事也没法那么确定了,结果出来前保持中立。”
……
网民们的评论大致分为两种:记者在郑俊英的发布会上咬着thinker不放很不对劲,郑俊英的事等警方的检查结果出炉再下定论。
之前一边倒地骂郑俊英的舆论突然变成这个样子,并不是因为以前或者现在有人动了手脚在控评,一般来说,控评只能在人气有限的帖子里用几百个点赞把恶评顶到最上方,多点开花地让舆论发酵,这种手段只适用于事情没有成为太大的热点——比如影响力局限在饭圈内的事件,或者事情成为热点之前,成了社会热点之后控评就不那么容易了,要给一条恶评刷成千上万条点赞量,其中猫腻简直闭着眼睛都能揪出来。这种手法在给以郑智雍为代表的郑俊英朋友圈泼脏水的时候能用,郑俊英这件事本身,却是用不上的。
真实的原因是人在获取信息时难以纠正的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对于不是那么非黑即白、简单直接的信息,人往往会对其中最刺激的部分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有意无意地忽略其他。比如说郑俊英的事,其实之前郑俊英承认拍摄过视频的同时就解释了“只有两三秒”“以为同意”“马上删了”等先置条件,但人最关心的还是“郑俊英承认拍视频”这一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郑俊英的解释,以至于现在还有路人疑惑:没有视频为什么要承认呢?
在郑智雍身上也是同理,无论是关注了发布会的人,还是发布会上没有被某个神秘势力事先买通打算给郑智雍泼脏水、而是单纯地想搞个大新闻是怎样的大新闻并不重要的记者们,第一时间注意到的便是郑智雍的“有证据就隐退”,给新闻起标题,在网上口口相传,也不会留意到郑智雍加了“偷拍私密视频并分享给别人看”的前置条件,那些关于郑智雍的所谓“证据”或者“疑点”,就更加没人去看了。
人们只会想:thinker都说出“隐退”了,难道郑俊英真的是清白的?thinker就那么相信他?逼问身份只是朋友的thinker是不是太过分了?为什么会有人抓着thinker不放?
同样的事情,如果郑智雍或者郑俊英留有余地,有心算计的人可以春秋笔法暗示他们“心虚”,特别是郑智雍,他要是避而不谈,或者不明确表态,就算后面郑俊英的清白得以证明,记者还可以再回顾往昔,暗示郑智雍的“不仗义”,在当下更可以暗示thinker和郑俊英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所以连保证都不敢。听起来荒谬,可是人类历史上群体性狂热数不胜数,大众在已有成见并被有心引导的情况下看人哪里都是错的,又有什么奇怪的?
从心理的角度上讲,在人的想法有一定程度的定性的情况下,极端的话语或者行为更容易带来人心的震动与转变,用“虽然……但是……”的句型去讲道理往往是不管用的。郑智雍过去用“我不觉得我有错所以不道歉”的方法面对危机,而非采用“虽然我有错但是事出有因希望你们谅解”这种温和谦卑的方式,对人群的心理变化有些心得,这一次的事情又一次证明了,对于不是那么善恶分明非黑即白的事情,说得狠一点才能讯速地扳回舆论风向。
当然,这种方法不是没有缺点的,如果当事人不是毫无问题的话,前面话说得越满,后面就会被diss得越惨。郑智雍过去是仗着他清楚他的残疾足以扳回所有舆论上的不利,现在则是基于对郑俊英的信任。
所有人都意想不到,包括郑俊英。
thinker就那么信任郑俊英?他的人品是有多好?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想。
“你可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了,俊英哥”,在确认了舆论风向的扭转后,郑俊英终于得以喘息,与郑智雍通了电话,好友的声音里同样有着浓浓的疲惫,仍然在安慰他,“我们相信你的人品,也不仅仅是你的人品,如果你手机里真的有什么,你应该抓住‘女方撤诉’这一点,拖着不交手机,安代表也是这样想的”。
行事作风时常被称为“疯子”,同时却能得到很多长辈的喜爱,纵然有着“不给别人添麻
分卷阅读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