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三国]嘉年 > [三国]嘉年
错误举报

>[三国]嘉年——左篱(166)

    是。他像模像样的作了个揖,谨遵夫人之命。
    祥云送喜,雪映瑞红。不一会儿,院落中就和其他家中一般飘出了浓郁的饭菜香。村口的稚童还在演着郎骑竹马,家中黄发垂髫共享天伦。无吏士呼门,无耄耋失归,谋闭不兴,『乱』贼不作,仓谷满盈,恩德广及草木。待圆月当空,爆竹声响,千门万户共举屠苏,歌此太平时。
    第172章 第172章
    尚书台的春日总是比许都他处来的要早些。白雪还未融尽,栽在庭外的几棵树已绿意盎然,瘦小的花骨朵迎风颤动,偶有落英纷纷,飘到过路人的肩头,留下淡淡的残香。陈群遥见那人拈起花瓣,侧过的头但见唇角微扬,心下大为震动,快步向人走去:
    令君
    听到声音,那树下之人回首望来,眉若细柳,目如桃花,灼灼似幻化成人形的精怪。然而,柳絮癫狂,桃花轻薄,终与陈群心心念念的那温润端方的君子背道而驰。
    你怎么在这里?他蹙眉问道,以一贯对人的厌烦掩饰心头的怅然。
    可这怎能瞒得这玩弄人心的精怪。可今日,人隔花来望,眼波流转,将陈群的心思看的分明,却不知为何没有点破,只是道:嘉来尚书台处理些事情。
    闻此,陈群目光不禁一暗。自荀彧离开尚书台以来,台中事务积压叠加。若依照旧例,只需等荀彧回来,便可一一办妥,却没想到此一去竟是永别,令君病逝,朝廷重心移往邺城,台中那些纷繁复杂的典籍旧物自然更无人打理。
    今日陈群一大早赶来尚书台,便是想抽空来整理一番。到了才发现,那些残简断籍,公文杂物,已经被分门别类地收拾完毕,而那封口处的笔迹,细微的习惯,都与荀彧别无二致。他一时激动,急忙跑出屋寻来,却没想到遇见的人竟是他最看不惯的郭嘉。
    里面的公文,全都是你批阅的?陈群还是心存了一丝侥幸。若说东西郭嘉可以整理的分毫无差,但那些细碎的杂物却绝非郭嘉的『性』情能够处理好的,否则他也不会与郭嘉互相看不顺眼这么多年。
    嘉是不愿,又不是不会。望着纷飞的残瓣,郭嘉轻声一叹,可留下的人,就得收拾残局,不管他愿不愿意。
    不由间,陈群亦心生悲意,却似乎并不仅仅是为病逝的荀彧和赴任他乡的荀攸。他定定神,想如往日一般揪着郭嘉失礼之处好好批驳一番,却发现无论是将发丝高高束起的头冠,还是赤云黑纹相间的官服,从头到脚,无一处不合乎礼仪规度,也难怪方才他单看背影,会将人错认成荀彧。
    有一瞬,他竟是在怀念郭嘉的不治行检。
    长文这,莫不是在后悔先前廷诉嘉了?
    休得胡言!
    那就好。
    郭嘉笑了起来。于是,这高冠厚袍,这俨俨台府,皆因眉眼间的风流败下阵来。人犹是那天地灵气幻化出的精怪,高台楼阁困不住,凡皮俗骨困不住,大江大河,高山明月,清风醉处,方是人归乡。
    这大好天下,以后就有劳长文了。
    说完,郭嘉拍拍陈群的肩,便转身离去。陈群望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雪柳芳菲间,不自觉地,也扬起了唇角。
    出了府苑,有人在等他。
    怎么,不是丞相,有些失望?
    那倒没有。封公授爵那一套规矩那么麻烦,主公现在肯定正被太常卿烦的要死,哪有时间来这里。看着眼前人,郭嘉道,但嘉也没想到,居然能麻烦得动你这老狐狸。
    不然呢,你以为会是谁?
    元常啊。他的语气颇有些忿忿不平,他说他茶饭不思,哀伤欲绝,每过几天就来嘉这里讨酒喝,一来二去七八坛都被他骗去了。
    他常年在关中与凉州士交游,七八坛,算不得多。在郭嘉皱着眉反驳前,贾诩果断换了话题,你家那小姑娘呢,她怎么样了?
    你说阿雾那丫头啊。郭嘉提酒不过是开个玩笑,失之元常,得之丞相,本也用不着他心疼,嘉一醒她就非要请罪受罚,现在估计还在家里闭门思过呢。想起那日她差点要以死谢罪的模样,郭嘉不禁无奈的摇摇头,这丫头哪都好,就是太认真了。嘉又没想罚她。
    你当然不会罚她。一切,都在你的计算中不是吗?
    哦?郭嘉停住脚步,侧转身直望向贾诩,文和此话,嘉听不懂。
    贾诩轻笑,似早就预料到郭嘉会装糊涂:江东,虽然失了孙策与周瑜二员骁将,又烧毁了全部战船,但只要孙权孙氏不倒,都不过是时间问题。诩先前还在想,你怎会对江东如此手下留情。原来,颍川荀氏,才是你真正的后手。
    江东世族,盘根错节,犹以朱张顾陆四家,纵使是孙权,也多以倚重安抚为主,当不得江东全部的主。而世家之所以为重,一是靠其私兵与田庄,二是凭借清名与家学。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世族制世族,颍川荀氏,子弟辈出,名满天下,又有荀彧与荀攸一暗一明。坐镇江东,这是最好的人选。但若无荀彧与曹『操』的公然离心,若无荀攸的孤注一掷让荀氏害怕被迁怒,一方大族,哪是说动就肯动的。
    不过,郭嘉最在意的,本不在此。
    嘉记得在书院时,他们一人说愿霸据一方独避风雨,一人说要还礼复器,□□济民。江东是个好地方,天堑阻隔,民朴国富,风水也好,正好让文若养养腿疾。说不准,荀氏族中那些长辈,也是看上了这些才肯离开的。嘉一人之力,哪算得到这么多。
    那天象的事呢?贾诩又道,那日铜雀大宴,日食不食,与其说让百官认同陛下为天子,不如说是让百官重信天象谶纬。代汉者当涂高,当涂高者,魏也。主公今日,晋位魏公,民间却传起了这句谶语。这种种巧合,与你无关?
    这嘉就更冤枉了。郭嘉无辜的眨眨眼,且不说主公不信谶,嘉不读谶,汉家六七之厄当受命的话说了上百年了,突然又被有心之人拿出来做文章,与嘉能有什么关系。不过平心而论,王朝气数尽否,哪里是谶语能决定的。无非是先有其兆,后有其谶,应时因运而已。
    那袁熙和甄宓呢?
    主公素来重情义,袁绍其他儿子都不争气,这唯一的血脉,留便留了。至于甄夫人,神女有心,襄王有梦,顺手为之罢了。
    诩竟不知,何时起,奉孝的心肠变得这么软。
    人人得其所愿,多好啊。
    那你呢?
    郭嘉不答,亦或者是没来得及答。他们已经来到高台之下。沿着玉石阶逐级上望,逆光处,有人遥遥向他伸出手。
    他便心漏了一拍,迎着光,情不自禁地加快了脚步。
    贾诩站在阶下,轻叹了口气:
    痴儿。
    玄衣纁裳,上纹山龙华虫,虎蜼相争,下刺藻火黼黻,粉米为隙。头上戴的是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的冕冠,用朱『色』的绶带绑在颚下,旒珠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用青玉『色』的珠子相互间隔一寸串起,一串系二十四颗,九旒合二百一十六颗。腰间不是惯用的长剑,而是环挟黄金纹,以鲛鱼皮制成黑鞘的佩刀。就连脚上,也是乌舄赤履,曹『操』一阶一阶向上走去时,重木踏在白玉阶上,发出沉缓的叩击声。
    此时,若他顾首回望,便可见百官如蚁尘一般渺小,各个伏跪在地,辞卑称臣。甚至就连大殿前的九五至尊,他也在一步步走近,一点点
    低下不得不仰起的头。时至今日,人臣之位,已是足矣,可他却毫无位极人臣的心『潮』澎湃。在他脑海中纷『乱』作响的,还是半个月以来那些熟读旧典的大儒们的争吵声,是该用诸侯服制还是三公服制,依圣王旧典还是汉家故事。他还记得一位髯发皆白的老者,和其弟子抱着十几斤的经文千里奔赴而来,颤颤巍巍的在他面前下跪顿首:
    诗云:彼己之子,不称其服。丞相德比周公,功垂千秋,封公之礼必当着三公之服。老朽垂暮之年,若能得见王礼再复,死而无憾矣。
    彼己之子,不称其服。这话倒是说的没错。曹『操』心想。但不是徘徊于三公还是诸侯,而是因为无论是哪一套冕服,必要以最上等的丝绸为材,以金丝线纹制。他穿惯了大练粗衣,布鞋素履,陡然换上这一身华服,动不便动,走不便走,让他不自在的很。
    踏上最后一节台阶,早有谒者在旁等候。他先将光禄勋引上前,又恭敬地来到曹『操』身边,将曹『操』引到皇帝面前,悄声道请坐伏。当曹『操』低下身时,殿前的光禄勋朝皇帝一拜,举起手朗声道:
    制诏,其以丞相曹『操』为魏公。
    朕以不德,少遭愍凶,越在西土,迁于唐、卫。当此之时,若缀旒然
    光禄勋的声音如洪钟一般响亮,为的是让跪在阶下的群臣也能听的一清二楚。而曹『操』近在咫尺,却听得颇为心不在焉,因为在此之前,光禄勋已毕恭毕敬的将这篇策文呈给他了太多次,所以再多文采斐然也变成了连篇累牍,入不了他的耳。
    昔者董卓初兴国难,群后释位。君则摄进,首启戎行,此君之忠于本朝也
    曹『操』向大殿前望去。近些日子,皇帝消瘦的厉害,原本合身的冕服穿在他身上,就如同套着一个笼子。他的脊梁挺得笔直,向所有的帝王一样微扬着头,穿过十二旒睥睨群臣,尽管在他的大多数臣子心中,他早已只是一个陪衬。
    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之以明德,班叙海内,宣美风俗,旁施勤教,恤慎刑狱,吏无苛政,民无怀慝;敦崇帝族,表继绝世,旧德前功,罔不咸秩;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海,方之蔑如也。
    或许他也不知道他究竟在坚持着什么。这种感觉曹『操』时常感同身受。这些日子,他时常梦见当年在雒阳城,亲自把衣衫褴褛的小皇帝从废墟里抱出来的场景。一群饿的瘦骨嶙峋白发苍苍的三公九卿,连连叩首,涕泗横流,说出的话比策文里还要夸张,却又远比策文中要真情实感,以至于能沉甸甸的压在心口,一压就是近二十年。有些人走了出去,有些人走不出去,有些人能走得出去,却不愿走出去。
    朕以眇眇之身,托于兆民之上,永思厥艰,若涉渊冰,非君攸济,朕无任焉。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
    所以,尽管曹『操』将皇帝的『色』厉内荏看得分明,他也没有任何的轻蔑与不屑。他太明白刘协在害怕什么,也太清楚从最初起刘协实则并没有多少选择。一个承载着所有沉湎于汉室的人的奢求被重新扶上帝位的小皇帝,除了在殷殷目光中身不由己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并没有其他的选择。也因此,曹『操』生气归生气,失望归失望,但事情过后,总不忍再苛责。
    许是被过于大殿顶角折『射』的过于明媚的光刺到了眼,刘协微微移开了些目光,却刚好与曹『操』四目相对。刘协惊讶的发现,曹『操』此时的眉目既不严肃,也不锋利,甚至可以称的上有些柔和。他愣了一下,随即愤怒几乎要冲破伪装了这么久的平静。他厌恶怜悯,尤其是曹『操』的怜悯。可他还没来得及将不快表现出来,光禄勋已念到了策文的最后一段。
    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往钦哉,敬服朕命!简恤尔众,时亮庶功,用终尔显德,对扬我高祖之休命!
    臣曹『操』受诏谢恩。
    谒者将策书自光禄勋手中接过奉给曹『操』。尚书郎将备在一旁的玺印绶交予侍御史。依礼,接下来侍御史当立于东面,代皇帝授予新封的诸侯王公玺与印绶。
    刘协却先侍御史一步,走到尚书郎前:换金玺、赤绂,授远游冠。
    谒者一愣,随即小声劝道:陛下,依礼
    既服诸侯之服,就当依诸侯之仪。况且策文中不是说,魏公于汉室,虽伊尹周公方之蔑如,又哪里是宗室可比。朕以为,倒不如使魏公之位在诸侯王之上,才可当真对扬我高祖之休命。刘协看向曹『操』,不知魏公意下如何?
    曹『操』再拜顿首:臣谨遵圣意。
    明知这话间的针锋相对,谒者也不敢多说什么。见皇帝亲自立于东面,授予魏公金玺与赤绂完毕,他只得清清嗓子,让册封礼继续下去:
    授茅土。
    所谓茅土,便是以白茅包所封之地方位的泥土,由天子亲自授予诸侯。曹『操』所封之地在冀州,北方玄『色』,便将玄土苴以白茅授之,以立社于其国。
    授土毕,赞谒者上前:魏公臣曹『操』新封,丞相『操』初除,谢。
    赞者随之立曰:皇帝为公兴。
    曹『操』再次跪地拜谢。
    至此,册封礼主要的部分,都已结束,无论是殿前的官员还是阶下的百官,都暗暗长舒了一口气,终于放下了中途提到嗓子眼的心。接下来无非就是赐礼,皇帝将分封之事祠告宗庙,应当不会再出什么『乱』子。
    然而很显然,他们放心的太早了。
    正当曹『操』要起身下阶,刘协转身要进到大殿中时,有一个中黄门悄然进到御旁:启禀陛下,江东送来贺表。不知
    刘协心情不郁,漫不经心的拿过中黄门手中的书信,草草扫了几眼,突然双目陡大,猛得回身喊道:魏公留步!
    此时,曹『操』正要下阶就位。听到刘协的声音,他转身回到殿前: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江东孙将军送来书信,贺曹卿新封魏公。刘协努力保持声音的平静,可由于身体的颤抖而摇晃碰撞的白玉珠,却已将他的愤怒全然暴『露』,魏公可愿让文武公卿皆听一听,这信上的贺辞?!说完使了个眼『色』,中黄门忙小步跑到曹『操』面前,将书信奉上。
    信并不长,除了初时看到信时的惊讶,看到最后一字时,曹『操』面『色』已恢复了平静。他将信交还给黄门:既是陛下所愿,臣不敢有违。念。
    中黄门大惊失『色』,惶恐道:魏公,这信上
    念!
    曹『操』语气稍微严厉一点,就足以吓得这中黄门魂魄具飞。他只能硬着头皮,颤抖着开始读信上的字:
    君与家父昔日旧交,共匡王室,愿富贵还乡,逞大丈夫之志。今闻君晋爵封公,兴宗庙于邺,不甚欣喜。汉当三七之厄,谶有涂高之语,可知天命已归于君。伏望早正大位,扫定西川,小子即率群下俯首听命尔。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