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红楼同人]基建高手在红楼 > [红楼同人]基建高手在红楼
错误举报

[红楼同人]基建高手在红楼——安静的九乔(1

    太子:这个主意不赖!
    这就相当于,太子表面上大方批准了贾放的请求,但是那些县吏的薪俸,要求县里自己想办法,反正不能影响到上缴朝廷的秋赋,你自己怎么折腾都随你的便。
    这一招是典型的羊毛出在羊身上,你既然要养廉,你就要从自己口袋里找钱来养。放在胥吏上做文章,这就等于是让胥吏从民间多收税赋,多收的这些钱可以用来养自己。
    太子怎么想都觉得这招让贾放自己作茧自缚,地方上原来怎么刮地皮,将来一定还会怎么刮地皮。
    就按你说的发下去吧。太子笑道,希望老六只是在南方玩玩,而不是真的想做出多大的事业来。到时候孤给他收拾首尾,也来得容易些。
    *
    郑伯宜拿到了太子的批语,一一给贾放解释了听,末了叹息一声,道:此前大人依照夏大人的建议,让了这许多步,没想到上头还是不同意。
    贾放笑道:早就想到了。
    郑伯宜:?
    贾放不是一个会玩政治的人,他以前所接触到的也不过是事务所里的办公室政治而已,况且他是一个埋头搞事业,从来顾不上其他的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不懂政治中的那些基本原则。
    就好比说,已经应承了上级的资源,你想要少付出一些通常就会难上加难。
    所以太子的批复完全在贾放的意料之中。武元县想要改革吏治,高薪养吏,要凑出这样一笔钱给县吏衙役们发工资,截留是肯定不行了,因此要想办法开源。
    也就是说,今年的秋赋,要比去年征得更多。郑伯宜还在发愁,这武元县又没有集体开荒,就是这些田,县吏哪里来的理由可以多征粮食?难道您想要多征一部分商税?
    贾放摇摇头,笑道:钱粮从哪儿的这个问题嘛我现在还想不出来。
    郑伯宜:想不出来您还敢向太子上表?
    贾放:等所有吏员的考试成绩出来,各人的职位定下,所需的钱粮计算出来,再讨论这些也不迟。
    贾放说的考试成绩,自然是指的两个月之后,武元县县吏与衙役们参加的复试。
    当初武元县令袁化推行这文凭考试,第一次考下来大约有一半没考过三分之一存在不大识字的情况,另外还有一些老到的县吏因为答卷时存在错字与别字的问题,造成了不必要的丢分,导致得分不高,没有获得通过。
    没通过的那部分吏员原本很有信心:他们下次一定能过的,结果惊闻下一次考试的时候会在考试内容中中入数算一群人顿时哭了,他们中还有些人真的精于刀笔刑名,对数算一窍不通的错别字害死人啊!
    这两个月的功夫里,县吏们在县塾经历了魔鬼般的考前应试训练,完全目不识丁的那部分多半已经放弃,另有一些年轻的则还在硬撑。此外,武元县还有一些以前从未在县衙任过职务的人员,申请参加武元县举办的文凭考试。
    这些人,要么是一部分县吏和衙役通过家族找来的备胎,要么是自信有些才干,想混进县衙吃公门饭的。
    这两种人之中,甚至有些人信不过县塾的教学质量,跑到桃源寨的潇湘书院申请参加文凭的考前补习班。潇湘书院也来者不拒,一概俱收,只不过比不桃源寨的乡民能免费听课,武元县来人必须交两千流通券的束脩。
    两个月之后,参加武元县第一届文凭考试的八十七人,有五十九人通过了考试。
    十八岁的刘立兴就是这五十九名新文凭持有者之一。他是刘名化从族中找来的旁支子弟。他虽然姓刘,但是多年来刘家族里就从来没有管过他娘、他和他妹妹的死活直到两个月前,一个名叫刘名化的叔爷爷来找到刘立兴,将那文凭考试的前景天花乱坠地说了一通,并且答应了给刘立兴娘十两银子和十亩田,并且答应由族里出面,帮刘小妹说婆家。
    刘立兴就去考试,并且侥幸考过了。
    刘立兴之所以能考过文凭考试,也着实是因为他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桃源寨帮工。先是帮人家起房子,后来是在水泥厂帮人烧水泥。
    桃源寨的人晚间都去潇湘书院上课,刘立兴偶尔会和工友们一起,溜去旁听。文凭考试的那一千个常用字他渐渐都能认得,数算也能听懂,后来再去补习两月,竟然就这么顺理成章地通过了。
    不过潇湘书院的先生也说过,这原本就是一个基础的考试,不是什么科举,通过的人数比例高一些才对。
    但刘家对这刘立兴考过的态度显然非常欢欣,就跟他中了秀才差不多
    直到他考出,刘家才说了真话:刘立兴既然考出了这文凭,刘家便要他去县衙里当差,顶一个县吏的班那个县吏也是刘家人,此前专管征收赋税之事,却因为错别字错失了第一次考试,又因为应用题没通过第二次考试。
    刘家显然对此准备不足,只好让刘立兴这样的年轻人顶上。
    你不要太担心,叔爷爷会教你做事,这事对整个刘家来说非常非常要紧,所以族里才会找上你。刘名化耐心教导,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
    但刘立兴却对此有些抗拒:叔祖,我确是考出了,可我不想去县里当差。当差役,不是没有钱粮拿吗?
    在他看来,去县衙里当差,又劳碌,名声又差,又没有多少钱粮能拿。
    刘名化登时拉下了脸,斥道:你这后生怎如此不识好歹?这是阖族的大事,你当这是儿戏吗?
    刘立兴没想到对方竟发起这样大的脾气,一时也皱着眉头想:以前他们孤儿寡母的时候,族里多年不闻不问,自己考了一个文凭出来,族里却求到自己头上来了?这安的什么好心,真当他太年轻看不出来吗?
    刘立兴娘见两边杠上了赶紧来劝,一面对刘名化说:七叔别听这孩子瞎说,族里说的我们自然得听,还望以后七叔多多提携。她一面又拧儿子的胳膊,小声道:你别忘了小妹还等着说婆家
    但谁知这年轻人,脾气倔,抬头看天,心想:到时候小妹的亲事,去参加一下隔壁桃源寨的相亲大会就能定下来,何必要求族里那群糟老头子?
    谁知这时刘名化突然笑了,冲刘立兴伸出两枚手指头,比了一个二字。
    等到今年秋赋收完,族里必然分给你这个数。刘名化说。
    刘立兴:二两?
    刘名化嫌弃地看了他一眼:二十两!
    刘家母子齐齐地倒抽一口冷气。二十两,是他们家一年的用度。
    刘名化说完便起身告辞,知道财帛动人心,这对母子必定不肯放过这样大好的机会。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正如刘名化所料,刘立兴按时到县衙里去报到,并由刘名化安排,顶上了此前那名刘姓县吏的位置。
    但是这次所有人重新入职之后,县里搞了一个非常出奇的入职仪式,在入职仪式上,县尊袁化大人当着大家的面儿宣布,以后所有的县吏和衙役,都将按照工作内容与入职年限获取一定的薪俸了。
    县衙里登时有人欢呼起来:但欢呼的人大多是那些以前从未在县衙当过差的人,而通过考试在县衙里留下来的那些老人们,此刻却大多皱紧了眉头,流露出一丝惶恐
    这些都是人精,因此明白欲取先予的道理,上头要给他们发放薪俸,就意味着会把他们其他捞钱的渠道堵死不过,真的能堵死吗?
    袁大人做了这样一个简短的欢迎讲话之后,便要求所有的吏员打开面前一张折起的纸笺,然后一起大声将上面的宣誓词念出来。
    现在立在县衙之中的所有吏员、包括衙役在内,都至少认得了那一千个常用字,念宣誓词没有半点问题。于是,刘立兴和众人一起,各自按照那纸笺上印着的词句念了出来。
    从今日起,我刘立兴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武元县吏员
    我承诺,在担任武元县吏员期间,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本着为百姓们服务的精神完成一应本职工作
    旁人可能是越念越糊涂,不晓得啥叫为百姓服务的精神,可是刘立兴却越念越兴奋,越念越大声在桃源寨他有好多朋友,后来进了各个办公室当职员的,他们说起话来,也都是这个腔调。
    让我们的工作为百姓所认可,让我们的职业为百姓所敬重。让我们的名姓能够写入县志,我们的贡献百世流芳
    渐渐的,其他人的声音也大了起来:他们好像有点儿了解县尊的意思,现在大家都是手握文凭的吏员了,县尊大人对他们的期望自然也与以前不同,不能如以前一样,只做浑浑噩噩的吏员和衙役。
    刘立兴一边念一边激动,觉得身为这武元的新一批县吏,更加理所应当做出改变,让自己的形象焕然一新。
    为把武元县建设成为繁荣、富强、文明的新武元而努力奋斗。
    第142章
    武元县衙上上下下所有吏员与衙役, 全部换成了手握文凭,文能写公文,武能扛水火棍的高级县吏。
    他们很快发现, 认识常用字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好处,比如, 在县衙外头贴个告示, 不必请一旁坐着算卦代写字的先生, 自己就能给百姓读告示了;平日里巡街也轻声细气了不少, 毕竟总得做出个文化人的模样, 不能与那些混混们一般模样。
    最要紧的, 是县太爷发下来的一些朝廷邸报、内部参考(其实就是一些摘抄摘要), 他们也都能不费多少力气地读懂了那上头有不少胥吏盘剥百姓、刁难索贿、挟制主官、监守自盗、包揽诉讼一类的罪案,以及案件的最终结果。
    那些结果自然是胥吏们被绳之以法,处以极刑。偏生这些参考对于这些人的下场, 描绘得细节精确, 栩栩如生。刘立兴读来, 仿佛能听到刑场上那些惨绝人寰的呼号。他一路读下去,汗毛立一阵又倒一阵的,心潮此起彼伏。
    这会儿刘立兴正翻阅着一份参考,忽见叔祖刘名化过来,刘立兴便问:叔爷爷,您说这些个官府里的吏员, 放着好好的公门饭不吃,为啥非要不尊法纪, 作奸犯科?
    刘名化听见,顿时一脸的乌云,心想:你小孩子懂个屁!
    胥吏就是在刀尖上行走的职业, 走得稳走得巧了便能赚得盆满钵满,一人得道连带整个大族都鸡犬升天;走不巧了摔跌在那刀尖之上,自然是鲜血淋漓死无全尸一句话,富贵险中求。
    别看这些了,刘名化心里虽然不喜,但还是叫上了刘立兴,跟叔祖来,今日是去袁大人那里商议征收岁赋的事。
    刘立兴登时应了,尾随叔祖去了县衙后堂的一座花厅里。
    刘立兴今年十八,刘名化辈分比刘立兴高了两倍,是他的叔祖,但刘名化今年不过四十多岁,正当盛年,是个精力充沛的人物。据说当年刘名化第一次承下了县里征收岁赋的差使的时候,曾经三天三夜没合眼,把所有的账目全都对平,因此得了上上任县老爷的青目,此后县里征赋的差使,就全都是刘家担着的。
    两位刘氏族人进了花厅,见到的却不是县尊袁化,而是一名十七岁俊美非常的少年男子,陪着他的是师爷李有为。
    刘立兴对眼前这人很熟悉,当即拜下去:属下见过贾三爷。他以前常在桃源寨,自然见过贾放。
    刘名化这才反应过来,眼前这个皮囊好得不像话的年轻人,竟是常驻在武元县的平南节度使贾放。
    贾放温和地让两人坐下,开口道:此前问过了李师爷,说是刘书吏每年都是主持征收秋赋的任务。立兴虽说今年刚来,但你替下的那位族叔以前也是负责这一块工作的。
    贾放见刘名化年纪大些,便尊称他刘书吏,而刘立兴和自己年纪相仿,是刚刚通过文凭考试被提拔到县衙里的年轻人,便叫他立兴。
    称呼不同,刘立兴便显得十分得意。刘名化则不动神色,但是斜眼看了侄孙一眼。
    贾放便转向李有为,笑道:这武元县的情况么,确实比较特殊一点。
    师爷李有为一张老脸登时发红,努力地嘎嘎笑了两声融洽气氛。
    贾放说的情况特殊,指的是县令袁化身边只有一名师爷李有为。通常情况下,一县之尊身边有两名师爷,一个负责刑名、一个负责钱粮。但偏生袁化刚上任的时候没有带钱粮师爷,当地也没能物色到。武元县的县衙就像是一个瘸子,刑名上强而钱粮上弱。
    谁知没过多久,县令袁化就发现,其实他的上一任在任上的时候,也是只有一个刑名师爷。钱粮都是交给县吏去打点的,每年的岁赋都是交给刘名化和一班衙役打理的,而且向来能妥妥当当地收上来。
    但是今次征收秋赋会有些不同,所以贾放建议县令袁化不要出面,由他亲自来和刘名化谈。
    刘书吏,今次秋赋的征收,和以往不尽相同,因此本官在筹备这次征收工作之前,想先和您谈一谈。
    刘名化将身体挺得笔直,拱手道:不敢!
    他一直以刻板、一丝不苟的形象示人,在这县衙里,这种方法自有其好处。至少袁化就很信任他,虽然知道他主持征收秋赋之事存在各种弊端,但那也是刘名化一丝不苟地遵循了以前征粮的惯例。
    此刻贾放似乎也对他这种态度非常满意。
    只听贾放开口道:监国太子发了话,允许武元县截留一部分秋赋,留在县中,作为本县各位县吏的薪俸。但是本县需要运到永安州的秋赋粮食,不能少于去年。
    刘名化一听,当即做出一副凝神思索的模样,其实他心里暗笑:早已想到这一点了。县尊袁化当日曾经夸下海口,说是要让所有县吏都能堂堂正正地领取薪俸,但是朝中未必会批,即便批下来,估计也只是让武元县自行解决。
    果然,这是让武元县自己想办法解决。
    听到这里,刘名化一个字也没多说,只是继续一板一眼地向贾放一拱手,道:请贾大人示下。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