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侯有疾(GL)——夜尽初辰(66)
燕赵歌为此头疼了一阵子,才勉强将河东的架子搭起来,不用再让羽林卫的骑士去做官吏的活儿。之前那个样子,不止羽林卫觉得奇怪,连百姓也过不好日子。
咏月。赵国侯世子急匆匆地过来,手里拿着壶口送来的统计,面色凝重地道:你看这个。
燕赵歌见他这么严肃有些惊讶,他这个表哥虽然有些时候容易拎不清,但做事手段是有的,而且他公私不分也只在亲近之人身上体现,河东除了她之外可没有第二个亲近之人,他所展现的就只有过去在京营八校中和任职中郎将所带来的雷厉风行。
河东虽然底蕴深厚,但也只是底蕴,实际上这里除了二十三家勋贵和地主豪强之外什么也没有。天下郡国但凡出了一个不凡的人物,厉害到能够陪葬皇陵,天家都会督促着其子孙搬入陵寝城去,这既是天家给予的恩泽,也是防止地主做大的手段。
赵国侯世子在这里兼任太守与郡尉,如同如鱼得水一般,因此燕赵歌想不到河东有什么事情能让他露出这么凝重的神色。
燕赵歌将东西结果来看了,只一眼,就拧起了眉头。
这是一封工部尚书的手书,说是工部尚书写得并不准确,他只是为民请命,代灾民情愿。
直接被水情冲垮的县城只有宜川,但并不是只有宜川受灾了,底下不少的村子因为地势低洼,又毫无防备,直接被冲得塌了大部分房屋。宜川地处高地,等水完全退了直接重建即可。但其余受灾的村落不成,有些地方成了洼地,一片泥泞,短时间内是没法重建的,得给这些没了房子的百姓另外找地方住。
如今用的帐篷只能是一时的手段,而且帐篷也并不足够,更多的百姓还是找一块不湿的地方席地而睡。但眼看着八月要过了,一到了九月天气就会迅速地凉下来,等到那个时候再想办法可就来不及了。
可建房子的事儿却是催促不得的,采石料是要时间的,人再多没有石料也白搭,河东也没有那么多木头可以用,还等着从别的地方运。
这一封手书,就是解决这件事的,里面详细写了想法。
河东既然有没了房子的百姓,那也有房子还在但是屋主遇难了的,稍作修理便可以继续使用,至少遮风挡雨不成问题,总比帐篷强得多。与其让那些失了房子又失地,只能靠赈灾粮度日的百姓在本地举步维艰,不如让他们去其他村镇,将失去主人的房子和田地分给他们,先扎下根来,有了盼头日子就会好过很多,朝廷再扶持一下,问题就解决了大半。
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里面问题可大着呢。
这是谁提出来的?工部尚书虽然不精通水利,但他这辈子的精力都耗在工程上了,这个法子他想不出来。燕赵歌问道。
赵国侯世子摇了摇头,道:说是万民请愿。
燕赵歌嗤笑一声,怎么可能。要知道河东二十三家倒了之后,一万多亩的田挂在河东衙门的名下,就等灾情过去之后重新丈量土地,分田到户。连几岁小孩都知道,每个酷吏大杀一通之后,朝廷都会分田,分牲口,分农具。而且灾情之后的房子可是统一建造的,石料都是足足的,最结实不过。百姓怎么可能为了一时的温暖而放弃朝廷分下来的房子和田地。
那种受灾之后随便修补一下的房子怎么比得上工部专门设计搭建出来的房子。
不过是有人盯上了那些无主的房子和地罢了,燕赵歌手段之下,分田是分不到地主肚子里的,但是这种房子和地,稍稍用些手段就能吃进去。
这个主意不是百姓能想出来的,但不失为一个好法子。燕赵歌看着赵国侯世子道:表哥既然能拿过来,就说明你也觉得这个东西有可取之处。
可不可取,在人不在事。赵国侯世子道。他是觉得这个法子可行的,不然也不会拿过来问燕赵歌,但问题也很大。
能不能用还要看燕赵歌的想法,这次出使毕竟是以燕赵歌为首。
表哥既然觉得可以,那便放手去做。不过底下安置的到底是不是灾民,表哥得看仔细了。
百姓离开生养自己的地方,到陌生的地方去生活,固然得到了房子和田地这样的补偿,但并不是去了就能扎根的,一个外乡人想要融入一个地方,至少要几年时间,期间一旦出了什么意外,都会导致这个地方的人集体抵制外乡人。这对一些想要吞并田产的乡绅和徇私枉法的官吏来说就是机会。
一个不留神,百姓就会失去财产,而这些人则会赚得盆满钵满。
赵国侯世子自然知道这一点,不然他也不会特意过来问燕赵歌的意见了,他点头道:这是自然的。
燕赵歌想了想,补充道:表哥安排下去的时候记得说一声,如果有哪个地方被安置的百姓被查出来不是灾民,当地官吏渎职,羽林卫负责审查,这个百姓按侵占田产罪论处。我能杀信国公府满门,也不会对区区乡绅地主手软。
赵国侯世子哭笑不得,他一开始还想着给燕赵歌保驾护航,没成想却反过来了,燕赵歌倒成了他此时放手而为的靠山。
又商议了几句,赵国侯世子胸有成竹地走了。
燕赵歌待她走了,研墨写信,最近实在是腾不出手写信,她连睡觉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静下心来写一封信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只能吃饭的时候打打腹稿,琢磨一下想写什么,再在睡前的时候写上去几句话。本来这封信快要写完了,她偏偏却在十五那日吃醉了酒,稀里糊涂地寄了一封鬼画符出去。
她写好了信,着人喊季夏过来。
季夏来了,没等燕赵歌拿出刚写好的信,季夏掏了封信出来。
长安来的,长公主的信。
燕赵歌默默地接过信,早从之前她的反应中推断出那封送去长安的信里的内容可能不同寻常,不等她开口,季夏就十分识趣地退出去了。
信里写了十五那天长安的月色,风恬月朗,月色如霜。短短几个词语,却让燕赵歌忍不住心生些许遗憾。
后头又写了宫宴,宫里没有大摆,就只有五个人加上三个孩子坐在一起聊些家常。这里寥寥几笔画了几只啄米的鸡,又画了一只活灵活现的鹤,高高仰着头,一副神气活现的模样。
燕赵歌禁不住一笑,这是在表达鹤立鸡群?
将宫里的太后太妃们形容成鸡,也不怕被赵太后捉到训斥一顿。
画占了很大的篇幅,最后就只剩下了一句诗。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燕赵歌看了很长时间,才将信纸贴在额头上,闭上眼睛,宛如长公主在她身边一般。
不止前生,这一生怕是都败给你了。
她将写好的那封信丢在炭盆里烧了,又重新提起笔来。
但万事皆可,唯有这件事,我不愿输你。
作者有话要说: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出自宋代范成大的《车遥遥篇》
感谢在20200227 15:59:12~20200228 17:13:4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杨潮生 1个;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41412022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41412022 10瓶;汤不圆、27968822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98章 回京
这封信燕赵歌写得很慢, 一写就写了一个月。
一直写到河东事情安排妥当, 准备收拾东西回京了。
当然,回京的只是她和虎贲营,如今河东局势稳定, 自然不需要近两千的兵马在这里镇着,有羽林卫给赵国侯世子坐镇, 底下的人也不敢玩花样。
从翰林院和各衙门观政来了一批愿意为吏的士子,有许多都是自请来的, 或许有沽名钓誉之辈, 却也有才高八斗的。但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批士子自降身份来当小吏, 朝廷自然不会忘了他们,天家更不会。等他们爬上去,这一份不同寻常的履历看在天家眼里,自然就会想起这些人主动为君王分忧的事来。
二十四县的县令县尉县丞也都各有安排,不同于这些主动请缨的士子们, 这些封路千石位列正七品的位置都被长安的勋贵子弟占去了。
一封又一封的书信从长安寄到河东来,开头皆是燕侯敬启, 落款各有不同,有开国衔的就有十几位,某某侍郎, 某某侯爵在其中都是位卑的,宗室的封君郡王,甚至连当朝左相都委婉地问了一句河东是否还有空缺。
这很好理解, 大晋立国以前,想要为官走的是举孝廉的路子,要养名望,由当地的官吏一层一层推荐上去,最终到朝廷手里再授官。但从高祖皇帝开始,规矩就改了,改为举孝廉和考科举并行,一开始还有士子走举孝廉的路子,也有官吏为了利益而推举人上去,但这之后的举孝廉可是有连带责任的,一旦被推举的人被发现了德行有亏,那推举他的人也没有好果子吃。出现了几次这样的事情之后,几乎就没有再举孝廉的了。
等到了世祖皇帝之后,虽然没有废掉举孝廉,但也和不废没有区别了。但世家勋贵子弟考科举很少有能考过寒门子弟的,一是不如人家刻苦,二是皇帝治理天下,必然要给寒门一个上来的机会,所以这也导致了一甲进士里几乎都是寒门出身。
燕赵歌这个探花郎是御赐的,不算在内,秦峰那个状元却是因为要动征西将军府,所以先将秦峰架了上去,结果却因为北地战事而不得不搁置。
出身优渥,科举却只拿了个二甲,说出去着实不好听。但如今举孝廉是不行了,可不考科举你凭什么做官呢?蒙荫是可以,但哪家没有数个子弟的,又不可能各个都蒙荫。连宗亲都只能得个爵位,想要入仕就凭真本事,这是朝野上下都认可了的。
这也就导致了,许多自认为有真才实学却没有办法出来做官的。
不管是真的有才学而未出仕的,还是另有所图,燕赵歌在仔细甄别了之后,几乎是一概而受,除了实在是歪瓜裂枣的被她婉言拒绝了。
事实上,这些人能来河东二十四县担任主要官职,要比由那些从下头爬上来的所谓的寒门士子,更合燕赵歌心意。因为这样的话,朝廷诸公就不好互相交换利益之后再遣一些不知道能做什么的官员来了,来的若是一些不知所谓的,打乱了燕赵歌在河东的布置,那她这次杀的人可就白杀了。
河东遭了水患,朝廷肯定要减税减赋,之后的几年内都要以修生养息为主。豪强地主又都被除去了,诸多百姓都重新得到了田地和牲畜,有了自己的田肯定那个会更努力地活,各方面都是蒸蒸日上的,河东本身又有良田无数,除非遭了蝗灾,不然几乎每年都是丰收。明明遭了灾却还丰收,这几乎是白捡来的政绩,只要不自以为是的话,比如前些年就有一个脑子不好使的官吏妄图教导农民该怎么种田,但他本身又不懂农田之事,瞎指挥的结果就是那一年的收成只有往年的七成。
这些勋贵子弟人能被自己的家族推出来捞功绩,证明都不是蠢货,就算有脑子不好使的,他家里人也会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如今的局势下,没有人会愿意去得罪炙手可热的燕侯,得罪了燕侯就相当于得罪了长公主。临原侯那样的傻子毕竟少数,只能说老临原侯教子无方。
只要他们不自作主张,燕赵歌的布置就不会乱,他们只要吃吃喝喝,当几年雕塑,就有满手的政绩可以拿,何乐而不为?
事实上燕赵歌也不止是为了河东,这些年国库亏空的不是一星半点,归根结底还是世祖皇帝封了太多有封地的世爵出去,甚至还封了两位实权藩王,蜀王和秦王,蜀国封五郡,秦国封四郡。代宗皇帝为了防止几代之后这天下就不姓司了,拼了命地找由头削爵,才巩固下司姓的江山。但这也导致了勋贵们,尤其是开国勋贵,对天家的抵制。
如今长公主摄政,表面上风平浪静,阴暗处不知有多少人等着抓她的错。燕赵歌也是想着用这个手段卖这些勋贵一个人情,这样的话在之后不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上,他们就会将屁股挪得离长公主那一方近一点,离另一方远一点。
只要他们在河东捞的政绩足够,就不愁他们不肯承情。
更妙的是,这些人捞了政绩就会走,他们的根永远都是在长安的,而不会在河东扎下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主的产生。他们走之后的后来人不会冒着得罪其身后家族的风险而改动他们留下来的东西,但这些勋贵子弟为了不得罪燕赵歌,也不会改动燕赵歌定好的东西,而燕赵歌制定下的又都是符合朝廷和天家利益的。
环环相扣。
河东就此收入囊中。
燕赵歌走时河东又下了一场雨,雨势不小,施工的各处也都停了,一是防止出现意外,二是免得染了风寒。一路上没有几个人影,自然也没有万民欢送的场景。
她倒是想象过这种样子,至少前世她死的时候北地十万军民以泪送她。如今河东百姓具是不知道她回京的事,也没有来送她,免了灾祸让燕赵歌松了口气,可也让她不免心生落寞。但转而一想,其实她也没有做什么,不过是杀人一些人罢了,实际上的事情都是赵国侯世子出面做得,也怨不得百姓不知晓。
再者说了,她也不是为了万民欢送才走这一遭,若是因为这种事就心生哀怨,反而落了下乘。
河东上上下下皆是走了燕赵歌的门路,自然少不了相送。燕赵歌劝了又劝,许下待来日回京必定大宴宾客,才将人劝回去,却仍有一人顶着大雨披着蓑衣来送她。
是这安邑县的县令,年岁比燕赵歌大了些许,却也年轻得很,下巴上的胡须才刚刚蓄起来。
能谋得郡治安邑县县令的差事,这人身份自然不一般,乃是故秦王的嫡系曾长孙,二代秦国公的嫡长子,司传纪。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他是亲国公府的承爵人,按规定亲王嫡子及嫡长孙定名与皇家齐,之后只有承爵人才能同皇家定名。虽然现在还不是世子,但想来捞了功绩之后,秦国公就会和朝廷请封了。
多谢燕兄相助。司传纪对着她拱手道。
秦王系子孙都是不出仕的,然而安邑县这个职位却是秦国公主动给燕赵歌写信为司传纪求来的,信里写得十分诚恳。秦王一系主动示好,燕赵歌也不会拒绝人家,自然就同意了。
司兄客气。
司传纪身上书卷气息重,比起宗室子弟更像个书生,难以让人心生恶感,笑起来也很温和。他道:宗室子弟皆姓司,如此称呼多有不便,若是不介意,我托大称燕兄表字咏月,燕兄若是不介意也可称我表字伯纲。
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燕赵歌对他没有丝毫恶感,秦王系在宗室里的名声也是最好的,她从善如流道:伯纲兄。
我叔祖父自打见了咏月之后,一直念念不忘,说咏月多有燕地先辈风范。他喝醉酒之后还曾说了大不敬的话,不该嫁入宗室,平白埋没了咏月才华云云。
燕赵歌想了一下,才想起来司传纪说的叔祖父是哪一个,故秦王的幼子,放聘之日来的那位溪南君。
恋耽美
咏月。赵国侯世子急匆匆地过来,手里拿着壶口送来的统计,面色凝重地道:你看这个。
燕赵歌见他这么严肃有些惊讶,他这个表哥虽然有些时候容易拎不清,但做事手段是有的,而且他公私不分也只在亲近之人身上体现,河东除了她之外可没有第二个亲近之人,他所展现的就只有过去在京营八校中和任职中郎将所带来的雷厉风行。
河东虽然底蕴深厚,但也只是底蕴,实际上这里除了二十三家勋贵和地主豪强之外什么也没有。天下郡国但凡出了一个不凡的人物,厉害到能够陪葬皇陵,天家都会督促着其子孙搬入陵寝城去,这既是天家给予的恩泽,也是防止地主做大的手段。
赵国侯世子在这里兼任太守与郡尉,如同如鱼得水一般,因此燕赵歌想不到河东有什么事情能让他露出这么凝重的神色。
燕赵歌将东西结果来看了,只一眼,就拧起了眉头。
这是一封工部尚书的手书,说是工部尚书写得并不准确,他只是为民请命,代灾民情愿。
直接被水情冲垮的县城只有宜川,但并不是只有宜川受灾了,底下不少的村子因为地势低洼,又毫无防备,直接被冲得塌了大部分房屋。宜川地处高地,等水完全退了直接重建即可。但其余受灾的村落不成,有些地方成了洼地,一片泥泞,短时间内是没法重建的,得给这些没了房子的百姓另外找地方住。
如今用的帐篷只能是一时的手段,而且帐篷也并不足够,更多的百姓还是找一块不湿的地方席地而睡。但眼看着八月要过了,一到了九月天气就会迅速地凉下来,等到那个时候再想办法可就来不及了。
可建房子的事儿却是催促不得的,采石料是要时间的,人再多没有石料也白搭,河东也没有那么多木头可以用,还等着从别的地方运。
这一封手书,就是解决这件事的,里面详细写了想法。
河东既然有没了房子的百姓,那也有房子还在但是屋主遇难了的,稍作修理便可以继续使用,至少遮风挡雨不成问题,总比帐篷强得多。与其让那些失了房子又失地,只能靠赈灾粮度日的百姓在本地举步维艰,不如让他们去其他村镇,将失去主人的房子和田地分给他们,先扎下根来,有了盼头日子就会好过很多,朝廷再扶持一下,问题就解决了大半。
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里面问题可大着呢。
这是谁提出来的?工部尚书虽然不精通水利,但他这辈子的精力都耗在工程上了,这个法子他想不出来。燕赵歌问道。
赵国侯世子摇了摇头,道:说是万民请愿。
燕赵歌嗤笑一声,怎么可能。要知道河东二十三家倒了之后,一万多亩的田挂在河东衙门的名下,就等灾情过去之后重新丈量土地,分田到户。连几岁小孩都知道,每个酷吏大杀一通之后,朝廷都会分田,分牲口,分农具。而且灾情之后的房子可是统一建造的,石料都是足足的,最结实不过。百姓怎么可能为了一时的温暖而放弃朝廷分下来的房子和田地。
那种受灾之后随便修补一下的房子怎么比得上工部专门设计搭建出来的房子。
不过是有人盯上了那些无主的房子和地罢了,燕赵歌手段之下,分田是分不到地主肚子里的,但是这种房子和地,稍稍用些手段就能吃进去。
这个主意不是百姓能想出来的,但不失为一个好法子。燕赵歌看着赵国侯世子道:表哥既然能拿过来,就说明你也觉得这个东西有可取之处。
可不可取,在人不在事。赵国侯世子道。他是觉得这个法子可行的,不然也不会拿过来问燕赵歌,但问题也很大。
能不能用还要看燕赵歌的想法,这次出使毕竟是以燕赵歌为首。
表哥既然觉得可以,那便放手去做。不过底下安置的到底是不是灾民,表哥得看仔细了。
百姓离开生养自己的地方,到陌生的地方去生活,固然得到了房子和田地这样的补偿,但并不是去了就能扎根的,一个外乡人想要融入一个地方,至少要几年时间,期间一旦出了什么意外,都会导致这个地方的人集体抵制外乡人。这对一些想要吞并田产的乡绅和徇私枉法的官吏来说就是机会。
一个不留神,百姓就会失去财产,而这些人则会赚得盆满钵满。
赵国侯世子自然知道这一点,不然他也不会特意过来问燕赵歌的意见了,他点头道:这是自然的。
燕赵歌想了想,补充道:表哥安排下去的时候记得说一声,如果有哪个地方被安置的百姓被查出来不是灾民,当地官吏渎职,羽林卫负责审查,这个百姓按侵占田产罪论处。我能杀信国公府满门,也不会对区区乡绅地主手软。
赵国侯世子哭笑不得,他一开始还想着给燕赵歌保驾护航,没成想却反过来了,燕赵歌倒成了他此时放手而为的靠山。
又商议了几句,赵国侯世子胸有成竹地走了。
燕赵歌待她走了,研墨写信,最近实在是腾不出手写信,她连睡觉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静下心来写一封信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只能吃饭的时候打打腹稿,琢磨一下想写什么,再在睡前的时候写上去几句话。本来这封信快要写完了,她偏偏却在十五那日吃醉了酒,稀里糊涂地寄了一封鬼画符出去。
她写好了信,着人喊季夏过来。
季夏来了,没等燕赵歌拿出刚写好的信,季夏掏了封信出来。
长安来的,长公主的信。
燕赵歌默默地接过信,早从之前她的反应中推断出那封送去长安的信里的内容可能不同寻常,不等她开口,季夏就十分识趣地退出去了。
信里写了十五那天长安的月色,风恬月朗,月色如霜。短短几个词语,却让燕赵歌忍不住心生些许遗憾。
后头又写了宫宴,宫里没有大摆,就只有五个人加上三个孩子坐在一起聊些家常。这里寥寥几笔画了几只啄米的鸡,又画了一只活灵活现的鹤,高高仰着头,一副神气活现的模样。
燕赵歌禁不住一笑,这是在表达鹤立鸡群?
将宫里的太后太妃们形容成鸡,也不怕被赵太后捉到训斥一顿。
画占了很大的篇幅,最后就只剩下了一句诗。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燕赵歌看了很长时间,才将信纸贴在额头上,闭上眼睛,宛如长公主在她身边一般。
不止前生,这一生怕是都败给你了。
她将写好的那封信丢在炭盆里烧了,又重新提起笔来。
但万事皆可,唯有这件事,我不愿输你。
作者有话要说: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出自宋代范成大的《车遥遥篇》
感谢在20200227 15:59:12~20200228 17:13:4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杨潮生 1个;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41412022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41412022 10瓶;汤不圆、27968822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98章 回京
这封信燕赵歌写得很慢, 一写就写了一个月。
一直写到河东事情安排妥当, 准备收拾东西回京了。
当然,回京的只是她和虎贲营,如今河东局势稳定, 自然不需要近两千的兵马在这里镇着,有羽林卫给赵国侯世子坐镇, 底下的人也不敢玩花样。
从翰林院和各衙门观政来了一批愿意为吏的士子,有许多都是自请来的, 或许有沽名钓誉之辈, 却也有才高八斗的。但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批士子自降身份来当小吏, 朝廷自然不会忘了他们,天家更不会。等他们爬上去,这一份不同寻常的履历看在天家眼里,自然就会想起这些人主动为君王分忧的事来。
二十四县的县令县尉县丞也都各有安排,不同于这些主动请缨的士子们, 这些封路千石位列正七品的位置都被长安的勋贵子弟占去了。
一封又一封的书信从长安寄到河东来,开头皆是燕侯敬启, 落款各有不同,有开国衔的就有十几位,某某侍郎, 某某侯爵在其中都是位卑的,宗室的封君郡王,甚至连当朝左相都委婉地问了一句河东是否还有空缺。
这很好理解, 大晋立国以前,想要为官走的是举孝廉的路子,要养名望,由当地的官吏一层一层推荐上去,最终到朝廷手里再授官。但从高祖皇帝开始,规矩就改了,改为举孝廉和考科举并行,一开始还有士子走举孝廉的路子,也有官吏为了利益而推举人上去,但这之后的举孝廉可是有连带责任的,一旦被推举的人被发现了德行有亏,那推举他的人也没有好果子吃。出现了几次这样的事情之后,几乎就没有再举孝廉的了。
等到了世祖皇帝之后,虽然没有废掉举孝廉,但也和不废没有区别了。但世家勋贵子弟考科举很少有能考过寒门子弟的,一是不如人家刻苦,二是皇帝治理天下,必然要给寒门一个上来的机会,所以这也导致了一甲进士里几乎都是寒门出身。
燕赵歌这个探花郎是御赐的,不算在内,秦峰那个状元却是因为要动征西将军府,所以先将秦峰架了上去,结果却因为北地战事而不得不搁置。
出身优渥,科举却只拿了个二甲,说出去着实不好听。但如今举孝廉是不行了,可不考科举你凭什么做官呢?蒙荫是可以,但哪家没有数个子弟的,又不可能各个都蒙荫。连宗亲都只能得个爵位,想要入仕就凭真本事,这是朝野上下都认可了的。
这也就导致了,许多自认为有真才实学却没有办法出来做官的。
不管是真的有才学而未出仕的,还是另有所图,燕赵歌在仔细甄别了之后,几乎是一概而受,除了实在是歪瓜裂枣的被她婉言拒绝了。
事实上,这些人能来河东二十四县担任主要官职,要比由那些从下头爬上来的所谓的寒门士子,更合燕赵歌心意。因为这样的话,朝廷诸公就不好互相交换利益之后再遣一些不知道能做什么的官员来了,来的若是一些不知所谓的,打乱了燕赵歌在河东的布置,那她这次杀的人可就白杀了。
河东遭了水患,朝廷肯定要减税减赋,之后的几年内都要以修生养息为主。豪强地主又都被除去了,诸多百姓都重新得到了田地和牲畜,有了自己的田肯定那个会更努力地活,各方面都是蒸蒸日上的,河东本身又有良田无数,除非遭了蝗灾,不然几乎每年都是丰收。明明遭了灾却还丰收,这几乎是白捡来的政绩,只要不自以为是的话,比如前些年就有一个脑子不好使的官吏妄图教导农民该怎么种田,但他本身又不懂农田之事,瞎指挥的结果就是那一年的收成只有往年的七成。
这些勋贵子弟人能被自己的家族推出来捞功绩,证明都不是蠢货,就算有脑子不好使的,他家里人也会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如今的局势下,没有人会愿意去得罪炙手可热的燕侯,得罪了燕侯就相当于得罪了长公主。临原侯那样的傻子毕竟少数,只能说老临原侯教子无方。
只要他们不自作主张,燕赵歌的布置就不会乱,他们只要吃吃喝喝,当几年雕塑,就有满手的政绩可以拿,何乐而不为?
事实上燕赵歌也不止是为了河东,这些年国库亏空的不是一星半点,归根结底还是世祖皇帝封了太多有封地的世爵出去,甚至还封了两位实权藩王,蜀王和秦王,蜀国封五郡,秦国封四郡。代宗皇帝为了防止几代之后这天下就不姓司了,拼了命地找由头削爵,才巩固下司姓的江山。但这也导致了勋贵们,尤其是开国勋贵,对天家的抵制。
如今长公主摄政,表面上风平浪静,阴暗处不知有多少人等着抓她的错。燕赵歌也是想着用这个手段卖这些勋贵一个人情,这样的话在之后不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上,他们就会将屁股挪得离长公主那一方近一点,离另一方远一点。
只要他们在河东捞的政绩足够,就不愁他们不肯承情。
更妙的是,这些人捞了政绩就会走,他们的根永远都是在长安的,而不会在河东扎下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主的产生。他们走之后的后来人不会冒着得罪其身后家族的风险而改动他们留下来的东西,但这些勋贵子弟为了不得罪燕赵歌,也不会改动燕赵歌定好的东西,而燕赵歌制定下的又都是符合朝廷和天家利益的。
环环相扣。
河东就此收入囊中。
燕赵歌走时河东又下了一场雨,雨势不小,施工的各处也都停了,一是防止出现意外,二是免得染了风寒。一路上没有几个人影,自然也没有万民欢送的场景。
她倒是想象过这种样子,至少前世她死的时候北地十万军民以泪送她。如今河东百姓具是不知道她回京的事,也没有来送她,免了灾祸让燕赵歌松了口气,可也让她不免心生落寞。但转而一想,其实她也没有做什么,不过是杀人一些人罢了,实际上的事情都是赵国侯世子出面做得,也怨不得百姓不知晓。
再者说了,她也不是为了万民欢送才走这一遭,若是因为这种事就心生哀怨,反而落了下乘。
河东上上下下皆是走了燕赵歌的门路,自然少不了相送。燕赵歌劝了又劝,许下待来日回京必定大宴宾客,才将人劝回去,却仍有一人顶着大雨披着蓑衣来送她。
是这安邑县的县令,年岁比燕赵歌大了些许,却也年轻得很,下巴上的胡须才刚刚蓄起来。
能谋得郡治安邑县县令的差事,这人身份自然不一般,乃是故秦王的嫡系曾长孙,二代秦国公的嫡长子,司传纪。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他是亲国公府的承爵人,按规定亲王嫡子及嫡长孙定名与皇家齐,之后只有承爵人才能同皇家定名。虽然现在还不是世子,但想来捞了功绩之后,秦国公就会和朝廷请封了。
多谢燕兄相助。司传纪对着她拱手道。
秦王系子孙都是不出仕的,然而安邑县这个职位却是秦国公主动给燕赵歌写信为司传纪求来的,信里写得十分诚恳。秦王一系主动示好,燕赵歌也不会拒绝人家,自然就同意了。
司兄客气。
司传纪身上书卷气息重,比起宗室子弟更像个书生,难以让人心生恶感,笑起来也很温和。他道:宗室子弟皆姓司,如此称呼多有不便,若是不介意,我托大称燕兄表字咏月,燕兄若是不介意也可称我表字伯纲。
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燕赵歌对他没有丝毫恶感,秦王系在宗室里的名声也是最好的,她从善如流道:伯纲兄。
我叔祖父自打见了咏月之后,一直念念不忘,说咏月多有燕地先辈风范。他喝醉酒之后还曾说了大不敬的话,不该嫁入宗室,平白埋没了咏月才华云云。
燕赵歌想了一下,才想起来司传纪说的叔祖父是哪一个,故秦王的幼子,放聘之日来的那位溪南君。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