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页
根据这种理想化的世界观,伊斯兰教治下的和平与正义只有一个扩展方向,而且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10曾经被纳入伊斯兰之家,之后又丧失的土地永远不能放弃,否则就等于背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信仰。历史记载中从来没有哪个政治事业像伊斯兰教一样如此执着地扩张。随着时间的流逝,伊斯兰教扩张时期所及之地的部分地区后来摆脱了穆斯林的政治控制,包括西班牙、葡萄牙、西西里岛、意大利南部、巴尔干半岛(如今成了由穆斯林和东正教徒的一些飞地拼缀而成的一幅混杂版图)、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以色列、印度、俄罗斯南部和中国西部的部分地区。但在伊斯兰教第一波扩张中被并入的地区,当地绝大多数人至今仍然是穆斯林。
有史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的实力、哪一位领袖的韧性、哪一种信仰的活力能够永久地统治天下。事实证明,天下归一对任何征服者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包括伊斯兰教。早期伊斯兰帝国在扩张过程中逐渐分解为多个权力中心。穆罕默德去世后发生的继任人危机,导致伊斯兰教分裂成为逊尼派和什叶派。这是当代伊斯兰世界的一个根本分歧。在任何一个新的政治事业中,继承问题都不无风险。如果创始人还被视为最后的先知、真主的最后使者,这场论争就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还具有神学意义。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一个由部落长老组成的委员会推选穆罕默德的岳父阿布middot;伯克尔作为继任者,也就是哈里发,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可以维持羽翼未丰的伊斯兰社会的和谐和共识。而少数人认为,当初就不该以投票表决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表决就意味着可能会因为人为错误而导致错误的结果。权力本应该自动传给与先知血缘关系最近的人,即他的堂弟阿里。阿里是很早皈依了伊斯兰教的一位重要人物,而且作战英勇。据说穆罕默德亲自挑选了他。
这两派最终形成了伊斯兰教的两大分支。11阿布middot;伯克尔的支持者和他之后的几位后继人认为,穆罕默德与真主的关系是独一无二的,是终极的。哈里发的首要任务是传承穆罕默德收到的启示和他的教诲。这批人成为逊尼派,意思是传统与大众派。另一派是阿里派,即阿里什叶派(或什叶派)。他们认为,对新的伊斯兰社会的统治也是一项带有秘传意味的宗教使命。他们认为,先知和阿里是伊斯兰教隐义的受托人。穆斯林只有在先知和阿里的有宗教灵性的直系后裔的指引下,方能与穆罕默德接到的启示建立正确的关系。日后阿里作为第四任哈里发执掌政权,但在一场叛乱中被暴徒杀死。逊尼派认为当务之急是恢复伊斯兰世界的秩序,所以支持了平定局势的一派。什叶派斥责新的执政者非法篡权,颂扬死于抵抗中的殉道者。两派所持的这些观点后来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地缘政治上的角逐进一步加深了教义上的分歧。随着岁月的流逝,分别出现了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和莫卧儿势力范围,每个势力范围理论上都遵守同样的伊斯兰全球秩序,但其所作所为越来越像是相互争夺的王朝,各自有不同的利益,各自诠释自己的信仰。有些时期,包括印度莫卧儿时代的大部分时期,对自己信仰的诠释包含了一定的世界眼光,甚至可以说带有调和思想的观点,强调对其他宗教持宽容的态度,重务实的外交政策而轻教派之争。当一些逊尼派大国敦请同属逊尼派的印度莫卧儿帝国加入针对什叶派的伊朗的圣战时,莫卧儿借口与伊朗一贯友好和没有交战理由婉拒了。
欧洲击退了第一波穆斯林扩张后,志在征服世界的伊斯兰教的势头最终被遏制。公元732年的普瓦捷战役和图尔战役,挡住了此前阿拉伯和北非穆斯林所向披靡的军队。在400年的岁月里,拜占庭对小亚细亚和东欧的防御构成了一道防线。在这道防线后面,西方开始提出自己的后罗马帝国世界秩序概念。伴随拜占庭人暂时重返中东,西方概念也被带入伊斯兰教统治下的地区。1099年,东征的十字军;基督教骑士对公元7世纪皈依伊斯兰教的历史圣地发动攻击;攻陷耶路撒冷城,在当地建立了一个王国,这个王国延续了大约200年。1492年,穆斯林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陷落,基督教徒收复了西班牙全境,把伊斯兰教的西部边界推回到北非。
13世纪,建立世界秩序的梦想再次浮现。征服者奥斯曼的追随者、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的一个新的伊斯兰帝国,将自己的阿纳托利亚小国扩张成为一个有可能挑战,甚至最终取代残存的拜占庭帝国的令人生畏的大国。土耳其人开始建立一个继承前几个世纪辉煌的伊斯兰哈里发帝国的新帝国。他们自称是统一的伊斯兰世界的领袖,通过所谓的圣战向四面八方扩张。巴尔干首当其冲。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了扼地缘战略要冲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接下来他们挥师南征西伐,先后攻占了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北非、东欧和高加索,成为东地中海沿岸最强大的国家。如同早期的伊斯兰帝国一样,奥斯曼人认为自己负有维护世界秩序的世界性的政治使命。历任王朝的苏丹自称安拉在俗世的影子,是保护世界的天下之主。12
--
有史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的实力、哪一位领袖的韧性、哪一种信仰的活力能够永久地统治天下。事实证明,天下归一对任何征服者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包括伊斯兰教。早期伊斯兰帝国在扩张过程中逐渐分解为多个权力中心。穆罕默德去世后发生的继任人危机,导致伊斯兰教分裂成为逊尼派和什叶派。这是当代伊斯兰世界的一个根本分歧。在任何一个新的政治事业中,继承问题都不无风险。如果创始人还被视为最后的先知、真主的最后使者,这场论争就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还具有神学意义。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一个由部落长老组成的委员会推选穆罕默德的岳父阿布middot;伯克尔作为继任者,也就是哈里发,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可以维持羽翼未丰的伊斯兰社会的和谐和共识。而少数人认为,当初就不该以投票表决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表决就意味着可能会因为人为错误而导致错误的结果。权力本应该自动传给与先知血缘关系最近的人,即他的堂弟阿里。阿里是很早皈依了伊斯兰教的一位重要人物,而且作战英勇。据说穆罕默德亲自挑选了他。
这两派最终形成了伊斯兰教的两大分支。11阿布middot;伯克尔的支持者和他之后的几位后继人认为,穆罕默德与真主的关系是独一无二的,是终极的。哈里发的首要任务是传承穆罕默德收到的启示和他的教诲。这批人成为逊尼派,意思是传统与大众派。另一派是阿里派,即阿里什叶派(或什叶派)。他们认为,对新的伊斯兰社会的统治也是一项带有秘传意味的宗教使命。他们认为,先知和阿里是伊斯兰教隐义的受托人。穆斯林只有在先知和阿里的有宗教灵性的直系后裔的指引下,方能与穆罕默德接到的启示建立正确的关系。日后阿里作为第四任哈里发执掌政权,但在一场叛乱中被暴徒杀死。逊尼派认为当务之急是恢复伊斯兰世界的秩序,所以支持了平定局势的一派。什叶派斥责新的执政者非法篡权,颂扬死于抵抗中的殉道者。两派所持的这些观点后来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地缘政治上的角逐进一步加深了教义上的分歧。随着岁月的流逝,分别出现了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和莫卧儿势力范围,每个势力范围理论上都遵守同样的伊斯兰全球秩序,但其所作所为越来越像是相互争夺的王朝,各自有不同的利益,各自诠释自己的信仰。有些时期,包括印度莫卧儿时代的大部分时期,对自己信仰的诠释包含了一定的世界眼光,甚至可以说带有调和思想的观点,强调对其他宗教持宽容的态度,重务实的外交政策而轻教派之争。当一些逊尼派大国敦请同属逊尼派的印度莫卧儿帝国加入针对什叶派的伊朗的圣战时,莫卧儿借口与伊朗一贯友好和没有交战理由婉拒了。
欧洲击退了第一波穆斯林扩张后,志在征服世界的伊斯兰教的势头最终被遏制。公元732年的普瓦捷战役和图尔战役,挡住了此前阿拉伯和北非穆斯林所向披靡的军队。在400年的岁月里,拜占庭对小亚细亚和东欧的防御构成了一道防线。在这道防线后面,西方开始提出自己的后罗马帝国世界秩序概念。伴随拜占庭人暂时重返中东,西方概念也被带入伊斯兰教统治下的地区。1099年,东征的十字军;基督教骑士对公元7世纪皈依伊斯兰教的历史圣地发动攻击;攻陷耶路撒冷城,在当地建立了一个王国,这个王国延续了大约200年。1492年,穆斯林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陷落,基督教徒收复了西班牙全境,把伊斯兰教的西部边界推回到北非。
13世纪,建立世界秩序的梦想再次浮现。征服者奥斯曼的追随者、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的一个新的伊斯兰帝国,将自己的阿纳托利亚小国扩张成为一个有可能挑战,甚至最终取代残存的拜占庭帝国的令人生畏的大国。土耳其人开始建立一个继承前几个世纪辉煌的伊斯兰哈里发帝国的新帝国。他们自称是统一的伊斯兰世界的领袖,通过所谓的圣战向四面八方扩张。巴尔干首当其冲。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了扼地缘战略要冲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接下来他们挥师南征西伐,先后攻占了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北非、东欧和高加索,成为东地中海沿岸最强大的国家。如同早期的伊斯兰帝国一样,奥斯曼人认为自己负有维护世界秩序的世界性的政治使命。历任王朝的苏丹自称安拉在俗世的影子,是保护世界的天下之主。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