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页
和500年前的伊斯兰帝国一样,奥斯曼帝国向西扩张时与西欧国家相遇。多极的欧洲体系与奥斯曼的单一世界帝国概念的差异,使双方的交往非常复杂。奥斯曼人既不承认欧洲国家是合法的,也不肯平等对待它们。这不仅仅是伊斯兰教义问题,还反映了对双方实力对比的现实做出的判断,因为奥斯曼帝国的疆土比西欧所有国家加在一起还要大,而且过去几十年里军事上也强于西方国家有可能结成的任何同盟。
奥斯曼的官方公文给予欧洲王室的礼遇,比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苏丹低一级,相当于苏丹之下的维齐尔或首辅大臣。13获奥斯曼人允许在君士坦丁堡常驻的欧洲使节被视为祈求者。与这些使节谈判缔结的协定不是什么双边条约,而是一位慷慨大度的苏丹赐予的特权,可以随意收回。
奥斯曼人在达到军事能力极限后,双方出于战术需要偶尔也会结盟。战略和商业利益有时会绕过宗教信条。
1526年,法国认为自己两面受敌,南边是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东边是以哈布斯堡王朝为首的神圣罗马帝国。法国于是向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一世提议结成军事联盟。100年后,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出于同样的战略考虑,在三十年战争中站到了新教事业一边。奥斯曼欲实现在东欧的野心,苏莱曼一世一直把哈布斯堡王朝势力看作头号障碍,于是接受了法国的提议,但毫不掩饰地把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当作次要合作者。苏莱曼不同意结盟;因为这会暗示双方在道义上是平等的;而是以居高临下的方式给予弗朗西斯支持:
我,万王之王,地球上所有君主的皇冠授予者,人世间真主之影,白海和黑海、鲁米利亚、安纳托利亚和噶勒莽明尼亚hellip;hellip;的苏丹和君主hellip;hellip;致函法兰西国王弗朗西斯:汝致函众国君主的避风港、我的帝国政府,请求援救你们hellip;hellip;那就鼓起勇气吧!切不可丧失斗志!我们光荣的先驱和遐迩闻名的祖先(愿真主给他们的墓地带来光辉!)为了战胜敌人、征服他们的土地,长年累月金戈铁马,征战沙场。我们自己踏着先人的脚印攻克了一个个坚固的城堡,征服了一片片土地。我们昼夜马不解鞍,剑不离身。14一种军事合作关系由此而生,包括奥斯曼帝国和法国的海军联手对抗西班牙和意大利半岛。哈布斯堡王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撇开奥斯曼人,与波斯什叶派的萨非王朝结盟。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地缘政治的需要盖过了意识形态。
奥斯曼帝国:欧洲病夫
奥斯曼帝国再次对欧洲秩序发起进攻,1683年兵临维也纳。围困维也纳标志着奥斯曼帝国扩张的顶峰。同年,(萨伏依的)欧根亲王统帅的一支欧洲大军解除了奥斯曼帝国对维也纳的围困。
从18世纪末一直到整个19世纪,欧洲诸国开始转守为攻。由于宫廷内部的正统教派抵制近代化,奥斯曼帝国逐渐走向僵化。俄国从北部挤压奥斯曼帝国,一直扩张到黑海并进入高加索。俄国和奥地利分别从东西两面进入巴尔干半岛,法国和英国则争夺奥斯曼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埃及。19世纪,埃及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西方强权把风雨飘摇的奥斯曼帝国视为欧洲病夫15。它在巴尔干半岛和中东的庞大领土,包括与西方有历史渊源的人数众多的基督教社会,成了东方问题。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西方主要大国试图瓜分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同时又避免打破欧洲的均势。奥斯曼人则巧妙周旋,竭力利用各种势力之间的矛盾为自己争取最大的行动自由。
19世纪末,奥斯曼帝国作为威斯特伐利亚国际秩序的一个临时成员加入欧洲均势,但这个日益衰微的大国并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它是建立欧洲均势时需要考虑的一个砝码,但不是构建这一体系的一个完全的伙伴。英国利用奥斯曼帝国挡住了俄国向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扩张之路,奥匈帝国在处理巴尔干问题上先后与俄国和奥斯曼人结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方都不再像过去那样小心行事。与德国结盟的奥斯曼人从两个国际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伊斯兰教体系;中找出理由为自己的参战辩护。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指责俄国违犯国际法对它无端发起攻击,侵犯了帝国的武装中立,发誓要拿起武器捍卫我们的合法利益(完全是威斯特伐利亚式的交战理由)。与此同时,奥斯曼负责宗教事务的最高官员宣布要打一场圣战,指责俄国、法国和英国为了消灭伊斯兰教而加兵于哈里发帝国,并称所有国家的伊斯兰教徒(包括仍处于英法或俄国统治之下的伊斯兰教徒)有宗教义务倾其所有投入圣战,要么就会面对安拉的震怒。16
圣战有时会激励已经很强大的一方更加拼命。但每当圣战无视战略或政治现实时,必以失败告终。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动力是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利益,不是全球圣战。大英帝国内的穆斯林对圣战指令不予理睬。英属印度的主要穆斯林领袖关注的是往往具有世界意义的独立运动,并与信奉印度教的本国同胞携起手来。在阿拉伯半岛,反奥斯曼帝国的民族梦想被唤醒。德国曾期盼在战争中得到泛伊斯兰世界的支持,到头来这一期望化为泡影。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种强行施加的机制将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土纳入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
奥斯曼的官方公文给予欧洲王室的礼遇,比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苏丹低一级,相当于苏丹之下的维齐尔或首辅大臣。13获奥斯曼人允许在君士坦丁堡常驻的欧洲使节被视为祈求者。与这些使节谈判缔结的协定不是什么双边条约,而是一位慷慨大度的苏丹赐予的特权,可以随意收回。
奥斯曼人在达到军事能力极限后,双方出于战术需要偶尔也会结盟。战略和商业利益有时会绕过宗教信条。
1526年,法国认为自己两面受敌,南边是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东边是以哈布斯堡王朝为首的神圣罗马帝国。法国于是向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一世提议结成军事联盟。100年后,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出于同样的战略考虑,在三十年战争中站到了新教事业一边。奥斯曼欲实现在东欧的野心,苏莱曼一世一直把哈布斯堡王朝势力看作头号障碍,于是接受了法国的提议,但毫不掩饰地把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当作次要合作者。苏莱曼不同意结盟;因为这会暗示双方在道义上是平等的;而是以居高临下的方式给予弗朗西斯支持:
我,万王之王,地球上所有君主的皇冠授予者,人世间真主之影,白海和黑海、鲁米利亚、安纳托利亚和噶勒莽明尼亚hellip;hellip;的苏丹和君主hellip;hellip;致函法兰西国王弗朗西斯:汝致函众国君主的避风港、我的帝国政府,请求援救你们hellip;hellip;那就鼓起勇气吧!切不可丧失斗志!我们光荣的先驱和遐迩闻名的祖先(愿真主给他们的墓地带来光辉!)为了战胜敌人、征服他们的土地,长年累月金戈铁马,征战沙场。我们自己踏着先人的脚印攻克了一个个坚固的城堡,征服了一片片土地。我们昼夜马不解鞍,剑不离身。14一种军事合作关系由此而生,包括奥斯曼帝国和法国的海军联手对抗西班牙和意大利半岛。哈布斯堡王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撇开奥斯曼人,与波斯什叶派的萨非王朝结盟。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地缘政治的需要盖过了意识形态。
奥斯曼帝国:欧洲病夫
奥斯曼帝国再次对欧洲秩序发起进攻,1683年兵临维也纳。围困维也纳标志着奥斯曼帝国扩张的顶峰。同年,(萨伏依的)欧根亲王统帅的一支欧洲大军解除了奥斯曼帝国对维也纳的围困。
从18世纪末一直到整个19世纪,欧洲诸国开始转守为攻。由于宫廷内部的正统教派抵制近代化,奥斯曼帝国逐渐走向僵化。俄国从北部挤压奥斯曼帝国,一直扩张到黑海并进入高加索。俄国和奥地利分别从东西两面进入巴尔干半岛,法国和英国则争夺奥斯曼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埃及。19世纪,埃及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西方强权把风雨飘摇的奥斯曼帝国视为欧洲病夫15。它在巴尔干半岛和中东的庞大领土,包括与西方有历史渊源的人数众多的基督教社会,成了东方问题。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西方主要大国试图瓜分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同时又避免打破欧洲的均势。奥斯曼人则巧妙周旋,竭力利用各种势力之间的矛盾为自己争取最大的行动自由。
19世纪末,奥斯曼帝国作为威斯特伐利亚国际秩序的一个临时成员加入欧洲均势,但这个日益衰微的大国并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它是建立欧洲均势时需要考虑的一个砝码,但不是构建这一体系的一个完全的伙伴。英国利用奥斯曼帝国挡住了俄国向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扩张之路,奥匈帝国在处理巴尔干问题上先后与俄国和奥斯曼人结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方都不再像过去那样小心行事。与德国结盟的奥斯曼人从两个国际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伊斯兰教体系;中找出理由为自己的参战辩护。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指责俄国违犯国际法对它无端发起攻击,侵犯了帝国的武装中立,发誓要拿起武器捍卫我们的合法利益(完全是威斯特伐利亚式的交战理由)。与此同时,奥斯曼负责宗教事务的最高官员宣布要打一场圣战,指责俄国、法国和英国为了消灭伊斯兰教而加兵于哈里发帝国,并称所有国家的伊斯兰教徒(包括仍处于英法或俄国统治之下的伊斯兰教徒)有宗教义务倾其所有投入圣战,要么就会面对安拉的震怒。16
圣战有时会激励已经很强大的一方更加拼命。但每当圣战无视战略或政治现实时,必以失败告终。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动力是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利益,不是全球圣战。大英帝国内的穆斯林对圣战指令不予理睬。英属印度的主要穆斯林领袖关注的是往往具有世界意义的独立运动,并与信奉印度教的本国同胞携起手来。在阿拉伯半岛,反奥斯曼帝国的民族梦想被唤醒。德国曾期盼在战争中得到泛伊斯兰世界的支持,到头来这一期望化为泡影。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种强行施加的机制将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土纳入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