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页
“不能老这样儿吧?还能总这么闹腾?不过日子啦?”老太太活了大半辈子,大半辈子都是在动荡当中过来的,就刚建国那会儿,消停过了十多年安稳日子,可又大灾小灾的不断,要不是关外地方大人少,地多,他们离江又不远,背后还靠着方圆几十里的草甸子,想过那样的安稳日子都不能。她就想不明白了,饭都吃不饱,折腾个什么劲儿呢?
“谁知道呢,过一天算一天吧!”贾长宏也感慨。
“咱不能这样啊,那话咋说了?对,不能这么悲观。一切得往好处看嘛!别的不说,咱家原来啥样?哥,咋俩冬天啥时候穿上过棉鞋?冬天棉衣裳外面啥时候套过外衣?一辈儿又一辈儿的,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大地里扛活?你再看看现在,宝子眼看也是吃公粮的人了,大宝都国家干部一年多了。小宝啥样不知道,二子学得不错,过几年儿等他高中毕业,咱也整个推荐名额,上大学去,那将来就更了不得了。是不是?多有盼头啊。”贾长发不愧是当干部的,这鼓励人的话,还是很有一套的。
“那要这么说,也是哈。”老太太跟大儿子对望一眼,想想也是。贾长宏一想大儿子马上要挣工资,小儿子说不定还能当大学生,刚刚才起来的那点丧气劲儿马上就没有了,又觉得混身都是劲儿了。
两兄弟陪着老娘说话,妯娌两个在厨房收拾着,静悄悄的听着,也不掺言,两人心眼多,回家两口子说话的时候,当然咋说都成,在婆婆跟前儿,向来是把男人捧在前面的,让婆婆高兴,不为难人,她们实际也没吃什么亏,挺好的。那些个非得在老婆婆面前跟自己男人较真儿非要拔大个儿的,在这妯娌俩看来,才是傻子呢!
贾园儿很快就把布送过来了,说是废布,布头,其实那布块并不小,大宝都是挑着拿的,数量也不小,拼个被面儿是绰绰有余的。老太太眼神儿没花儿,平常就好用自个儿攒下来的布头儿拼些个小垫子啥的,干这个再熟练不过了。
天黑下来之后,几个人一起到生产队上开会。
宝玉带着几个弟弟妹妹一直在家里给厢房烧炕,炕搭起来几天了,每天晚上都会烧两捆子草烘屋子。等彻底烘干了,就可以铺席子了。
现在炕上还放着干菜,烘屋子的时候顺便也把菜给晾了。秋后,园子里的菜都罢园了,必须得摘了。吃不完的,肯定是不能扔的,一大部分要腌咸菜,剩下的都要晒成干儿,小宝娘手巧,萝卜干,菜缨子干,甜菜干,豆角干,茄子干,就没什么不能晒干的。
贾长发能折腾,他们家园子里的疏菜种类就多,县城里市面上有的,他们家园子里差不多都种,因为有前后两个大园子,地方大,他还特意给孩子们种了好几棵果树,杏子海棠樱桃李子桃子全都有,靠着墙边还种了两棵草莓,还说呢,来年开了春儿,还要去县里买两棵葡萄苗回来栽。
“小宝哥,这会等知青来了,你可得好好跟人家学,千万别再瞎折腾,让别人利用了,中不?”贾喜一边儿烧炕一边儿给她哥做思想工作。
“喜儿,别瞎说。你哥也是你说的?小宝,别跟她一样儿的。大宝哥那话说得对,还是得多看书,看书好,长心眼儿。”贾园训她妹子,可那话里话外的,其实意思也差不多,还是让他别跟人出去跑去,在家里老老实实的待着最好。
“姐,你说二叔找的是哪个知青啊?”贾英不好说宝玉什么,就找别的话题。
“我爹也没说啊,爱谁谁呗。反正咱俩都不念书了,也不关咱的事儿。别的不敢说,我爹肯定会给找来有真本事的,这个错不了的。”贾园是她爸的迷妹。
贾长发千挑万选要过来的知青,叫张庆国。
四九年十月一日出生的,据说本来家里给起名叫国庆的,鉴于叫国庆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才又改了叫庆国,反正意思都还是差不多的就行了。六六年老三届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六八年下乡到太平县做知青,开始的时候是在县城郊区的畜牧场里做技术员了。第二年被调整到莲花镇,先是在镇上的砖厂做会计,后来又被调到红旗大队。已经在红旗大队待了一年多。
贾长发只挑了他一个,忙完了秋收,他在生产队那边儿该干的活儿都干完了,才给接过来的,赶了一辆马车,顺便把分给他的口粮也都一并给拉了来。
“长发叔,这屋子也太大了吧?就我自己住,是不是不太合适?”来到贾长发家里,看到那三间大房子,张庆国就有点儿懵。
“也不是给你一个人住的,往后还得再来人呢!你看看,想住南屋还是北屋?”房子是厢房,面东背西的,三间房,门开在中间,进门是厨房,隔着南北各一间堂屋,都是修了火炕的,所以带着两个灶台。
“我住北屋吧。”张庆国没进屋看着,就选了北屋,从外面能够很清晰的看出来,南屋更大一些,东面南面都留了窗户,取光也更好。贾长发都说了后面还会来人,他选这个北屋,是最保险的选择了。如果贾长发后面要请过来的人,身份比他重要,那他选北屋,省得人家为难。如果相反,人家就会跟他表明南屋是更好的选择。
果然,贾长发并没有对他的选择说什么,他就知道了,之后会来的人,至少在贾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比他重要。
宝玉跟在贾长发身边,看着这个他未来的老师的一言一行,心下对这位张老师也有评价。他是不知道人家的圆滑之处的,只觉得这位老师很干净,穿得干净,白衬衫洗得干干净净,军绿色的裤子已经洗得泛白,但是很整理。鞋上的黑布鞋也很旧了,同样刷得干干净争的。还能看到脚上穿着白袜子。
--
“谁知道呢,过一天算一天吧!”贾长宏也感慨。
“咱不能这样啊,那话咋说了?对,不能这么悲观。一切得往好处看嘛!别的不说,咱家原来啥样?哥,咋俩冬天啥时候穿上过棉鞋?冬天棉衣裳外面啥时候套过外衣?一辈儿又一辈儿的,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大地里扛活?你再看看现在,宝子眼看也是吃公粮的人了,大宝都国家干部一年多了。小宝啥样不知道,二子学得不错,过几年儿等他高中毕业,咱也整个推荐名额,上大学去,那将来就更了不得了。是不是?多有盼头啊。”贾长发不愧是当干部的,这鼓励人的话,还是很有一套的。
“那要这么说,也是哈。”老太太跟大儿子对望一眼,想想也是。贾长宏一想大儿子马上要挣工资,小儿子说不定还能当大学生,刚刚才起来的那点丧气劲儿马上就没有了,又觉得混身都是劲儿了。
两兄弟陪着老娘说话,妯娌两个在厨房收拾着,静悄悄的听着,也不掺言,两人心眼多,回家两口子说话的时候,当然咋说都成,在婆婆跟前儿,向来是把男人捧在前面的,让婆婆高兴,不为难人,她们实际也没吃什么亏,挺好的。那些个非得在老婆婆面前跟自己男人较真儿非要拔大个儿的,在这妯娌俩看来,才是傻子呢!
贾园儿很快就把布送过来了,说是废布,布头,其实那布块并不小,大宝都是挑着拿的,数量也不小,拼个被面儿是绰绰有余的。老太太眼神儿没花儿,平常就好用自个儿攒下来的布头儿拼些个小垫子啥的,干这个再熟练不过了。
天黑下来之后,几个人一起到生产队上开会。
宝玉带着几个弟弟妹妹一直在家里给厢房烧炕,炕搭起来几天了,每天晚上都会烧两捆子草烘屋子。等彻底烘干了,就可以铺席子了。
现在炕上还放着干菜,烘屋子的时候顺便也把菜给晾了。秋后,园子里的菜都罢园了,必须得摘了。吃不完的,肯定是不能扔的,一大部分要腌咸菜,剩下的都要晒成干儿,小宝娘手巧,萝卜干,菜缨子干,甜菜干,豆角干,茄子干,就没什么不能晒干的。
贾长发能折腾,他们家园子里的疏菜种类就多,县城里市面上有的,他们家园子里差不多都种,因为有前后两个大园子,地方大,他还特意给孩子们种了好几棵果树,杏子海棠樱桃李子桃子全都有,靠着墙边还种了两棵草莓,还说呢,来年开了春儿,还要去县里买两棵葡萄苗回来栽。
“小宝哥,这会等知青来了,你可得好好跟人家学,千万别再瞎折腾,让别人利用了,中不?”贾喜一边儿烧炕一边儿给她哥做思想工作。
“喜儿,别瞎说。你哥也是你说的?小宝,别跟她一样儿的。大宝哥那话说得对,还是得多看书,看书好,长心眼儿。”贾园训她妹子,可那话里话外的,其实意思也差不多,还是让他别跟人出去跑去,在家里老老实实的待着最好。
“姐,你说二叔找的是哪个知青啊?”贾英不好说宝玉什么,就找别的话题。
“我爹也没说啊,爱谁谁呗。反正咱俩都不念书了,也不关咱的事儿。别的不敢说,我爹肯定会给找来有真本事的,这个错不了的。”贾园是她爸的迷妹。
贾长发千挑万选要过来的知青,叫张庆国。
四九年十月一日出生的,据说本来家里给起名叫国庆的,鉴于叫国庆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才又改了叫庆国,反正意思都还是差不多的就行了。六六年老三届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六八年下乡到太平县做知青,开始的时候是在县城郊区的畜牧场里做技术员了。第二年被调整到莲花镇,先是在镇上的砖厂做会计,后来又被调到红旗大队。已经在红旗大队待了一年多。
贾长发只挑了他一个,忙完了秋收,他在生产队那边儿该干的活儿都干完了,才给接过来的,赶了一辆马车,顺便把分给他的口粮也都一并给拉了来。
“长发叔,这屋子也太大了吧?就我自己住,是不是不太合适?”来到贾长发家里,看到那三间大房子,张庆国就有点儿懵。
“也不是给你一个人住的,往后还得再来人呢!你看看,想住南屋还是北屋?”房子是厢房,面东背西的,三间房,门开在中间,进门是厨房,隔着南北各一间堂屋,都是修了火炕的,所以带着两个灶台。
“我住北屋吧。”张庆国没进屋看着,就选了北屋,从外面能够很清晰的看出来,南屋更大一些,东面南面都留了窗户,取光也更好。贾长发都说了后面还会来人,他选这个北屋,是最保险的选择了。如果贾长发后面要请过来的人,身份比他重要,那他选北屋,省得人家为难。如果相反,人家就会跟他表明南屋是更好的选择。
果然,贾长发并没有对他的选择说什么,他就知道了,之后会来的人,至少在贾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比他重要。
宝玉跟在贾长发身边,看着这个他未来的老师的一言一行,心下对这位张老师也有评价。他是不知道人家的圆滑之处的,只觉得这位老师很干净,穿得干净,白衬衫洗得干干净净,军绿色的裤子已经洗得泛白,但是很整理。鞋上的黑布鞋也很旧了,同样刷得干干净争的。还能看到脚上穿着白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