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节
帝师 作者:来自远方
第15节
“殿下相问,臣必实言。然臣才智有限,能言的不过是皮毛。殿下欲要详解,仍需请教三位阁老。”
不管有用没用,预防针必须打好。
朱厚照点头,端正做好。
杨瓒深吸一口,站直,扫一眼纸上所言,道:“臣言法可行,实因陛下圣德,政治清明。于国有利之法定能施行。”
“既能实行,为何又言难?”
“殿下且听臣言。”
杨瓒定了定心神,知道今天这番话传出去,怕要得罪不少人,但他没有选择。李阁老推动太子来诏狱问策,谁知不是为考验他?假如背后还有天子之意,更不能轻忽。
宁可得罪人,也要讲“实话”。
“殿下应知,开中法本以粮换盐引,初五石可换一引。”
“孤知。”
“后因水路不畅,陆运耗费甚巨,海运风险愈大,朝廷下令以粮折银,可于户部以银换取盐引。”
朱厚照没有出声,这些事他比杨瓒记得还牢。
“自此,盐商内迁,商屯荒废。内迁商人多聚江浙两淮,金陵繁华远盛国朝开立。然户部库银未见丰盈,边军粮秣更是一年少似一年。殿下可知何故?”
朱厚照皱眉,显然想不通其中的关窍。
盐商聚集,金陵繁华,证明以银换盐引之法可行。然库银不丰,边军少粮却是不争的事实。
“朝廷下发的盐引都有定数,换取的银粮亦有定数。”杨瓒肃然表情,“户部造册,不敢轻易做假,这少去的银两粮秣都去了哪里?”
“可是有朝官贪墨?”
“贪墨倒在其次。”
杨瓒摇头,火耗踢斗,地方文武京中大员皆心知肚明。然地方官的手再长,也轻易伸不到盐引上去。能在其中得利之人,不是宗室外戚也是勋贵功臣。
“殿下,臣不才,以一引作比。”杨瓒以指蘸水,在桌上划过,“行开中法,盐商需出五石粮方可换取一引。然有人可只出一石,乃至一石不出,便可向朝廷奏讨盐引,其后转售于盐商,获取巨利。”
“什么?!”
“再有一种,换盐引的米粮皆为陈粮,虫蛀鼠咬,同糟粕无异。以陈粮换盐引,再以盐引换新粮,获利亦是极丰。”
“好大胆!”
朱厚照猛的握拳,重重捶在桌上。
他是真怒了。
心宽不假,于政治上的敏锐度不及亲爹,也不假。但杨瓒将事情掰开揉碎,一通大白话讲出来,再心宽也受不了。
“国之蠹虫!”
朝廷一年粮税,满打满算不及四百万两。
自弘治元年,不是北方地动,就是南方大水,隔三差五还有几场蝗灾,有些遭灾的州府,弘治十六年的粮税仍在积欠。
户部和光禄寺的库银多用于赈灾,朝廷不至寅吃卯粮,边军的待遇也是每况愈下。
国库不丰,边军告急。
朝廷能等,犯境的鞑靼不会等。弘治帝被逼得没办法,只得从内库往外掏钱。为补缺额,连太宗皇帝留下的库银都动了不少。
内库独立于国库,属于天家私产。
弘治帝宠儿子,内库有多少钱,皇后不知道,朱厚照却是十分清楚。之前多次看到过弘治帝为库银发愁,只是不知内中详情。
此番杨瓒举出盐引之例,虽只涉及表面,相当肤浅,也彻底引出了朱厚照的怒火。
“如何除掉这些蠹虫,杨编修可有办法?”
“殿下恕罪,臣并无办法。”
“无法?”
“殿下问文章所言,臣能予以解答。如何革除鄙陋,除患兴利,非臣所能,还需朝廷诸公。”
“杨编修莫要谦虚。”
“非是臣谦虚。”杨瓒摇头道,“一人之力,不可及天下事。《庄子》有载,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臣以浅知拙见,言高皇帝之法,已有狂妄之嫌。于殿下所言,实是无能为力。”
看着杨瓒,朱厚照仍是不信。
杨瓒微笑道,“朝堂之上,三公九卿皆为举世大才,骨鲠之臣。臣才蔽识浅,度德量力而行,方不负殿下信任。勉强为之,不能兴利,反而贻害。”
“在其位,谋其政?”
“诚然。”
朱厚照没有继续追问,站起身,正色道:“同杨编修问策,孤受益匪浅。”
“殿下厚赞,臣不敢当。”
“当得。”
经谷大用提醒,知时辰不早,朱厚照又道:“孤观此处不错,清净。杨编修且安心住着,孤三日后再来。”
“臣……谢殿下赏识。”
安心住着?
还有比这更打击人的吗?
可太子殿下出言,再牙疼也得受着。
“还有,”离开囚室之前,朱厚照似想起什么,转头道,“此间事是父皇之意,牟指挥使是奉命行事。”
“臣知。”
几天的时间,足够杨瓒想明白。
“臣谢陛下隆恩。”
“恩。”朱厚照笑道,“杨编修同父皇所言一样。”
留下这句话,朱厚照不再继续说,背着手,潇洒走远。
杨小探花站在囚室里,眼睁睁看着门锁落下,毫无办法。
话只说半截,究竟是心宽还是故意?
朱厚照离开,诏狱外的锦衣卫和东厂番役自不会多留。牟斌亲自护送太子殿下回宫,王岳和戴义先后得知消息,当即遣人告知宁瑾。
宁瑾知道了,弘治帝自然也就晓得了。
在乾清宫暖阁觐见的三位相公,或多或少听了一耳朵。
刘健和谢迁不得不佩服李东阳,人老成精,不服不行。
李东阳淡定得很。
说他老狐狸,这两位又年轻多少?
“不变操履,不露锋芒。深才高德,养志蕴气。彻见其性,实乃诚和陶然。”
评语出自弘治帝之口,流入三位阁臣之耳,再无他人知晓。
清宁宫中,吴太妃读完一段经书,问道:“什么时辰了?”
“回娘娘,将届申时中。”
“这个时候了?”缓缓舒一口气,吴太妃捻熄檀香,道,“有些日子没出门了,不能再不见人。”
轻扶起吴太妃手臂,女官道:“娘娘可要去西苑走走?四五月的节气,正好赏绿。”
吴太妃却是摇头。
“去仁寿宫。”
“仁寿宫?”
“别多问,走吧。”
“是。”
吴太妃轻易不出殿门,年历浅的宫人少有知晓。
仁寿宫里的王太后,却比吴太妃更像是个隐形人。
既非天子生母,又不如吴太妃一般,对太子有养护之恩,生生被万贵妃压制了二十年,虽未入冷宫,也不比废后好上多少。
今上登基,吴太妃退居清宁宫,王太后避居仁寿宫,都是非宫中大典不轻易露面。相比坤宁宫的热闹,愈发显得清冷寂寞。
听到吴太妃来访,王太后微有些吃惊。
丝毫不摆太后架子,亲自出殿门相迎。
天顺年间,两人同选东宫。成化帝登基,吴氏为后,王氏为妃。
万氏盛宠跋扈,吴后被废,王氏被朝臣推上后位,却是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了过了二十年。
如今相对,乌丝均已雪白,桃李之华不再。恩怨消散,被天子冷待的寂寞酸楚,唯有彼此才能明白。
“见过太后。”
“你这是要折煞我吗?”
王太后眼圈微红,直接称我,而不称哀家。
“宫规不可废。”
吴太妃坚持行礼,王太后无法,拧不过,只能等吴太妃起身,亲自引她回到常居的静室。
“太后娘娘也念《道经》?”
“常日无聊,道可静心。”
“一晃二十年过去,心还不静?”
“想静,却是骗不了心。”同吴太妃一样,王太后也是一身道袍。只是按照太后规制,更精美些。
“你好歹是顺心一回,我却在瓮子里憋屈了二十年,二十年啊!”
这些话,王太后不能同宫人说,只能藏在心里。吴太妃的来访,彻底引出埋藏多年的委屈。
“顺心一回,换来冷宫独对寒月。”吴太妃苦笑,“早年间,我也不是不后悔。”
“你后悔,我却是羡慕。”似陷入了回忆,王太后喃喃道,“我这二十年,哪里还像个人。不是冷宫,胜似冷宫。到头来只恨自己懦弱,不能顺心一回。”
吴太妃没有接言,等王太后自己回神,才道:“早些的事,能放下也就放下吧。我这次来,是有事同您商量。”
“何事?若是大事,我怕是帮不上忙。”
“坤宁宫的事,太后娘娘可知道?”
王太后点点头,道:“皇后的性子,若是能扳正,也不至于闹到这个地步。可到底是太子生母,天子的发妻,不能总这么关着。”
“天子的意思,是早些为太子择亲。”
“太子?”
“对。”吴太妃道,“太子实岁十四,虚岁十五,翻年便要束发。若陛下有心,当会提前为太子行冠礼。为东宫选妃也该尽早。”
沉吟片刻,王太妃道:“你来寻我便是为这事?”
“不敢瞒太后。”
“可……”王太后有些犹豫,“不问皇后?”
吴太妃摇头。
王太后微微叹息,“你我都避了几十年,如今又要搅进去,何苦。”
“苦不苦,都不能推。”吴太妃轻声道,“太后若是见到天子,便知我为何要如此。”
“天子?”
王皇后面露惊容,吴太后再次摇头。
四目相对,两柱檀香渺渺升起,描摹成一副虚幻的图景,须臾飘散。
“好吧。”
许久,王太后终于点头。
吴太妃松了口气,为太子选妃,不经皇后,却也不能由一个废后做主。王太后出面方才名正言顺,堵得住旁人之口。皇后能就此警醒些,也是太子之幸。
相比吴太妃,王太后却是面露苦笑。
躲了这么多年,终究还是躲不开。
第三十四章 清算
朱厚照藏不住心事。
回宫之后,连续几日都是面容紧绷,努目撑眉,生人勿进,和平日的太子殿下大为迥异。
谷大用知道内情,给张永高凤翔几个透了消息,太子正积着怒火,务必要事事小心,七万别燎起火头,不好收场。
“丢了脸面是小,失去太子宠信,哭都没地哭!”
刘瑾被排挤在外,自然不晓得朱厚照因何生怒,战战兢兢的在殿前伺候,喘气都不敢大声。
原本,跟在太子殿下身前的八个内官,他不排第一也是第二,极是得宠。自从背着太子去过坤宁宫,挨了一记窝心脚,别说夸他,能扫他一眼都是开恩。
为此事,谷大用和张永几个没少讥笑,文华殿中的宫人中官也学着捧高踩低,刘瑾的日子愈发难过。
先时在文华殿,哪个中官见到他,不是笑着问一声“刘公公”。现在倒好,连殿前的小黄门都对他爱理不理。
更让刘瑾恐惧的是,司礼监和内官监的掌印均视他为眼中钉,不除不快。不知什么时候又会抓到他的错,将他押入囚牢。
这一次,可没有坤宁宫的钱女官来救人。
越想越是害怕,越害怕越是会想。
刘瑾惶惶不可终日,临到端午节前,竟是瘦骨嶙嶙,脸色蜡黄,活似生了大病,差点被挪出文华殿。
经过医士诊治,刘瑾好说歹说,证明自己没病。又趁机在太子面前哭了一场,言是为天子忧心,方才至此。
“殿下仁孝,忧心陛下,眼瞅着瘦了一圈。奴婢着实心焦,却是不能近前。奴婢犯了错,该罚,可奴婢委实挂心殿下!”
话说得粗俗,有些颠三倒四,却更显得真诚。偏偏朱厚照就吃他这一套,想起刘瑾平日里的好处,语气不由得软了一分。
“起来吧。记着教训,莫要再犯。”
“奴婢遵命。”
“孤去文华殿,刘伴伴跟着吧。”
听得此言,刘瑾面上感激涕零,心中却道:只要能得回太子殿下的信任,早晚有翻身的一天!
谷大用和张永在一旁看着,心里着急,却是毫无办法。
待朱厚照离开文华殿,瞅着没人的当,张永将谷大用拉到偏处,着小黄门远远的守着,两人凑着头,一阵嘀咕。
“姓刘的果真狡猾!”
“长此以往,难保殿下不会心软。”
“必须得……”
小黄门离得远,听不清两人的话。单看两人的表情,就让他生生打了个哆嗦。忙转过身,专心拔着石阶下的矮草,再不看偷看一眼。
乾清宫中,弘治帝用过药,正翻阅奏疏。
宁瑾捧上温水,小心道:“陛下,太医院又换了方子。”
“恩。”
弘治帝头也没抬,放下兵部的上言,看到礼部的奏请,不由得皱紧了眉。
“陛下?”
“无事。”
合上奏疏,弘治帝端起茶盏,微微抿了一口。
弘治帝虽不上朝,却是放心不下国事。精神好些便要挣扎起身,翻阅奏疏,处理朝政。
重病不下第一线,堪称天子典范。然勤政的代价,却是病情每况愈下。
苦撑半个月,内阁三位相公和六部尚书终于看不下去了。
礼部尚书张昇奏请,言圣体违和,乞俯从臣下请,再宽限视朝之期。
翻译过来:陛下,您都病成这个样,就别担心工作了。一切有臣,臣无法决断,还有太子殿下。
这种情况下,御史言官都缩起脖子,再不说什么天子怠政,祸之将起。更不敢轻易刺激天子,弹劾朝臣的奏疏都少了许多。
谁敢在这个时候找不自在,内阁三位相公就能收拾了他!
在诏狱小住的杨瓒,自然随之泯然。斩衰殿试之事,再无人提及。
朱厚照进殿问安,弘治帝犹剩一半奏疏没有看完。
见到亲爹的病容,想起诏狱中同杨瓒的长谈,朱厚照眼圈发红,双拳紧握,一股闷火从胸中燃起,顷刻燎原。
“儿臣拜见父皇。”
“起来。”
弘治帝放不笔,令宁瑾移来圆凳。
“别站着,坐下,同朕说说话。”
坐到弘治帝身边,朱厚照仍是面颊紧绷,怒容难掩。
发现到儿子不对,弘治帝自然不能不问。
“这是怎么了?”
“父皇……”
朱厚照犹豫片刻,终咬着牙,将杨瓒之言一一复述,说话时,怒气愈发明显。
“父皇为国事殚精竭虑,日夜操劳,以致沉疴复起。这些蠹虫却是蒙面丧心,蝇营鼠窥,敛财无算,简直无耻之尤!儿臣恨不能将之尽除!”
越说越怒,朱厚照握紧拳头,大有人在面前,必一脚踹飞的架势。
弘治帝静静听着,干枯的面容多出些许生机,语气更是少有的欣慰。
“吾儿长大了。”
“父皇?”
“为父甚慰。”
弘治帝抬起手,宁瑾知机,立刻带着殿中伺候的中官宫人退到门外,留天家父子叙话。
“朕先时给你的名单,可都记着?”
“回父皇,儿臣都记着。”
“可能处置?”
“儿臣能!”
“即便……是寿宁侯和建昌侯?”
朱厚照瞪大眼,愣住了。
“照儿,你要记住,为国之储君,必继天立极,命以亿兆之民。”
弘治帝肃然神情,枯瘦的手按在朱厚照的肩上,沉声道:“为君者,当居天高而听卑,抚万民使之教。勤政爱民,信赏必罚。”
弘治帝说得很慢,胸中像藏着风箱,轰隆隆作响。每说一句话,便要停顿许久,咳嗽数声。
“儿臣受教。”
“不以言罚,不以情纵。四近之臣,择以德行。夹辅之勋,论功封赏。逋慢之罪,恭行天罚。束身自重,不恣意随行。宗亲外戚逾越法度,当训以教化。如此,方可垂统国社,祭万年宗庙。”
“是!”
朱厚照躬身聆听,神情庄重。
“主圣臣良,国稳民安。此八字,尔必牢记于心。”
“儿臣遵旨。”
盏中水已凉,朱厚照亲自执壶,换过茶盏。
殿中不闻话声,唯有汩汩水流,沁入盏中,溢出杯沿。
“日前四道敕令,你可看过?”
“儿臣看过。”
“可有计较?”
“请父皇明训。”
“宣府上下罪证确凿,如何处置,全交于你,朕不过问。若拿不定主意,可询内阁。”
“是。”
“开中法定当再行,盐引之事,亦可请教三位相公。”弘治帝点播过儿子,接着道,“杨瓒此人,年少有为,大才榱盘。其能藏巧于拙,藏锋于内,更是难得。”
“父皇,杨编修同儿臣讲习经义,尤以《孝经》为重,儿臣多有所得。”朱厚照尝试说道。
听出朱厚照拐弯抹角为杨瓒求情,弘治帝放下茶盏,难免有些好笑。
儿子学会和老子玩心眼,不知该高兴还是狠拍一顿。
“此事涉及太广,暂不宜轻动。待处置妥当,自会放他出来。”
“谢父皇。”
父子一番叙话,弘治帝疲惫更甚。
服下的丹药越来越不顶用,太医院的方子怕也撑不了半日。
趁着还有精神,弘治帝道出选妃之事,笑道:“由太后和太妃掌眼,朕也能放心。”
“父皇,”朱厚照有些踟蹰,想问皇后,到底没能出口,“一切凭父皇做主。”
“时辰不早,你且回去。”弘治帝放缓了口气,道,“你母后唤你,你便去看看。”
“是。”
“寿宁侯和建昌侯为人弹劾,如何处置,一直悬而未决。你母后若是提起,便说朕言,已着有司收回两人牙牌,令他二人在府中反省,无召不可进宫。”
“儿臣明白。”
朱厚照行礼,退出寝殿。
行到门外,见着刘瑾谄媚的笑脸,不知为何,下意识觉得心烦。
见太子殿下沉下表情,刘瑾心头一跳。
半年时间不到,殿下的性子竟是变化这么大,越来越难以捉摸。先时还想着得回殿下恩宠,如今看来,怕是不那么容易。
送走朱厚照,宁瑾返回内殿。
扶安和陈宽站在廊下,想起跟在太子殿下身边的刘瑾,同时皱眉。
“回头给戴义递个话,”扶安道,“这个奴婢不能留。”
陈宽点头,没有多言。
弘治十八年五月戊子,天子允礼部奏请,命各衙门奏本直送内阁,非要事,不送乾清宫。
同日,为太子选妃的消息从宫中传出。
一时间沸沸扬扬,京城茶楼酒肆都在谈论。
杨土听到几句,却没有打探的心思,每日里在诏狱外转悠,只想确定四郎是否安好。如杨瓒所料,狱卒拍着胸口担保,杨土仍是半信半疑。
坐大牢,怎么可能不受罪!
奈何守门的狱卒铁面无情,虽不会恶声恶气,但想进诏狱探监也是千难万难。太子隔几日便要驾临,牟指挥使亲自下令,无论是谁,一律不许探监。
杨土只能继续在诏狱外守着,直等到杨瓒“刑满释放”那一天。
弘治十八年五月己丑,朝廷下诏,停止婚娶,采选各地美女进京,充东宫妃嫔。
为防内廷与朝堂勾结,洪武帝令儒臣修女诫,立纲陈纪,严令后妃嫔嫱不可干预政事。更定下规矩,凡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
自永乐朝后,天家妃嫔多采选民间,四品以上的官家女,纵然才貌双全,温柔婉约,也不会入采选名额。
五品以下的官员想送女进宫,也是困难重重。一句“进者不受”就卡死了门槛。
朱厚照年少英俊,虽是爱玩些,到底没有如后世般的名声。弘治帝仁厚,虽下诏停民间嫁娶,却也言明:凡有亲者,不可采名。
诏书先颁京城,旋即飞送各府州县。
飞送的快马抵达宣府,恰好是端午节当日。
彼时,大理寺复审的文书已达涿鹿县。如文吏所料,杨瓒无罪,告发他的闫二郎却要倒大霉。
“民告官,流千里。”
这些日子,闫二郎一直关在县衙,先时还盼着闫大郎来救,随着日子过去,连家中仆人都没见到,对杨瓒的恨意竟渐渐转到闫大郎身上,甚至连闫王氏一并恨上。整日里咒骂不休,状似疯魔一般。
听他骂得不堪,隔壁囚室的人犯难免出口讥笑:“还是个读书人,就是这副熊样?呸!老子做贼还知道孝敬爹娘,这样的简直是天生狼心,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见闫二郎仍在骂,干脆撕开衣角堵住耳朵,好歹还能清净一会。
“闫二郎,出来!”
贼囚刚躺下,两名皂吏提着枷板铁链,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狱卒打开囚室,呼喝道:“闫氏子诬告今科探花,现已查证,依大明律,行十杖,流放千里。”
早看闫二郎不顺眼的犯人登时来了精神,囚室中的闫二郎却是目瞠口哆,大惊失色。
“我不信!”
扑到皂吏身前,闫二郎满面狰狞,嘶声道:“那小畜生斩衰殿试,为何不判他?!我不服!该死的是他,是他!”
一个皂吏狠狠踹在他的膝上,随手抓一块烂布,堵住闫二郎的嘴,并狱卒一起将他拖出大牢。
“打完板子就要上路,我劝这位‘童生老爷’还是省点力气。路上晕过去,喂了豺狼虎豹,可就要到阎王殿前喊冤了。”
“童生老爷”四个字说得尤为大声,牢房里哄笑一片。闫二郎被打板子时的情形,早成衙役皂吏私底下的笑料。
闫二郎被拉出大牢行杖,当日流放。闫家也没能安稳,县衙二尹带着数名衙役,手持朝廷发下的官文,亲自踹开闫家大门。
宣府事发,天子下令严查。
参将李稽,副总兵白玉等都被押解进京,或移送刑部,或投入诏狱。
若在平时,闫家买通县衙典史,改换正役,算不得大罪。然太子殿下正怒火熊熊,磨刀霍霍,同时也为做出些成绩让亲爹看看,能严办绝不轻纵,能砍头绝不流放。
“闫氏私贿典史,害杨氏十余条人命,戕害不辜,恶盈衅满,二罪俱罚!闫棁斩首,闫氏子流刑千里,遇赦不赦。”
二尹话落,衙役立时将闫大郎拿下,闫王氏想要撒泼,被一刀鞘拍在脸上,牙齿松脱,随着半口血一起喷了出来。
闫大郎还要挣扎,言其有功名在身,不可轻辱。
二尹冷笑道:“大令已具言府学,学中教授不耻汝行,上奏朝廷,革汝功名,流放独石。家中女眷充功臣为奴。家人仆妇另行发卖。”
闫大郎委顿于地,面若死灰。
曾嚣张一时的闫家,破门只在旦夕。
与此同时,京师的闫桓父子也是胆战心惊。
闫璟在殿试中大受打击,名落三甲,三年不用,险些一蹶不振。
闫桓每日到都察院点卯,面上力持镇定,心中却是疑神疑鬼,总觉得同僚在他背后指指点点。一段时间下来,气色不比闫璟好上多少。
得知杨瓒被告,大理寺未做处置,其后人进了诏狱,至今没有半点消息,闫桓未觉分毫舒畅,反而心惊肉跳。
回府说于闫璟,后者沉默许久,终道:“父亲,上疏乞致仕吧。”
“什么?”
“若天子允了,父亲尚能回乡安老。若是不允……”
闫璟的话没有说完,展眼看向窗外几株桃木,神情间,再不见半点意气风发。
花期将尽,桃雨纷落。
残红遍地,一片冷清寂寞。
第三十五章 顾千户的人情
大理寺雷厉风行,闫家父子三人斩的斩,流放的流放,都没落得好下场。被闫父买通的刘典史同样没能求得轻判,自诏狱移送刑部大牢,只等秋后问斩。
“与罪人同父者,充军戍边。五服之内者,三代不许科考”
官文下发,刘氏族中一片凄风苦雨,被充军的人家破口大骂,骂刘典史不得好死,下辈子投个畜生胎,再被千刀万剐。
“刘氏女何在?”
点过户籍,族中之人皆在,唯独不见刘红踪迹。
“红姐儿原在舅家。”
一个五服之外的刘氏族人上前回话,道:“前些时日,听说舅家不慈,将她赶出门。其后便不知所踪。”
在多数刘氏族人看来,一个弱女,年不及笄,身边只有一个小丫头,这些日子不见,八成是遇到强人,没了性命。要么就是遇到拐子,纵保住命,下场也未必会好。
“不见踪影?”
办事的衙差顿时皱眉,接连询问多人,确定不是族中将其藏匿,再提闫王氏,却听得一阵含糊大骂,骂刘氏女是个扫把星,狐狸精,不得好死。
“押下去!”
衙差听得厌烦,寻不到刘氏女的踪迹,实在没法交差。
若说是死了,死因为何,尸首在哪里?若是被人拐了,拐子又是哪个,拐带到了哪里?
换做平时,实在没办法,寻个无名尸首也能交差。可此案是皇太子亲自过问,被查出来,事可不能善了。
没奈何,只能如实禀报京中来的大理寺寺正。
“真不见了?”
“小的不敢瞒骗上官。”
寺正举棋不定,衙差烦天恼地,忽有一名随行的皂吏走过来,低声道:“老爷,牢里那个闫大郎知道刘氏女的去处。”
“他知道?”
“是。”
“可是诳言?”
“小的打眼瞅着,不像有假。小的还听说,那刘氏女离开舅家之前,似乎做了什么事,坑了闫家。现如今,那对母子都对她恨之入骨,应不会为其遮掩。”
第15节
恋耽美
第15节
“殿下相问,臣必实言。然臣才智有限,能言的不过是皮毛。殿下欲要详解,仍需请教三位阁老。”
不管有用没用,预防针必须打好。
朱厚照点头,端正做好。
杨瓒深吸一口,站直,扫一眼纸上所言,道:“臣言法可行,实因陛下圣德,政治清明。于国有利之法定能施行。”
“既能实行,为何又言难?”
“殿下且听臣言。”
杨瓒定了定心神,知道今天这番话传出去,怕要得罪不少人,但他没有选择。李阁老推动太子来诏狱问策,谁知不是为考验他?假如背后还有天子之意,更不能轻忽。
宁可得罪人,也要讲“实话”。
“殿下应知,开中法本以粮换盐引,初五石可换一引。”
“孤知。”
“后因水路不畅,陆运耗费甚巨,海运风险愈大,朝廷下令以粮折银,可于户部以银换取盐引。”
朱厚照没有出声,这些事他比杨瓒记得还牢。
“自此,盐商内迁,商屯荒废。内迁商人多聚江浙两淮,金陵繁华远盛国朝开立。然户部库银未见丰盈,边军粮秣更是一年少似一年。殿下可知何故?”
朱厚照皱眉,显然想不通其中的关窍。
盐商聚集,金陵繁华,证明以银换盐引之法可行。然库银不丰,边军少粮却是不争的事实。
“朝廷下发的盐引都有定数,换取的银粮亦有定数。”杨瓒肃然表情,“户部造册,不敢轻易做假,这少去的银两粮秣都去了哪里?”
“可是有朝官贪墨?”
“贪墨倒在其次。”
杨瓒摇头,火耗踢斗,地方文武京中大员皆心知肚明。然地方官的手再长,也轻易伸不到盐引上去。能在其中得利之人,不是宗室外戚也是勋贵功臣。
“殿下,臣不才,以一引作比。”杨瓒以指蘸水,在桌上划过,“行开中法,盐商需出五石粮方可换取一引。然有人可只出一石,乃至一石不出,便可向朝廷奏讨盐引,其后转售于盐商,获取巨利。”
“什么?!”
“再有一种,换盐引的米粮皆为陈粮,虫蛀鼠咬,同糟粕无异。以陈粮换盐引,再以盐引换新粮,获利亦是极丰。”
“好大胆!”
朱厚照猛的握拳,重重捶在桌上。
他是真怒了。
心宽不假,于政治上的敏锐度不及亲爹,也不假。但杨瓒将事情掰开揉碎,一通大白话讲出来,再心宽也受不了。
“国之蠹虫!”
朝廷一年粮税,满打满算不及四百万两。
自弘治元年,不是北方地动,就是南方大水,隔三差五还有几场蝗灾,有些遭灾的州府,弘治十六年的粮税仍在积欠。
户部和光禄寺的库银多用于赈灾,朝廷不至寅吃卯粮,边军的待遇也是每况愈下。
国库不丰,边军告急。
朝廷能等,犯境的鞑靼不会等。弘治帝被逼得没办法,只得从内库往外掏钱。为补缺额,连太宗皇帝留下的库银都动了不少。
内库独立于国库,属于天家私产。
弘治帝宠儿子,内库有多少钱,皇后不知道,朱厚照却是十分清楚。之前多次看到过弘治帝为库银发愁,只是不知内中详情。
此番杨瓒举出盐引之例,虽只涉及表面,相当肤浅,也彻底引出了朱厚照的怒火。
“如何除掉这些蠹虫,杨编修可有办法?”
“殿下恕罪,臣并无办法。”
“无法?”
“殿下问文章所言,臣能予以解答。如何革除鄙陋,除患兴利,非臣所能,还需朝廷诸公。”
“杨编修莫要谦虚。”
“非是臣谦虚。”杨瓒摇头道,“一人之力,不可及天下事。《庄子》有载,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臣以浅知拙见,言高皇帝之法,已有狂妄之嫌。于殿下所言,实是无能为力。”
看着杨瓒,朱厚照仍是不信。
杨瓒微笑道,“朝堂之上,三公九卿皆为举世大才,骨鲠之臣。臣才蔽识浅,度德量力而行,方不负殿下信任。勉强为之,不能兴利,反而贻害。”
“在其位,谋其政?”
“诚然。”
朱厚照没有继续追问,站起身,正色道:“同杨编修问策,孤受益匪浅。”
“殿下厚赞,臣不敢当。”
“当得。”
经谷大用提醒,知时辰不早,朱厚照又道:“孤观此处不错,清净。杨编修且安心住着,孤三日后再来。”
“臣……谢殿下赏识。”
安心住着?
还有比这更打击人的吗?
可太子殿下出言,再牙疼也得受着。
“还有,”离开囚室之前,朱厚照似想起什么,转头道,“此间事是父皇之意,牟指挥使是奉命行事。”
“臣知。”
几天的时间,足够杨瓒想明白。
“臣谢陛下隆恩。”
“恩。”朱厚照笑道,“杨编修同父皇所言一样。”
留下这句话,朱厚照不再继续说,背着手,潇洒走远。
杨小探花站在囚室里,眼睁睁看着门锁落下,毫无办法。
话只说半截,究竟是心宽还是故意?
朱厚照离开,诏狱外的锦衣卫和东厂番役自不会多留。牟斌亲自护送太子殿下回宫,王岳和戴义先后得知消息,当即遣人告知宁瑾。
宁瑾知道了,弘治帝自然也就晓得了。
在乾清宫暖阁觐见的三位相公,或多或少听了一耳朵。
刘健和谢迁不得不佩服李东阳,人老成精,不服不行。
李东阳淡定得很。
说他老狐狸,这两位又年轻多少?
“不变操履,不露锋芒。深才高德,养志蕴气。彻见其性,实乃诚和陶然。”
评语出自弘治帝之口,流入三位阁臣之耳,再无他人知晓。
清宁宫中,吴太妃读完一段经书,问道:“什么时辰了?”
“回娘娘,将届申时中。”
“这个时候了?”缓缓舒一口气,吴太妃捻熄檀香,道,“有些日子没出门了,不能再不见人。”
轻扶起吴太妃手臂,女官道:“娘娘可要去西苑走走?四五月的节气,正好赏绿。”
吴太妃却是摇头。
“去仁寿宫。”
“仁寿宫?”
“别多问,走吧。”
“是。”
吴太妃轻易不出殿门,年历浅的宫人少有知晓。
仁寿宫里的王太后,却比吴太妃更像是个隐形人。
既非天子生母,又不如吴太妃一般,对太子有养护之恩,生生被万贵妃压制了二十年,虽未入冷宫,也不比废后好上多少。
今上登基,吴太妃退居清宁宫,王太后避居仁寿宫,都是非宫中大典不轻易露面。相比坤宁宫的热闹,愈发显得清冷寂寞。
听到吴太妃来访,王太后微有些吃惊。
丝毫不摆太后架子,亲自出殿门相迎。
天顺年间,两人同选东宫。成化帝登基,吴氏为后,王氏为妃。
万氏盛宠跋扈,吴后被废,王氏被朝臣推上后位,却是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了过了二十年。
如今相对,乌丝均已雪白,桃李之华不再。恩怨消散,被天子冷待的寂寞酸楚,唯有彼此才能明白。
“见过太后。”
“你这是要折煞我吗?”
王太后眼圈微红,直接称我,而不称哀家。
“宫规不可废。”
吴太妃坚持行礼,王太后无法,拧不过,只能等吴太妃起身,亲自引她回到常居的静室。
“太后娘娘也念《道经》?”
“常日无聊,道可静心。”
“一晃二十年过去,心还不静?”
“想静,却是骗不了心。”同吴太妃一样,王太后也是一身道袍。只是按照太后规制,更精美些。
“你好歹是顺心一回,我却在瓮子里憋屈了二十年,二十年啊!”
这些话,王太后不能同宫人说,只能藏在心里。吴太妃的来访,彻底引出埋藏多年的委屈。
“顺心一回,换来冷宫独对寒月。”吴太妃苦笑,“早年间,我也不是不后悔。”
“你后悔,我却是羡慕。”似陷入了回忆,王太后喃喃道,“我这二十年,哪里还像个人。不是冷宫,胜似冷宫。到头来只恨自己懦弱,不能顺心一回。”
吴太妃没有接言,等王太后自己回神,才道:“早些的事,能放下也就放下吧。我这次来,是有事同您商量。”
“何事?若是大事,我怕是帮不上忙。”
“坤宁宫的事,太后娘娘可知道?”
王太后点点头,道:“皇后的性子,若是能扳正,也不至于闹到这个地步。可到底是太子生母,天子的发妻,不能总这么关着。”
“天子的意思,是早些为太子择亲。”
“太子?”
“对。”吴太妃道,“太子实岁十四,虚岁十五,翻年便要束发。若陛下有心,当会提前为太子行冠礼。为东宫选妃也该尽早。”
沉吟片刻,王太妃道:“你来寻我便是为这事?”
“不敢瞒太后。”
“可……”王太后有些犹豫,“不问皇后?”
吴太妃摇头。
王太后微微叹息,“你我都避了几十年,如今又要搅进去,何苦。”
“苦不苦,都不能推。”吴太妃轻声道,“太后若是见到天子,便知我为何要如此。”
“天子?”
王皇后面露惊容,吴太后再次摇头。
四目相对,两柱檀香渺渺升起,描摹成一副虚幻的图景,须臾飘散。
“好吧。”
许久,王太后终于点头。
吴太妃松了口气,为太子选妃,不经皇后,却也不能由一个废后做主。王太后出面方才名正言顺,堵得住旁人之口。皇后能就此警醒些,也是太子之幸。
相比吴太妃,王太后却是面露苦笑。
躲了这么多年,终究还是躲不开。
第三十四章 清算
朱厚照藏不住心事。
回宫之后,连续几日都是面容紧绷,努目撑眉,生人勿进,和平日的太子殿下大为迥异。
谷大用知道内情,给张永高凤翔几个透了消息,太子正积着怒火,务必要事事小心,七万别燎起火头,不好收场。
“丢了脸面是小,失去太子宠信,哭都没地哭!”
刘瑾被排挤在外,自然不晓得朱厚照因何生怒,战战兢兢的在殿前伺候,喘气都不敢大声。
原本,跟在太子殿下身前的八个内官,他不排第一也是第二,极是得宠。自从背着太子去过坤宁宫,挨了一记窝心脚,别说夸他,能扫他一眼都是开恩。
为此事,谷大用和张永几个没少讥笑,文华殿中的宫人中官也学着捧高踩低,刘瑾的日子愈发难过。
先时在文华殿,哪个中官见到他,不是笑着问一声“刘公公”。现在倒好,连殿前的小黄门都对他爱理不理。
更让刘瑾恐惧的是,司礼监和内官监的掌印均视他为眼中钉,不除不快。不知什么时候又会抓到他的错,将他押入囚牢。
这一次,可没有坤宁宫的钱女官来救人。
越想越是害怕,越害怕越是会想。
刘瑾惶惶不可终日,临到端午节前,竟是瘦骨嶙嶙,脸色蜡黄,活似生了大病,差点被挪出文华殿。
经过医士诊治,刘瑾好说歹说,证明自己没病。又趁机在太子面前哭了一场,言是为天子忧心,方才至此。
“殿下仁孝,忧心陛下,眼瞅着瘦了一圈。奴婢着实心焦,却是不能近前。奴婢犯了错,该罚,可奴婢委实挂心殿下!”
话说得粗俗,有些颠三倒四,却更显得真诚。偏偏朱厚照就吃他这一套,想起刘瑾平日里的好处,语气不由得软了一分。
“起来吧。记着教训,莫要再犯。”
“奴婢遵命。”
“孤去文华殿,刘伴伴跟着吧。”
听得此言,刘瑾面上感激涕零,心中却道:只要能得回太子殿下的信任,早晚有翻身的一天!
谷大用和张永在一旁看着,心里着急,却是毫无办法。
待朱厚照离开文华殿,瞅着没人的当,张永将谷大用拉到偏处,着小黄门远远的守着,两人凑着头,一阵嘀咕。
“姓刘的果真狡猾!”
“长此以往,难保殿下不会心软。”
“必须得……”
小黄门离得远,听不清两人的话。单看两人的表情,就让他生生打了个哆嗦。忙转过身,专心拔着石阶下的矮草,再不看偷看一眼。
乾清宫中,弘治帝用过药,正翻阅奏疏。
宁瑾捧上温水,小心道:“陛下,太医院又换了方子。”
“恩。”
弘治帝头也没抬,放下兵部的上言,看到礼部的奏请,不由得皱紧了眉。
“陛下?”
“无事。”
合上奏疏,弘治帝端起茶盏,微微抿了一口。
弘治帝虽不上朝,却是放心不下国事。精神好些便要挣扎起身,翻阅奏疏,处理朝政。
重病不下第一线,堪称天子典范。然勤政的代价,却是病情每况愈下。
苦撑半个月,内阁三位相公和六部尚书终于看不下去了。
礼部尚书张昇奏请,言圣体违和,乞俯从臣下请,再宽限视朝之期。
翻译过来:陛下,您都病成这个样,就别担心工作了。一切有臣,臣无法决断,还有太子殿下。
这种情况下,御史言官都缩起脖子,再不说什么天子怠政,祸之将起。更不敢轻易刺激天子,弹劾朝臣的奏疏都少了许多。
谁敢在这个时候找不自在,内阁三位相公就能收拾了他!
在诏狱小住的杨瓒,自然随之泯然。斩衰殿试之事,再无人提及。
朱厚照进殿问安,弘治帝犹剩一半奏疏没有看完。
见到亲爹的病容,想起诏狱中同杨瓒的长谈,朱厚照眼圈发红,双拳紧握,一股闷火从胸中燃起,顷刻燎原。
“儿臣拜见父皇。”
“起来。”
弘治帝放不笔,令宁瑾移来圆凳。
“别站着,坐下,同朕说说话。”
坐到弘治帝身边,朱厚照仍是面颊紧绷,怒容难掩。
发现到儿子不对,弘治帝自然不能不问。
“这是怎么了?”
“父皇……”
朱厚照犹豫片刻,终咬着牙,将杨瓒之言一一复述,说话时,怒气愈发明显。
“父皇为国事殚精竭虑,日夜操劳,以致沉疴复起。这些蠹虫却是蒙面丧心,蝇营鼠窥,敛财无算,简直无耻之尤!儿臣恨不能将之尽除!”
越说越怒,朱厚照握紧拳头,大有人在面前,必一脚踹飞的架势。
弘治帝静静听着,干枯的面容多出些许生机,语气更是少有的欣慰。
“吾儿长大了。”
“父皇?”
“为父甚慰。”
弘治帝抬起手,宁瑾知机,立刻带着殿中伺候的中官宫人退到门外,留天家父子叙话。
“朕先时给你的名单,可都记着?”
“回父皇,儿臣都记着。”
“可能处置?”
“儿臣能!”
“即便……是寿宁侯和建昌侯?”
朱厚照瞪大眼,愣住了。
“照儿,你要记住,为国之储君,必继天立极,命以亿兆之民。”
弘治帝肃然神情,枯瘦的手按在朱厚照的肩上,沉声道:“为君者,当居天高而听卑,抚万民使之教。勤政爱民,信赏必罚。”
弘治帝说得很慢,胸中像藏着风箱,轰隆隆作响。每说一句话,便要停顿许久,咳嗽数声。
“儿臣受教。”
“不以言罚,不以情纵。四近之臣,择以德行。夹辅之勋,论功封赏。逋慢之罪,恭行天罚。束身自重,不恣意随行。宗亲外戚逾越法度,当训以教化。如此,方可垂统国社,祭万年宗庙。”
“是!”
朱厚照躬身聆听,神情庄重。
“主圣臣良,国稳民安。此八字,尔必牢记于心。”
“儿臣遵旨。”
盏中水已凉,朱厚照亲自执壶,换过茶盏。
殿中不闻话声,唯有汩汩水流,沁入盏中,溢出杯沿。
“日前四道敕令,你可看过?”
“儿臣看过。”
“可有计较?”
“请父皇明训。”
“宣府上下罪证确凿,如何处置,全交于你,朕不过问。若拿不定主意,可询内阁。”
“是。”
“开中法定当再行,盐引之事,亦可请教三位相公。”弘治帝点播过儿子,接着道,“杨瓒此人,年少有为,大才榱盘。其能藏巧于拙,藏锋于内,更是难得。”
“父皇,杨编修同儿臣讲习经义,尤以《孝经》为重,儿臣多有所得。”朱厚照尝试说道。
听出朱厚照拐弯抹角为杨瓒求情,弘治帝放下茶盏,难免有些好笑。
儿子学会和老子玩心眼,不知该高兴还是狠拍一顿。
“此事涉及太广,暂不宜轻动。待处置妥当,自会放他出来。”
“谢父皇。”
父子一番叙话,弘治帝疲惫更甚。
服下的丹药越来越不顶用,太医院的方子怕也撑不了半日。
趁着还有精神,弘治帝道出选妃之事,笑道:“由太后和太妃掌眼,朕也能放心。”
“父皇,”朱厚照有些踟蹰,想问皇后,到底没能出口,“一切凭父皇做主。”
“时辰不早,你且回去。”弘治帝放缓了口气,道,“你母后唤你,你便去看看。”
“是。”
“寿宁侯和建昌侯为人弹劾,如何处置,一直悬而未决。你母后若是提起,便说朕言,已着有司收回两人牙牌,令他二人在府中反省,无召不可进宫。”
“儿臣明白。”
朱厚照行礼,退出寝殿。
行到门外,见着刘瑾谄媚的笑脸,不知为何,下意识觉得心烦。
见太子殿下沉下表情,刘瑾心头一跳。
半年时间不到,殿下的性子竟是变化这么大,越来越难以捉摸。先时还想着得回殿下恩宠,如今看来,怕是不那么容易。
送走朱厚照,宁瑾返回内殿。
扶安和陈宽站在廊下,想起跟在太子殿下身边的刘瑾,同时皱眉。
“回头给戴义递个话,”扶安道,“这个奴婢不能留。”
陈宽点头,没有多言。
弘治十八年五月戊子,天子允礼部奏请,命各衙门奏本直送内阁,非要事,不送乾清宫。
同日,为太子选妃的消息从宫中传出。
一时间沸沸扬扬,京城茶楼酒肆都在谈论。
杨土听到几句,却没有打探的心思,每日里在诏狱外转悠,只想确定四郎是否安好。如杨瓒所料,狱卒拍着胸口担保,杨土仍是半信半疑。
坐大牢,怎么可能不受罪!
奈何守门的狱卒铁面无情,虽不会恶声恶气,但想进诏狱探监也是千难万难。太子隔几日便要驾临,牟指挥使亲自下令,无论是谁,一律不许探监。
杨土只能继续在诏狱外守着,直等到杨瓒“刑满释放”那一天。
弘治十八年五月己丑,朝廷下诏,停止婚娶,采选各地美女进京,充东宫妃嫔。
为防内廷与朝堂勾结,洪武帝令儒臣修女诫,立纲陈纪,严令后妃嫔嫱不可干预政事。更定下规矩,凡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
自永乐朝后,天家妃嫔多采选民间,四品以上的官家女,纵然才貌双全,温柔婉约,也不会入采选名额。
五品以下的官员想送女进宫,也是困难重重。一句“进者不受”就卡死了门槛。
朱厚照年少英俊,虽是爱玩些,到底没有如后世般的名声。弘治帝仁厚,虽下诏停民间嫁娶,却也言明:凡有亲者,不可采名。
诏书先颁京城,旋即飞送各府州县。
飞送的快马抵达宣府,恰好是端午节当日。
彼时,大理寺复审的文书已达涿鹿县。如文吏所料,杨瓒无罪,告发他的闫二郎却要倒大霉。
“民告官,流千里。”
这些日子,闫二郎一直关在县衙,先时还盼着闫大郎来救,随着日子过去,连家中仆人都没见到,对杨瓒的恨意竟渐渐转到闫大郎身上,甚至连闫王氏一并恨上。整日里咒骂不休,状似疯魔一般。
听他骂得不堪,隔壁囚室的人犯难免出口讥笑:“还是个读书人,就是这副熊样?呸!老子做贼还知道孝敬爹娘,这样的简直是天生狼心,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见闫二郎仍在骂,干脆撕开衣角堵住耳朵,好歹还能清净一会。
“闫二郎,出来!”
贼囚刚躺下,两名皂吏提着枷板铁链,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狱卒打开囚室,呼喝道:“闫氏子诬告今科探花,现已查证,依大明律,行十杖,流放千里。”
早看闫二郎不顺眼的犯人登时来了精神,囚室中的闫二郎却是目瞠口哆,大惊失色。
“我不信!”
扑到皂吏身前,闫二郎满面狰狞,嘶声道:“那小畜生斩衰殿试,为何不判他?!我不服!该死的是他,是他!”
一个皂吏狠狠踹在他的膝上,随手抓一块烂布,堵住闫二郎的嘴,并狱卒一起将他拖出大牢。
“打完板子就要上路,我劝这位‘童生老爷’还是省点力气。路上晕过去,喂了豺狼虎豹,可就要到阎王殿前喊冤了。”
“童生老爷”四个字说得尤为大声,牢房里哄笑一片。闫二郎被打板子时的情形,早成衙役皂吏私底下的笑料。
闫二郎被拉出大牢行杖,当日流放。闫家也没能安稳,县衙二尹带着数名衙役,手持朝廷发下的官文,亲自踹开闫家大门。
宣府事发,天子下令严查。
参将李稽,副总兵白玉等都被押解进京,或移送刑部,或投入诏狱。
若在平时,闫家买通县衙典史,改换正役,算不得大罪。然太子殿下正怒火熊熊,磨刀霍霍,同时也为做出些成绩让亲爹看看,能严办绝不轻纵,能砍头绝不流放。
“闫氏私贿典史,害杨氏十余条人命,戕害不辜,恶盈衅满,二罪俱罚!闫棁斩首,闫氏子流刑千里,遇赦不赦。”
二尹话落,衙役立时将闫大郎拿下,闫王氏想要撒泼,被一刀鞘拍在脸上,牙齿松脱,随着半口血一起喷了出来。
闫大郎还要挣扎,言其有功名在身,不可轻辱。
二尹冷笑道:“大令已具言府学,学中教授不耻汝行,上奏朝廷,革汝功名,流放独石。家中女眷充功臣为奴。家人仆妇另行发卖。”
闫大郎委顿于地,面若死灰。
曾嚣张一时的闫家,破门只在旦夕。
与此同时,京师的闫桓父子也是胆战心惊。
闫璟在殿试中大受打击,名落三甲,三年不用,险些一蹶不振。
闫桓每日到都察院点卯,面上力持镇定,心中却是疑神疑鬼,总觉得同僚在他背后指指点点。一段时间下来,气色不比闫璟好上多少。
得知杨瓒被告,大理寺未做处置,其后人进了诏狱,至今没有半点消息,闫桓未觉分毫舒畅,反而心惊肉跳。
回府说于闫璟,后者沉默许久,终道:“父亲,上疏乞致仕吧。”
“什么?”
“若天子允了,父亲尚能回乡安老。若是不允……”
闫璟的话没有说完,展眼看向窗外几株桃木,神情间,再不见半点意气风发。
花期将尽,桃雨纷落。
残红遍地,一片冷清寂寞。
第三十五章 顾千户的人情
大理寺雷厉风行,闫家父子三人斩的斩,流放的流放,都没落得好下场。被闫父买通的刘典史同样没能求得轻判,自诏狱移送刑部大牢,只等秋后问斩。
“与罪人同父者,充军戍边。五服之内者,三代不许科考”
官文下发,刘氏族中一片凄风苦雨,被充军的人家破口大骂,骂刘典史不得好死,下辈子投个畜生胎,再被千刀万剐。
“刘氏女何在?”
点过户籍,族中之人皆在,唯独不见刘红踪迹。
“红姐儿原在舅家。”
一个五服之外的刘氏族人上前回话,道:“前些时日,听说舅家不慈,将她赶出门。其后便不知所踪。”
在多数刘氏族人看来,一个弱女,年不及笄,身边只有一个小丫头,这些日子不见,八成是遇到强人,没了性命。要么就是遇到拐子,纵保住命,下场也未必会好。
“不见踪影?”
办事的衙差顿时皱眉,接连询问多人,确定不是族中将其藏匿,再提闫王氏,却听得一阵含糊大骂,骂刘氏女是个扫把星,狐狸精,不得好死。
“押下去!”
衙差听得厌烦,寻不到刘氏女的踪迹,实在没法交差。
若说是死了,死因为何,尸首在哪里?若是被人拐了,拐子又是哪个,拐带到了哪里?
换做平时,实在没办法,寻个无名尸首也能交差。可此案是皇太子亲自过问,被查出来,事可不能善了。
没奈何,只能如实禀报京中来的大理寺寺正。
“真不见了?”
“小的不敢瞒骗上官。”
寺正举棋不定,衙差烦天恼地,忽有一名随行的皂吏走过来,低声道:“老爷,牢里那个闫大郎知道刘氏女的去处。”
“他知道?”
“是。”
“可是诳言?”
“小的打眼瞅着,不像有假。小的还听说,那刘氏女离开舅家之前,似乎做了什么事,坑了闫家。现如今,那对母子都对她恨之入骨,应不会为其遮掩。”
第15节
恋耽美